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组织块移植培养技术,对来源于匙吻鲟鳍条组织的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匙吻鲟鳍条组织细胞系,已稳定传代培养80多代,定名为PF-Fin。匙吻鲟鳍条组织细胞的形态为成纤维样细胞,其最佳培养基为M199,最适血清浓度为10%,最适培养温度为25℃。液氮冷冻保存8个月后的细胞经台盼兰染色检验,约87.68%±3.61%仍保持活性,细胞复苏后培养生长旺盛。匙吻鲟鳍条组织细胞的集落形成效率为13.75%±2.28%;细胞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第10代传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二倍体2n=120,第59代传代培养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为90。病毒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PF-Fin细胞对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斑点叉尾鮰呼肠孤病毒(CCRV)和鲤鱼春季病毒血症病毒(SVCV)敏感,可产生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PE)。  相似文献   

2.
我国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仔稚鱼培育历史将近20年,目前成活率总体上还不高且有很大的波动性[1-5],与原产地美国本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影响了我国匙吻鲟养殖业的发展.仔稚鱼培育是匙吻鲟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Tania,et al.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消化道的菌群结构及影响因素, 用PCR-DGGE技术和序列分析调查投喂鲜活饵料(BI-L)和配合饲料(BI-C)的鳙肠道菌群, 和投喂鲜活饵料(PS-L, PI-L)和配合饲料(PS-C, PI-C)的匙吻鲟胃和肠道菌群。实验共回收测序16条DGGE条带, 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鳙和匙吻鲟所有待测样本的优势菌为厚壁菌门(31.25%, 5条)。其他属于-变形菌纲(-Proteobacteria)(25%, 4条)、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2.5%, 2条)、梭杆菌门(Fusobacteria)(12.5%, 2条)、蓝藻门(Cyanobacteria)(6.25%, 1条)、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6.25%, 1条)、-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6.25%, 1条)。不同饵料喂养的匙吻鲟肠道菌群具有较高的相似性(49%), 不同饵料喂养的鳙肠道菌群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59%), 说明这些生态位中存在着更稳定成型的微生物群落。然而, 两组不同饵料喂养的匙吻鲟胃样本菌群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表明匙吻鲟胃部菌群可能更易受到饵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消化道的菌群结构及影响因素,用PCR-DGGE技术和序列分析调查投喂鲜活饵料(BI-L)和配合饲料(BI-C)的鳙肠道菌群,和投喂鲜活饵料(PS-L,PI-L)和配合饲料(PS-C,PI-C)的匙吻鲟胃和肠道菌群。实验共回收测序16条DGGE条带,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鳙和匙吻鲟所有待测样本的优势菌为厚壁菌门(31.25%,5条)。其他属于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25%,4条)、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2.5%,2条)、梭杆菌门(Fusobacteria)(12.5%,2条)、蓝藻门(Cyanobacteria)(6.25%,1条)、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6.25%,1条)、β-变形菌门(β-Proteobacteria)(6.25%,1条)。不同饵料喂养的匙吻鲟肠道菌群具有较高的相似性(49%),不同饵料喂养的鳙肠道菌群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59%),说明这些生态位中存在着更稳定成型的微生物群落。然而,两组不同饵料喂养的匙吻鲟胃样本菌群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表明匙吻鲟胃部菌群可能更易受到饵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的染色体标本.对其肾细胞染色体数目统计分析表明,匙吻鲟染色体组南120条染色体所组成.以测得的核型参数和按Levan,et al.提出的染色体划分标准得出:具有22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16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22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和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染色体臂数(NF)为196,核型公式为44 m + 32am + 44st,t.再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系统测定匙吻鲟体细胞的DNA含量,与鸡血细胞标准对照相比为2.69±0.19,以鸡红细胞DNA含量2.3 pg/N测算.则匙吻鲟体细胞DNA含量为6.18 pg/N.根据所得到的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鲟鱼类DNA含量和染色体资料,判定匙吻鲟为四倍体物种.鲟形目伍类全部为多倍体起源的鱼类,在细胞水平的进化比较特殊,以染色体加倍的方式进行.染色体加倍及分化,可能是造成鲟形目鱼类种类较多及多倍体类型(4n、8n、12n等)丰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厘清鲟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 研究新测定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长江鲟(A. dabryanus)、短吻鲟(A. brevirostrum)、纳氏鲟(A. naccarii)、鳇(Huso dauricus)和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共6种鲟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联合已测的17种鲟类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 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了鲟形目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 并采用似然值检验对不同的树拓扑结构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6种新测鲟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6521—16766 bp, 编码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和2个核糖体基因, 与大多数已测的鲟类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高度相似。基于23种鲟形目鱼类线粒体基因组数据, 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表明: (1)鲟形目的两个科, 匙吻鲟科(Polyodontidae)和鲟科(Acipenseridae)均为单系; (2)鲟科的内部亲缘关系复杂, 鲟属和鳇属的物种均不构成单系群。鲟科鱼类按分子系统发育重建结果可以分为3个类群: 尖吻鲟类(A. sturio - A. oxyrinchus clade)、大西洋鲟类(Atlantic clade)和太平洋鲟类(Pacific clade)。树拓扑结构的检验结果表明, 鲟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为(尖吻鲟类(太平洋鲟类, 大西洋鲟类))。铲鲟属(Scaphirhynchus)是大西洋鲟类的基部类群。研究也说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在鲟形目鱼类系统与进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不同强化饵料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实验采用蛋黄或鱼油强化卤虫无节幼体或桡足幼体为饵料的共6个实验组,即未强化卤虫组、蛋黄强化卤虫组、鱼油强化卤虫组和未强化桡足幼体组、蛋黄强化桡足幼体组、鱼油强化桡足幼体组,对匙吻鲟仔鱼开口驯化14 d,动态监测和统计不同饵料组匙吻鲟仔鱼的生长和存活情况,并对消化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体重、体长、日增重和存活率4个指标,均为桡足幼体组显著高于卤虫组(P0.05),尤其在存活率方面,鱼油强化卤虫组不足50%,而未强化桡足幼体组最高可达86.59%;不同饵料组生长模式方程都获得较好的拟合,从体重和体长生长曲线看,桡足幼体组从饲喂8天起体长和体重进入快速生长期,而卤虫组生长一直相对缓慢;胃蛋白酶活性在未强化桡足幼体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不同饵料组对仔鱼的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在匙吻鲟仔鱼开口期以桡足幼体开口饵料驯化效果较好,特别是未强化桡足幼体组仔鱼的存活率高,鱼油强化桡足幼体组仔鱼生长速度较快,而以卤虫饲喂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8.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028-1035
通过对同一试验池中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胃肠道内含物的连续3次分析,揭示他们滤食的天然饵料生物组成及差异。首先根据物种鉴定结果对2种鱼的胃肠道内饵料生物组成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采样时间同一池塘内2种鱼饵料生物组成存在差异,分别聚为不同的分枝;分析匙吻鲟和鳙胃肠道内饵料生物种类时还发现不同采样时间前者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数均多于后者。同时对2种鱼胃肠道内各饵料生物的生物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大型饵料生物充足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在2种鱼胃肠道内没有显著差异(P0.05);当大型饵料生物减少时,匙吻鲟摄食强度减小,但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仍显著较大(P0.05);当大型饵料生物消失后,轮虫生物量在匙吻鲟胃肠道内显著增加 (P0.05);相比较,鳙在各采样期则主要滤食较小型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另外,当动物性饵料减少后,匙吻鲟和鳙均通过大量滤食植物絮团来补充能量。综上,同一试验池养殖的匙吻鲟和鳙存在摄食竞争压力,该压力的大小与环境中大型饵料生物的丰富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几种鲟鱼基因组大小、倍体的特性及鲟形目细胞进化的探讨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采用Feulgen-显微分光光度计方法,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3.22pg/2C)测定了长江白鲟、达氏鲟、中华鲟、史氏鲟和北美匙吻鲟的体细胞基因组大小(DNA含量)。结果表明,上述五种鲟鱼DNA含量分别为4.11、8.26、9.07、6.07和3.96pg。长江白鲟和北美匙吻鲟均属于四倍体鱼类,分布在长江水系的中华鲟和达氏鲟两种鲟属鱼类为八倍体类型。史氏鲟初步判断为八倍体,据分析可能存在四倍体的  相似文献   

10.
试验采用室内噪声控制的方式模拟野外自然噪声环境,以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幼鱼为实验对象,使用TDT听觉测试系统,在100—500 Hz的刺激频率下,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EP法)测定其听力阈值。结果显示,长江鲟的最敏感频率为300 Hz,声压为(133±0.5) dB,听力曲线呈“V”型,听觉阈值随着频率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总体看,长江鲟听觉阈值较高,听力较弱,不能听到500 Hz以上的声音,其中,长江鲟的听觉阈值与湖鲟和匙吻鲟等鲟鱼类基本相似,但比长江中常见的淡水鱼类的听觉阈值高、听频范围窄。研究结果将为长江鲟的野外放归和种群重建提供重要基础资料,为评价涉渔工程建设运行对长江鱼类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12.
《Ibis》1930,72(S1):458-461
A part from considerations as to where it is best wedged into the linear sequence, the brachyptera group is defined in general terms as a compact group of four small or very small species which resemble one another in many important specific characters and the other thirty-six species classified here as Cisticola in so many ways of form, coloration and behaviour as to make them best understood by classifying them also under that generic name.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Ibis》1930,72(S1):411-413
T he two giants of the genus-that is so far as the cock birds are concerned, but, as with chiniana and a few others, their hens are so much smaller that even when in the field the two sexes are seen in company one may often doubt their being a pair of the same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