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壳面布有许多细刺的玻璃介亚科新成员──Qaidamocyprisgen.nov.在青藏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陆相更新统中产出。这一新属的发现又一次表明,与海洋里有复杂壳饰介形类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内陆湖泊同样也能有多刺种类生存。  相似文献   

2.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国产介蕨属Dryoathyrium 14种植物及宁陕蛾眉蕨Lunathyri- um ningshenense 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介蕨属孢子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 圆形或肾形。根据其周壁褶皱隆起形成的表面纹饰,介蕨属孢子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周壁 具有网状或拟网状脊状纹饰,具此类型的种有翅轴介蕨D.pterorachis,中华介蕨D.chinense,朝鲜介蕨 D.coreanum;第二种类型的周壁具有裂片状、弯裂片状或瘤状突起,具此类型的种有介蕨D.boryanum, 陕甘介蕨D.confusum,无齿介蕨D.edentulum,鄂西介蕨D.henryi,华中介蕨D.okuboanum,川东介 蕨D.stenopteron,刺毛介蕨D.setigerum,绿叶介蕨D.viridifrons;第三类型的周壁具有刺状、不规则 棒状或乳头状突起,具此类型的种有直立介蕨D.erectum,镰小羽介蕨D.falcatipinnulum,蛾眉介蕨D. unifurcatum。宁陕蛾眉蕨的孢子形态与朝鲜介蕨D.coreanum 十分相似,支持将前者作为后者的异名的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3.
李国祥 《古生物学报》2004,43(4):571-578
对采自陕西镇巴小洋剖面下寒武统西蒿坪段的似软舌螺类(hayolithelminths)化石进行了研究,描述了一新种Torellella bisulcata sp.nov.,其主要特征为:磷质管状壳体,横切面透镜状,壳管的两个宽面凸度不等,一面为弧状,另一面扁平;壳管直或微弯曲,在壳管的两个窄的侧面各具一纵向浅凹沟,壳面光滑或饰有微弱的横向纹线。简要地讨论了似软舌螺类化石的生物亲缘关系,认为迄今为止,其仍为分类位置不明的化石类别。西蒿坪段中下部产有三叶虫颊刺和颈刺,表明此段沉积地层属于下寒武统筇竹寺阶而非梅树村阶。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介形虫化石保存特征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山东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介形虫化石壳体的保存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介形虫化石壳体颜色可分为浅色、中色和深色三种类型;按有无充填物,可分为未充填壳和充填壳两种,其中充填壳充填物的成分有方解石、白云石、黄铁矿和泥质四种;按完整程度有双瓣壳、单瓣壳和碎壳。文中对这些保存特征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讨论,最后以一口井的研究结果为例,探讨了介形虫保存特征在古湖泊学及石油地质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叶肢介化石的壳饰有三种基本类型,即针孔型、网格型和线脊型。新属阿巴嘎旗叶肢介(Abagaqiella)的壳饰属线脊型。具有线脊型壳饰的叶肢介化石大致有20多个属,分属于Asmussiidae Kobayashi,1954和Fushunograptidae Wang,1974(=Orthestheriida e Chang et Chen,1975)。Abagaqiella gen.nov.属于后一科。这一科的壳饰特征是:线脊直或弯曲,疏或密,大  相似文献   

6.
叠饰伪转叶肢介(Difalsisca)的特征是初生壳大,背缘末端的后背角反弯曲,装饰为小针网状,在壳的后腹部生长带上有叠网状装饰。新属与伪转叶肢介属(Falsisca)的区别就是具有叠网状装饰,其他特征均相似。叠饰叶肢介科(Diestheriidae Zhang et Chen)是1976年建立的。主要特征是在壳表面原有的网、线和线网状装饰之上又叠覆一层更大的网状物,称为“叠网状装饰”,它主要分布在壳的后腹部生长带上。本科包括叠饰叶肢介属(Di-estheria Chen,1976),新叠饰叶肢介属(Neod-  相似文献   

7.
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吐卓虫Tuzoia是一个形态丰富的属,广泛分布在北美、中国、澳大利亚和捷克的寒武系第二、三统中。文中报道了采自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的吐卓虫的2种:即Tuzoia jianheensis sp.nov.与T.bispinosa Yuan and Zhao,1999。新种的主要特征为中后刺、后腹刺细长,腹部边缘发育有锯齿状边缘刺,壳面网纹细密,不同于Tuzoia的其他种,有较强地域性。新种化石数量占优,占总数三分之二。T.bispinisa背缘发育有三角形或近三角形背刺,前后铰突发育,壳面的网纹以不规则六边形为主,网眼大。T.jianheensis sp.nov.与上覆凯里组的T.bispinosa对比研究,得出Tuzoia的壳长有变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袁自清  赵震宇 《真菌学报》1994,13(3):173-177
本文报道了新疆腔菌纲座囊菌目刺球座属(Lasiobotrys)、穴壳属(Dothiora)和普氏腔孢属(Plowrightia)的六种子囊菌,即:忍冬刺球座菌(L.lonicerae)、花揪穴壳菌(D.sorbi)及其无性阶段花揪疡壳孢(Dothichiza sorbi)、茶Biao子普氏腔孢菌(P.ribesia)、小檗普氏腔孢菌(P.berberidis)、沙棘普氏腔孢菌(P.hippopha  相似文献   

9.
吴文平 《真菌学报》1993,12(1):34-40
本文报道了河北省具纤毛分生孢子的腔孢菌5种,它们隶属于多毛孢属,星毛孢属,刺杯毛孢属和双毛壳孢属。其中多毛孢属和星毛孢属系国内新记录属。记载了一新种中国多毛孢和一中国新记录种甘蔗星毛孢。在刺杯毛孢属和双毛壳孢属内共鉴定出3个种,它们是槭刺杯毛孢,刚毛刺杯毛孢和双毛壳孢。文中对这些种进行了详细描述,新种有拉丁文描述。研究标本保藏于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湘中地区下石炭统似无饰介科(Paraparchitidae)的几个新属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队自1978年以来在湖南中部地区地表和井下早石炭世地层,陆续采到丰富的介形类化石,其中以似无饰介科(Paraparchitidae)具后背刺的属种较多。笔者研究了这些具后背刺的介形类,计3属,包括1新属、7新种。这批材料的发现对我国早石炭世介形类的研究和地层对比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在似无饰介科中,具后背刺的属种较常见,自晚泥盆世开始出现,早石炭世大量繁盛,至二叠纪衰亡,它们具有一定的地层意义。B.Kellet  相似文献   

11.
张伟 《化石》2001,(4):15-15
小小的叶肢介属节肢动物门内鳃足亚纲。此亚纲多由个体大小不足5毫米虫体组成。其中有个介甲目 ,一般称叶肢介类(Estherians)。这类动物虫体两则披以对称的双瓣壳。壳内显示有节肢型的躯体 ,俗名叫“贝虾”。有如半透明的几个质双壳瓣包着个“水蛋”。虫体分头、胸腹、尾。眼在头的中央 ,胸腹部有施感觉的第一触觉及施行动的第二触觉。触觉与尾部之间有一排多列的附肢或游泳足、生殖肢。化石介壳一般长了3—8毫米 ,极少达25—40毫米。壳形状多为半圆形 ,椭圆形 ,卵形 ,近长方形等 ,是叶肢介分类依据之一。主要分类依据是…  相似文献   

12.
介形虫秘史     
在古生代地层中,各门类大化石十分发育,因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微小的介形虫化石。然而在中、新生代地层中,特别是陆相地层和钻井取不到大化石的情况下,介形虫化石已上升成为举足轻重的一个门类了。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硫、磷、钾、天然碱等有用矿床的普查、勘探的不断深入,介形虫化石的身价亦与日俱增。什么是介形虫呢?介形虫在古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中,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介形虫目。从距今约五亿七千万年的寒武纪开始出现,有的属种一直繁衍至今。介形虫是双壳动物,动物体包隐在左、右两瓣大小相等或不相等的外壳里。一般壳长0.4—4毫米,最大者可达30毫米,属于微体古生物。它们的体形不一,侧视有圆形、半圆形、纺锤形、椭圆形、肾形及菱形等。壳面饰以各种花纹,有的光滑如镜。  相似文献   

13.
原生动物瘤棘砂壳虫六个自然种群的形态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原生动物瘤棘砂壳虫6个种群374个虫体的形态特征.频数分布结果显示,瘤棘砂壳虫是一个大小恒定的单型种,其壳高、壳直径和口径均具有一个特定的大小范围,且服从正态分布.瘤棘砂先虫的特征值中,壳刺长、颈高、前体长和壳刺数的变异系数相对较高.相关分析表明,大部分特征值之间显著相关(P<0.05).方差分析显示,9个特征值(壳高、壳直径、口直径、壳刺长、颈高、后体长、前体长、口齿数、壳刺数)在不同种群间有显著差异(P<0.0001).尽管主成分分析没有明显区分开6个种群,但是聚类分析将它们分成了两个类群,其中珠江流域的广东万绿湖、广东流溪河水库种群和长江流域的贵州乌江渡、湖北道观河水库种群聚为一类;长江流域的湖北木兰湖和安徽董铺水库种群聚为一类.提示,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即使处于同一流域的大小单型种在不同种群间也可形成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云南高黎贡山[虫脩]目异[虫脩]科和[虫脩]科5个新种,即刺胸阿异[虫脩]Aruanoidea notata,sp.nov.,高山短肛[虫脩]Baculum altissimum,sp.nov.,光亮拟短肛[虫脩]Parabaculum laevigatum,sp.nov.,双角刺[虫脩]Cnipsomorpha biangulatus,sp.nov.,黑缘介[虫脩]Interphasma marginatum,sp.nov.,并且首次记述了污色无翅刺蟾Cnipsomorpha colorantis(Chen et He)的雄性。模式标本分别存放于北京林业大学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5.
渤海海域一直缺乏白垩纪地层划分的古生物依据。本文通过秦皇岛30地区2口钻井473块岩屑样品的介形类分析,发现了13个属23个种,归纳为单肋女星介Cypridea unicostata-西氏枣星介Ziziphocypris simakovi介形类组合。通过分析该组合的特征分子及其他分子在国内外的地质延限分布情况,发现这一组合的时代为早白垩世瓦兰今期,地层可划归九佛堂组。渤海秦皇岛30地区所发现的这个介形类组合以中小个体卵形、椭圆形、壳面具蜂窝、肋纹的女星介Cypridea及卵形、壳面饰以脊纹的枣星介Ziziphocypris发育为特征,判断该介形类组合生活在有一定深度的浅湖环境中,结合地层岩性指示该段地层沉积时期为浅湖环境。  相似文献   

16.
刘铁志  徐振军 《菌物学报》2004,23(4):464-465
寄生在异刺鹤虱 Lappula heteracantha 上的单囊壳属一新种:鹤虱单囊壳 Sphaerotheca lappulae,新种有中文和拉丁文描述。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和赤峰学院菌物标本室(CFSZ)。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绘图描述了中国枝角类盘肠溞科盘肠溞属的三个新种:1.腹针盘肠溞Chydorus aciculaius sp.nov.的主要特征为壳瓣腹缘中部有一向后的针刺;2.多刺盘肠溞Chydorus spinosus sp.nov.的主要特征为整个壳瓣表面密布细刺;3.断壳盘肠溞Chydorus mutilatus sp.nov.的主要特征为壳瓣背缘后部平截内陷,有如断缺。  相似文献   

18.
叶肢介属节腔动物门甲壳纲,主要由外部两瓣壳和内部的软体部分所组成。自泥盆纪出现以来,一直到现在生活在淡水池塘、沟渠中。叶肢介化石多保存为两瓣壳,其软体部分保存为化石是极为罕见的。1979年,我们在河北滦平县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中,首次发现了保存极为完美的叶肢介软体化石,有头部,第二触角,胸腹部体节,尾部,附肢,雄性第1、第2执握肢和雌性卵粒,以及一些幼虫。这一发现,对现生叶肢介和化石叶肢介的分类、化石埋藏条件与沉积环境分析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  相似文献   

19.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23,62(2):301-308
香溪叶肢介亚科(Xiangxiellinae)以壳瓣胎壳较大、壳上具有一条或两条短脊为特征,包括两个属:原单脊叶肢介属(ProtomonocarinaTasch,1962)和香溪叶肢介属(XiangxiellaShen,1976)。该亚科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最早出现于我国晚石炭世,三叠纪末消失。本文建立的新属叉脊叶肢介(Dicerestheriagen.nov.),以胎壳上具有两条呈“人”字形向前后分叉的、粗壮的短脊为特征,与香溪叶肢介的构造特征最为接近。推测新属壳瓣胎壳脊的形成与闭壳肌附着引起的壳瓣变异或与生态环境变化有关。化石产于江西抚州崇礼县礼陂煤矿,上三叠统安源组徐坊段。湘赣一带安源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属于滨海、近海、沼泽沉积区,产半咸水类型的双壳类,时代认为卡尼及早诺利期。植物化石Ptiozamites–Anthrophyopsis组合是诺利期的代表,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滨海环境生长的群落。因此推测新属是一个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近海沼泽环境的类型。  相似文献   

20.
100 Hz ~ 100 MHz蛙骨骼肌介电谱的椭圆壳理论解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100Hz~100MHz频率范围内,应用浓厚系介电椭圆壳理论分析了蛙骨骼肌介电谱,提出了蛙骨骼肌细胞的椭圆壳模型参数。讨论了骨骼肌介电谱的高频段平行方向与垂直方向的电导率不相等的理论问题。明确了决定骨骼肌高频率段(10^6~10^8Hz)介电数据的物质基础主要是骨骼肌细胞内部的肌原纤维,其次是胞浆内的微小颗粒(线粒体、肌质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