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膳食钙摄入情况,并分析膳食来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入组标准,选取中日友好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的骨质疏松专病门诊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重、伴有基础疾病等情况,采用食物频率法(FFQ)调查患者过去1个月的膳食情况,应用NCCW2009营养软件统计钙每日摄入量。按照钙的来源将食物进行分类,分析绝经后妇女膳食钙来源的特点。结果:总共完成调查108例,绝经后女性膳食日均钙摄入的总量为4766±1775mg/d,个体膳食结构差别大导致方差较大,总达标率为46%,随着年龄的增加,膳食钙摄入有所增加,但无明显差异(年龄组间P=0。25)。膳食钙摄入量虽然高于人群平均水平,但是仍远远低于每日推荐量,达标率极低,需要额外钙补充剂以达到适宜摄入水平(1 000mg/d)。钙的食物来源主要有奶类和蔬菜类,占比大致为40%和20%,且高龄组的摄入高于低龄组,但年龄组内个体差异较大,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膳食钙的其次来源为主食类和豆类,各自占比约10%。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膳食钙摄入普遍不足,且绝经5~10年内的妇女膳食钙摄入低于老年人组,改进膳食结构和补充含钙制剂以达到适宜的摄入量是必要的和急切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膳食因素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ID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门诊行产前检查的妊娠期IDA孕妇(病例组)102例和正常孕妇(对照组)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调查表》对孕妇进行膳食调查,比较两组孕妇膳食种类的摄入频率,并分析影响妊娠期IDA发生的膳食因素。结果:两组孕妇妊娠期在水果类、油脂类、蔬菜类、谷薯类以及干果类的摄入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孕妇在鱼肉禽类、血制品、动物内脏及钙补充剂、铁补充剂、维生素补充剂、蛋类的摄入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在豆类、刺激性饮品和奶类及奶制品的摄入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鱼肉禽类、血制品、动物内脏、铁补充剂、钙补充剂、维生素补充剂属于妊娠期IDA发生的保护因素,刺激性饮品及奶类及奶制品属于妊娠期ID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膳食因素与妊娠期IDA关系密切,孕妇在妊娠期合理增加动物内脏、鱼肉禽类、血制品、铁补充剂、钙补充剂和维生素补充剂的摄入对预防和改善妊娠期IDA可起到保护作用,而摄入过多牛奶及奶制品和刺激性饮品会增加妊娠期IDA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调整的膳食平衡指数(DBI-07)评价合肥市中年人群的膳食质量,探讨膳食与代谢综合征(MS)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整群抽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合肥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年龄为45~60周岁的体检者580名,按照是否患有MS将调查对象分为MS组和非MS组。采用半定量的食物频率问卷收集调查对象1年内的食物摄入情况,运用调整的膳食平衡指数(DBI-07)计算并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评分。2组的膳食平衡指数比较及食物摄入评分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运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S的影响因素。结果:膳食摄入不足(LBS-DBI)、膳食摄入过量(HBS-DBI)和膳食不平衡(DQD-DBI)与MS的风险升高有关,OR值分别为1.034(95% CI∶1.007~1.062)、1.078(95% CI:1.029~1.130)和1.054(95%CI:1.027~1.082)。结论:膳食摄入不足、膳食摄入过量和膳食摄入失衡与MS的高风险相关。预防MS的发生,需要注重膳食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描述中国7城市学龄儿童蛋白质摄入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和立意抽样结合的方法选取儿童618名,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其一般情况、通过24h膳食回顾调查获得其膳食情况。结果:调查对象整体的蛋白质摄入量为502±267g/d,不同年龄组间蛋白质摄入量存在差异(F=2425,P<005),11~12岁组最差、7~岁组最好。早餐、午餐和晚餐的蛋白质摄入量不同,早餐的蛋白质摄入量最少,中位数为125g/d;午餐和晚餐的蛋白质摄入量相近,中位数分别为232、224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94,P<001)。蛋白质的食物来源中,动物性食物占总蛋白质摄入的比例为522%、植物性食物占478%。动物性食物中对蛋白质摄入贡献最多的前5类食物分别为猪肉、蛋类、家禽类、鱼/贝/虾类、牛肉;植物性食物中对蛋白质摄入贡献最多的前5类食物分别为大豆/豆腐/其它豆制品、大米、烙饼/煎饼/烧饼/油饼、面条、面包/饼干。结论:7城市学龄儿童蛋白质摄入不足的发生率较高,蛋白质在三餐中的分配不均,摄入优质蛋白质(动物性食物、豆类及豆制品)的比例较为理想,但膳食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新疆喀什地区不同孕期维吾尔族孕妇膳食营养和叶酸缺乏状况,为今后开展该地区孕妇合理营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喀什妇幼保健院426例孕妇进行膳食和叶酸缺乏状况调查。结果:孕早、中晚期孕妇营养素摄入偏高的是能量、蛋白质和钠,分别占供给量标准的10517%和11460%、12450%和11915%、20175%和23608%;摄入偏低的营养素是钙、钾、铁、锌、维生素A和维生素C;摄入量严重不足的是碘和叶酸,分别占供给量标准的3614%、3711%和1527%、1679%;不同孕期的孕妇叶酸缺乏检出率有差异(P<001)。结论:孕妇膳食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增加含碘、叶酸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湖北省松滋市117例7~12岁儿童维生素D水平与其血脂关系,评价本地区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肥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2017年在松滋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体检的7~12岁儿童,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BMI以及血脂指标。结果:单纯性肥胖组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为(10.96±1.64)ng/mL,严重低于正常对照组[(23.93±5.01)ng/mL](P<0.05),超重组的维生素D水平[(16.33±3.54)ng/mL]也低于正常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其对应的BMI呈显著负相关(r=-0.78,P=0.000)。肥胖组的TC、TG、LDL C水平显著高于超重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松滋市肥胖、超重的儿童体内血清维生素D水平营养状况存在不足和严重缺乏的现象,与光照时间不足、户外活动缺乏有关,建议对维生素D缺乏的儿童进行膳食干预,加强户外活动,重视肥胖与维生素D等相关营养素的知识宣教,减少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膳食调查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结构和膳食摄入量,评估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需求的满足程度,为合理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以我国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2005)及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的膳食指南为推荐量,采用24h膳食回顾法调查血透患者连续3d膳食摄入情况,分析食物来源和饮食结构,评价每日食物及每日营养素摄入量,比较各营养素摄入量与推荐量的差异性。结果:根据食物分类,血透患者日均摄入量排在前三位分别是蔬菜类(247.5g,占34%)、谷类(209g,占28.7%)和水果类(71.5g,占9.8%),排在末三位分别是鱼类、豆类、蛋类(13.7g,占1.9%;22.2g,占3.0%;27.6g,占3.9%);动物性食物是蛋白质摄入的主要食物来源(占62%),植物性食物是钙、铁摄入的主要食物来源(占53%和69%);与推荐量相比,血透患者除了维生素E和钠的摄入量大于推荐量外,日均总热卡和三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低于推荐量;部分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B1、B2、B6)和部分矿物质(锌、硒、铁等)摄入量低于推荐量(P<0.05)。结论:血透患者普遍存在膳食摄入不足的问题,大部分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不能满足血透患者营养需求,建议加强饮食指导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西安市居民膳食磷摄入状况及其与高血压罹患的相关关系,为制定高血压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1月调查西安市某社区18岁以上在该地居住6个月以上的居民共1 474人,采用健康危险因素问卷和膳食频率调查表获取个人基本信息、膳食磷摄入及高血压患病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膳食磷摄入和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联。结果:西安市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1%,其中男性为30.9%、女性为22.7%。调查对象膳食总能量和磷的日均摄入量分别为(2 260.1±866.0)kcal/d和(1 404.1±646.2)mg/d。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体重指数(BMI)和饮酒均会影响高血压患病和膳食磷日均摄入量。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以上混杂因素及膳食因素后,膳食磷摄入与高血压罹患风险正相关,磷摄入最高分位组的高血压患病风险是最低摄入组的1.86(95%CI:1.01~3.46)倍。结论:西安市成人膳食磷摄入量与高血压罹患风险的增加相关,适量降低膳食磷摄入量对高血压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膳食蛋白质与2型糖尿病(T2DM)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年龄与性别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在西安市某社区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T2DM患者288例和对照552例。采用膳食频率调查表,根据食物摄入频率及数量计算膳食蛋白质摄入量和供能比。通过健康危险因素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生活方式、疾病史等基本信息。采用单因素统计方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膳食蛋白质与成人T2DM的相关性。结果: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62.0±9.8岁,膳食总能量和蛋白质日均摄入量分别为(2 204.3±852.5)kcal/d、(81.7±38.1)g/d。在总人群中,校正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混杂因素后,总蛋白及动物蛋白供能比最高分位组T2DM罹患风险是最低组的1.92倍。动物蛋白与女性T2DM风险的比值比为2.33,而与男性T2DM无关。植物蛋白与T2DM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膳食总蛋白,尤其是动物蛋白与T2DM罹患风险正相关,植物蛋白与T2DM没有显著关联性。在糖尿病防治中应考虑饮食蛋白质的比例及种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天津市糖尿病人群膳食营养状况及类黄酮物质的摄入量,为其健康饮食提供指导。方法:采用连续5d的24h膳食回顾法,对糖尿病病人进行膳食营养调查,结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tion intake,RNI)、适宜摄入量(adaptive intake,AI)以及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Balance Diet Pagoda)对其膳食营养状况做出评价;根据膳食调查的结果,计算类黄酮物质的摄入量。结果:本次调查显示,糖尿病病人能量摄入量均偏低,脂肪的供能比例偏高。男性仅维生素C和烟酸的摄入量达标,女性维生素的摄入量均不达标。糖尿病病人存在钙摄入严重不足而钠摄入量严重超标的现象,且与男性相比,女性矿物质的摄入量要普遍偏低。除了钙以外,男性其余种类矿物质摄入量均达标;女性除了磷、钠、铁、锰的摄入量达标以外,其余种类均不达标。糖尿病病人类黄酮的主要食物来源为玉米、土豆、西瓜以及甜瓜等,男性每日类黄酮的摄入量为38.23mg、女性为38.27mg。糖尿病病人摄入的膳食种类主要包括粮谷类、蔬菜、水果、畜禽肉类、蛋类、豆制品、牛奶及奶制品、食用油以及食盐。其中水果类、鱼虾以及奶制品的摄入量偏低,蛋类以及食盐摄入过多;男性的畜禽肉摄入过多。结论:糖尿病病人能量摄入偏低,脂肪供能比偏高,维生素和钙摄入不足,而钠摄入偏高;类黄酮的主要食物来源为谷物、季节性水果蔬菜等;膳食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水果、鱼虾、奶制品的摄入量过低,而畜禽肉、蛋类以及食盐的摄入量过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描述中国3—12岁儿童膳食补充剂的摄入现状,并讨论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抽取中国7城市2农村3—12岁儿童1 806名,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其一般情况,通过膳食补充剂频率调查获得其摄入情况。 结果:家庭人均月经济收入高(P=0.001)、喂养人认为孩子体重偏低(P=0.024)、认为孩子营养状况不好(P=0.023)、每周外出就餐多(P<0.001)、父亲文化程度高(P<0.001)、母亲文化程度高(P<0.001)的儿童更容易使用补充剂。 结论:补充剂使用与儿童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喂养人对儿童健康的认知有关。应加强健康教育,建立对儿童健康和对营养素补充剂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武威市结核病(TB)患者膳食多样化水平及各类营养素摄入情况。方法:选取武威市结核患者826名,由统一培训的结核病防治科医生,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应用食物频率表收集调查对象消费的食物种类;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调查对象膳食营养素摄入情况。采用9大类食物评价膳食多样化,每周食用一种食物计1分,最多为9种食物计9分。结果:膳食多样化评分(DDS)结果显示,分值为7分及以上的人群达到了51.5%,其中得分7分的人群达到总人数的33.3%,有48.5%不足7分,即没有达到膳食多样化。鱼虾类和豆类消费率最低,分别仅为6.7%和44.3%。能量及营养素分析结果显示:结核病患者每日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分别为1563.9kcal和60.6g,仅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65.16%和80.67%,除了铁、锰、磷元素的摄入量达到了RNI之外,其余维生素及矿物质每日摄入量均不足,尤以视黄醇(122.2μg)和钙(224.7mg)最低,分别为RNI的15.28%和28.09%。膳食纤维、抗坏血酸和核黄素的摄入水平均不足RNI的50%。结论:武威市结核病患者膳食结构不均衡。建议积极改善营养、调整膳食结构,加强膳食营养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有效防治结核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入境筛查患者膳食状况,为改善其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食物频率法调查2020年3月25日—2020年6月18日于定点医院就诊的18~50岁COVID-19入境筛查患者(包括可疑症状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的饮食状况,计算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调查共纳入247人,其中可疑症状患者211人、无症状感染者36人。筛查患者水产类、蔬菜、水果、大豆类存在不同程度的摄入不足;畜禽类、蛋类摄入过量;膳食纤维、硫胺素、钙摄入不足;无症状感染者水产类摄入量高于可疑症状患者(P<0.05);男性无症状感染者膳食纤维及维生素E摄入量高于可疑症状患者,女性无症状感染者维生素E及钾摄入量高于可疑症状患者(P<0.05)。筛查患者蛋白质供能比及优质蛋白比例合理,无症状感染者脂肪供能比偏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偏低。结论:入境筛查患者膳食结构不合理,应对其进行营养宣教,并根据人群特点调整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西安市高校学生膳食模式与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抽取西安市某高校303名在校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和膳食摄入,利用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得分对视功能进行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提取膳食模式,分析不同膳食模式下视功能得分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对象289人,男性110人(381%)、女性179人(619%)。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三部分(一般健康及视力情况、活动受限程度、视力问题的反映程度)得分分别为679±152分、890±124分和845±167分。经因子分析提出“高脂肪酸”膳食模式、“高糖”膳食模式和“谨慎”膳食模式。 “高糖”膳食模式在三部分得分分别为596、862和819,明显低于其他两种模式,在活动受限程度和视力问题的反应程度两个部分得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糖”膳食模式与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的降低存在负相关关系,因此通过调整膳食模式,均衡膳食营养,减少糖类物质摄入对改善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2015年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生膳食营养摄入状况。方法:将“2015年北京市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朝阳区170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和称重法进行膳食调查,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中小学生平均每日食物消费及营养素摄入状况。结果: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生谷薯杂豆类、蛋及蛋制品、食用油和盐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为较为适宜,蔬菜、水果以及大豆类为推荐摄入下限值的50%~75%;奶及奶制品、水产类和坚果类摄入量分别为推荐摄入下限值的40.3%和36.8%(<11岁组和≥11岁组)、34.0%和14.6%(<11岁组和≥11岁组)以及26.6%和7.0%(<11岁组和≥11岁组);畜禽肉类高达推荐摄入上限值的130.3%和191.0%(<11岁组和≥11岁组学生)。能量的平均摄入量为1 628.1 kcal,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60.0、67.7、203.1g,供能比分别占14.6%、37.2%和48.2%。中小学生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平均摄入量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比例分别为35.3%、20.6%、28.8%和41.8%。钙的摄入状况最差,仅1.2%的学生达到了RNI;硒、铁和锌平均摄入量达到RNI的比例分别为38.8%、75.3%和75.9%。结论: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生膳食结构不够合理、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调查妊娠糖尿病孕妇在孕中期能量及营养素的摄入量,探讨孕期膳食结构、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等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为进一步针对孕期营养指导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友谊医院营养门诊就诊的17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24 h膳食回顾调查法和食物频度法,分析其每天膳食中热能及营养素的摄入量,并将相关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孕期膳食、孕前体重、体重增长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结果:患妊娠糖尿病孕妇孕中期每日膳食中水果与油脂类的摄入量高于推荐摄入量;每日总能量摄入略低,蛋白质供能比例为14.2%、脂肪供能比为33.9%;每日饮食中,除钾、维生素E的摄入量高于推荐量外,其他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均偏低;孕期增重与孕期摄入的总能量成正相关(r=0.157,P<0.05),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DGTT)2h血糖值与孕期摄入的总能量成正相关(r=0.2,P<0.05),与摄入的脂肪量成正相关(r=0.17,P<0.05),空腹血糖值与孕前体质指数成正相关(r=0.209,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孕中期饮食结构不合理,脂肪摄入过多,妊娠期间应合理控制饮食,做到营养均衡合理,同时应加强妊娠期妇女的孕期营养健康教育及围产期保健,控制体重的合理增长,降低妊娠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护航官兵的营养健康状况及膳食结构合理性。方法:参与索马里、亚丁湾海域护航任务的某批官兵372人,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29±7.5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护航官兵的身高、体重、各类食物摄入、水、营养剂补充、体重丢失及膳食摄入减少情况进行调查和膳食营养状况评价。结果:护航官兵营养不良比例(包括不足与过剩)总计31%,其中营养过剩30%、营养不足1%。返航后,13%护航官兵营养状况受损,医务人员和加强人员营养受损和营养过剩均高于舰员。96%护航官兵主食摄入满足每日需要量,79%护航官兵肉类摄入满足每日需要量。10%护航官兵未摄入蛋类、12%护航官兵未摄入奶类、13%护航官兵未摄入水果类食物。结论:部分护航官兵存在着营养过剩或不足、膳食结构不合理、微量营养素补充剂摄入不足等问题,舰员整体营养健康状况优于医务人员和加强人员。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比较南京市居家与机构养老老年人膳食营养素摄入特点。方法:随机选择南京市181名60岁以上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老年人作为被调查对象,采用24h膳食回顾法对其连续3d的食物摄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比较其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结果:与机构养老者相比,居家养老者谷类、豆类、根茎类外的蔬菜、水果、禽肉、奶类、坚果、酒的摄取量明显较高,而蛋类、油类、糕点、盐的摄取量明显较低。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C、钙、铁、锌、硒的摄入量明显较高,胆固醇摄取量较低。食物摄取出现中高度失衡的较低,出现中高度过量的比例较高。结论:机构养老者易出现膳食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居家养老者则易出现膳食营养素摄入偏高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海南省健康百岁老人的膳食营养情况,分析特殊人群的膳食模式特征。方法: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调查表调查海南省儋州市、澄迈市等两个地区健康百岁老人的膳食情况,并进行记录和分析,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分析其膳食特点。结果:调查共纳入27名海南百岁老人,平均年龄(103.81±2.95)岁。海南百岁老人饮食首选烹饪方式为水煮(85.19%),能量摄入偏低(1 040 kcal/d),三大产热营养素供能比分别为碳水化合物52.67%、脂肪32.82%、蛋白质14.69%,优质蛋白占总蛋白的58.97%,畜禽肉摄入稍高,蔬菜类、水产类摄入达到推荐摄入量,食盐摄入量符合低盐标准,其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普遍偏低。结论:海南省百岁老人有其独特的膳食模式特点,可以为进一步验证这种膳食模式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西安市冠心病(CHD)患者膳食脂肪酸供能比与血脂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的CHD患者;采用膳食频率调查表,根据每日食物摄入种类及数量计算各种膳食脂肪酸供能比;测定体格指标和空腹血脂水平;采用协方差分析探讨CHD患者膳食脂肪酸供能比与血脂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本次调查共纳入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152名,平均年龄60.91±10.94岁,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供能比分别为7.9%±2.4%、16.6%±7.8%、11.4%±5.6%。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膳食MUFA供能比与血清ApoA呈正相关(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HDL C)比值随膳食MUFA供能比上升而下降(P<0.05)。膳食SFA和PUFA供能比分别与LDL C、HDL C等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HD患者膳食MUFA供能比与血脂水平相关,提示提高膳食MUFA供能比,对改善CHD患者血脂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