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饭桌”已遍布我国大陆城区,其首要功能是保证就餐学生的食品安全。当前“小饭桌”大多无证经营,环境卫生差、食品安全无保证,建议尽快出台全国层面专门的“学生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立法,构建起“小饭桌”食品安全事前预防、事中监督管理及事后奖惩三大法律保障机制,并设计相应具体制度。必须对“小饭桌”经营者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小饭桌”食品安全政府日常监管、提高“小饭桌”学生及其家长的食品安全意识与法律维权能力以及强化“小饭桌”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以确保整套机制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2012—2014年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网络舆情监测数据,抽取需重点关注的问题事件舆情并标注关键词;在对关键词进行适当归并组合的基础上,计算得出近年来相关问题事件网络舆情涉及的高频关键词46个;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10大热点问题;通过绘制高频关键词间的关联图谱、计算其中心性,确定“谣言”作为关键词与其他词联系最紧密。  相似文献   

3.
通过整理搜集“食品”含义相关资料,比较研究食品与农产品、药品、保健品等概念,就新《食品安全法》第150条中“食品”的含义进行辩证分析,以期为《食品安全法》修改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使“食品”含义更严谨、明确、科学、完善,与相关法律实现无缝对接,完整涵盖法律需规制对象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传导与耦合效应。方法:在对“康师傅馊水油”事件风险传导与耦合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耦合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对事件耦合效应进行测度。结果: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内外因素之间具有高度耦合关系,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结论:应预判风险之间的关联属性,降低“强耦合”风险因子之间的耦合程度,从源头上阻断或削弱“强耦合”风险产生的条件,建立基于信任的食品安全风险沟通机制,有助于预防与控制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5.
针对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这一新型主体展开研究,探索在将其列入监管对象的同时,是否能够成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主体,并探索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路径,与政府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建立长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公开机制以及完善“三小”入网经营等方式,建立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华中、华东、东北和西部等4个地区8个城市的1 065名消费者为调研对象,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态度、风险认知及风险交流意愿等4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计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消费习惯地区差异不显著,态度和认知在某些地区存在差异性,影响主动交流意愿的因素为消费者个人收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关注度以及对“热点问题的专业性解读”、“风险防控科普知识”、“风险对健康的影响”、“风险发生的机理知识”、“风险监测与评估的相关情况”、“国家风险管理的政策法规”、“国内外有关的食品安全标准”的认知,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针对地区差异的风险交流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演化过程的角度,侧重于舆情的演化机理、影响因素及干预与引导策略等方面,综述了舆情传播学理论中用于解释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机制,以及意见领袖、信息源、网民认知、涉事方行为等影响网络舆情演化发展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人类基因组计划”自启动至“后基因组计划”的转折杨焕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重大项目秘书长)今年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正式提出十周年。对这一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相媲美的创举作一历史性的回顾,纵览十年来这一计划的成果、瞻望这一计划的前景,对于我国抓住机遇,接受挑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保障网售食品安全,促进网络食品市场健康快速发展。方法:梳理网络食品安全现状,对违法现象进行分类,分析违法现象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分析网络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最终提出对网络食品市场进行治理的建议。结果:网络食品安全问题有缺少法律法规的普遍性违法,由于经营者“不知情”而违法和经营者故意售假、造假三种类型。网络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不仅是由法律法规缺失和监管不到位造成,也是由信息不对称、消费需求层次低、食品产业基础薄弱、政府监管处于转型期等深层次原因导致。结论:网络食品安全问题需要针对原因和根源标本兼治,并在把握网络食品市场特征的基础上,发挥现代政府治理理念。一方面,理顺市场机制,缓解市场失灵,并且完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另一方面变革政府监管方式和手段,提高监管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饮食文化是我国饮食的“根”,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中有诸多与“食育”教育理念相契合的观点。结合国外成功推行“食育”教育的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制定颁布、家校联合构建“食育”教育氛围、重视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和宣扬等均有助于“食育”教育在我国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社区女性居民的主要膳食模式及与常见慢性病的关系。方法: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辖区内460名18~70岁女性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基本资料、饮食行为习惯、家族病史、慢病史、治疗史等情况,分析饮食行为对常见慢性病的影响。结果:北京市白纸坊社区女性居民共有4种主要膳食模式,分别为:“传统膳食模式”(占43.1%)、“以肉类为主膳食模式”(占27.9%)、“水果蛋奶膳食模式”(占16.4%)和“主食、酒类和饮料膳食模式”(占12.6%)。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以肉类为主膳食模式”和“主食、酒类和饮料膳食模式”与社区女性居民高血压呈正相关性(OR=1.314和1.995,P<0.05)。“传统膳食模式”和“主食、酒类和饮料膳食模式”与社区女性居民糖尿病呈正相关性(OR=1.239和1.332,P<0.05)。“以肉类为主膳食模式”和“主食、酒类和饮料膳食模式”与社区女性居民血脂异常呈正相关性(OR=1.902和1.557,P<0.05)。“以肉类为主膳食模式”与社区女性居民冠心病呈正相关性(OR=1.338,P<0.05)。结论:社区女性居民膳食模式构成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且与主要慢性病的发生相关,应控制相关影响因素,促进健康、合理的膳食模式,降低慢性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2015年2月由美国膳食指南顾问委员会(DGAC)发布的新版《膳食指南科学报告》在“常吃适量的肉类食品”的原则下,对肉类食品的摄入做了新的规定,主要包括:首次明文规定以瘦肉为原料生产的肉类食品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撤销了胆固醇日常摄入量的上限,无需过多担心肉类食品中的胆固醇含量;提醒人们适量摄入“红肉”和“加工肉”;强调应选择钠含量和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肉类食品等。文章根据中国居民饮食习惯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为优化我国居民肉类食品摄入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向文  涂建军  李琪  朱月  刘莉 《生态科学》2018,37(2):78-88
基于2005-2015 年反映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相关数据, 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层面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GM(1,1)模型对2016-2020 年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 并结合预警指数和警度标准对2005-2020 年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状况进行分析, 旨在为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论如下: (1)2005-2015 年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整体状况改善, 土地生态安全级别由“较不安全”提高至“临界安全”, 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2)2016-2020 年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警情出现向高、低警度两端聚集的趋势, “轻警”和“重警”城市增多, 城市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距将继续变大, 且Ⅱ类大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改善幅度最大; (3)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呈现“东中部和西南部优, 西北部劣”的格局, 西北部的攀枝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是土地生态安全敏感区; (4)经济密度、单位土地废水负荷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的敏感因子, 是今后调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采用砂基培养法,研究了0、0.05和0.5 mg·L-1Zn2+(0.05 mg·L-1为对照,0.5 mg·L-1为锌过量,0 mg·L-1为锌缺乏)处理下“不知火”和“椪柑”叶片的一些生理指标及不同部位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缺锌处理的“不知火”叶绿体色素含量和叶面积均显著低于其对照和锌过量处理;锌过量处理的“椪柑”叶绿体色素含量和叶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2) 3个锌浓度处理间,“不知火”叶片POD、“椪柑”叶片CAT活性无显著性差异,“不知火”叶片CAT、SOD活性随着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锌缺乏处理下“椪柑”叶片POD、CAT、SOD活性均显著地高于“不知火”,而锌过量时“不知火”叶片SOD活性显著高于“椪柑”;锌胁迫下“不知火”和“椪柑”叶片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锌过量时“椪柑”叶片MDA含量显著高于“不知火”。3)2品种柑橘不同部位的锌含量随着锌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相同浓度的锌处理下“椪柑”叶锌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及“不知火”叶锌含量,“不知火”上部叶锌含量显著高于其下部叶。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人类活动尤其是大型工程、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是国际上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领域。利用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遥感数据等, 结合InVEST产水量模型、CASA模型和RUSLE模型, 对石羊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期间的生态系统产水、净初级产品生产和土壤保持服务进行精准测度, 分析其演变特征, 并进一步细化对比了工程实施区与非工程实施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 (1)石羊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期间(2000—2015年), 林、草地面积有所增加, 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面积变化比例最大的土地转化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未利用地—林地”、“耕地—草地”和“耕地—林地”。(2)石羊河流域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期间整体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有不同程度衰退, 但是NPP有较为明显增加; 各服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 均呈现出南高北低, 由西南向东北阶梯递减的趋势。(3)石羊河流域“退耕区”产水、NPP和土壤保持总量和平均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而“非退耕区”除了NPP总量和平均量有所增加以外, 其余两类服务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各退耕模式中, “荒地造林”区对各类服务的提升最为明显, “退耕还林”区产水总量和平均量均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影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对保障生态系统安全、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 以CNKI数据库中的284篇中文文献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907篇外文文献为数据源, 从发文量、作者、关键词共现等角度进行可视化分析, 梳理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相关研究进展与热点。研究结果表明: ①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研究都在2017年左右开始激增。②国外研究作者之间的合作呈现“大集聚, 小分散”的特征, 国内相关作者之间的合作则呈现“小集聚, 大分散”的特征, 国内作者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③“生态系统服务”和“供需关系”是贯穿整个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研究阶段的关键词, “空间流动”“生态足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和“生态系统服务文化”等关键词体现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研究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以及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等标准中的食品分类系统基础上,对绿色食品产品分类体系构建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8.
健康的国民心态是做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正能量。本文在研究北京市“草莓农残超标致癌”舆情事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国民心态问题,提出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国民心态需求归趋及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成都市“菜篮子”产品与其他特4个大中心城市供给能力的对标分析、成都自身“菜篮子”市场的供需态势分析,探讨了具有典型都市现代农业特征的成都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基本现状与发展定位,为政府制定“菜篮子”工程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生态学会于2003年5月15在被誉为“龙洞琪林”、“万国奇树博览会”的华南植物园召开了五届九次常务理事会(扩大).学会理事长彭少麟主持了会议并讲了话.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社尧传达和学习了广东省科协六届二次全委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就筹备广东省生态学会“六大”暨“生态学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的有关问题作了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