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喀斯特本来是斯洛文尼亚境内伊斯特里亚半岛上一个由石灰岩出露的地方的地名,因早期研究这种石灰岩景观的人多用德文,后来即以德语Karst命名这类地貌现象。我国在描述或研究这种孕育着奇  相似文献   

2.
冉景丞 《人与生物圈》2005,(2):F005-F005
“喀斯特”原本是南斯拉夫的一个高地的地名,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依奇对喀斯特高地独特的地貌进行研究,他借用了“喀斯特”这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的一系列溶蚀作用过程和产物的名称,从而成为世界通用的名词。在中国,“喀斯特”也被称作“岩溶”。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地貌     
《化石》2007,(1):4-4
“喀斯特”一词源于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等。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带石灰岩高原的地理专名。喀斯特现象和喀斯特作用在这个地区研究得最为详细。一百年前已开始把这个地理专名用作地理学和地质学的普通名词。1966年我国公定学名为岩溶。概括言之,岩溶(喀斯特)既指水对于石灰岩及其它易溶岩石的溶蚀作用,也指的是这种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石灰岩溶洞是史前原始人类栖息之所。1929年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发现的中国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1958年在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古人类型——马坝人,1956、1957年在湖北长阳县关老山南坡发现的长阳人,195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柳江人,1933、1934年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发现的山顶洞人,1956年在广西来宾县桥巩圩的麒麟山上发现的麒麟山人,都是在石灰岩溶洞中发现的,说明洞穴为原始人类提供了居住条件。同时岩溶溶洞里发现了各种类型的人类化石及动物化石,也予岩溶洞穴发育史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科学资料。我国幅员辽阔,岩溶分布极广,广西石灰岩出露面积占总面积的60%。在贵州和云南的东南部地区,石灰岩分布面积也占总面积的50%以上。而湖南、湖北、四川、山东、山  相似文献   

5.
英格兰喀斯特瀑布苔藓植物水生群落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喀斯特(Karst)是指在可溶性碳酸盐岩(主要石灰岩和白云岩)上发育并演化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1,2].  相似文献   

6.
茂兰奇景多     
在我国的大西南,贵州高原南部与广西交界的万山丛中,有一块神秘而又奇特的原生性森林,它就是被誉为地球绿色明珠的茂兰喀斯特森林。 喀斯特森林,是指生长在喀斯特(岩溶)地貌上,以碳酸盐岩为着生基岩的一种森林植被。这类地区,即常说的石灰岩地区,绝大部分已没有森林植被覆盖,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进行人工造林恢复植被亦很困难。但是在茂兰,地表虽也是山坡陡峭、基岩裸露、怪石嶙峋、土壤极少,其上竟生长着2万公顷郁郁葱葱的原生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因而又被称为“石头上的森林”。 茂兰的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喀斯特形态多种多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土壤主要由白云岩和石灰岩风化而来,植被生长及其分布究竟怎样响应这一特殊地质背景?以人为干扰影响较小的喀斯特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监督分类法对1990年和2011年两期TM影像进行植被分类,并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两种岩性上植被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990年和2011年研究区内两种母岩上均以乔木林和乔灌为主,草灌和草丛分布少,白云岩上乔木林的面积比例大于石灰岩上的比例,而草灌和草丛小于石灰岩上的比例;近20年来白云岩与石灰岩上草丛、草灌、灌丛和乔灌均以正向演替为主,但白云岩上正向演替比例大于石灰岩上的比例;两种岩性上植被斑块连接性均增强、破碎程度均降低,白云岩上植被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和多样性指数较石灰岩上低,内部连接性强。由此可见,喀斯特白云岩较石灰岩有利于草丛、草灌的自然恢复,岩性引起的水土资源配置和养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差异制约着喀斯特地区植被的时空格局。  相似文献   

8.
柳州是喀斯特峰林谷地、峰丛谷地为特色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态多种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均可选择适合于其经济形态的居所。喀斯特洞穴发育为古人类提  相似文献   

9.
封面说明     
《广西植物》2023,(3):403-404
<正>在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包含大量喀斯特专性植物和典型热带性植物。为适应喀斯特峰丛洼地地貌不同生境条件,植物生长在不同地貌部位,植物的叶片结构、生理功能、生态习性等具有规律性差异。山顶区域优势种为毛叶铁榄、黄梨木(Boniodendron minus)等喀斯特专性植物,乔木树种相对矮小,具耐旱性;中坡区域优势种为金丝李、蚬木(Excentrodendron tonkinense)等热带喀斯特标志植物,植物根系发达,具有在岩石缝隙扎根生长的特性;洼地区域优势种为中国无忧花、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等典型热带区系植物,乔木树种高大,具喜湿热等热带雨林植物特征。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地区具有特殊的地质结构,生态环境脆弱性较高,辨识和量化人为、自然多重干扰是减少人类干扰影响及制定喀斯特景观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基于漓江流域喀斯特发育地貌特征,旨在建立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社会5类因素以及15个具体干扰指标的喀斯特综合干扰指数,并通过空间相关分析探究地理因子对综合干扰解释力以及因子与指标间交互作用力的特征。结果显示:(1)漓江流域中游综合干扰指数高于上下游,自然地形地貌本底以及不同类型喀斯特景观分布的地带性是分异的主要原因;(2)干扰等级为显著干扰,综合干扰指数为0.336,空间上呈现出东部与北部低、西部与南部高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3)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综合干扰具有较强解释力,采石采矿、各类灾害、生产活动等多项干扰指标以及海拔高度具有较强空间关联关系。评估了漓江流域喀斯特综合干扰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对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及景观资源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岩性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桂西北喀斯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桂西北喀斯特石灰岩和砂页岩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和岩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选取土壤的11项肥力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并对各样地的因子得分进行PCA排序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将11项指标归纳为土壤的综合肥力、土壤pH和全磷、有效磷和全钾4个因子.PCA排序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综合肥力主要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撂荒有利于土壤综合肥力的提高;土壤pH和全磷主要受母岩性质的影响,沙页岩发育的红壤pH和全磷含量都低于石灰土;有效磷和全钾主要受施肥的影响.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桂西北喀斯特石灰岩和砂页岩土壤均很缺乏有效磷和全钾.石灰土可通过施用铵态氮肥提高磷的有效性,红壤可通过施用石灰提高有效磷含量.另外,喀斯特石灰岩和红壤区都需注重施用钾肥以改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2.
封面说明     
正封面照片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君同学拍摄于中国科学院环江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等)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特殊地貌。中国从晋代开始就对喀斯特有记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对其进行了详尽记述。在中国南方地区,喀斯特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3。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是峰丛-洼地景观系统(如图),即连座的正向石峰和其间的封闭洼地组合的地貌景观。这种地貌是一种最脆弱的地质景观,在耕作  相似文献   

13.
木本植物对喀斯特石质生境岩石形态结构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权  黄宗胜 《生态学报》2018,38(21):7749-7761
为弄清植物对喀斯特岩石形态结构的适应性,选择3种岩石类型及7种木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形、空间句法理论研究岩石结构面孔裂隙形态结构及其与群落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石灰岩结构面孔裂隙间隙度大、白云岩居中、白云质砂岩小,分维数则反之;白云质砂岩结构面孔裂隙整合度、控制值、密度值大,白云岩居中,石灰岩小;白云岩生境下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碳、氮含量高、白云质砂岩次之、石灰岩低;分形与空间句法指数间呈显著相关关系,两者能较好的揭示岩石形态结构;总体上3种岩性生境下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碳、氮含量与岩石结构面孔裂隙分形及空间句法指数具较强相关关系;大致相同的环境下白云岩形态结构适宜植物生长、白云质砂岩次之、石灰岩差;研究岩石形态结构对喀斯特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贫困山区不同地貌形态下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以毕节市为研究区,将其划分为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以2009年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和DEM为数据源,运用地形位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地形梯度下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 (1)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土地利用类型均在地形梯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层级性。旱地、水田、园地、建设用地、道路、水域对低地形有一定的选择性,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则对高地形有一定的选择性,其中非喀斯特区土地利用类型在低地形区域分布更广。(2)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土地利用多样性的地形梯度效应明显,2009年其随地形梯度增加变化幅度较大,2018年则表现为地形梯度越低,多样性越高。与非喀斯特区相比,喀斯特区的多样性在区间1、2、5高于非喀斯特区,区间3—4内则相反。(3)喀斯特区与非喀斯特区土地利用程度的地形梯度效应显著,均表现为地形梯度越高,土地利用程度越低。其存在的空间差异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一、盆地概况小龙潭含煤盆地位于云南省开远市北部,盆地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是一个面积为21km~2的小型内陆山间盆地。它的周围为三迭纪石灰岩组成的群山,盆地内分布着中新统含煤地层和第四系。小龙潭盆地是基底的石灰岩经过长期的构造和岩溶作用形成的。中新世初期,小龙潭一带是一个积水较深的山间湖盆,其底部堆积了厚达460m的粘土岩夹薄煤层的岩系。随着湖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治理自然地域分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峰丛洼地是我国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区,水热资源相对较好,由于其较高的景观异质性,该区面临着石漠化治理投入与分区粗放、治理技术与模式区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亟需开展面向石漠化治理的喀斯特峰丛洼地自然地域分区。基于修正的地质图将峰丛洼地区划分成碎屑岩为主的非喀斯特区和碳酸盐岩为主的喀斯特区,依据气候分异特征将喀斯特区划分为滇东南桂西南西南季风非典型峰丛洼地区和东亚季风典型峰丛洼地区,进一步依据大地貌部位及微地貌特征将东亚季风典型峰丛洼地区细分为黔西南高原面浅碟型锥峰洼地区、黔南桂北大斜坡北部漏斗型锥峰洼地区、桂中大斜坡南部漏斗型锥塔峰洼地区和桂南丘陵浅碟型锥塔峰洼谷区等亚区。分区结果表明各分区自然地域特征鲜明:碎屑岩为主的非喀斯特区坡缓土厚,人口压力相对舒缓;西南季风非典型峰丛洼地区受气候影响显著,地貌形态以常态山为主;桂中大斜坡南部漏斗型锥塔峰洼地区重度、极重度石漠化问题突出,但削减快、治理成效显著;黔西南高原面浅碟型锥峰洼地区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石漠化问题严重;黔南桂北大斜坡北部漏斗型锥峰洼地区石漠化比例相对较低、喀斯特景观资源丰富;桂南丘陵浅碟型锥塔峰洼谷地区水热资源最为充沛...  相似文献   

17.
荔波位于贵州省南部,其东南与广西接壤,境内喀斯特地貌非常典型。由于地处云贵高原和广西低地间的过渡地带,在荔波你能看到从高原喀斯特过渡到低地喀斯特的完整形态类型,这在全世界都找不到能出其右者。大自然毫不吝啬地将一座座锥状的石灰岩山峰洒落在这片土地上,有的山峰基部互相连接构成绵延  相似文献   

18.
摄影作品     
<正>贵州省咸宁县的草海是一个完整且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特有的高原鹤类——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该地也是中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居民们不得不与黑颈鹤等鸟类争夺生存空间。摄影/周秋亮贵州省务川县的喀斯特洞穴。喀斯特是岩溶作用形成的,由陡坡、狭缝、溶斗、地下河流和洞穴等构成的一种石灰石地貌。喀斯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都高度特化且高度依赖特定生境,  相似文献   

19.
走出石漠化与贫困的怪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生物圈》2005,(2):12-19
什么是喀斯特?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什么出现了大面积的石漠化?为什么喀斯特地区总是与贫困交织在一起?在上述背景下,贵州茂兰生物圈保护区的喀斯特原生性森林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带著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几位长期研究喀斯特生态的专家:贵州大学朱守谦教授、喻理飞教授,贵放师范大学熊康宁教授。  相似文献   

20.
<正>尚待探索的鸟类资源从重庆驱车南行,一小时后我们便来到了世界自然遗产地金佛山的脚下,这里是我国南方喀斯特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抬眼望去,多级几乎垂直的灰白色陡崖高达数百米,将整个山体完全环绕起来,山顶宽平,缺乏突出的山峰,金佛山就这样如一张巨大的餐桌横亘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这一桌子般的喀斯特山体不仅在我国难得一见,在全球范围内也属凤毛麟角。2013年,国际喀斯特权威专家保罗·威廉姆斯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等专家将其定性为喀斯特桌山,这是一种全新的地貌形态,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金佛山"是喀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