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灵长类动物母亲的育婴行为不仅对后代的存活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对婴猴的发育和成年后的社会交往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母-婴关系一直是灵长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解川金丝猴的母-婴关系,探讨川金丝猴母-婴关系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我们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以母-婴间相对距离表示照料强度,对神农架川金丝猴的母-婴照料关系以及母亲照料强度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母亲照料行为强度、母亲对阿姨行为的容忍与婴猴年龄相关,限制行为与婴猴年龄不相关。身体接触与婴猴年龄不相关;腹部接触以及母-婴相对距离小于1 m与婴猴年龄呈负相关;相对距离1 m至5 m、相对距离5 m至10 m和相对距离大于10 m与婴猴年龄呈正相关;母亲对阿姨行为的拒绝与婴猴年龄呈负相关;母亲对婴猴的限制行为与年龄不相关。总的来说,即随着婴猴成长,母婴间距离越来越远,母亲也逐渐减少对婴猴的保护。母亲的生育经验、婴猴性别、婴猴出生先后和社会单元大小对神农架川金丝猴母婴关系没有显著影响,补食群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群内雌性友好的关系可能是导致本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秦岭玉皇庙川金丝猴2-3岁内个体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在秦岭北坡的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地区,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观察动物,利用瞬时记录法(Instantaneous recording)等记录数据,对2003年出生的7只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个体(3♀、4♂)的社会理毛、社会玩耍、被驱赶、攻击、爬跨等行为进行了研究,以了解该物种社会行为的发育在2-3岁阶段是否存在性别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雌、雄二性社会理毛行为的平均频次存在显著性差异(♀11.86%、♂6.55%),并且这种显著性差异也体现在理毛婴猴行为(♀3.64%、♂1.26%)和理毛母亲行为(♀4.61%、♂2.70%)方面;雄性社会玩耍行为的平均频次与雌性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4.44%、♂7.39%),这与被驱赶行为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相同(♀0.42、♂1.98);爬跨行为的平均频次也表现出显著性的性别差异(♀0.034、♂1.83),如同攻击行为(♀0.043、♂0.088)。另外,我们在将2-3岁阶段分为4个小发育阶段的基础上,还发现除雌性理毛婴猴行为的发生频次和雄性被驱赶行为的发生频次与年龄(阶段)呈极显著正相关外,雌性和雄性其它行为的发生频次与年龄均不相关。因此,川金丝猴2-3岁内个体社会行为的发育具有显著性的性别差异,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雌雄二性不同的生活史,而这种行为上的策略正是该物种在长期进化中在群体水平上对自然选择压力的回应,以增加个体的适合度,使种群得以繁衍.  相似文献   

3.
神农架川金丝猴投食群的攻击行为及等级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人工补食条件下川金丝猴的攻击行为在维持社会等级中的作用,2007 年1 ~ 6 月,采用行为取样法
和全事件记录法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投食群的攻击行为及等级序列进行研究。我们共记录到8 种攻击行为,按
频次多少依次为:咕叫、抓打、追赶、瞪眼、瞪咕、驱赶、抢食、打架。攻击行为的发起者在性别间和年龄间
均存在显著差异,雄性多于雌性,年龄间按次数多少依次为:成年猴、亚成年猴、青年猴、少年猴;承受者在
性别间和年龄间差异均不显著。社会单元内与单元间攻击行为差异显著,前者多于后者。一雄多雌单元间的等
级高低依次为:长毛单元、白头单元、红头单元。基于单元内攻击行为较多,建议适当扩大投食场,给每只个
体分别投食,以减少因争食发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4.
圈养白头叶猴春季昼夜活动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 年3 ~5 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上海动物园5 只白头叶猴的行为进行24 h 昼夜连续观察。结果表明:春季圈养白头叶猴一天的活动起于06∶ 00 左右,结束于18∶ 00 或18∶ 30。白天白头叶猴的主要行为为休息、取食和移动,平均频次依次是13.79 次、4.75 次和2.18 次。夜间的主要行为为休息、移动和抓挠,平均频次依次是22.13 次、0.43 次和0.26 次。不同个体昼夜活动节律差异很大。其中,移动、理毛、玩耍和其它行为的差异显著。夜间无理毛和玩耍行为,移动行为在夜间21∶ 00, 00 ∶ 30, 03∶00 和04∶ 30 出现高峰。在22∶ 30, 01∶ 00, 02∶ 00, 03∶ 30, 04∶ 30 和05∶30 则出现抓挠高峰。这预示白头叶猴夜间休息时处于一个“轻睡眠”状态。同时,雌雄白头叶猴昼夜移动行为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雌性灵长类为获得更高的投入收益比,会调整其对不同性别后代的母系投入策略,并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性别尽可能多的生育或对某一性别的幼崽付出更多的母系照顾。雄性质量模型(MaleQualityModel,MQ)和栖息地资源竞争模型(LocalResourceCompetitionModel,LRC)分别将这种现象发生的机制解释为物种对性选择压力和资源竞争压力的回应。本研究通过对一个秦岭川金丝猴群生育行为连续四年的观察,发现该种群新生雄性幼崽的数量多于雌性幼崽,种群的次级性比存在偏离(♀∶♂=1∶1.71)。通过对不同社会单元的等级与雄性出生率的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元线性关系(PM=-0.4918MDI 0.9329)(t=-1.879,df=24,P=0.073<0.10,R2=0.1331),各社会单元内新生雄猴占所有新生幼猴的比例会随着该单元社会等级的降低而升高,呈现PMH相似文献   

6.
生物市场理论认为动物个体之间通过某种协定交换有价值的商品,使双方均受益。该研究采用目标动物法、行为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对浮溪黄山野生猴谷鱼鳞坑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A1群(YA1群)和A2群(YA2群)成年个体在非繁殖季节(2011年8月—12月)和繁殖季节(2012年2月—5月)的雄性攻击支持雌性行为和交配行为进行研究,探讨雄性攻击支持雌性与交配之间的关系。两猴群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雄性攻击支持雌性与交配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YA2群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攻击支持后交配频次均显著高于随机交配;YA1群在繁殖季节攻击支持后交配频次与随机交配频次差异不显著,但在非繁殖季节攻击支持后交配频次显著高于随机交配,说明短尾猴成年雄性攻击支持雌性可以换取与该雌性个体的交配回报。本研究验证了生物市场理论中社会行为存在交换,首次证明了雄性攻击支持可以换取雌性的交配回报,为进一步研究雄性性竞争与雌性选择提供了实例。  相似文献   

7.
2002 年3~12 月, 采用焦点动物观察法和全事件行为记录法对南宁动物园人工饲养的5 群黑叶猴的拟母亲行为进行了观察。5 群黑叶猴中, 有幼体9 只, 成年个体19 只。观察发现非母雌性黑叶猴的拟母亲行为有怀抱、携带、接近、理毛、吻婴5 种类型; 各种行为类型发生的频次从高到低分别为接近(46.19 %) 、怀抱和携带(24.14 %) 、吻婴(20.36 %) 和理毛(9.31 %) 。通过比较还发现: 1) 幼体出生几个月内(4~8 月龄) , 黑叶猴拟母亲行为经常发生。2) 拟母亲行为的强度与幼体的年龄具有较大的关联性, 与非母雌性的育婴经验有关, 育婴经验缺乏的非母雌性对幼体表现出比有育婴经验的个体更强烈的兴趣。3) 拟母亲行为发生受幼猴母亲的默认程度的影响, 有些母亲不允许其它雌猴接触幼体。4) 拟母亲行为有助于缓解群内雌性个体间的冲突, 调节群内个体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藏猴替代父母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温暧季节,峨眉山藏猴(Macacathibetana)部分依赖游人食物,可以作近距离观察。用点取样和焦点动物取样法,其替代父母行为(alloparenting)数据收集于1987年出生季节的后半期(3—6月)。在23周龄内,婴猴有10.5%的时间受到替代父母、主要是成年雄性的照料。其中,7.3%的时间与成年雄性在一起,1.9%与非母亲成年雌性、1.3%与少年猴在一起。雄性较雌性更经常地照料(care),探查(inspecting),拉回(retrieving),排斥(rejecting)婴猴;他们一般只与雄性婴猴玩耍(play).雌性对新生儿兴趣更浓,较早出现探查婴猴的行为。少年猴经常与婴猴玩耍,但其它相互作用较少.替代父母行为可能被选择来补偿母亲在恶劣觅食条件下对子女的高投入.对婴猴的性“歧视”很可能源于母亲对女儿的照料多于儿子,和对雄婴勃起阴茎的“逗乐”反应.  相似文献   

9.
秦岭川金丝猴的一次家庭雄性替代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家庭雄性替代已在亚洲叶猴的许多种类中有所报道。 2 0 0 3年 ,我们在一种亚洲叶猴———秦岭的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roxellana)的一个单雄家庭中观察到一次完整的家庭雄性替代过程。此次替代发生于 4月 2 8日 - 5月 2日的五天时间内。在家庭雄性发生替代后的第六个月 ,该家庭中的婴猴消失。本文是首次对野生川金丝猴家庭雄性替代进行详细的报道。通过本次观察证明野生川金丝猴的确存在家庭雄性替代的现象。且像亚洲叶猴的许多种类一样 ,野生川金丝猴的家庭雄性替代同样发生于产仔季节和交配季节之间。但我们仍无法确定在本次雄性替代中婴猴最终的消失是否是雄性杀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群密度下高原鼠兔的行为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3年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的繁殖初期、繁殖盛期、繁殖中期和繁殖末期,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其不同种群密度条件下的行为模式进行研究,探讨高原鼠兔的行为变化和种群密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繁殖盛期和繁殖中期,低密度种群内雌性高原鼠兔的观望时间均显著高于高密度种群内,而在其它两个时期内无明显不同;雄性高原鼠兔的观望时间在不同密度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同一密度条件下,雄性高原鼠兔的观望行为持续时间和发生频次均表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而雌性高原鼠兔无明显差异。高原鼠兔的地面活动时间在不同种群密度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低密度种群内,雄性高原鼠兔的地面移动距离和频次均呈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而雌性高原鼠兔的差异不显著;高密度种群内,雌、雄个体的地面移动距离和频次都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在高原鼠兔的社会行为中,亲昵行为和攻击行为强度在不同种群密度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在同一密度条件下,亲昵行为和攻击行为强度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上结果说明高原鼠兔的行为变化与其繁殖期和性别有明显的关系,而在密度间无明显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在不同的繁殖期,动物的繁殖投入不同,导致行为模式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11.
开展近缘物种觅食行为比较对理解动物的行为可塑性及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和黑叶猴(T.francoisi)是近缘物种,体形大小相近,社会结构和栖息环境相似,是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邻域分布的灵长类。为了探索两个物种在喀斯特生境中是否有相似的觅食策略,我们于2012年1-1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头叶猴与黑叶猴在不同时段均为叶食性,树叶是两种叶猴各个时段主要食物,其中白头叶猴日均取食树叶77.0%±4.4%,黑叶猴日均取食68.9%±8.3%,两者对树叶的采食比例均没有显著的日时段差异(白头叶猴:χ2=6.602,df=11,P=0.830;黑叶猴:χ2=11.393,df=11,P=0.411)。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都在猴群清晨离开夜宿石洞后和进入过夜山洞前的时段中频繁发生。白头叶猴在09:00-10:59和16:00-17:59出现觅食高峰,时间占比分别为41.7%和46.3%;黑叶猴同样在09:00-10:59和16:00-17:59的时间段内发生高频率的觅食行为,时间占比分别为31.3%和38.0%。此外,两种叶猴的觅食时间在大部分时段中的差异并不明显。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在石灰岩生境中具有相似的觅食策略,这意味着两种叶猴在取食生态学上可能采取相似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生态旅游被视为解决保护和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现阶段的生态旅游开展对野生动物造成影响的程度和方式还缺乏研究。为研究生态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是否会对滇金丝猴(Rinopithecus bieti)产生影响,2017年7月5日至2018年2月8日,在云南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采用10 min间隔的瞬时扫描取样法记录游客噪声、观赏距离、可见滇金丝猴总数量及其不同年龄-性别组滇金丝猴个体数量。结果显示,生态旅游行为显著增加了环境噪声值,向游客开放时段的噪声值(52.42 dB)显著高于非开放时段(47.51 dB),且游客数量越多噪声值越大;游客的观赏距离越近可见的滇金丝猴个体数量越少,且不同观赏距离下可见的滇金丝猴个体数存在显著差异,当观赏距离在11 ~ 15 m时,游客可见滇金丝猴总数量最多(2 046只);在1 ~ 5 m的观赏距离内,不同年龄-性别组猴的理论可见数量不同,成年雄性猴的理论可见数量最高(2.9只),其次是青少年猴(2.2只),成年雌猴(1.8只)和婴猴(1.6只)最低。推测,不同年龄-性别组滇金丝猴个体抵抗干扰的能力不同,成年雄性猴抗干扰能力最强,其次是青少年猴个体,成年雌性猴和婴猴抗干扰能力较弱。由此,本研究认为,现阶段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活动增加了环境噪声,且对滇金丝猴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干扰;游客观赏距离越近、游客数量越多,干扰越大。建议在未来的生态旅游过程中,严格设立游客观赏距离,且观赏距离应在10 m以上;设立标语,提醒游客保持安静,减少噪音,从而减少对滇金丝猴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
关于白头叶猴分类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一只雄性白头叶猴与一只雌性黑叶猴杂交繁殖的F1代(雌体)与黑叶猴(雄体)的回交,成功繁殖出两只回交代个体,出生后两回交代个体健康状况良好,所显露出来的形态学特征介于亲本之间,没有呈现明显的分化现象。杂交代的成功繁殖表明白头叶猴与黑叶猴不存在生殖隔离。从而断定白头叶猴不是一个独立种,而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14.
白头叶猴种群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1年7—10月,作者在广西扶绥县(山弄)癝对白头叶猴种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生活在(山弄)癝栖息地的白头叶猴为166只,分属28个猴群和3只雄性独猴。最大群有16只,最小群2只,平均每群5.3只。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只。在已划分年龄组的23个猴群中,成年猴88只,占67.6%,青年猴25只,占20.2%,幼猴20只,占12.2%。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婴儿吸乳偏好以及母猴携抱偏好发育过程,对具有不同生育背景的出生一周的婴儿吸乳偏好和母亲携抱偏好进行了研究。采用扫描取样法,对32 对母婴(7 个初次生育雌性及其婴儿,25 个多次生育雌性及其婴儿)的雌性携抱婴猴偏好行为,及其婴猴的吸乳偏好行为进行了记录。经对比和相关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初次生育雌性的婴儿在吸乳时出现群体水平上的左侧偏好(t(6) = - 3.731,P = 0.010),再次生育雌性的婴儿没有出现群体水平的吸乳偏好(t(24) = 0.854,P = 0.402);初次生育的雌性会出现群体水平上的左侧携抱偏好(t(6) = - 3.890,P = 0.008),再次生育的雌性没有群体水平的偏好方向存在(t(24) = 1. 955,P = 0.062);同母婴儿绝大部分(8/9)会出现相反方向的吸乳偏好(N1 = 8,N2 = 1,P = 0.039)。这表明,再次生育经历会影响秦岭川金丝猴新生婴儿的吸乳偏好进而影响雌性的携抱偏好。  相似文献   

16.
笼养条件下间蜂猴(Nycticebus intermedius)的母婴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是1990年2—3月在笼养条件下出生的5胎10/只(9(?),1♀)间蜂猴与其母猴之间的行为观察结果:(1)间蜂猴的母婴关系历时约20周,幼猴15—16周断奶,断奶1—2周后又与母猴联系1—2周,主要是相互之间梳理和玩耍;(2)间蜂猴的母婴关系和高等灵长类相比,母猴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护仔力;(3)间蜂猴幼仔单独活动时间较早,出生12小时,母猴就将其放在树枝上而自己去活动;(4)母婴之间没有很强的识别力,只要幼仔主动爬向母猴,该母猴都会喂奶,但不帮其梳理;(5)幼猴与母猴的接触方式主要是以腹部相贴为主,转移方式均为幼猴抓住母猴的腹部皮肤和毛随母猴转移。  相似文献   

17.
雄性手术不育对布氏田鼠社会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输精管结扎的方法对雄性布氏田鼠进行了不育处理,并研究了雄性不育后对布氏田鼠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育组中布氏田鼠的友好行为频次和对抗行为频次没有发生显著改变,而且不育组内部不育雄性和正常雄性之间在友好行为频次和对抗行为频次上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结扎不育雄性对布氏田鼠的社会行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黄山短尾猴对游人攻击行为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黄山短尾猴对游人攻击行为与猴(行为发起者)和游人(行为承受者)年龄/性别组的关系,于2008年11-12月和2009年4-5月以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l群和YA2群为研究对象,将其攻击行为按照危害程度大小划分为3类,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连续取样法观察记录猴对游人攻击行为类型、发生攻击行为的短尾猴和受到攻击的游人年龄/性别组,并统计猴群和游人数最.研究发现,成年雄猴所有攻击行为发生的比例显著高于期望值(P<0.01),成年雌猴和未成年猴攻击行为Ⅲ(威胁)发乍的比例显著低于期望值(P<0.01);在游人中,成年男性受到所有攻击发生的比例显著高于期望值(P<0.01),成年女性和末成年人受到攻击行为Ⅲ发生的比例显著低十期单值(P<0.01).结果表明,黄山矩尾猴对游人的攻击行为在人猴年龄/性别组中存在差异.成年雄性比成年雌性和未成年猴更易攻击游人,成年男性游人比成年女性和未成年人更易受剑短尾猴攻击.建议在管理过程中重点监控管理成年雄猴和提醒成年男性游人,这为进一步探讨人猴之间关系提供科学基础,并为其他类似地区生态旅游监管提供案例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中立竞技场中通过两两互作确定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同性个体间的社会等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其尿液,研究不同社会等级个体的自我/非自我识别能力及模式、尿液气味的行为响应机制,以及社会等级识别能力。结果表明:(1)四川短尾鼩优势个体表现攻击行为较多,从属个体防御行为较多,优势个体的标记行为显著高于从属个体。攻击行为表现为同等级雄性高于同等级雌性,且雌性间的攻击强度低于雄性。(2)从属个体和优势个体分别对自身尿液气味和非自身尿液气味存在明显偏好差异。不同性别、等级个体自我识别模式差异不明显,不同社会等级个体对于自身识别模式和非自身尿液的行为反应模式均不同。不同社会等级个体具有自我识别能力且能力不同。(3)四川短尾鼩能够识别不同社会等级个体的尿液气味,雌性对雄性尿液更感兴趣,雄性对优势雄性尿液选择回避。雄性对其他个体的访问时间与嗅舔频次均显著高于雌性,雌雄个体在识别不同社会等级的尿液气味时存在性二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食蟹猴群体的HbA1c水平并建立其背景数据库。方法采集后肢静脉血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76只(雌性88只;雄性88只)食蟹猴的HbA1c值。结果雄性食蟹猴的HbA1c平均值高于雌性食蟹猴(4.80%±0.56%vs.4.61%±0.55%),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食蟹猴的HbA1c统计结果发现,青年组雌雄性食蟹猴的HbA1c平均值均高于老年组,两个年龄段间的雌性和雄性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中年组雌性与雄性和其他年龄段间的差异不显著。结论不同性别和年龄段间食蟹猴HbA1c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性,HbA1c水平与性别和年龄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