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 5~ 7月 ,通过野外直接观测的方法 ,对栗斑腹的繁殖过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在1 0 3 78hm2 样地内共有 4 5个巢 ,种群密度为 0 81只 hm2 。平均窝卵数为 5 0 9枚 ,孵化期为 1 2d,孵化率为 36 3% ,繁殖成功率为 2 7 7% ,繁殖生产力为 0 4 9。  相似文献   

2.
黑嘴鸥繁殖栖息地动态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研究区,结合黑嘴鸥巢址GPS点,利用1992、2002和2007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作为主要信息源,借助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在获取栖息地植被类型信息的基础上,采用非等密度亚像元模型反演碱蓬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研究区黑嘴鸥适宜繁殖栖息地动态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对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5a间,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干扰下,研究区内碱蓬滩面积由4772.3 hm2减少到4062.2hm2,年变化率为-47.34 hm2/a.碱蓬植被覆盖度均值由1992年的(27.6±3.8)%增长到2002年的(35.4±2.0)%,至2007年达到(53.1±4.5)%.同时,利用2002、2007年黑嘴鸥巢址GPS位点,提取对应年份黑嘴鸥繁殖栖息地碱蓬群落覆盖度,其均值分别为(35.08±4.8)%和(37.58±7.6)%,无差异显著性(P=0.066).结合黑嘴鸥繁殖栖息地选择的水源和干扰距离等因子,叠加分析表明核心区黑嘴鸥适宜繁殖栖息地面积由1992年的2063.1 hm2小幅增加到2002年的2158.0 hm2(4.6%),到2007年间大幅减少到1723.1 hm2(-20.2%),年降幅高达86.97 hm2/a.按照2002~2007年碱蓬覆盖度变化率水平计算,盐城保护区核心区黑嘴鸥适宜繁殖栖息地将在19.8a后全部消失.有关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黑嘴鸥及其繁殖栖息地的保护、管理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特定栖息地的监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灰椋鸟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 3月至 7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对灰椋鸟的繁殖生态研究发现 ,在 1 2 2hm2 的面积内共有 36个灰椋鸟巢 ,繁殖密度为 0 32 1巢 hm2 。繁殖期由 4月 2 4日持续到 7月 1 1日共 79d。平均窝卵数为 5 89(SD =1 1 7,n =36 ) ,窝卵数同繁殖季节呈显著负相关 (r=-0 75 72 ,P <0 0 1 )。平均孵化期为1 3 6d ,平均育雏期 2 1 6d。平均每巢出飞 5 1只幼鸟。幼体 (卵、雏鸟 )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4.
黄鳝的繁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绍武  周工健  刘筠 《生态学报》2005,25(3):435-439
以洞庭湖稻区黄鳝为调查研究对象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系统研究了黄鳝的繁殖生态。对黄鳝的性腺发育周年变化、繁殖行为、自然产卵过程、产卵条件及繁殖洞穴的构造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产卵室是黄鳝繁殖洞穴特有的构造 ,繁殖洞穴泥土p H平均值为 6 .73± 1.0 12。亲鳝有护卵习性 ,通过对 30尾守洞亲鳝的性腺观察和切片验证 ,守洞鳝多为雄鳝 (占 6 1.3% ) ,少数为兼性偏雄性 (占 38.7% ) ,守洞鳝 1:0 0~ 2 :0 0全在外面活动 ,守洞鳝体长 L (cm)与体重 W (g)回归方程为 :W=1.2 5×10 - 2 L1 .4 2 (r=0 .76 )。人工模拟条件下 ,泡沫组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 (85 .2 % )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 (2 5 .4 % ) (t=8.18,t0 .0 5=2 .4 5 ) ,仔鱼平均成活率 (6 4 .0 % )显著高于对照组 (14 .0 % ) (t=3.73) ,同时对繁殖季节黄鳝为孵卵而所吐的泡沫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另外 ,证实了黄鳝产卵的最适放养密度为 2~ 3尾 / m2。为黄鳝的全人工繁殖和半人工繁殖提供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区社鼠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美文  黄璜  王勇  李波 《生态学报》2006,26(3):884-894
在洞庭湖区域,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主要栖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林地内.总体而言,其种群雌性比基本维持在50%左右,但在季节间和年龄组间有一定的差别,雌性比在冬、春季较低,夏、秋季的雌性比都超过50%.年龄组间,雌性比最高的为幼年组66.7%,亚成年和成年组的雌性比接近50%,而老年组的雌性比为最低,为33.3%.所有雌鼠全年的怀孕率为31.1%,平均胎仔数为3.7只,繁殖指数为0.58.春、夏季怀孕率较高,冬季没有捕获到怀孕的雌鼠,仅捕获到有怀孕经历(有宫斑)的雌鼠.繁殖指数在夏、秋季维持高峰水平.雌性社鼠总的参产率为53.3%,各季间呈现从春、夏到秋逐渐增加的趋势,冬季停止怀孕.可见夏、秋季为雌鼠的繁殖高峰期.随着年龄组增长,平均胎仔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老年组胎仔数最高,而繁殖指数以成年组最高,说明成年组是种群中繁殖的主体.雄性社鼠的睾丸下位率全年总计为75.6%,分四季平均为86.0%,夏、秋季维持在较高水平,冬、春季稍低,低谷在春季.下位睾丸的重量与大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春、夏、秋、冬逐渐下降的规律,春季与冬季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开春后,雄性社鼠在生殖潜能上已有明显变化.这些特征与雌鼠的繁殖高峰基本吻合.说明社鼠主要在春、夏、秋季繁殖,繁殖盛期在夏秋季.从不同年龄组看,幼年组个体不参与繁殖,亚成年组个体开始参与繁殖,繁殖主体是成年组个体.  相似文献   

6.
环境因子对笼养朱鹮自然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7月,在陕西省洋县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朱鹮(Nipponia nippon)的自然繁殖进行了研究。18对繁殖鸟的窝卵数平均为(3.10±0.54)枚,孵化率26.2%,育雏成功率64.7%。当笼舍面积低于某一阈值时,窝卵数与笼舍面积呈明显正相关(Pearson,r=0.591,P<0.01)。出壳数、出飞数均与巢距遮荫树的距离呈负相关(Pearson,r1=-0.674,P1<0.05;r2=-0.677,P2<0.05)。亲鸟的繁殖经验对繁殖成功率没有显著影响,营巢环境是影响自然繁殖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庐山石韦的繁殖一般采用分株繁殖和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宜在早春进行,注意施肥,保持湿度在75%以上。孢子繁殖宜在秋季孢子成熟时进行,勤浇水,2月后产生绿色原叶体,进而发育为幼孢子体。培育8~9月后,可进行移栽。庐山石韦的繁殖一般采用分株繁殖和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宜在早春进行,注意施肥,保持湿度在75%以上。孢子繁殖宜在秋季孢子成熟时进行,勤浇水,2月后产生绿色原叶体,进而发育为幼孢子体。培育8~9月后,可进行移栽。  相似文献   

8.
摸清褐家鼠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对于其种群数量发生趋势预测及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2016-2022年鼠情系统监测捕获的195只褐家鼠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生境、不同年龄种群繁殖特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家鼠不同月份之间种群繁殖特征有所不同,平均种群性比为1.07,平均怀孕率为17.82%,平均胎仔数为7.22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5.32%,平均繁殖指数为0.67.褐家鼠在春季、夏季、冬季出现3个繁殖高峰期,不同年龄组之间怀孕率、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是种群的繁殖主体,稻田区和旱作区褐家鼠种群繁殖能力明显高于住宅区,不同生境条件下其种群繁殖力不同.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沙地78种植物繁殖体重量和形状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闫巧玲  刘志民  骆永明  王红梅 《生态学报》2004,24(11):2423-2329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 78种植物的繁殖体 (2 3种为种子 ,5 5种为果实 )重量和形状 ,其重量差别很大 ,最小的单粒重不足 0 .1mg,最大的超过 130 mg;形状差异也很大 ,最小的方差不足 0 .0 3,最大的超过 0 .18。综合本研究和以前研究的全部 14 0种植物的研究结果 ,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计有 2 4种植物繁殖体单粒重小于 1mg并接近圆球形 (方差小于 0 .0 9) ,它们可能具有持久种子库 ;2 1年生植物 (平均方差为 0 .0 70 )与 2年生植物 (平均方差为 0 .12 9)间的形状差异显著 (P<0 .0 5 ) ,2年生植物的繁殖体更加扁、长 ;1年生植物也与多年生草本植物 (平均方差为 0 .10 9)之间形状差异显著 (P<0 .0 5 ) ,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繁殖体更加扁、长 ;3有 5 5 %的豆科植物、70 %的藜科植物繁殖体接近圆球形 (方差 <0 .0 6 ) ,所有的菊科、萝摩科植物繁殖体都很扁、长 (方差 >0 .0 6 )。豆科植物显著比菊科、禾本科、藜科植物繁殖体的重量大 (P<0 .0 5 ) ;4繁殖体附属物在植物的传播和定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6种萝摩科植物和 3种杨柳科植物具有绢毛 ,6 0 %的菊科植物具有冠毛 ,6种植物有翅 ,8种植物有宿存花柱或宿存花萼 ,这些植物可能易于被风传播 ;5 4 %的禾本科植物具芒 ,减小了传播可能 ;苍耳、雾冰藜、鹤虱、蒺藜、  相似文献   

10.
鹅掌楸配子选择与雄性繁殖适合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父本等量花粉混合授粉的交配实验设计基础上,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其子代进行父本分析, 研究鹅掌楸的配子选择与雄性繁殖适合度。参试亲本为鹅掌楸2个种的5个单株(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2株, 即FY和LS; 北美鹅掌楸(L. tulipifera)3株, 即LYS、MSL和NK)。结果表明: 鹅掌楸的配子选择个体间差异较大。作为母本, NK和LYS倾向于选择异种雄配子, 而MSL和LS则倾向于选择同种雄配子; 在同种雄配子的选择中, NK、LYS和LS倾向于自交, 而MSL则倾向于异交。以北美鹅掌楸为母本时, 北美鹅掌楸与鹅掌楸的雄性繁殖贡献率分别为45.5%和54.5%, 北美鹅掌楸的雄性繁殖适合度为鹅掌楸的0.556倍。以鹅掌楸为母本时, 二者的繁殖贡献率分别为15.6%和84.4%, 北美鹅掌楸的雄性繁殖适合度为鹅掌楸的0.123倍。总体上看, 鹅掌楸的雄性繁殖适合度高于北美鹅掌楸, 鹅掌楸与北美鹅掌楸均表现为自交亲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