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杜卫国  鲍毅新 《动物学报》2000,46(3):271-277
测定了浙江金华的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野生社鼠消化道各器官无论长度不审重量都有明显季差异,在寒冷的冬季具有相对较大的小肠、大肠、盲肠、雄性社鼠的消化道长度在秋季由于食物条件的改善而明显下降,但雌性社鼠由于在秋季仍有繁殖负担,其消化道长度下降不明显,而家栖的褐家鼠只有总消化道、小肠和大肠的长度有季节差异,冬、春季高于夏、秋季。消化道形态季节变化与温度、食物条件和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2.
沈丽  王勇  王劼  胡忠军  张美文  李波 《四川动物》2005,24(2):132-137
对洞庭湖3种不同生态类型区(农区、林区、农林交错区)不同季节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鲜重和干重的测量表明,在3种生态类型区中,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鲜重和干重季节变化显著。农区和林区消化道各器官的鲜重和干重在春季和冬季显著重于夏季和秋季,农林交错区消化道各器官鲜重和干重在春季显著重于夏季和秋季,这可能与春季和冬季黑线姬鼠能量需求增加、食物缺乏和食物质量下降有关。在同一季节,3种生态类型区之间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鲜重和干重均无显著性差异。这与3种生态类型区间黑线姬鼠食物变化较小有关。关于消化道各器官长度变化方面,除了农区的大肠长度有显著季节性差异外,其它指标均无显著季节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能产生不同的反应,消化道形态的变化是黑线姬鼠面临外界胁迫因子时的一种消化对策。  相似文献   

3.
大绒鼠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地区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的消化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对自然环境中大绒鼠消化道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分别测定了不同季节大绒鼠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及其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组织重.结果表明,大绒鼠消化道特征存在季节性变化,随着温度降低、食物质量下降,大绒鼠的小肠、盲肠长度增加;各器官重量均在6月份最大;大绒鼠在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繁殖等胁迫因子作用下,通过增加食物摄入、调节消化道形态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大绒鼠的消化道在不同季节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与其低纬度高海拔、年平均温度较低的生存环境有关,从一方面反映了该物种在温度胁迫下的生存机制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动物消化道的形态与食性、食物质量以及动物对能量的需求密切关系。本文对新疆干旱环境中生存的褐家鼠在自然环境中消化道长度及重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家栖的褐家鼠只有总消化道、小肠和大肠的长度有季节差异,冬、春季高于夏、秋季。同时发现捕自阿拉山口的褐家鼠胃长度和干重有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区社鼠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美文  黄璜  王勇  李波 《生态学报》2006,26(3):884-894
在洞庭湖区域,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主要栖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林地内.总体而言,其种群雌性比基本维持在50%左右,但在季节间和年龄组间有一定的差别,雌性比在冬、春季较低,夏、秋季的雌性比都超过50%.年龄组间,雌性比最高的为幼年组66.7%,亚成年和成年组的雌性比接近50%,而老年组的雌性比为最低,为33.3%.所有雌鼠全年的怀孕率为31.1%,平均胎仔数为3.7只,繁殖指数为0.58.春、夏季怀孕率较高,冬季没有捕获到怀孕的雌鼠,仅捕获到有怀孕经历(有宫斑)的雌鼠.繁殖指数在夏、秋季维持高峰水平.雌性社鼠总的参产率为53.3%,各季间呈现从春、夏到秋逐渐增加的趋势,冬季停止怀孕.可见夏、秋季为雌鼠的繁殖高峰期.随着年龄组增长,平均胎仔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老年组胎仔数最高,而繁殖指数以成年组最高,说明成年组是种群中繁殖的主体.雄性社鼠的睾丸下位率全年总计为75.6%,分四季平均为86.0%,夏、秋季维持在较高水平,冬、春季稍低,低谷在春季.下位睾丸的重量与大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春、夏、秋、冬逐渐下降的规律,春季与冬季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开春后,雄性社鼠在生殖潜能上已有明显变化.这些特征与雌鼠的繁殖高峰基本吻合.说明社鼠主要在春、夏、秋季繁殖,繁殖盛期在夏秋季.从不同年龄组看,幼年组个体不参与繁殖,亚成年组个体开始参与繁殖,繁殖主体是成年组个体.  相似文献   

6.
横断山区高山姬鼠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蓓  朱万龙  练硝  王政昆 《生态学报》2009,29(4):1719-1725
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地区高山姬鼠的消化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对野外条件下高山姬鼠消化道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分别测定了不同季节高山姬鼠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组织重.结果表明:高山姬鼠消化道特征存在季节性变化,胃、小肠、大肠的各项指标及盲肠去内容物重、干重均于食物质量较好的6月、9月份较高;盲肠长度和含内容物重于3月、11月份较高.高山姬鼠在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繁殖等胁迫因子影响下,通过增加食物摄入、调节消化道形态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高山姬鼠的消化道在不同季节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说明其有能力适应低纬度高海拔,年平均温度较低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7.
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是终生营地下生活的小型哺乳动物,为研究其在自然环境中的消化对策和调节,探讨地下鼠消化道的可塑性,测定了不同季节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重量及各器官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甘肃鼢鼠总消化道长度、各消化器官长度和含内容物总重量无显著季节差异。总消化道及各器官的鲜重和干重多在春季最高,含内容物重量于秋季较高。组织结构有显著性季节变化,黏膜层和肌层的厚度及肠道绒毛高度春季最高。结果表明,甘肃鼢鼠主要依靠肠道重量的增加和组织结构的可塑性变化来适应相对稳定的地下生活环境,无需增加消化器官长度满足其能量需求。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啮齿动物食性及其对消化道肠道长度的影响,我们于2008 年在四川省宝兴县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中华姬鼠和社鼠为对象展开了研究。结果发现社鼠和中华姬鼠均以摄食种子为主,食谱中各食物成分在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季节变化明显。在各食物成分中,摄入种子百分比与中华姬鼠及社鼠小肠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昆虫成分则相反。分析认为,中华姬鼠和社鼠取食食物成分的季节变化,可能与不同季节中食物资源可获得性的不同有关,消化道长度的变化可能体现了对季节性食物资源和能量需求的适应.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栖息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草兔的消化道特征与季节变化之间的适应关系,对自然环境中不同季节草兔消化道长度和重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草兔的消化道几乎各项指标都表现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但冬季和秋季、春季和夏季的多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而夏季和秋季的多数指标则差异显著。孕兔比未孕兔仅在胃干重和盲肠长两个指标方面显著增大。这些结果表明,草兔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差异与其消化适应策略有关。在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等因子的胁迫下,草兔通过调整消化道形态结构来适应能量需求的增加,这反映了该物种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冬季严寒、全年干旱少雨、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且日温差较大等环境特征的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栖息于昆明禄劝地区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的消化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在2008年6月和12月(夏季和冬季)分别对自然环境中缅树鼩的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组织重等消化道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缅树鼩消化道特征冬季和夏季存在变化,随着温度降低、食物质量下降,中缅树鼩的小肠长度和重量增加;各器官重量均在冬季最大;中缅树鼩在受到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等因子胁迫下,通过调节消化道长度和重量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中缅树鼩的消化道在冬季和夏季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及消化对策对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能量的获取能力、分配速率和效率对动物的生存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德华和王祖望,2000;刘艳华等,2004),消化道作为储藏和处理食物及吸收能量的场所,其形态学和生理学决定着动物对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吸收(汪晓琳等,2007;朱万龙等,2009).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压力和胁迫下,小型哺乳动物的消化道各器官常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响应(Derting and Noakes,1995;张志强和王德华,2009).  相似文献   

12.
黑斑侧褶蛙消化道重量及长度的性别和季节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道是联系脊椎动物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之间关系的纽带,其重量和长度对外界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弹性(flexibility)。以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山东聊城地区2012年夏季(16只,8♀/8♂)、秋季(19只,9♀/10♂)及翌年春季(17只,8♀/9♂)其体重、体长、胴体湿重和干重系数、总消化道及各段(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的湿重、干重和长度系数的性别和季节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对有性别差异的指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了雌、雄蛙的季节差异。结果显示,1)雌蛙的体重、体长均高于雄蛙,都在秋季最高,春季或夏季最低;雄蛙的胴体湿重系数高于雌蛙,夏季高于秋季;胴体干重系数既无性别差异,也无季节差异。2)除食道湿重系数无性别差异外,雌蛙总消化道及各段的湿重系数均高于雄蛙;除胃湿重系数无季节差异外,春季或秋季的总消化道及各段的湿重系数都高于夏季;雌蛙的总消化道干重和胃干重系数高于雄蛙,食道、小肠和大肠的干重系数无性别差异,所有的干重系数均无季节性差异。3)除雌蛙的大肠长系数高于雄蛙外,总消化道及各段的长度系数均无性别差异,春季和秋季的总消化道长、食道长及胃长系数均高于夏季,小肠长和大肠长系数均无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季节更替,黑斑侧褶蛙消化道各段的重量和长度表现出一定的弹性特征,这与各器官的功能及其生活环境的多样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同一地域的物种,会因强烈的资源竞争而产生生态位重叠与分离,从而实现相互共存。以神农架地区啮齿动物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啮齿类食性、脏器重量及消化道形态差异,探索其共存机制及其生理生态学上的适应策略。食性上,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社鼠(N.confucianus)、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中华姬鼠(A.draco)均为杂食者,但各自喜食偏好不同,安氏白腹鼠的食物组成以植物枝叶和种子为主,社鼠、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的食物组成均以种子和动物性食物为主。与各自生态习性及其食性相适应,不同啮齿动物的脏器重量及消化道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脏器重量上,不同啮齿动物心鲜重、肺鲜重、脾鲜重和干重无显著差异,其它指标差异显著。安氏白腹鼠的心干重、肺干重、肝鲜重和干重、肾鲜重和干重显著大于社鼠、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消化道形态上,不同啮齿动物盲肠长、净鲜重和干重无显著差异,其它指标差异显著。其中,胃含内容物鲜重、净鲜重和干重,盲肠含内容物鲜重,大肠长、含内容物鲜重、净鲜重和干重均以安氏白腹鼠具较大值,但各自变化趋势不同;小肠长、含内容物鲜重、净鲜重和干重则以社鼠具较大值。且同属姬鼠属的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脏器重量及消化道形态各指标间均无显著差异。由于小泡巨鼠和猪尾鼠数量较少,未进行统计分析。以上结果显示:食物资源利用上的分化有利于安氏白腹鼠与其近缘物种社鼠及其他鼠类的同域共存,且为适应不同的食物资源利用模式,其脏器及消化道形态也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同域分布的近缘物种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则有可能采取其它策略而非食物资源分化模式实现共存。  相似文献   

14.
树麻雀代谢率和器官重量在季节驯化中表型的可塑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劲松  李铭 《动物学报》2006,52(3):469-477
动物能量代谢的生理生态特征与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密切相关,基础代谢率(BMR)是内温动物能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温带的小型鸟类,通过增加产热来适应低温环境。增加BMR的基础之一是中心器官(代谢机器)发生明显的变化。本研究中我们测定了树麻雀(Passermontanus)的BMR、体重和各器官的重量,分析了麻雀各器官的季节性变化及与BMR的关系。方差分析表明:麻雀的BMR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冬季和秋季较高。麻雀内部器官的变化同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和秋季麻雀的肝脏、心脏、肌胃、小肠、直肠和整体消化道的重量,都有明显的增加。相关分析表明:麻雀的BMR与肝脏、心脏和消化道等内部器官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我们的结果验证了“中心限制假说”,即麻雀体内存在着与BMR相关的“代谢机器”,中心器官是提高麻雀BMR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5.
S. Xie  Y. Cui    T. Zhang  Z. Li 《Journal of fish biology》2000,57(4):867-880
Feeding ecology of three small fish species, Hypseleotris swinhonis, Ctenogobius giurinus and Pseudorasbora parva was studied seasonally in the Biandantang Lake, a small, shallow lake in central China. Gut length, adjusted for total body lengt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pring than in other seasons for all the three species. Seasonal changes in gut length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food quality. Weight of fore-gut contents, adjusted for body weigh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winter and spring than in summer and autumn in H. swinhonis and C. giurinus ,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autumn than in spring and summer for P. parva. Percentage of empty fore-guts was highest in summer and lowest in spring for H. swinhonis and C. giurinus , and highest in winter and lowest in autumn for P. parva. Diet of the three small fishes showed apparent seasonal changes, and these changes reflected partly the seasonal fluctuations of food resources in environment. Diet breadth was high in winter and low in autumn for H. swinhonis , high in winter and low in spring and summer for C. giurinus , and high in autumn and low in spring for P. parva. Diet overlaps between pairs of species were biologically significant in most cases, except between H. swinhonis and P. parva in summer and autumn and between C. giurinus and P. parva in autumn.  相似文献   

16.
根田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变化及其适应意义   总被引:35,自引:10,他引:25  
动物消化道的形态与食性、食物质量以及动物量的需求密切相关。本文对青海高原地区的根田鼠在自然环境中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及重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总消化道及各器官(胃、小肠、大肠和盲肠)的长度,含内容物重(鲜重和干重)在各物侯期间具显著的变化,各项指标均于环境条件较好的植物生长盛期最低,于条件较差(食物纤维素含量高及低温)的植物枯黄期或返青期较高。各器官所反应程度不同,其中小肠的反应最为强烈,表明消化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