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花生四烯乙醇胺(arachidonoylethanolamide,anandamide,ANA)是近年来确定的大麻素受体的内源性配基,它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子宫等部位,具有大麻的主要活性成分--Δ9-四氢大麻酚(Δ9-THC)的药理功能.ANA有两种受体,即脑型受体(CB1)和脾型受体(CB2),它们都是与GTP偶联的跨膜受体,是ANA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脂肪酸酰胺水解酶(fattyacidamidehydrolase,FAAH)是ANA特异性极高的水解酶,它可以迅速调节ANA在体内的含量,从而发挥特异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2.
3.
肝硬化时,内源性大麻素在血液、肝脏、心肌及大脑中表达量增加,通过其受体和其他途径促进肝硬化的发生发展,提示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近年来肝硬化药物作用的新靶点,为肝硬化的治疗拓展新的视野,本文就内源性大麻索及其受体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血管紧张素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R)是机体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重要组成分之一,介导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学效应,参与血管舒缩,水盐代谢和醛固酮分泌以及血管平滑肌增生和功能调节等,是RAS系统作用于效应器的关键步骤,本文对ATR分型,生物学效应,基因表达调控及信号转导途径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大麻植物中大麻素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璇  杨明  郭鸿彦 《植物学通报》2011,46(2):197-205
大麻(Cannabis sativa)是一种古老的栽培植物, 它既是一种毒品原植物, 又是一种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作物。大麻素是大麻植物中特有的含有烷基和单萜分子结构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 目前已分离出70多种, 其中包含使人致幻成瘾的四氢大麻酚(THC)。该文就大麻植物中几种主要的大麻素成分: 四氢大麻酚、大麻二酚(CBD)和大麻环萜酚(CBC)的存在特征、含量变化、生物合成途径、各关键酶及其基因、遗传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概括和归纳, 并展望了当前大麻素的主要研究方向, 对加快我国大麻素的相关研究及大麻育种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花生四烯乙醇胺在小鼠胚胎着床中的作用@刘为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 北京100080 @段恩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 北京100080 @曹宇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 北京100080  相似文献   

7.
植物大麻素是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系列萜类化合物的总称,被认为是大麻的专有成分。具有主要药理活性的植物大麻素为Δ~9-四氢大麻酚(Δ~9-tetrahydrocannabinol,Δ~9-THC)和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均以内源性大麻素受体为靶点,通过激活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而参与人体许多生理病理过程,具有广泛的治疗潜力。目前,Δ~9-THC、CBD及其类似物或组合制剂,已用于治疗癫痫、癌症化疗患者的呕吐、多发性硬化症痉挛和缓解神经性疼痛以及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随着对Δ~9-THC和CBD应用价值的深度发掘和药用标准化制剂需求量增加,Δ~9-THC和CBD在制药工业中实现规模化生产迫在眉睫。通过综述近年来植物大麻素的药理学研究进展,植物大麻素生物合成途径和关键酶的作用机制以及制药工业中植物大麻素的生产策略,旨在探索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解决植物大麻素药源问题的潜力,为合成大麻素的微生物工程研发提供理论基础,促进药用大麻素的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8.
Ma SY  Ma YX 《生理科学进展》2006,37(4):297-301
在心肌组织、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血管壁周围的神经纤维末梢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存在内源性大麻素和相应的大麻素(CB)受体。在不同的动物模型和器官,内源性大麻素发挥调节血压和扩张血管等效应。内源性大麻素还在减少休克和心肌梗死所致循环和心脏损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心肌预适应中亦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对内源性大麻素在心血管系统中作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心血管系统中的来源和分布,对血管和心脏的作用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磷酸乙醇胺甲基转移酶(PEAMT)是催化磷酸乙醇胺(P-EA)甲基化,最终合成磷酸胆碱(P-Cho)的关键酶。文章就近年来植物中PEAMT的结构、性质、功能、表达特性、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植物大麻用于临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许多胃肠道疾病如呕吐、腹泻、炎症性肠病、肠源性疼痛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综述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组成及其在胃肠道活动中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信息,并为通过调节胃肠道内源性大麻素系统治疗胃肠道疾病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Cannabinoids are a class of compound found in marijuana which have been known for their therapeutic and psychoactive properties for at least 4000 years. Isolation of the active principle in marijuana, 9-THC, provided the lead struc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y potent congeners which were used to probe for the mechanism of marijuana action. Cannabinoids were shown to bind to selective binding sites in brain tissue thereby regulating second messenger formation. Such studies led to the cloning of three cannabinoid receptor subtypes, CB1, CB2, and CB1A all of which belong to the superfamily of G protein-coupled plasma membrane receptors. Analogous to the discovery of endogenous opiates, isolation of cannabinoid receptors provided the appropriate tool to isolate an endogenous cannabimimetic eicosanoid, anandamide, from porcine brain.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anandamide is a member of a family of fatty acid ethanolamides that may represent a novel class of lipid neurotransmitters. This review discusses recent progress in cannabinoid research with a focus on the receptors for 9-THC, their coupling to second messenger responses, and the endogenous lipid cannabimimetic, anandamide.  相似文献   

12.
Cannabinoid receptors and the endocannabinoids anandamide and 2-arachidonoylglycerol have been suggested to regulate food intake in several animal phyla. Orthologs of the mammalian cannabinoid CB(1) and CB(2) receptor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fish. We investigated the presence of this endocannabinoid system in the brain of the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and its role in food consumption. CB(1)-like immunoreactivity was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goldfish brain. The prosencephalon showed strong CB(1)-like immunoreactivity in the telencephalon and the inferior lobes of the posterior hypothalamus. Endocannabinoids were detected in all brain regions of C. auratus and an anandamide-hydrolysing enzymatic activity with features similar to those of mammalian fatty acid amide hydrolase was found. Food deprivation for 24 h was accompanied by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anandamide, but not 2-arachidonoylglycerol, levels only in the telencephalon. Anandamide caused a dose-dependent effect on food intake within 2 h of intraperitoneal administration to satiated fish and significantly enhanced or reduced food intake at low (1 pg/g body weight) or intermediate (10 pg/g) doses, respectively, the highest dose tested (100 pg/g) being inactive. We suggest that endocannabinoids might variously contribute to adaptive responses to food shortage in fish.  相似文献   

13.
Toll 样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新近发现的先天性免疫系统中的细胞跨膜受体及病原模式识别受体之一,在急性炎症反应细胞吞噬作用的调节和细胞信号转导及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简要综述了Toll样受体的发现、分布、基因定位与结构特点、配体特异性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并对其研究意义与前景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4.
15.
拟南芥乙烯信号传递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激素乙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被确认,相关的研究使得乙烯广泛地被应用于农业上.一直到十年前第一个植物激素乙烯受体拟南芥ETR1基因被发现之后,人们对于乙烯信号传递的研究并才真正开始有所突破.以遗传学为基础对乙烯反应突变体所做的分析,使得乙烯信号传递已经成为目前植物信号传递领域中被研究得最清楚的信号传递途径之一.该文着重于回顾乙烯信号传递途径上各个元件的发现和确认,以及如何利用遗传学的方法将现有的突变体相关基因构建出目前广为接受的信号传递的遗传模式.最后,该文就目前所知的乙烯信号传递理论及相关研究,做了总结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隐光敏素及其信号传导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伟建 《遗传》2005,27(2):225-334
隐光敏素是一种对植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与光敏素功能相似的蓝光受体。90’s后特别是近年来对植物隐光敏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已知隐光敏素存在于植物,也存在于动物中。隐光敏素在植物种子萌发中的去黄化作用、光周期诱导开花、调节昼夜节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隐光敏素基因及其蛋白质的特征特性,包括隐光敏素的结构特征,在植物中的分布、在细胞中定位及其基因表达情况; 在其基础上,概述了隐光敏素调节植物光形态建成和动、植物昼夜节律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分析隐光敏素及其与互作蛋白的关系, 初步阐述了隐光敏素如何经过信号传导通道上的蛋白而起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功能。指出深入研究隐光敏素及其信号传导以阐明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Zheng M  Han QD  Xiao RP 《生理学报》2004,56(1):1-15
生理情况下,β肾上腺素受体(βAR)对心肌收缩和舒张活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病理情况下,长期激动βAR可以诱发心肌细胞肥大、凋亡以及细胞坏死等心肌重塑性活动,从而参与了慢性心衰的发病过程。近十年以来,许多资料表明β1和β2肾上腺素受体亚型(β1AR和β2AR)共存于心脏中,且激动不同信号系统。短时间激动β1AR,使Gs蛋白-腺苷酸环化酶-环苷腺酸-蛋白激酶A(Gs-adenyly cyclase-cAMP-PKA)信号体系激活并广布于细胞内,而激动βAR则同时激活G1蛋白而产生空间及功能局限的cAMP信号;长时间激动β1AR和β2AR则对心肌细胞的命运产生不同影响:β1AR诱导细胞肥大和凋亡,β2AR促使细胞存活。β2AR的心肌保护作用是通过激活Gi蛋白-Gβγ-PI3K-Akt途径介导。但出乎意料,β1AR的心肌肥厚和凋亡效应并不依赖于经典的cAMP/PKA信号途径,而是激活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 Ⅱ)途径。用心肌特异性表达βAR亚型的转基因小鼠进行实验,进一步证实不同βAR亚型在调节心肌重塑和功能方面作用各异。βAR亚型作用不同的新观点不仅为β阻滞剂治疗慢性心衰提供了分子和细胞机制的依据,而且提出了选择性β1AR阻滞和β2AR激动联合治疗慢性心衰的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主要是由于其向光和背光面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引起。近年来研究发现,在不同强度的蓝光单侧照射下,植物可能存在不同的向光弯曲调节机制。目前,关于向光素PHOT1介导弱蓝光引起的下胚轴弯曲研究较为详细,即PHOT1感受蓝光后,与其下游的信号蛋白NPH3、RPT2和PKS1相互作用,调控生长素运输蛋白的活性及定位,诱导生长素的不对称分布引起向光弯曲。PHOT1和PHOT2以功能冗余方式调节强蓝光引起的植物下胚轴向光弯曲,NPH3可能作为共享调节因子,引发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实现功能互补。此外,其他光受体、激素、蛋白激酶、蛋白磷酸酶以及Ca2+也参与了植物向光弯曲的调节。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植物下胚轴向光弯曲信号组分及可能的网络关系进行总结,并对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凋亡是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保守途径,它在胚胎发育阶段的组织形成和维持细胞动态平衡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细胞凋亡的途径主要为两种,即死亡受体信号途径和线粒体途径,它们的激活会产生不同的上游事件,但下游事件是一致的。细胞凋亡是受多基因严格控制的过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多种细胞凋亡的过程有了相当的认识,但凋亡过程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简要阐述了与细胞凋亡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以及参与其中的多种调节因子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