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种祁门过路黄的核型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剑文  张小平   《广西植物》2006,26(1):58-62
对新种祁门过路黄及其近缘种巴东过路黄和光叶巴东过路黄的核型在居群水平上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植物的核型特征在种内是稳定的,同一物种的不同居群间核型无明显差异。祁门过路黄的核型为2n=2x=24=6m+6sm+6st+6t;巴东过路黄和光叶巴东过路黄的核型均为2n=2x=24=6m+4sm+6st+8t;两物种间核型差异显著,核型特征支持将祁门过路黄作为新种处理。  相似文献   

2.
将“证据”要素引入生物学探究教学,建构基于“证据”的生物学探究框架,即在生物学教学中依托科学探究,突出证据要素,促进能力提升,并进一步提炼以证据为导向、以探究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顶复合器门的原生动物(Apicomplexan protozoa)含有一个高度退化的质体样(pIastid-like)细胞器,定名为apicoplast.Apicoplast的进化起源是一个长期激烈争论的问题,尽管使用了多种分子技术,但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以致成为质体起源研究的典型案例.文章评述了apicoplast起源研究的分子证据,分析了新的分子证据的可能来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
论证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核心,利用“基于证据的论证、基于证据的推理、基于证据的反思”等策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提升论证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血糖和胰岛素研究”教学为例,通过不同教学方式的对比理解基于证据的教学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6.
李愉 《化石》2003,(4):6-10
人如何有别人于其他哺乳动物在数百万年的自然历史中 ,一种高级灵长类经历某种极其深刻的演化 ,最终脱胎于同类 ,成为动物界中的佼佼者 ,在自然选择中成为最成功的一支。谁都知道 ,以上我们所谈论的 ,正是我们人类自己。是什么特性把我们与其他灵长类分开 ?如果我们用一个具体的性状来替代上面第一句中的“某种极其深刻的 (演化 )” ,这个性状应该是什么 ,使我们在三百万年前独立于自然界的芸芸众生之外 ?在自然界中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 ,人类其实并无特殊之处。黑猩猩的遗传组成 ,与我们之相似更胜于其与大猩猩。使我们异于其他高等灵长类…  相似文献   

7.
李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2):2379-2381
宽恕作为人类所独有一种美德,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宽恕的系统研究却仅始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本文采用文献法着重从生理心理、神经证据等方面对宽恕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整合,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朱新宇  张瑶  周鸣鸣 《遗传》2005,27(6):1020-1024
顶复合器门的原生动物(Apicomplexan protozoa)含有一个高度退化的质体样(plastid-like)细胞器,定名为apicoplast。Apicoplast的进化起源是一个长期激烈争论的问题,尽管使用了多种分子技术,但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以致成为质体起源研究的典型案例。文章评述了apicoplast起源研究的分子证据,分析了新的分子证据的可能来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通报》2005,40(11):13-13
一种来自印尼费洛里斯岛的晚更新世的小体格原始人类的发现,引起人们很大兴,趣而将其划分为一个新种却存在争议。现在,关于这个被命名为Homo floresiensis的当地人种的情况有了更多证据。在弗洛里斯岛上一处名叫LiangBua的地方挖掘出的遗骨包括另一个很小的成年下颚骨.距今已有15000年,以及最初发现的一个被称为LBI的“人”的右臂骨头。  相似文献   

10.
刘国梁 《化石》2001,(4):27-28
有关恐龙绝灭原因的假说很多 ,但最有名的莫过于美国科学家阿尔瓦雷斯于1980年提出的小行星撞击理论了。这里且不说恐龙是否因一次偶发性的天地大碰撞事件而突然亡命于6500万年前 ;我们需要首先弄清楚的是 ,当年是否真的有一颗小天体轰击过地球?为了验证撞击理论 ,在上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 ,科学家们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小行星事件的取证工作。他们的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小行星肇事的种种证据被大量发现。1991年 ,有科学家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寻找石油 ,谁料石油没找到 ,却发现了一个地下的隐伏构造。这一构造状似碗形 ,…  相似文献   

11.
12.
新变种上犹杜鹃的ITS分子标记证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杜鹃花科杜鹃属的新变种上犹杜鹃进行了ITS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1)上犹杜鹃与原变种毛果杜鹃在系统树上没有聚合为一支;(2)上犹杜鹃ITS序列密码子第二位上的G+C含量与原变种毛果杜鹃差异明显,而且编码位上的G+C含量(G+Cc)也与原变种毛果杜鹃有差异;(3)上犹杜鹃与原变种毛果杜鹃的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区别,并具间断性特征;(4)密码子偏向性指数CBI分析正好反映了上犹杜鹃处于"变种"等级阶段的特点。基于这些证据,认为上犹杜鹃处理为种以下等级"变种"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3.
魏生生 《化石》2008,(1):9-12
古地磁证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古地磁的研究为大陆漂移找到了新的证据,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学说又重新活跃起来.用古地磁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各大陆过去的位置,这是首次微观定量描述大陆的移动,因此,成为人们从科学的角度真正接受大陆漂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证据权重法的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证据权重法对扎龙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利用RS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提取土地利用、植被、铁路、国道及居民点的信息,建立证据专题层,确定相应证据层的权重值,然后进行条件独立性检验,最后生成后验概率图.利用证据权重法可以客观定量地评价栖息地适宜性,同样,一个客观的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可以评估生物多样性价值,管理和保护湿地,为决策者保护珍贵的栖息环境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刘文  胡巍 《生物学通报》2008,43(12):11-12
生命起源于RNA世界是目前生命起源的一个广为流行的观点,在现存的生命现象中存在大量的所谓“化石”证据。从生命现象中心法则、基因组结构、RNA的生物学功能、DNA合成等方面,探讨分析RNA现存的广泛功能及作为生命起源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初中阶段要帮助学生形成进化思想和理解进化理论,形成进化观点,作为生物进化直接证据的化石是重要的载体.在"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化石"的教学中,通过挖掘化石与进化的关系,分解概念,以核心问题引领,搭建概念形成支架,帮助学生形成重要概念.观察化石、"地层书"为载体的系列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了识别、判断、关联信息、筛选、验证...  相似文献   

17.
在"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一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论证.教学实施主要包括3个环节:以达尔文《物种起源》中对"共同由来"主张的推理论证示范论证模式,学生尝试利用教师提供的具有代表性的化石资料自主论证主张,寻找新证据完善论证并得出结论.对论证式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淡水龟科是龟鳖目中物种数目最多、形态变异最多样的一个类群。其早期的系统学研究主要依据形态学和细胞学的特征,近年来,随着分子数据的不断增多,结合形态学等方法,淡水龟科系统发生学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至今尚未有一致的结论。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有关淡水龟科起源的单系性问题;潮龟属、闭壳龟属和拟水龟属重划分问题;潮龟属、草龟属和小棱背龟属属间关系问题;齿缘龟属、果龟属和东方龟属属间关系问题;齿缘龟属和木纹龟属属内种间关系问题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为淡水龟科的系统发生关系和物种保护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周茜 《生物学通报》2007,42(3):48-49
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在理解和实施探究性教学中出现2个方面的偏差,一是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另一是只把从问题的提出、证据收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到解释的形成、验证和结论的得出等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才归为探究。这2种理解都背离了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意义。笔者结合学习与实践的体会,谈谈对生物学课程中渗透探究的理念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20.
获得性遗传的证据——对IgG基因构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汉雄 《化石》2003,(1):29-31
获得性是由使用或不使用引起的变异性状。肌肉锻练能粗壮,多动脑会聪明……这类定向变异对每一个体世代显然成立,能不能遗传从未得证。众所周知,拉马克(1744-1828)力主获得性遗传,他是怎样得此结论?值得重温:“第一定律: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动物,它的任何一个器官,经常操作的次数愈多、促使这个器官逐渐加强、发展和增大;并且获得相当于它操作时期长短的力量;同时器官经常不操作,渐渐的会使这个器官消弱和衰退,逐渐减少它的能力,并且最后引起这器官的消灭。第二定律:凡是在自然环境影响下———也就是某器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