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棕眉柳莺鸣唱声谱分析及其地理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2、2005、2007年5-8月,在甘肃莲花山、宁夏贺兰山和内蒙阿拉善贺兰山等自然保护区对棕眉柳莺(Phylloscopus armandii)的鸣唱进行了采集,共录到18只108 min的鸣声.通过声谱分析,棕眉柳莺鸣唱的频率范围在2.63-6.32 kHz之间;音素数平均为5.56±2.47(n=124);持续时间为(1.07 4-0.30)s(rg=124).最长可达2.68 s.棕眉柳莺鸣唱音节之间的间隔时间差异较大,范围在2~18 8之间;从18只个体共589个音节中总结出61种音节类型,其中37种为共享音节,24种为特有音节,分别占总数的60.7%和39.3%.不同棕眉柳莺个体的鸣唱音节类型组成不同,没有任何两只棕眉柳莺个体的音节曲目完全一致.莲花山和内蒙贺兰山两个地区内个体之间的音节相似性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01).通过对棕眉柳莺鸣唱的地理变异分析,发现越是邻近分布的个体其鸣唱也越相似.  相似文献   

2.
2003年3月—2004年3月对无量山大寨子3群西黑冠长臂猿的二重唱的时间特征进行了监测。于2007年3月和2008年3月利用Sony TC-D5 Pro2录音机、Sony C-76指向性话筒和Sony录音磁带对其二重唱进行了录音,对录音效果最好的5个声音用Signal/RTS 4.0软件进行声谱分析。对无量山西黑冠长臂猿二重唱的声谱结构和时间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雄性西黑冠长臂猿的声音由起始音节、简单的重复音节和调节音节组成。根据频率变化的强度,可以将调节音节分为弱调节音节和强调节音节。强调节音节的特征是第二个音节具有非常明显的频率变化,有时第三个音节有类似变化,变频时的最高频率可达到5 828 Hz。雌性长臂猿一般只会发出一种类型的声音,即固定而刻板的激动鸣叫。根据激动鸣叫是否完整可以分为成功的激动鸣叫和失败的激动鸣叫。典型的西黑冠长臂猿二重唱通常由成年雄性发起,并占主导地位,且一般由雄性结束。雌性激动鸣叫结束后,雄性马上发出调节音节与之配合,雄性调节音节与雌性激动鸣叫的时间间隔平均为2.7 s。平均每个群体的鸣叫频次为53%。如果发生鸣叫,一个群体平均每天鸣叫1.09次。91.5%的鸣叫发生在日出前0.5 h至日出后3 h之间,其中48.6%的鸣叫发生在日出后1 h内。在一次鸣叫中,雌性平均发出成功的激动鸣叫4.6次,两次成功的激动鸣叫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15 s。群体间均未显示鸣叫频次和持续时间上的差异,但激动鸣叫次数和激动鸣叫时间间隔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白眉长臂猿鸣叫的时间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滇西白眉长臂猿(Hylobateshoolock)鸣叫主要发生在上午,最早开始于黎明时分,最晚则在下午16:30以后。平均开始时间为09:05,SD=1095min(N=70,范围07:12~16:30),持续时间为197min,SD=934min(N=55,R=4~50)。多数鸣叫发生在07:00~10:00之间(80%)。不同季节鸣叫发生时间有显著差异,可能与黎明时间(光亮度)不同有关,但持续时间无差异。同一季节异地间鸣叫持续时间差异显著。气候、猿群密度、栖息地状态对鸣叫有一定影响,但未见明显相关性。与黑长臂猿的种间比较表明,白眉长臂猿的鸣叫声在时间分布上有较大的散开度,持续时间也较长,二者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 leuconedys)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对两只雄性白眉长臂猿的染色体的C带、G带及Ag-NORs分布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证实染色体数2n=38,并对该种的分类地位提出了一些新看法。  相似文献   

5.
10种鸣禽控制鸣啭神经核团大小与鸣唱复杂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进一步揭示鸣禽鸣唱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本实验先对 8个科 10种鸣禽的鸣唱行为进行了观察和录音 ,并借助声谱软件分析了每种鸣禽的鸣唱复杂性。鸣唱语句复杂性的评价指标包括 :短语总数、每个短语中所含的平均音节数及音节种类数、所有短语的总音节数及音节种类数、最长短语的音节数及音节种类数。然后 ,测定了前脑三个鸣啭学习控制核团和一个与发声无关的视觉参考核团体积 ,分析了鸣唱语句复杂性和这些核团大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1)HVC和HVC/Rt与 7种鸣唱语句复杂性指标无关 ;RA和RA/Rt与总音节种类数相关 ;AreaX与总音节数及音节种类数相关 ;2 )HVC/RA和HVC/X比值与多个鸣唱语句复杂性指标相关。结果提示 :鸣禽鸣唱复杂性不同特征可能受不同神经控制  相似文献   

6.
冠长臂猿属(Nomascus)动物作为具有明显毛色性二型的濒危灵长类,其毛色变化是判断个体性别、年龄与发育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海南长臂猿(N. hainanus)约2年的连续观察和既往可靠的影像资料,详细描述了该物种出生至周岁,雌性从亚成年至成年这两个毛色变化关键时期的外观特征和变色过程。本文发现通过对“冠”形、整体毛色、身体各部位变色顺序的观察,有助于在雨林环境中快速判断个体的大致年龄并反推其出生季节,识别可繁殖雌性个体。通过与近缘种进行对比,发现其婴猿毛色变化过程与东黑冠长臂猿(N. nasutus)更为相似,从宏观证据上支持了海南长臂猿目前被认可的系统发育地位,并讨论了其毛色变化模式对环境适应的可能解释。希望本文提出的操作性建议能够与自动化的数据收集方法相结合,提升濒危冠长臂猿物种野外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2007年3月9日~4月7日调查了高黎贡山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的生境利用情况.对1雌1雄 (均为成体) 家群和1只雌性独猿跟踪观察.设置利用样地和对照样地各30个,测量了4个定性因子和19个定量因子.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在大塘影响白眉长臂猿春季生境利用的关键因子是藤本密度和坡度2个因子;影响赧亢与大塘白眉长臂猿的则是距空旷地距离、竹子平均高度和距水源距离等3个因子.据地形因子分析结果,大塘和赧亢的白眉长臂猿对避风和趋阳坡有共同需求.比较两地白眉长臂猿对与植被结构有关的8个生态因子的利用结果提示,赧亢适宜白眉长臂猿栖息的生境呈破碎化分布,而大塘的植被均匀性和完整性较高.两地白眉长臂猿对优势乔木的选择都具有相同的外貌形态特征,树形高大、树冠连续、郁闭度高的乔木可为它们提供更多的移动路线、更广的活动空间和更好的隐蔽条件.白眉长臂猿对两个分布区林下竹灌层选择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干扰强度不同所致,另一方面是对林下竹灌层的利用方式不同.藤本是白眉长臂猿在乔木层与竹灌层之间活动的主要交通媒介和连接纽带.人为干扰强度的不同亦是导致两地白眉长臂猿生境利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雌性稻绿蝽的鸣唱开始了在基质中产生的通讯并引起雄性不同的特定反应。在两种自然情况下 ,我们检验了雄性稻绿蝽对N viridula ,Thyantapallidovirens和Thyantacustatoraccerra个体鸣唱刺激反应的物种特异性水平 ,并对反应强度和同种及异种刺激性鸣唱的时间特性进行了相关分析 ,证明雄性求偶鸣唱的发送和震动源的定位是最具物种特异性的反应。然而 ,即便是在这个水平上 ,雄性稻绿蝽不能将同种雌性个体的鸣唱与T .custatoraccera的第二个雄性个体的鸣唱区分开来 ,后者与前者有相似的脉冲持续时间和重复时间值。本文也讨论了涉及交配行为鸣唱期的有关信号的物种特定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灵长类动物是森林植物种子的重要传播媒介,它们的取食行为和栖息地利用影响着森林植物的种群更新.天行长臂猿是云南高黎贡山的明星物种之一.研究天行长臂猿的果实性食物和种子传播潜力有助于认清濒危动物的种子传播功能并评估它们对森林植物更新的贡献.于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对云南高黎贡山赧亢的天行长臂猿家群的果实性食物...  相似文献   

10.
白腰文鸟发声行为的性别差异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声谱分析,研究了5-120日龄雌、雄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 swinhoei)的声谱变化,及该时段3个主要发声控制核团)HVC、RA、Area X)体积、睾丸(睾酮)的相应改变。结果如下:①45日龄以前,雌雄鸟只能发出简单鸣叫(call),鸣声基本不会鸣唱。②雄性HVC,RA,AreaX体积均比雌性大2-6部。3个核团的大小发育不完全一致。各核团的快速生长期与鸣唱学习的主要时段(60-120日龄)不同步,说明核团的个体发育可能不完全受发声行为的影响。③睾丸的充分发育(120日龄后)及血液中具有较高的睾酮水平是雄鸟发出成熟鸣唱语句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鸣声在鸣鸟的生活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其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鸟类的鸣唱与其个体因素(如体型、子代性别比等)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为了揭示个体体型、子代性别比与鸣唱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于2014—2015年3—6月在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杂色山雀指名亚种Parus varius varius的鸣声进行录制,测量了各体型参数,并对每巢雏鸟进行性别鉴定。结果显示:(1)杂色山雀体型与其鸣唱的最高频率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单一体型参数(体质量、跗蹠长度)与其鸣声参数相关性均不显著;(2)鸣唱语句长度与子代性别比具有显著相关性,子代性别比与其他鸣声参数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小型鸟类体型与鸣唱的关系,以及鸣唱与子代性别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邦亮东黑冠长臂猿日食性与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食性变化和活动节律是动物行为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日食性变化与活动节律的研究,可以了解食物、温度和光照时间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以及动物在行为上的应对策略。2009 年1 -12 月,在广西靖西县邦亮东部黑冠长臂猿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2 群东黑冠长臂猿觅食行为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东黑冠长臂猿的活动和食性在旱季和雨季都具有明显的节律。鸣叫只发生在12:00之前,但旱季的鸣叫时间偏晚。在日节律上,东黑冠长臂猿在离开过夜树后和进入过夜树前各有一个取食高峰,07:00 喜欢取食果实和无花果,16:00 也选择更多的果实,但无花果较少,13:00 - 15:00 取食更多的叶和芽。在10:00 - 12:00,其用于休息和社会活动的时间增加。在雨季,东黑冠长臂猿以果实和无花果为主要食物,并且花大量时间觅食无脊椎动物;但在旱季,其食物以叶和芽为主。与之相适应,东黑冠长臂猿在旱季通过减少移动增加休息来节约能量开支和应对低温,同时它们增加取食的时间以获得等价的能量和营养。雨季时社会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旱季,而且其高峰出现在08:00 - 10:00,但旱季社会行为主要出现在11:00 - 14:00。在雨季东黑冠长臂猿没有出现休息高峰,相反在旱季10:00 左右出现一个明显的休息高峰。上述行为节律体现了东黑冠长臂猿对环境季节性变化的良好适应,使其能够在寒冷并且退化的喀斯特森林中生存繁衍。  相似文献   

13.
对新疆独尾草属(Eremurus)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核型公式如下:阿尔泰独尾草[E.altaicus(Pall.)Stev.]2n=2x=14=4m+8sm+2st;异翅独尾草[E.anisopterus(Kar.et Kit)Regel]2n=4x=28=4m+4sm+20st;粗柄独尾草[E.inderiensis (M.Bieb)Regel]2n=2x=14=10sm+4st,首次发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所产的异翅独尾草2n=4x=28,与前人报道其为二倍体2n=2x=14的结果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2005年3~12月,在江西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对华南梅花鹿的声音通讯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4种特点较为分明的梅花鹿叫声类型,即警戒叫声、求偶叫声、呼唤叫声和团体合唱声,并对这4类叫声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雌雄蜂对水稻挥发物的电生理响应,明确寄生蜂嗅觉感受能力的性别差异,为提高寄生蜂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微小触角电位检测方法,测量雌雄蜂对不同类别的9种水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对具有差异反应的挥发物进行梯度浓度刺激实验.[结果]电生理测试中,雄蜂对反-2-己烯醛的反应最强,对反-石竹烯的反应最弱,反应顺序从大到小为醛、酯、醇、萜;雌蜂对顺-茉莉酮的反应最强,对芳樟醇的反应最弱.测试的9种水稻挥发物中,6种挥发物在雌雄间存在显著的响应差异.在梯度浓度测试中,雄蜂对顺-柠檬烯、芳樟醇和顺茉莉酮3种挥发物的浓度变化没有明显的电生理响应差异,而对反-石竹烯、橙花叔醇和反-2-己烯醇产生明显电生理反应;雌蜂对6种挥发物的浓度变化都产生明显的电生理响应,其中,萜烯类物质芳樟醇、反-石竹烯和橙花叔醇在测试的最低浓度(0.01 g/L)时的电生理反应最强.[结论]稻虱缨小蜂的嗅觉感受能力在雌雄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且雌蜂对水稻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较雄蜂灵敏.挥发物浓度在范围0.01-100 g/L内,通过稻虱缨小蜂对不同浓度下EAG值的差异,可以初步判断不同浓度的挥发物存在不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6.
哺乳动物的性别二态性(Sexual dimorphism)是动物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常表现为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个体,而在蝙蝠中则表现出雌性个体体型大于雄性的偏雌性二型现象,其具体的驱动机制仍未明确。本文对采集于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海南、湖北和浙江的32只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进行头骨与翼型在两性特征上的多元统计分析,尝试探讨其性二型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毛翼管鼻蝠雌雄在头骨中与牙齿及咀嚼力相关的区域存在明显分化,而翼型(含翼指标和翼面积)在整体和局部特征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该结果提示雌雄可能存在食性上的分化,更倾向于“资源竞争假说”而非“大母蝠优势假说”。本研究于2017年7~10月分别在湖北(3雄,2雌)和浙江(2雄,5雌)采集的12只毛翼管鼻蝠,为二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该发现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翼手目分布信息。上述标本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性体型二型性及幼虫发育历期与蛹重的关系。【方法】在26℃,L︰D=16︰8条件下,详细记录了来自热带地区的海南省三亚种群,来自亚热带地区的广东省广州和江西省永修种群,及来自温带地区的河北廊坊种群的雌雄幼虫发育历期、蛹重、成虫重,并计算幼虫发育速率。【结果】不同地理种群的雌性个体均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三亚种群雌雄个体的发育历期没有差异,但雌性的生长速率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广州种群、永修种群及廊坊种群,雌雄的生长速率没有差异,但雌性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雄性幼虫。各地理种群蛹重随幼虫发育历期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亚洲玉米螟存在明显的性体型二型性,雌雄个体发育历期和生长速率存在地理差异。  相似文献   

18.
成年雄性鸣禽的习得性发声信号——长鸣(long call)和鸣唱(song)是由前脑高级发声中枢启动,以及由前脑最后一级输出核团弓状皮质栎核(robust nucleus of the arcopallium,RA)整合输出.RA投射神经元与位于中脑的基本发声中枢丘间复合体背内侧核(dorsomedial nucleus of the intercollicular,DM)形成突触连接.该文采用电损毁与声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依次损毁成年雄性斑胸草雀(Taeniopygia guttata)单侧RA和DM核团,探讨了前脑和中脑对习得性发声的影响.结果提示,RA核团与DM核团共同参与了对雄性斑胸草雀习得性声音的调控,而且这种控制具有右侧优势.  相似文献   

19.
于晓  严成  魏岩 《生态学报》2009,29(3):1616-1621
盐生草的果实和种子存在二型性,这两种类型的种子在形状、大小、颜色及包被其花被片背部是否具翅上均有显著差异.绿色种子,圆形,直径为(1.552±0.116) mm,宿存花被革质,背部有紫红色翅状附属物,单粒重为(0.808±0.033)mg;黄色种子,椭圆形,长为(1.752±0.155) mm,宽为(1.146±0.088) mm,宿存花被革质,背部无翅状附属物,单粒重为(0.568±0.011) mg.两种种子在3个变温条件(5/25℃、5/25℃、15/25℃,暗12 h /光12 h)下的萌发率均较低,绿色种子为36%,而黄色种子为17%(15℃/25℃).延长储藏时间和划破种皮均能显著提高绿色种子的萌发率,表明绿色种子属于非深度生理休眠.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黄色种子的萌发率也能缓慢提高,但不显著,而划破种皮能够显著促进其萌发,表明黄色种子属于深度生理休眠.  相似文献   

20.
异子蓬二型种子的萌发与休眠特性及其生态适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艳芳  魏岩  严成 《生态学报》2009,29(12):6609-6614
异子蓬为中亚荒漠的特有种,其果实为胞果,花被片在结果时宿存包被果实形成浆果状的散布单位.对异子蓬的散布单位、果实形态进行比较观察,并在5/15℃、5/25℃、15/25 ℃(暗/光=12h/12h)3个温变周期下进行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1)异子蓬的散布单位绿色、浆果状,有大小两种形态;大小两种散布单位内包被的果实在形状、大小、颜色上存在着明显差异.(2)大的散布单位内包被的果实圆形,扁平,褐色,无光泽,直径(2.64±0.03) mm,重量(3.68±0.04) mg;小的散布单位内包被的果实双凸镜形,黑色,有光泽,直径(2.40±0.04) mm,重量(2.86±0.06) mg.(3)褐色种子在3个温变周期下的萌发率都在81%以上,萌发速度快,而黑色种子萌发率低,萌发慢,具有休眠现象.(4)划破种皮及低温层积处理可显著提高黑色种子在3个温变周期下的萌发率,延长储存时间也可有效地促进黑色种子的萌发,表明黑色种子处于非深度生理休眠状态.异子蓬产生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种子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萌发差异对荒漠异质环境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