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分和磷素对木荷不同种源苗木生长和磷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磊  周志春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1):2617-2623
以用木荷中心产区的浙江龙泉、福建建瓯、尤溪和江西吉安4个代表性优良种源为试验材料,以广西产红荷为对照,设置不同水分处理和磷素水平的盆栽试验,研究水分和磷素对木荷种源苗木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分和磷素处理下,4个参试种源的苗木生长、根系形态参数和磷素吸收效率等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福建建瓯和浙江龙泉种源苗木生长量大、根系发达、磷素吸收效率高,生长表现明显优于福建尤溪和江西吉安种源,而广西产红荷则保持其原产地速生、抗旱、耐瘠的特性.土壤水分和磷素对木荷种源苗木生长影响显著.适宜水分条件下,种源苗木径生长、干物质量、根系参数和磷素吸收效率较干旱胁迫条件下高18.5%~105.6%,高磷水平下种源苗木上述性状较低磷处理高37.5%~286.2%.但在干旱和低磷胁迫下,木荷将光合产物更多地分配至地下根系,磷素利用效率也较高,这可能是木荷适应干旱和低磷胁迫的重要生理机制.相对于显著的种源、水分和磷素主效应,其间的交互作用则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2.
模拟氮沉降对三种南亚热带树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探讨了 3种南亚热带优势树种荷木 (Schima superba)、锥栗 (Castanopsis chinensis)和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的幼苗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实验分为对照组 A和处理组 B、C、D和 E,分别以 NH4 NO3形式人为喷施 0、5、10、15和 30g N/ (m2 · a)。研究结果表明 ,高氮处理组的幼苗生长逐渐受到抑制 ,而中氮处理则大大促进了幼苗的生长。经过 7个月的处理 ,3种树苗的净光合速率呈现出随氮处理水平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的特点 ,即 C组的净光合速率最高 ,而 D组则开始下降。荷木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和锥栗幼苗的气孔导度的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一样 ,但黄果厚壳桂幼苗的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及荷木幼苗气孔导度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荷木和黄果厚壳桂幼苗的光合色素含量随处理水平增加而增加 ,锥栗幼苗的 Chl a和 Chl(a b)含量以 B组最高 ,总体趋势呈现出随处理水平先增加后减小的特点 ,但类胡萝卜素随处理水平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氮沉降是当前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各类森林生态系统和植物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是当前国际生态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探讨了南亚带森林两种优势树种荷木(Schimasuperba)和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幼苗的养分状况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实验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T5、T10、T15和T305个样方,每个样方包括3个重复。所施氮肥为NH4NO3,每次溶解在10L自来水中,5个样方喷施的浓度分别为0、0.12、0.24、0.36和0.72mol·L-1。每月喷施2次,5个样方一年喷施的总氮量分别相当于氮沉降率0、5、10、15和30g·m-2·a-1。经过11个月的处理,土壤中速效氮水平明显提高,而pH值下降。两种幼苗叶、枝干和根的氮含量随处理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但P、K、Ca和Mg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普遍下降。荷木幼苗的单株氮贮量除T5处理外,所有处理样方均高于对照,但以T10样方最高;黄果厚壳桂幼苗的单株氮贮量随处理水平增加而增加,在T15样方达最大值,之后下降。氮处理引起两种幼苗体内的氮分配到枝干的比例增加,但分配到叶中的比例下降。两种幼苗叶、枝和根3器官中N与其他营养元素的比值随氮处理水平增加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施氮对木荷3个种源幼苗根系发育和氮磷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蕊  王艺  金国庆  周志春  丰忠平 《生态学报》2013,33(12):3611-3621
以浙北、闽北和赣南3个木荷有代表性的种源作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控制施氮来研究氮沉降对林地贫瘠土壤上木荷幼苗生长和氮磷效率的影响.实验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人工喷施NH4NO3溶液0、50、100和200 kg N hm-2·a-1.结果表明:氮沉降对木荷幼苗生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木荷幼苗根系干物质重、总长、平均直径、根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增加了33%-73%,其中>0.5mm直径的根系生长最为显著,根系呈粗壮舒张型.随氮水平的提高,氮磷吸收效率与根系总长、根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和总表面积相关性增强.在中氮水平下,木荷幼苗根系氮吸收效率受>0.5mm根长的作用显著,而磷吸收效率与≤0.5mm,0.5-1.0mm和≥1.0mm 3种直径根系根长均显著相关.木荷种源间差异显著,福建建瓯种源根系发达,氮磷的利用效率更高,低氮水平对其根系生长促进作用显著;浙江杭州种源在低氮水平下,地上部分生长促进作用显著,苗高和地径较对照分别增长34%和26%,而根系生长发育迟缓,对氮素响应迟钝;低氮促进江西信丰种源整体增长,但随氮水平提高,地下部生长抑制加强.  相似文献   

5.
不同产地木荷优树无性系生长和开花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比较不同产地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优树无性系的生长性状(包括树高、胸径、冠幅和一级侧枝数)和开花性状(包括开花物候期和花朵数量)的遗传差异,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来源于福建建瓯和连城、浙江庆元及龙泉和遂昌、江西上犹的22个木荷优树无性系的生长和开花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木荷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冠幅和一级侧枝数的的变异系数为19%~32%,始花时段、盛花时段、末花时段和花朵数量的变异系数为37%~73%,表明不同无性系生长和开花性状的变异较大。除木荷无性系一级侧枝数产地间的变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他生长和开花性状产地间和产地内的变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各生长和开花性状的无性系重复力为0.41~0.94,显示遗传控制程度中等偏强。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冠幅与花期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但与花朵数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来自较低纬度的无性系始花期最早,来自较高纬度或海拔的无性系始花期最晚。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2个木荷无性系可聚为4个类型,类型1和类型4分别包含5个和7个无性系,这2类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冠幅和花朵数量总体上高于群体均值,生长表现优良、花朵数量较多,且类型4包含的无性系产地纬度较低、开花日期较早;类型2包含8个无性系,生长表现一般、花朵数量较少;类型3包含2个无性系,生长表现优良、花朵数量低于群体均值。研究结果显示:依据产地的纬度和海拔可初步判定木荷无性系的花期,可为木荷杂交育种亲本的选配和种子园建园过程中无性系的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Mustard is cultivated throughout the world for oil in its seeds. Itrequires high nitrogen input for improved productivity but the nitrogen appliedto the soil is not fully utilised by the crops due to various constraints. Theobjective of the reported research was to determine if foliar- appliedgibberellic acid (GA3) could enhance crop growth and increasenitrogen-use efficiency.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during 1997–98in which GA3 (10–5 M) was applied tofoliage at 40d after sowing (pre-flowering) to mustard grown with 0, 40(sub-optimal), 80 (optimal) and 120 (supra-optimal) kgN ha–1. Foliar spray of GA3 was effectiveonly when plants received sufficient N (80 kgN ha–1). GA3 sprays significantly enhancedplant dry mass, leaf area, carbon dioxide exchange rate, plant growth rate,cropgrowth rate and relative growth rate. GA3 -treated plants showedenhanced nitrogen-use efficiency through redistribution of N to seeds.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不同品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氮代谢和利用特征, 筛选与土壤质地相适宜的高产和氮高效利用的优质小麦品种, 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 在同一生态类型区砂土、壤土和黏土3种质地土壤上, 以当地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筋小麦‘郑麦366’ (‘ZM366’)和中筋小麦‘矮抗58’ (‘AK58’)、‘周麦22’ (‘ZM22’)为材料, 系统地研究了土壤质地对不同冬小麦品种主要生育时期叶片氨同化关键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花前和花后不同器官氮素积累和分配、氮素再分配等氮代谢过程及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这3种土壤质地上, 不同品种冬小麦旗叶GS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呈倒“V”型变化特征。各品种小麦旗叶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大小及达到最大值的时期不一样, 砂土条件下峰值早于壤土10天左右出现, 且在5月22日已检测不到GS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花前和花后小麦地上部及各器官氮积累量(NA)、氮再分配量(NR)、成熟期籽粒产量和氮素当季利用率(NUE)均以壤土上为最高。氮素转运率(NRE)、花前再分配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NRC)、氮素生理效率(NPE)、氮收获指数(NHI)以砂土上为最高。其中, 砂土上NRC达82.46%-95.84%, 是花后的7倍左右; 壤土和黏土条件下花后吸收的氮素在籽粒氮素的积累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贡献率分别为36.6%和29.2%。同一土壤质地上3个品种比较, 在砂土上, 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NUENPE以‘郑麦366’最高, 而壤土上以‘矮抗58’最高, 黏土上则以‘周麦22’最高。因此, 在生产上应培育和选择与土壤质地相适应的小麦品种, 砂土地种植‘郑麦366’, 壤土条件下种植‘矮抗58’, 黏土条件下种植‘周麦22’, 可以在获得较高产量和品质的同时,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模拟氮沉降对杂草生长和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以杂草早熟禾、黑麦草、野燕麦、天蓝苜蓿、白车轴草、北美车前、婆婆纳、无芒稗、牛筋草和刺苋为试验材料,以4.0g·m-2·yr-1的N输入为模拟氮沉降浓度,研究了不同杂草功能类群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处理下,杂草的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生物量)呈增加趋势,但不同功能类群对氮增加的响应明显不同,C4禾本科、C3豆科及C3禾本科植物的生物量受到氮沉降的显著促进,但C3非禾本科和C4非禾本科植物的生物量则受氮沉降的影响不显著;不同功能类群的根冠比、植株含氮及植株吸收氮的总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无明显规律,但物种间差异显著.氮沉降提高野燕麦和北美车前的生物量的根冠比,但对其他生物种类没有显著影响.没有发现氮沉降对植物体内的含氮量有显著的影响,但氮沉降却显著地提高了除刺苋、早熟禾及婆婆纳之外的所有杂草物种对N的摄收.由于物种对氮沉降的响应不同,未来氮沉降的增加将加速杂草群落组成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磷胁迫对不同种源枫香生长及氮、磷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作为先锋树种的生态价值及南方红壤缺磷的现状,采用裂区设计,以不同磷水平模拟磷胁迫砂培处理枫香三叶期幼苗,研究7个种源枫香对磷水平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枫香间耐磷胁迫差异显著.随磷胁迫的加剧,各种源的生物量和氮、磷吸收量减少,而利用率增加.高磷处理条件下,南昌和宜兴种源枫香生物量和氮、磷吸收量较高,利用率较低,南丹种源枫香的氮、磷利用率较高,吸收量较低;低磷处理时,南昌和南丹种源枫香的磷吸收量、利用率和生物量均较高.说明高磷时,枫香高生物量种源呈高效吸收;而低磷时,则呈高效吸收和高效利用的特点.南昌种源是优良的耐磷胁迫种源,南丹种源次之;磷不是枫香的限制性养分因子.叶片Δ(N/P)、磷效率和生物量可作为确定枫香耐磷胁迫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光是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关键因素.为理解不同树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光梯度变化的响应机制,本文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分别为自然光强的100%、60%、40%、15%和5%)对杉木和木荷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了两树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光照响应的差异性.结果表明: 光照强度对两树种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具有显著影响. 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 杉木种子萌发率增大,萌发指数增大,木荷种子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则先增大后减小,在40%光照强度下达到最大值.两树种幼苗存活率在全光照(100%光照)下均为0,在5%~60%光照处理下则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而显著降低.两树种幼苗根长、地径和株高对光梯度变化的响应趋势一致,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根长显著减小,地径和株高则先增大后减小,在5%光照强度下达到最小.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杉木幼苗根、茎、叶及总生物量降低,木荷幼苗生物量积累在15%~60%光照强度下较高, 5%光照强度下最小,且相同光照强度下,木荷幼苗各部分生物量均大于杉木.两树种幼苗应对低光环境时,表现出较大的茎和叶的生物量分配比,而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降低.表明杉木苗期生长不耐阴,需要相对较强的光照,而木荷苗期具有较强的耐阴性,对弱光环境的适应性更强,能够在郁闭的林冠下定植和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1.
刘建涛  许靖  孙志梅  崔少雄  王雪   《生态学杂志》2014,25(10):2901-2906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比较了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和3,5-二甲基吡唑(DMP)对华北平原两种主要土壤类型潮褐土和潮土中氮素转化的调控效果,并进一步研究了DMP与脲酶抑制剂氢醌(HQ)的配合施用对潮土中氮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两种供试类型土壤上DMP对尿素氮的硝化抑制作用均强于DCD.与单施尿素相比,在氮素转化高峰时,DMP可使土壤中NH4+-N含量显著提高149.5%~387.2%,NO3--N含量降低22.3%~55.3%;同一抑制剂对潮土中氮素转化的调控效应较潮褐土更为明显;与DMP单施相比,DMP和HQ配施表现出明显的对氮素转化的协同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究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于2014年生长季在内蒙古温带典型羊草草原开展了野外原位控制实验。试验共设置降水(对照,W0,自然降水;W15,增加15%的年均降水量)、施氮(对照,CK,0 kg N hm~(-2)a~(-1);低氮,LN,25 kg N hm~(-2)a~(-1);中氮,MN,50 kg N hm~(-2)a~(-1);高氮,HN,100 kg N hm~(-2)a~(-1))及其交互作用等8个不同的处理水平来模拟降水和氮沉降增加的全球变化情景,分别定量探讨了不同水、氮添加条件下草地表层土壤中与氮循环相关的蛋白酶,脲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月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水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蛋白酶、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无显著差异,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相比于对照显著降低;在增加降水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蛋白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未产生显著性影响,高氮水平显著降低脲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不同施氮水平是否添加降水对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无影响,而增添降水使低氮处理的蛋白酶活性和中、高氮处理水平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高氮处理的脲酶活性降低。降水在影响蛋白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方面具有主效应,氮沉降在影响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方面具有主效应,而降水和施氮处理未表现出明显地交互作用。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土壤碳氮比和NH~+_4-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NO-3-N含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基于液流格型特征值-偏度和峰度分析了不同胸径荷木在水分利用方面的差异,并利用标准化的方法消除强影响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对液流的影响,研究了弱影响因子(土壤湿度)与液流的关系.结果表明:荷木胸径越大,偏度越小,液流密度峰值越靠后,相应的液流峰值越大,蒸腾量也越大.与旱季相比,荷木大树在湿季偏度较小,液流密度到达峰值时间靠后,峰值大,蒸腾量也大;而小树偏度在旱、湿季的差异不明显,蒸腾量差异也不大.用PAR峰值对荷木个体蒸腾和土壤湿度进行标准化后,荷木个体蒸腾与土壤湿度呈更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土壤湿度较大的季节,荷木大树的蒸腾量随土壤湿度增加而上升的速率基本稳定;而中等木和小树的某些个体则明显下降,说明这些树木的蒸腾和吸收土壤水分的能力可能接近极限.  相似文献   

14.
综合使用硅胶柱色谱、HP20大孔树脂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色谱技术对木荷(Schima superba)茎皮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以及应用MS、NMR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木荷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十烷酸(1)、棕榈酸(2)、Dodecanoic acid(3)、松脂素(4)、槲皮素(5)、山柰酚(6)、Americanin A(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及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9)。化合物1~4 为首次从木荷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7、9 为首次从木荷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不同海拔高度木荷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浙江天台山不同海拔高度木荷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用12个引物对4个木荷种群共80个样品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70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54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90.59%.木荷总的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033,Nei指数(h)为0.3408,表明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而种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比种水平低,P平均为63.68%,I平均为0.3789,h平均为0.2608.AMOVA分子差异分析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29.56%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70.44%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348.木荷种群间的基因流为1.6293,4个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500.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大豆不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对其生长和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本研究选用"华夏3号(A)"、"桂早1号(B)"和"中黄24号(C)"3个亲缘关系不同的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为实验材料,其中"华夏3号"为本研究的目标大豆品种,"桂早1号"为"华夏3号"的亲本之一,"中黄24号"与"华夏3号"无亲缘关系。设低氮(LN 0.6 mg·L-1)和高氮(HN 60 mg·L-1)2个氮素水平,以砂培盆栽方式培养。每盆种大豆4株,其中2株为华夏3号(A),另外2株为华夏3号(A)或桂早1号(B)或中黄24号(C),共有LN-AA、LNAB、LN-AC、HN-AA、HN-AB和HN-AC 6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结果表明:"华夏3号"与远亲缘大豆"中黄24"共同种植时其植株生物量、总根长、根体积比与近亲缘大豆"桂早1号"共存时显著增加,其中总根长、根体积在低氮处理下分别增加50%和57%,高氮处理下分别增加46%和50%;与远亲缘大豆共存时,"华夏3号"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增强,低氮和高氮处理分别增加56%和49%;盛花期大豆的茎叶全氮含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鼓粒期高氮处理下"华夏3号"与近亲缘大豆"桂早1号"共同种植的处理(HN-AB)的茎叶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与远亲缘(HN-AC)共同种植的处理,且低氮处理下也有相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可能具有亲缘识别的能力,且不同生育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分析添加不同种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的高效稳定性氯化铵氮肥对红壤硝化作用、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合酸性红壤的高效稳定性氯化铵态氮肥。在氯化铵中分别添加硝化抑制剂2-氯-6-三甲基吡啶(C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和双氰胺(DCD)及其组合,制成6种高效稳定性氯化铵态氮肥,以不施氮肥(CK)和施氯化铵(N)为对照,进行等氮量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与N处理相比,CP+DMPP和DMPP+DCD处理红壤中铵态氮含量提高56%~62%,显著高于CP、DMPP和DCD处理;土壤表观硝化率显著降低33%~34%。添加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的6个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玉米生物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与N处理相比,单独添加硝化抑制剂处理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硝化抑制剂组合处理,平均提高1.3倍;添加DCD处理效果最显著,玉米籽粒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4.1、6.3和4.4倍。为了达到既能低成本又能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效果,在红壤上添加硝化抑制剂DCD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广西木荷林的分类和演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木荷(SchimasuperbaGardn.etChamp.)林是原来的常绿阔叶林遭受破坏以后,在保护较好的情况下,从演替系列群落顺向演替恢复为常绿阔叶林的一个早期类型。本文对广西木荷林进行分类,划分和论述7个群丛的种类组成特点和演替方向,可供进一步研究和规划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参考  相似文献   

19.
Effects of the growth regulators Barleyquat B, New 5c Cyocel, Cerone, Terpal and paclobutrazol on Rhizobium trifolii in vitro, on growth and root nodulation of clover grown in pots and on symbiotic nitrogen fixation were measured.Paclobutrazol in soil markedly reduced the weight of clover plants but had no effect on nodulation in relation to plant size. Paclobutrazol decreased the amount of nitrogen fixed per plant (measured by acetylene reduction) when present in soil at a concentration which would result from a single direct application at 0.25 kg a.i. ha–1 remaining unchanged and 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top 5 cm of soil. A concentration in soil equal to that from an application at 0.125 kg a.i. ha–1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ate of nitrogen fixation per plant and the rate relative to plants weight increased. It was evident that the inhibitory effect on plant growth was greater than on symbiotic nitrogen fixation. The other PGR's had virtually no effect on clover.None of the compounds seems likely to affect nitrogen fixation by a subsequent clover crop in the field if previously applied to a cereal crop once at typical rates of application.
Zusammenfassung Die Einflüsse der Wachstumsregulatoren Barleyquat B, New 5c, Cyocel, Cerone, Terpal und Paclobutrazol auf das Wachstum von Rhizobium trifolii in vitro, auf das Wachstum und Knöllchenbildung des Klees und auf die symbiotische N2-Bindung wurden bestimmt.Paclobutrazol im Boden führte zu einer bedeutenden Gewichtsverminderung der Kleepflanzen, blieb aber ohne Einfluß auf die Knöllchenbildung in bezug auf die Pflanzengröße. Paclobutrazol reduzierte die Menge Stickstoff gebunden pro Pflanze, (gemessen mittels Acetylenreduktion) wenn er im Boden in einer Konzentration enthalten war, die anwesend wäre, wenn eine einzige Applikation von 0,25 kg Wirkstoff.ha–1 unverändert und gleichmäßig in den oberen 5 cm des Bodens verteilt bleiben würde. Eine Bodenkonzentration gleich jener von einer Applikation von 0,125 kg Wirkstoff.ha–1 hatte keine signifikante Wirkung auf die N2-Bindungsleistung pro Pflanze, und das Bindungstempo in bezug auf das Pflanzengewicht nahm zu. Offensichtlich war die Hemmwirkung auf das Pflanzenwachstum größer als auf die symbiotische N2-Bindung.Wahrscheinlich wird keine der Verbindungen die N2-Fixierung des Klees im Freiland beeinträchtigen, wenn sie einmal vorher auf eine Getreidearte in der üblichen Aufwandmenge appliziert werden.
  相似文献   

20.
不同光环境下木荷幼苗树冠结构的可塑性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冠形、侧枝和叶片在树冠中的空间分布等方面对天然更新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幼苗的树冠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木荷幼苗的树冠对光照条件的变化有显著的可塑性响应。随着光照水平的提高,幼苗树冠由阔、松散型向相对紧密、窄冠型发展,表明木荷幼苗对不同光照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木荷幼苗在强光环境下产生短枝,在适度荫庇条件下侧枝和主枝同时向上方和侧方伸长生长;在强度遮阴条件下,侧枝发生强烈的伸长生长并发生强烈的分枝行为,同时在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幼苗的叶片密度由全光、林隙到林冠下逐渐提高。随着光照水平的减弱,1级侧枝密度逐渐降低,分枝(2级侧枝和3级侧枝)强度却逐渐增大,且侧枝在树冠上的分布有向匕集中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