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实现诊断疾病名称和ICD-10(国际疾病分类)同步录入,既能确保编码的正确性又能准确无误地反映出病人病情的真实状态,同时提高ICD-10编码使用率。方法 将ICD码字典库嵌入医院信息系统中医生工作站的电子病历模块中,在病历首页设计一种分层录入模式,整个录入框由诊断主体、诊断前体和诊断补充构成。录入时,由诊断医生采用下拉框的方式,选择所需要的诊断名称和对应的ICD-10编码。结果 疾病诊断形成标准化,同步与ICD-10关联,符合国际标准的疾病诊断表述。打破传统模式,由医生完成诊断主体判断与操作,结果更准确。结论 实时、标准化的数据将极大提高病案数据的挖掘与利用,更好地为医、教、研及医院管理者服务。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文献,系统评价我国出院疾病诊断分类的编码质量。方法 计算机检索SINOMED(CBMdisc)、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2000-2014年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所有住院病历出院疾病编码错误率的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评价其质量,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编码质量进行定性系统评价。结果 纳入30篇文献中,19篇报道了总体编码错误率,研究对象为全部或大部分疾病10篇,仅针对特定种类或某专科疾病的文献9篇,编码错误率中位数分别是12.99%和20.41%,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编码错误率与时间无关但与研究样本量存在负相关关系,rs=-0.702,P=0.001。16篇报道主要诊断编码错误率的文献中,8篇报道了主要诊断总错误率,11篇文献报道了主要诊断选择的错误率,错误率中位数分别为24.77%和5.17%。结论 我国编码质量水平总体上与现有标准仍存较大差距,政策制定者、医院管理者及病案编码人员应采取更有效措施来缩小差距,提高编码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2011—2012年37 504例病人DRGs入组数据,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防范对策。方法 按北京市ICD-10临床版疾病分类和手术操作ICD-9编码,提取出院患者病历首页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未入组病例、主要诊断或手术名称选择不准确、分析和查找个别DRGs分组费用偏高所存的问题。结论 加强DRGs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促使医生正确填写病案首页,并持续改进DRGs评价体系,以期合理评价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国与全球另外154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实施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转换,停用三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改用二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为探讨脊灰疫苗转换对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监测结果产生的变化,本研究收集2012-2018年福建省AFP病例的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监测数据,对脊灰疫苗转换前后AFP病例的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采集AFP病例及其接触者粪便标本,并使用RD细胞和L20B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L20B阳性分离物进行脊灰病毒(Poliovirus,PV)的型内鉴别(Intratypic differentiation,ITD),对PV衣壳蛋白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显示,2012-2018年福建省累计报告AFP病例1 776例,根据AFP病例分类流程确诊的AFP病例1 283例,排除的非AFP病例493例,疫苗转换前后报告发病率平均为2.83/10万和2.71/10万.实验室共检测3123份粪便标本(包括AFP病例、非AFP病例及接触者),其中合格标本采集率为92.42%,7日及时送检率为97.85%,14日内病毒分离完成率接近100%,疫苗转换前后PV平均分离率分别为1.91%(38/1986)、1.58%(18/1137),非脊灰肠道病毒平均分离率分别为10.22%(203/1 986)、5.45%(62/1 137).2016年5月1日之前分离出Ⅰ型PV6株,Ⅱ型PV 13株,Ⅲ型PV 19株;2016年5月1日之后分离出Ⅰ型PV 6株,Ⅲ型PV 12株.本研究结果提示,脊灰疫苗转换前后福建省AFP监测系统运转正常,始终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和及时性.2012-2018年福建省分离出的PV均为脊灰疫苗株,毒株血清型别以Ⅲ型为主,VP1编码区核苷酸以低变异为主,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及脊灰野病毒,疫苗转换后再未检出Ⅱ型PV,提示Ⅱ型脊灰疫苗株病毒可能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医院门诊个案数据快速清理和诊断疾病自动编码的方法。方法 分析数据特征,制定清理规则,通过MYSQL软件及SQL语言编写程序代码实现医院门诊个案数据的清理和诊断疾病的自动编码。结果 能够快速清理不合规数据,拆分诊断包含有多种疾病的数据,并根据ICD-10自动编码。结论 可以灵活、便捷、快速地处理较大量级数据,简单易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应用,建立综合考虑疾病命名和疾病分类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以规范疾病诊断书写、保证疾病数据质量、客观反映临床现状。方法 运用版本差异分析和对照补缺的方法,临床医生在编码员的协助下对本专业类目下的疾病诊断和编码按照一定原则加以扩充。结果 院内诊断库和手术操作库健全完善并信息化运用,构建了一种既满足编码规范又便于临床使用的可持续改进的编码模式和疾病质量数据管理体系。结论 该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推进临床医学语言的统一、引导病案管理部门的转型、实现临床医生编码的有效培训,夯实医院基础质量,促进医院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7.
植物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系统与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兴亮  刘耀光 《遗传》2016,38(2):118-125
  相似文献   

8.
以捕食线虫真菌少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oligospora YMF 1.03170为研究材料,通过优化sgRNA 表达驱动体系 tRNAGly,构建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成功获得基因定点编辑菌株。将该CRISPR/Cas9系统与同源重组相结合,可精确地对两个目的氨基酸编码基因同时进行定点置换。结合代谢图谱及前体化合物饲喂实验,发现6-甲基水杨酸合酶编码蛋白新的活性位点Arg17、Arg18、His33和His34。本研究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应用在少孢节丛孢中,并成功建立基因编辑精细体系,为快速构建少孢节丛孢的遗传转化体系和研究该菌的基因功能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鉴定我国森林脑炎病毒亚型,了解基因组结构与生物功能的关系,同时为森林脑炎病毒新型疫苗研制打下基础,对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编码区序列进行测定。根据已发表的Sofjin-HO、Oshima5-10株序列设计9对重叠引物,通过RT—PCR扩增不同的cDNA片段,分别克隆至pGEM—T载体,转化DH5α菌,挑阳性克隆PCR、酶切鉴定后测序。结果表明森张株编码区全长10245nt,编码3414个氨基酸。我国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与Oshima5—10、Sofiin—HO、Sofiin同源性最近,属于远东亚型。  相似文献   

10.
我国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编码区序列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鉴定我国森林脑炎病毒亚型,了解基因组结构与生物功能的关系,同时为森林脑炎病毒新型疫苗研制打下基础,对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编码区序列进行测定.根据已发表的Sofjin-HO、Oshima5-10株序列设计9对重叠引物,通过RT-PCR扩增不同的cDNA片段,分别克隆至pGEM(R)-T载体,转化DH5 α菌,挑阳性克隆PCR、酶切鉴定后测序.结果表明森张株编码区全长10 245nt,编码3 414个氨基酸.我国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与Oshima5.10、Sofjin-HO、Sofjin同源性最近,属于远东亚型.  相似文献   

11.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关联蛋白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CRISPR/Cas9)技术是近5年来在生物基因改造中应用最广泛的新型编辑工具,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多位点打靶以及脱靶效应可预测等优点,正在成为不同生物体中设计基因组的有力工具。表观遗传的不断发展对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提出挑战,包括DNA中碱基和组蛋白的修饰、非编码RNA对基因组和染色质结构的调节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CRISPR/Cas9系统的改造可以对表观基因组进行修饰。对CRISPR/Cas9系统在表观基因组中进行修饰的应用进行概述,讨论了定向修饰基因组存在的问题,以期为CRISPR/Cas9系统在基因组编辑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探究2010年海南省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本研究对2010年海南省HFMD病例报告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对2010年海南省18县市1346份HFMD病例临床标本进行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实验室检测。核酸检测阳性标本进行EV分离和鉴定,对分离到的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的VP1编码区全长基因进行扩增及序列测定,用Sequencher 5.0和MEGA 5.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基于VP1编码区进行EV71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分析表明:全省18个县市均有病例报告,尤其以东北部县市高发,同时以4岁以下的婴儿为高发人群;而与全国大多省份流行规律不同的是其发病高峰期为9和10月份。实验室结果显示:EV71和CA16是引起2010年海南省HFMD流行的主要病原,但EV71感染在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中占绝对优势。除此之外,还存在部分由其它EV感染引起的HFMD病例。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提示:2010年海南省流行的EV71均属于C4a亚型,该亚型为我国近年来流行的优势基因型,同时进化分析提示至少存在3条传播链。本研究数据对阐明海南HFMD的流行传播规律,以进一步指导HFMD防控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该文系统性地回顾分析了人类无绿藻病在近10a来的发病率及其趋势,并对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及其预后的新特点进行了总结。全球至今已报道190例无绿藻病,约33%的无绿藻病例在近10a内发生;系统性无绿藻发病率在近10a病例数与皮肤型无绿藻病基本持平。我国大陆地区总共报道有9例无绿藻病,大约占我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已有报道的无绿藻病例总数的50%。无绿藻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标本的真菌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仍然是该病治疗最常用且最有效的药物。提示无绿藻病在近10a中发病率明显上升,且系统性无绿藻发病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小鼠神经细胞粘附分子胞内段(NCAM ICD)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蛋白表达,并进一步对蛋白进行纯化和鉴定。[方法]以小鼠脑c DNA文库为模板,采用PCR技术分别扩增NCAM跨膜亚型NCAM140及NCAM180的胞内片段,连接p JET1.2克隆载体。经DNA测序正确后,构建pET29b-NCAM140 ICD及pET29b-NCAM180 ICD原核表达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IPTG诱导目的蛋白的表达,经Ni-NTA琼脂糖亲和层析柱纯化,以Western blot和质谱的方法鉴定表达的蛋白。[结果]成功构建了pET29b-NCAM140 ICD及pET29b-NCAM180 ICD原核表达质粒,并用Western blot及质谱法证实NCAM140 ICD及NCAM180 ICD蛋白的表达,分子量分别约为25 kDa及80 k Da。[结论]该方法成功构建小鼠pET29b-NCAM140 ICD及pET29b-NCAM180 ICD原核表达载体,实现了其蛋白表达,为进一步研究NCAM ICD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干扰(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 interference,CRISPRi)是一种新型转录抑制技术,该系统包含RNA介导的DNA内切酶dCas9和针对目的基因的特异性单向导RNA(single guide RNA,sgRNA),通过形成DNA识别复合物特异性识别相应DNA序列以抑制目的基因的转录。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CD)是三羧酸循环中的关键代谢酶,在分枝杆菌的碳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CRISPRi高效抑制分枝杆菌特定基因表达的方法构建耻垢分枝杆菌icd敲低(icd knockdown,ICD-KD)株。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耻垢分枝杆菌中icd转录水平与ICD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表明采用CRISPRi技术成功构建了耻垢分枝杆菌ICD-KD株。进一步研究ICD-KD株的生长情况,测定其在固体培养基点板及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结果均显示ICD-KD株生长速率明显减慢,同时菌体内ICD酶活显著降低,提示ICD对分枝杆菌的生长存活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使用CRISPRi技术快速构建了分枝杆菌必需基因的敲低菌株,为后续研究分枝杆菌ICD在碳源代谢通路中的功能和碳通量流向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食品分类和编码是实现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建立营养和食品消费数据库的必要手段。通过对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日本、美国和国内有关监管部门及国家标准中若干个食品分类和编码体系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分析各体系间的异同,提出我国食品分类编码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为我国制定更加系统的食品分类和编码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听觉皮层信号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勤 《生命科学》2009,(2):216-221
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听觉系统在外周感受器和听皮层间具有更长的皮层下通路和更多的突触联系。该特殊结构反应了听觉系统从复杂听觉环境中提取与行为相关信号的机制与其他感觉系统不同。听皮层神经信号处理包括两种重要的转换机制,声音信号的非同构转换以及从声音感受到知觉层面的转换。听觉皮层神经编码机制同时也受到听觉反馈和语言或发声过程中发声信号的调控。听觉神经科学家和生物医学工程师所面临的挑战便是如何去理解大脑中这些转换的编码机制。我将会用我实验室最近的一些发现来阐述听觉信号是如何在原听皮层中进行处理的,并讨论其对于言语和音乐在大脑中的处理机制以及设计神经替代装置诸如电子耳蜗的意义。我们使用了结合神经电生理技术和量化工程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处理植物分类学描述语言的国际标准——DELTA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ELTA系统是澳大利亚Dallwitz等人经过多年研究发出的一套用于分类学描述语言编码的国际标准。本文对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即自然语言描述、检索表、数据矩阵的自动生成、标本鉴定和信息检索以及分支分类运算和表征分类运算所需数据格式的转换等做了综述性介绍,以期促进该软件在我国广大植物分类学工作者中的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