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行甲状旁腺切除对颈动脉钙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0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行甲状旁腺切除术,对患者术前、术后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钙化情况,并将患者术前、术后的血钙、血磷、钙磷乘积、PTH、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颈动脉钙化斑块有明显减少,血钙、血磷、钙磷乘积、PTH、C反应蛋白均明显降低,差异性有显著(P<0.05);血红蛋白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切除甲状旁腺(PTX)能安全有效的降低甲状旁腺素水平、改善钙磷代谢紊乱,并控制颈动脉钙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终末期肾病行透析治疗患者的疲劳,探讨疲劳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多维疲劳量表MIF-20、健康状况问卷量表SF-36对204例ESRD进行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治疗效果差异之间的相关因素。结果:204例透析患者的疲劳总分为60.47+11.75;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透析患者疲劳的主要相关因素为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除疲劳的活动减少与生活质量的躯体疼痛、情感职能无显著相关外,两者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存在重度疲劳;临床上重视患者的疲劳评估,进行有效干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不同透析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照透析方式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在血压控制,血糖,白蛋白、血总蛋白,肌酐、尿素氮水平,甘油三酯以及出血发生率等各项指标有其各自的优劣性,但是均可使患者获益,提高生存率,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及时、恰当的选择肾脏替代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甚或更换方案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研究影响早期糖尿病肾病(DN)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向糖尿病终末期肾病进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旱期DN的临床、实验室及治疗等,临床资料,了解年龄、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尿蛋白对旱期糖尿病肾病预后的影响。结果:50岁以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年进展为终末期肾病高达25%,明显低于50岁以上的患者(75%)。血糖、血压、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血脂、尿蛋白等指标控制良好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预后明显好于控制不佳者(P〈0.05)。结论: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尿蛋白和不吸烟或戒烟对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肾存活期和生存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研究影响早期糖尿病肾病(DN)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向糖尿病终末期肾病进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早期DN的临床、实验室及治疗等临床资料,了解年龄、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尿蛋白对早期糖尿病肾病预后的影响。结果:50岁以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年进展为终末期肾病高达25%,明显低于50岁以上的患者(75%)。血糖、血压、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血脂、尿蛋白等指标控制良好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预后明显好于控制不佳者(P<0.05)。结论: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尿蛋白和不吸烟或戒烟对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肾存活期和生存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以及对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所选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程度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BG、FINS、Homa-IR、CRP、TNF-α及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BG、FINS、Homa-IR、CRP、TNF-α及IL-6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FBG、FINS、Homa-IR、CRP、TNF-α及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方法比较,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能够更有效的改善ESDN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应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两种不同透析方式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5例为接受HD治疗,43例接受CAPD治疗,统计分析及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HD组透析后的体重(50.2±8.9Kg)较透析前(58.4±10.1Kg)明显减轻(P0.05),也明显低于CAPD组透析后体重(60.4±9.1 kg)(P0.05),HD组透析后血压下降明显(SBP 157.6±20.2 vs 144.3±14.4 mmHg,DBP 71.4±12.9 vs 83.2±10.9 mmHg)(P0.05),同时明显低于CAPD组透析后血压(SBP 144.3±14.4 mmHg vs 159.4±17.1 mmHg,DBP 71.4±12.9 vs 84.3±10.5 mmHg)(P0.05),两组透析后尿量与透析前比较无明显差异(0.05),但HD组尿量(487.0±332.0mL)明显少于CAPD组(593.0±420.0 ml)(P0.05),两组透析后生化指标如肌酐(HD 310.6±210.1μmol/L,CAPD425.9±267.2μmol/L)、尿素氮(HD 11.6±4.1 mmol/L,CAPD 19.5±6.9 mmol/L)、血钾(HD 3.4±0.4 mmol/L,CAPD 3.6±0.5 mmol/L)有明显下降(P0.05),HD组透析后血浆总蛋白(59.4±8.1 g/L)及白蛋白(37.4±6.1 g/L)水平较透析前(TP 55.2±9.0 g/L,ALB 33.2±5.9 g/L)显著性升高(P0.05),且HD组血浆总蛋白(55.2±9.0g/L)及白蛋白水平(33.2±5.9 g/L)显著高于CAPD组(TP 52.5±7.3 g/L,ALB 33.4±5.1 g/L)(P0.05),HD组发生心血管并发症(36.3%)、出血事件(30.9%)的比例较CAPD组(16.2%,13.9%)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透析方式都是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措施,两者各有特点。对于不同病人应采取个体化方针,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金晓倩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5,27(5)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肠道优势菌群多样性及其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稳定终末期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受试者的血液和粪便样本,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肠道优势菌群的变化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内毒素(lipoposaccharide,LPS)。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肠道菌群总菌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肠道内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属细菌、乳酸杆菌属细菌和粪杆菌属细菌显著降低,而肠道内有害菌如肠杆菌科细菌和肠球菌属细菌均显著升高(P<0.05)。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液中IL-6、TNF-α和LPS显著升高,均与双歧杆菌属细菌有显著负相关,与肠杆菌科细菌有显著性正相关。肠道内乳酸杆菌属细菌和粪杆菌属细菌与IL-6呈显著负相关,肠球菌属细菌与其呈显著正相关。此外,乳杆菌属细菌与TNF-α呈显著负相关,肠球菌属细菌和LPS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肠道优势菌群多样性发生了显著变化,且与患者炎症因子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最常见的食管疾病之一。多项研究表明,终末期肾病(ERSD)患者GERD的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目前对于ERSD患者特别是血液透析患者GERD的症状特点及严重程度的研究较少。ESRD患者常并发或伴发糖尿病、高血压等,而糖尿病神经病变可影响胃排空功能,钙拮抗剂和硝酸酯类药物可影响LES舒张功能。透析相关淀粉样变通过影响食管蠕动、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和胃排空影响GERD的发生。ERSD患者中,相当比例的患者全身状况不佳,行胃镜风险较高,常常应用标准化量表或质子泵抑制剂诊断试验评估患者症状性GERD患病情况。ESRD及透析患者GERD的知晓率仍较低,部分患者自行服用碳酸氢钠等非一线药物控制症状。理论上对于ESRD及透析患者伴随的GERD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减少水钠摄入,改善血压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具体的临床获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