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u T  Huang XH 《生理学报》2011,63(6):555-564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MEN1)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肿瘤综合征,患者常表现出多发性的内分泌器官肿瘤,包括垂体瘤、甲状旁腺瘤和胰岛瘤.抑癌基因Men1的突变导致MENl的发生,其编码的蛋白为核蛋白menin.Menin可以抑制包括胰岛β细胞在内的...  相似文献   

2.
1型多发性内分泌瘤综合征(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1,MEN1)是一种主要以累及甲状旁腺、胰岛细胞和垂体的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疾病,其致病基因是Men1的基因突变。目前在MEN1患者中发现了大量Men1基因突变位点,其中9个位点突变频率较高,占据所有胚系细胞突变的20%,同时,MEN1患者中还存在Men1基因大片段的外显子缺失,具有外显率高和临床表现多样化的特点,与1型多发性内分泌瘤以及零散型内分泌肿瘤都可能相关。因此,在部分疑似MEN1患者中开展Men1基因变异分析可辅助确诊,在Men1基因突变携带者及其家属中开展Men1变异筛选将有助于对MEN1发生做好提前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型,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与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并对MEN1基因进行扩增与测序。结果发现1例临床症状符合典型的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患者,基因测序鉴定本例患者的MEN1基因第9号外显子内存在同义突变,为c.1818位T→C(rs540012),第10号外显子存在两处复合杂合性突变,分别是c.2098位C→T(R527X,rs104894261),造成第527位氨基酸精氨酸(CGA)突变为终止密码子TGA;和c.2140位G→A(A541T,rs2959656),造成第541位丙氨酸(GCA)突变为苏氨酸(ACA)。结论本例患者表现了典型的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遗传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患者携带MEN1基因的致病突变,提示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基因学确诊本病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陈宏宇  张钧  祁鸣 《生命科学》2020,32(4):366-372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其中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的突变是引发乳腺癌的重要因素。对中国人群BRCA突变特点及相关乳腺癌特征进行研究归纳,并进一步建立相应的检测和治疗标准,有利于乳腺癌的防治。该文对BRCA突变相关乳腺癌特点及其在中国人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中国乳腺癌的研究与治疗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大约8名女性中就有一人将在她的一生当中患上浸润性乳腺癌。这可能是使用人工合成性激素和其他环境因子导致的,也可能是BRCA1基因等发生突变导致的。平均而言,BRCA1基因发生突变的女性有高达87%的风险患上乳腺癌。截至目前,预防性手术切除是显著降低乳腺癌风险的唯一方法,但是这也经常伴随着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牟园  熊昱  秦烨 《生命科学》2022,(12):1559-1568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内分泌治疗是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阳性乳腺癌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SERMs)、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 AIs)、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down regulators, SERDs)。尽管内分泌治疗增加了患者生存率,但耐药问题也极大地影响了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越来越多的耐药机制被报道,如ESR1突变、受体酪氨酸激酶改变、细胞信号通路、表观遗传调控、代谢重编程、肿瘤干细胞、肿瘤微环境改变等。该文对近几年报道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及靶向治疗策略进行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女性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和健康遗传性高危人群的BRCA1/2基因突变特征。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12月~2014年10月于解放军307医院乳腺外科确诊的54例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及24例健康遗传性高危人群,应用PCR-DNA直接测序法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的全编码外显子基因序列。结果:54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共发现8例致病性突变,突变类型均为单个碱基置换,BRCA1和BRCA2的总突变率为14.8%,BRCA1突变率为11.1%,BRCA2突变率为3.7%;其中,三阴性乳腺癌患者BRCA总突变率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突变率(28.6%vs 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遗传性高危人群中共发现2例致病性突变,均为BRCA1基因突变,突变率为8.3%。结论:用BRCA1/2突变检测"金标准"的一代测序法再次发现在中国汉族女性家族性乳腺癌中存在的BRCA1/2突变,与三阴性乳腺癌有关,并发现碱基置换突变也是重要的突变类型;在健康遗传性高危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BRCA1突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女性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之一,至今为止对其的诊断、病理机制、治疗及预后已有一定的了解.一部分科学家的对乳腺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p53在其发病机理、治疗、预后中的作用的探讨.p53是目前被广泛关注的肿瘤抑制基因,它所编码的转录蛋白因子主要调节一系列与细胞周期抑制、衰老、凋亡、DNA的修复、新血管生成的反应相关的基因.主要就近几年对乳腺癌的研究中,p53基因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p53做为分子标记在诊断和预后的意义,它的突变和等位基因的性质,以及以p53为基础的各种治疗手段中其与药物及其他基因最新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BRCA基因是乳腺癌最常见的易感基因,与遗传性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BRCA基因在维护染色体完整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功能上看,BRCA基因是肿瘤的抑制基因,它的关键区域突变使其抑制功能失去,因而导致肿瘤的发生。目前伴随诊断和靶向治疗是癌症领域研究的热点,BRCA基因突变型为家族性乳腺癌治疗的重要靶点,为其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方向。主要对BRCA基因突变型乳腺癌临床诊断方法及相关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是具有遗传倾向的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易感基因,且是一种抑癌基因.BRCA1基因的突变与家族性乳腺癌及它在细胞周期的调节,DNA损伤修复,基因的转录调控和诱导细胞凋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BRCA1基因的突变与家族性乳腺癌及卵巢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对BRCA1分子功能的研究,将有利于阐明肿瘤发生的机理关.BRCA1的启动子甲基化与散发性乳腺癌有关.本文拟对BRCA1的结构,功能以及它的甲基化,突变,杂合性丢失对乳腺癌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EGFR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中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域体细胞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敏感性密切相关。文章分析和检测本院75例非小细胞肺癌、10例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标本EGFR基因突变状况。采用PCR技术进行EGFR基因19和21外显子突变分析。结果显示:75例NSCLC患者中有13例(13/75,17.33%)酪氨酸激酶域存在体细胞突变。其中7例(7/75,9.33%)为19外显子缺失突变,6例(6/75,8%)为21外显子替代突变(2573T>G,L858R)。病理分型显示,腺癌突变率高于其他几种类型NSCLC。乳腺癌患者均为免疫组化HER-2阳性女性,EGFR基因的19、21外显子中未见突变发生。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突变率高于高加索人种,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突变率高,提示肺腺癌的患者突变率高可能在吉非替尼的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及P53蛋白的表达。方法选取70例维吾尔族和40例汉族乳腺癌根治标本,对照组为32例维汉族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运用PCR-SSCP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及Evision二步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110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中发现BRCA1突变的14个新位点。(2)110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BRCA1的突变率为10%,其中22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35岁)BRCA1突变率为31.82%,高于维吾尔族晚发性乳腺癌(P<0.01)。(3)110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中发现11例BRCA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位点。(4)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其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对照组,其发病年龄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BRCA1基因突变与新疆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密切相关,且BRCA1突变相关性乳腺癌具有P53阳性率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淋巴结转移率高的趋势,这些特点有可能为基因检测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东部地区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取52例来自不同家系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对BRCA1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及外显子与内含子的拼接区进行PCR基因扩增,扩增产物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除筛后,对发现异常的片断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在52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4例(7.7%)BRCA1致病性突变(2257C>G,2229del1AA,3413de1T),其中BRCA1的2229de1AA在两个不同的家系重复出现.3413de1T突变未在Breast Cancer Information Core(BIC)数据库和相关的文献报道过.家族性乳腺癌突变率为12%(3/25);单纯早发性乳腺癌突变率为3.7%(1/27).结论:BRCA1突变在山东东部地区家族性乳腺癌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具有家族史的乳腺癌家系进行BRCA1基因突变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以及其下游KRAS、BRAF基因的突变类型和突变率,分析其各突变类型之间有无相关性,以期为乳腺癌药物靶点筛选和乳腺癌患者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取自2016~2017年间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病理科收集的乳腺癌患者术后冰冻肿瘤组织样本60例以及健康人群DNA样本30例,分别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对基因组中的EGFR外显子18~21,KRAS外显子2、3以及BRAF外显子15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在检测的60例乳腺癌组织样本中,总计有8例样本存在错义突变。其中EGFR突变率为11.7%(7/60例),均为外显子18和20突变。包括第18号外显子P699A突变3例,突变率为5.0%;第20号外显子L778M、V819A突变各4例,突变率6.7%。并包含3例L778M合并V819A突变,另有2例中分别出现了I780M合并S783C和L788V合并L815F突变。BRAF外显子15仅出现了1例T599P突变,突变率为1.7%(1/60例)。30例正常人群对照组未检测到错义突变。[结论]EGFR在乳腺癌中的突变主要以外显子18和20为主,存在P699A、L778M、V819A突变且突变率高达11.7%。BRAF在乳腺癌中的突变率极低,仅为1.7%。未检测到乳腺癌组织中KRAS突变。与正常组织相比较,EGFR外显子18和20的高突变率提示其与乳腺癌的发病存在密切关系,EGFR突变是潜在的抗乳腺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5.
SRC-3与乳腺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固醇受体辅助活化因子-3(SRC-3)是p160类固醇受体辅助活化因子SRC基因家族的成员,与体内多种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SRC-3不仅可以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乳腺癌的发生,还与部分乳腺癌患者产生内分泌药物治疗抵抗的分子机制有关。临床治疗研究中发现,SRC-3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共同过度表达常预示着乳腺癌患者较差的生存率。因此,SRC-3有望成为抗癌治疗的新靶点,解决目前内分泌治疗的药物抵抗问题,给更多乳腺癌患者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16.
科研快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9):1801-1808
《EMBO分子医学》:或发现新乳腺癌致癌基因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常与遗传有关。最近,英国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发现,一种名为ZNF703的基因过度活跃,会导致乳腺癌。研究人员称,这是研究者5年来发现的首个乳腺癌致癌基因,对于乳腺癌的治疗极具意义。相关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转移与复发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研究与乳腺癌细胞转移相关的分子靶点对预防乳腺癌术后复发、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3组乳腺癌转移相关的基因表达谱数据(GSE2034, GSE2603, GSE12276)为分析材料,采用GeneSpring软件筛选乳腺癌原发瘤与转移瘤芯片数据的差异表达基因,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PATHER、STRING、pSTIING和文献挖掘工具iHOP对差异基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共筛选出乳腺癌转移共同差异基因147个,其中表达上调93个,表达下调54个. 这些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周期与增殖、细胞粘附、细胞迁移、血管形成及信号转导等生物通路和生物过程. 差异基因编码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14个蛋白,且在更为复杂的网络图谱中仍可见其中9个基因(CXCR4、MMP1、MMP2、MMP3、CTGF、COL1A1、MEF2C、PTGS2及SPARC)在重要的节点位置. 文献挖掘发现,COL1A1基因可能为新发现的乳腺癌转移候选基因,为乳腺癌转移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也为转移性乳腺癌的分子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恶性肿瘤,男性乳腺癌罕见。目前,乳腺癌的治疗仍以外科治疗为主。乳腺癌的各种治疗手段,如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等,依据各自特点及疗效,在治疗中综合运用,使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有了明显提高。随着治疗模式的改变、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越来越多的相关治疗机制被发现,能提高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本文根据国内外已发表的乳腺癌治疗相关文献,主要从乳腺癌治疗相关进展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制订乳腺癌综合治疗的指南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I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半运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84例乳腺癌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IGF-1R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IGF-1R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乳腺组织,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别(P<0.001)。乳腺癌组织中IGF-1R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及乳腺癌患者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显著相关(P值分别是0.005,0.025和0.041)。另外,高表达IGF-1R的乳腺癌患者的五年总体生存率(38.3%)显著高于低表达IGF-1R的患者(49.7%;P=0.009)。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表明:IGF-1R基因mRNA表达水平是乳腺癌患者的一个独立预后分子(HR=2.78,95%CI:1.94-3.94,P=0.041)。结论:IGF-1R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GF-1R基因mRNA表达水平有望成为临床乳腺癌患者预后判断的一个重要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BRCA1/BRCA2是DNA同源重组途径中的重要因子。BRCA1/BRCA在维护染色体完整性有着重要作用,BRCA1、BRCA2基因的关键区域突变会增加细胞敏感性,导致肿瘤突变。本综述从基因组水平及分子水平对BRCA1/2的基因结构功能,修复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在乳腺癌个性化诊疗手段等方面进行介绍,并阐述了国内外与乳腺癌BRCA基因突变相关的研究现状及BRCA基因突变几种有效的检测方法,希望针对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新型药物和靶向治疗方案日益完善,最后对未来乳腺癌更"个性化"、"先进化"的治疗方案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