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日葵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名称: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材料类别:幼嫩叶片和下胚轴。种子经表面消毒后,在MS基本培养基上萌发。取10—15日龄无菌苗的叶片和下胚轴,将叶片切成5毫米×5毫米的切块;下胚轴切成4—5毫米长的小段作为培养材料。  相似文献   

2.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单一增强UV-B辐射(2.5、5.0和7.5 kJ·m-2·d-1)以及增强UV-B辐射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菌株Y98-16T和Y99-63C)侵染复合胁迫对水稻(Oryza sativa L. )品种'黄壳糯'('Huangkenuo')和'合系41'('Hexi-41')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SOD活性3个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剂量(2.5和5.0 kJ·m-2·d-1)单一UV-B辐射条件下,2个水稻品种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均较对照(自然光)有所降低;而在高剂量(7.5 kJ·m-2·d-1)单一UV-B辐射条件下,2个水稻品种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均较对照有所增加.与对照(仅接种稻瘟病菌)相比,经低剂量(2.5和5.0 kJ·m-2·d-1) UV-B辐射后再接种稻瘟病菌,'黄壳糯'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总体上均降低;而经高剂量(7.5 kJ·m-2·d-1)UV-B辐射后再接种稻瘟病菌,'黄壳糯'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均有所增加.经不同剂量UV-B辐射后再接种稻瘟病菌,'合系41'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总体上均有所增加,且2个水稻品种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与SOD活性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与对照(仅接种稻瘟病菌)相比,接种稻瘟病菌后再经不同剂量UV-B辐射处理,'黄壳糯'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均有所增加;而 '合系41'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变化各异.接种稻瘟病菌菌株Y98-16T后再用UV-B辐射处理,2个水稻品种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或P<0.01);而接种稻瘟病菌菌株Y99-63C后再用UV-B辐射处理,2个水稻品种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在增强UV-B辐射和稻瘟病菌侵染复合胁迫条件下,因2个胁迫因子的作用顺序不同、稻瘟病菌菌株不同、UV-B辐射量不同以及水稻品种的差异,水稻幼苗叶片的细胞膜透性、MDA含量和SOD活性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金桔嫩枝侧芽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名称:金桔(Fortunella margarita)。材料类别:结果植株上嫩枝的侧芽。培养条件:生长培养基为H+0.1ppmIBA+1—2ppmBA;长根培养基为H+0.2-0.5ppmIBA,每升补加蔗糖3%。培养温度15—30℃,每日光照10—12小时,光强500—10001x。生长与分化情况:切取侧芽,接种于生长培养基上,一星期后,可见到侧芽萌动,一个月后,形成2—5个丛生芽,芽长有0.1—0.8厘米。将幼芽  相似文献   

4.
百合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植物名称:百合(Lilium concolor)。材料类别:实生苗叶片切段。将百合种子(来源于日本TAKII种子公司)用水浸泡1d,经70%乙醇处理30s,0.1%升汞溶液灭菌15min,用无菌水淋洗5次后接种于MS培养基上。培养温度25±2℃,光周期12h光照/12h黑暗,光照度1500~2000lx。培养1月后种子萌发,40d后无菌苗高8~10cm,线形叶片宽度2~3mm,叶片淡绿色,于无菌条件下将叶片  相似文献   

5.
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球根海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物名称:球根海棠(Begonia tuberhgbri-eda)。材料类别:叶片。培养条件:MS培养基,诱芽时每升附加 6-BA1mg(单位下同),NAA0.2—0.5,或6-BA2、NAA0.2、根皮苷3—5。生根培养基每升附加NAA2—1。每日光照10—12小时,光强1500 1x,温度白天25℃,晚上20℃左右。生长及分化情况:叶片切块接种5—7天后,开始长大增厚,3—4周后叶片的表面(主要是腹面)分化出许多不定芽,约1cm~2的叶块上可长出几十个不定芽,不久就长满整个三角瓶。新分化出的叶片在接触培养基处又能再次产生不定芽(即二次分化),  相似文献   

6.
烟草花药单倍体试管植株Nc89、Nc82、6186,取其完全展开之叶片,切成5mm×5mm大小的叶块,将之接种于补加BA(2mg/L)、蔗糖(5%)、琼脂(0.55%),pH5.8的MS培养基中,然后将其置于23—25℃、12h/d光照的培养间中培养,大致经过14—18天后,在叶外植体边缘部分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绿色小芽,待芽长至约5mm大小时,将其从外植体上分离并置于含1/2 MS大量元素、全量MS微量元素、铁盐及有机物质,并补加KH_2PO_4(50mg/L)、IAA(1mg/L)、蔗糖(3%)、琼脂(0.55%),pH5.8的过渡生根培养基中,待3个星期后芽已长出了3片小叶时再将之转移到含1/2 MS大量元素、MS全量铁盐,并补加IAA(1 mg/L)、蔗糖(1%)、琼脂(0.55%),pH5.8的生根培养基上,5—6天后芽上基部有小根出现,再经过两个星期,试管苗长出了较发达的根系。待其长至3cm—4cm高时,移栽入土,移栽后试管苗成活率高,苗长势很好。  相似文献   

7.
黑麦叶肉原生质体系用纤维素酶溶去壁后分离出来的。酶液混合液为:纤维素酶(2%)、果胶酶(0.5%)溶于0.65M的甘露醇中,保温在24~26℃。将生长5—6天的黑麦叶片在酶掖中处理2—3小时后,就可使90%以上的原生质体分离下来。将每毫升含有5×10~4—10~5密度的原生质体培养在液体培养基中(表1),其中附加2,4-D(1毫克/升)、6BA(0.5毫克/升)、CH(1克/升)和0.56M蔗糖。培养条件为光照800—2000米烛光,温度23—26℃。培养48小时后长出新壁。第3天出现第一次分裂,4—7天进行第二、三次分裂,9天后形成细胞团,25天后长成大细咆团。此后,定期加等体积的新鲜培养液,继续培养一个时期后便形成了幼小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8.
采用分离自健康茶树叶片组织中的2株内生真菌,长枝木霉CSN-18和曲霉CSN-3,研究了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条件下培养原液与培养原液乙酸乙酯萃取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与2菌株单独培养相比,混合培养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茶花褐斑病菌Phyllosticta camelliaecola和茶云纹叶枯病菌Guignardia camellia等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混合培养原液的乙酸乙酯萃取液对茶花褐斑病菌、稻瘟病菌和茶云纹叶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9.48%±1.46%、76.99%±0.91%和71.51%±4.93%;对茶花褐斑病菌、茶云纹叶枯病菌和稻瘟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100.00%、90.90%±2.59%和84.00%±5.29%。混合培养原液对茶花褐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也比两菌株的单独培养液有明显增强;在低浓度下,混合培养原液对茶花褐斑病菌的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但浓度超过40%,则明显抑制茶花褐斑病菌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天然质粒的聚合酶基因(Bifidobacterium plasmid polymerase,BPP)对人工构建的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穿梭质粒载体(shuttle vector)在长双歧杆菌中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首先电转化质粒pBADs—A和pBADs-BPP至长双歧杆菌,培养鉴定后,接种含质粒pBADs—A和pBADs-BPP的双歧杆菌于AMP^-和AMP^+的MRS培养液中。厌氧培养后,将样品涂布于AMP^+的MRS固体培养板上计数菌落数。结果相同条件下质粒pBADs·BPP组菌落数高于质粒pBADs—A组(P〈0.05)。结论BPP可以增加质粒载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以水稻品种"陆两优996"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施加链霉菌JD211固体菌剂培育水稻,以叶片喷施稻瘟病菌孢子悬液接种稻瘟病菌为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测定分析水稻叶片过氧化氢(H2O2)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脂氧合酶(LO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细胞质膜透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探究链霉菌JD211对接种稻瘟病后水稻过敏性反应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水稻秧龄30d时,只添加链霉菌JD211处理组水稻的叶片CAT活性、LOX活性、H2O2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50.30%、40.85%和45.31%,其MDA含量显著降低25.75%。(2)接种稻瘟病菌后添加JD211处理组水稻的叶片CAT活性、LOX活性、H2O2含量较未添加JD211处理组(只接种稻温病菌处理组)分别提高了33.50%、4.07%和47.76%,其MDA含量降低了38.68%。(3)接种稻瘟病菌后添加JD211处理组的细胞膜透性较未添加JD211处理组在秧龄32、34和36d时分别提高了38.94%、39.03%和8.08%。研究认为,施加链霉菌JD211提高了水稻叶片过氧化氢含量、过氧化氢酶以及脂氧合酶活性,抑制了丙二醛积累,在后期增加了接种稻瘟病菌处理组的细胞膜透性,从而能够有效调控细胞过敏性反应,诱发细胞过敏性坏死,阻止病原菌的进一步侵染,有效提高水稻稻瘟病抗性。  相似文献   

11.
芋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植物名称芋,又称芋艿(Colocasiaesculenta)。2材料类别芽。3培养条件培养基:(1)MS+NAA0.2mg/L(单位下同)+BA2;(2)MS+NAAI+BA4;(3)MS+NAA2+BA0.2。琼脂6.5g/L,pH54。光照度500~2000IX,照光12h/d,25C恒温下培养。毛生长与分化情况芋的球茎经清洗后,常规方法灭菌,无菌水洗3次,再以解剖刀切取球茎上的顶芽或腋芽供试验。芽接种于培养基(l)上,2~3个月后芽长大,叶片展开,其基部两侧长出报并成完整小苗。若将纵切一刀的芽接种到培养基(1)上,50d后形成两个芽。芽切块接种在培养基(2)上6个…  相似文献   

12.
成龄桑树冬芽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名称:桑(Morus)品种为火桑、剑持等(Morus bombycis)。材料类别:20年生植株的冬芽芽芯。早春桑芽萌发前,剪取一年生枝条的中、上部分,以塑料薄膜包裹后贮藏于3—4℃温度下经25—45天。接种前将枝条洗净并截成约1.5cm的小段,每段含一完整芽,经常规方法灭菌后于无菌条件下用解剖刀剥去芽鳞及外层叶片,切取长3—4mm的芽芯作培养材料。部养条件:以改动的 MS为基本培养基,每升附加细胞分裂素BA0.5mg,生长素IAA1.0mg培养基的蔗糖(食用白糖)和琼脂浓度分别为3%和  相似文献   

13.
将带叶脉的0.3~0.4cm~2的叶片小块接种于(1)~(5)上,4d左右,叶片膨大,约1周,(1)上的叶片在叶脉处长出根来,但不影响以后芽分化。再经30d,(1)~(5)的叶片均有丛芽分化出来。1cm长的下胚轴  相似文献   

14.
白网纹草试管苗的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名称:白网纹草(Fittonia verschaffelti) 材料类别:摘取成年叶片,经常规表面灭菌后,沿叶中脉纵切为二块。茎段切成8—10mm长。培养条件:以MS为基本培养基。(1)MS+DA 2mg/l(单位下同)+NAA 2中2,4-D1用于诱  相似文献   

15.
植物名称: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九头狮子草(Peristrophe japonica)。材料类别:均为叶片。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MS,诱导愈伤组织和芽的培养基附加(1)NAA0.2mg/l(下同)BA2;(2)NAA1,BA0.1;(3)NAA0.2,KT1,ZT1。诱导生根培养基为1/2MS附加NAA0.1。培养温度25—28℃,每天光照12小时,光照度1500—2000lx。生长与分化情况:鱼腥草叶片经消毒后在无菌条件下切成0.5×0.5cm~2左右的小块,接种于培养基(1)和(3)上。在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切口处普遍褐化,并有褐色色素扩散到外植体附近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16.
将绿豆(Phaseolus aureas),蚌埠绿豆,vc27784A,安引5—16号等的种子。消毒处理后,接种于1/2MS 培养基上,获无菌苗。然后取三日龄绿豆子叶、下胚轴;八日龄绿豆上胚轴切段、叶片;十五日龄茎的切段与3850-1103,3850-4农杆菌共培养10分钟,洗净吸干,培养在无抑制剂(头孢霉素)的诱导培养基(BA 0.5 IAA 1.0mg)上预培养4天,然后转入含头孢霉素量1000μg/ml 的诱导培养基上,其中3850-4转化的部分组织块移入不含 BA 的诱导培养  相似文献   

17.
<正> 菸蚜茧蜂Aphidius gifunsis Ashmead是菸蚜、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重要天敌。作者于1975年,对该蜂的胚胎发育作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实验蜂种和菸蚜均采自云南玉溪菸田,在室温21—25℃、相对湿度70—80%条件下,培养于4×20厘米玻璃管里,饲以蜂蜜。将刚羽化的蜂按雌雄3:1配对,分10组在玻璃管中饲养。将30头2—3龄若蚜挑在菸叶片上放入管中供蜂产卵。接蜂约1小时后将蜂取出,然后,每隔30分钟、1小时、12小时分别取出10头菸蚜进行固定;其余的再每隔12小时固定1次,直至蜂羽化为止。  相似文献   

18.
1973年9月,笔者等在广东北部山区采得的一种叶片恙螨幼虫,其PL和DS呈柠檬桉(Eucalyptus citriodora)的叶片状,与其他叶片恙螨不同,认为是一个新种;现将其特征描述于后。广东叶片恙螨Trombiculindus guangdongensis,新种(图1—8) 本恙螨幼虫活时白色,略呈卵形,体前部略较后部为宽;长402.22微米,宽274.59微  相似文献   

19.
《日经生物技术》1999年4月12日第12页报道:岩手县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和岩手县农业研究中心、叶大学小组在高表达水稻抗菌蛋白的基础上,成功地获得抗水稻重要病害之一稻瘟病的抗性水稻。导入的是从水稻悬浮培养细胞中克隆的タウマチン样抗菌蛋白—米胶蛋白(ォリゼマチン)基因。是该小组独自克隆的基因。用导入基因的水稻当代的叶片,进行稻瘟病菌孢子的接种试验,获得抗性病斑,几乎没有患病性的个体。详细情况于4月4日在宇都宫市召开的日本育种学会上发表。目前该小组把米胶蛋白基因导入烟草获得了灰色霉病抗性。即使用水稻过…  相似文献   

20.
番茄子叶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番茄2—3周苗龄的子叶游离原生质体,在 MS 液体培养基中(附加2,4-D 1,6-BA 0.1mg/l)培养;在培养过程中经常不断添加新鲜培养液。6周后将细胞团移到半固体 MS 培养基上(附加成份同上,琼脂0.3%)。然后将肉眼可见的愈伤组织再移入 MS 固体培养基上,愈伤组织长到直径为5 mm 大小时,转到 MS 分化培养基上(附加6-BA 2 mg/1,[AA 0.2 mg/l)诱导分化,得到了再生植株。比较了固体培养、悬浮培养和双层培养三种方法,观察原生质体生长情况,以双层培养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