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4月—2015年1月,按季度对漓江中下游进行了4次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共采集鱼类10 161尾,计74种,隶属于5目15科55属。以鲤形目为主,占总物种数的66.67%,总个体数的64.29%;且鲤科占优势,占总个体数的59.30%。夏季鱼类多样性指数最高,物种最丰富,春季鱼类多样性相对较低,鱼类物种相对较少。秋冬两季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鱼类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春季优势度指数λ最高,优势种较明显;鱼类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显示,平乐县鱼类群落结构与其他采样点间存在显著差异;但鱼类群落的季节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红树林的生态影响, 作者对位于北海市西村港的红树林湿地以及周边互花米草盐沼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连续4次取样, 按照取样时间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物种组成、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的差异, 探讨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湿地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本研究共采集底栖动物16种, 隶属于5门7纲15科, 其中互花米草群落10种, 红树林湿地12种。研究发现互花米草入侵后中国绿螂(Glauconome chinensis)个体数量剧增, 导致不同采样时间互花米草盐沼的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红树林湿地; 除个别月份外, 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互花米草群落。基于生境-采样时间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两种生境间差异显著; 两种生境的Margalef丰富度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不同采样时间差异显著;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物种数量在两种生境间和不同采样时间差异均显著。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 互花米草密度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关键因子, 而互花米草株高可以解释物种个体数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两种生境的变化。对不同采样时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非度量多维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分析结果表明, 红树林与互花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很低。总而言之, 在西村港地区, 互花米草入侵虽然增加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 但由于优势物种的凸显, 显著降低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且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与红树林群落相比已有差异。由此可见, 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对当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中部海域春、夏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2009年3-8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逐月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胶州湾春、夏季鱼类群落种类组成,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并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了鱼类组成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共捕获鱼类43种,隶属于8目24科38属.种类数随底层水温的升高而增加.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2.440~2.770,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322~2.346,均匀度指数J 变化范围为0.416~0.771,t检验表明春、夏季间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种类组成的秩相关性分析表明相邻月份鱼类组成及生物量大小的顺位基本稳定.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胶州湾中部海域鱼类种类组成月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底层水温.  相似文献   

4.
洱海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4年7月—2015年9月对洱海鱼类群落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研究了洱海环境因子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采集到鱼类24种,其中,外来种居多,有19种,土著种仅5种;种类隶属6目11科21属,鲤科13种,占种类数54.2%,鰕虎鱼科2种,占种类数8.3%,其他9科各1种;鱼类水体空间类型分为敞水区和沿岸带两种类型,鱼类密度、生物量在敞水区均高于沿岸带,时间分布表现为5和7月高,1和9月低,鱼类群落结构呈现小型化和单一化现象;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优势种为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Hemiculter leuciscu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全年3个多样性指数均偏低,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指数与鱼类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一致;鱼类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时间分布差异均不显著(P0.05);水深、溶解氧和营养状况是影响鱼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雷州半岛红树林为调查与研究对象,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红树林区系组成、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开展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 雷州半岛红树林的群落可分为24个类型, 其中白骨壤群落面积占比高达60.55%, 占有绝对优势; 雷州半岛红树林包括真红树植物8科13种, 占全国真红树植物物种的50%, 半红树植物8科10种, 占全国半红树植物物种的83.33%;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09—1.08, 部分研究区域之间数值差异较大; 从向陆林缘至向海林缘, 物种多样性沿潮间带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 为高潮间带>中潮间带>低潮间带; 白骨壤为雷州半岛重要的优势种, 在高、中和低潮间带均有分布, 聚集分布为高潮间带<中潮间带<低潮间带; 与2008年雷州半岛国家“908”专项红树林调查结果相比, 该地区所记录的红树物种由14种增加到了23种, 受2008年寒害所影响而枯死的红海榄又逐渐恢复; 附城镇1995年引进无瓣海桑, 与乡土种白骨壤、秋茄一起成为当地的优势种, 说明无瓣海桑的引进对于当地红树林群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雷州半岛物种组成较为丰富, 但是红树林群落结构仍然不够合理, 对残次天然纯林进行改造和人工多物种造林, 是日后雷州半岛红树林群落恢复和重建的重要方向; 同时也要加强乡土红树植物物种恢复, 维持雷州半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长江安庆新洲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沙洲水域环境良好,饵料资源丰富,栖息生境多样,为鱼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优良的生存环境。为了解长江安庆新洲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于2017年4月、7月、10月和12月对安庆江段新洲水域鱼类群落进行季节性调查。共采集鱼类64种,分属5目11科48属,其中62.5%为鲤科鱼类。以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新洲水域鱼类种类多样性水平较高。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该群落多样性季节差异显著(P0.05),空间差异不明显。新洲水域鱼类群落优势种为鳊(Parabramis pekinensis Basilewsky, 1855)、鲤(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1758)、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 Warpachowsky, 1887)、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 Sauvage et Dabry, 1874)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 Bleeker, 1864)。4种摄食功能群中,杂食性(42.19%)和肉食性(35.94%)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3种生态类群中,淡水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84.37%);3种栖息水层类型中,底层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占37.50%。大型经济鱼类占总渔获物比例低(0.01%),但个体较大,因而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高。总体上,新洲鱼类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较高,均匀度指数偏低,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捕捞强度过大、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江湖阻隔及外来物种入侵是新洲水域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因素。由此,建议持续开展长江渔业资源监测,加强长江干流沙洲水域渔业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7.
对管理精细和管理粗放的两种葡萄园进行全株调查和地面扫网调查,分析其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参数差异及目标害虫葡萄跳叶甲和两种天敌草间小黑蛛、肖蛸蛛种群数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葡萄园节肢动物群落之间在个体数量、优势集中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上差异不显著;物种数和丰富度指数差异显著(P<0.05);葡萄树上节肢动物物种数差异不显著,地面植被上物种数差异显著(P<0.05);两种葡萄园之间树上和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量、目标害虫葡萄跳叶甲种群数量、主要天敌草间小黑蛛和肖蛸蛛种群数量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龙羊峡水库鱼类多维多样性现状及空间分布格局,于2022年6月对龙羊峡的鱼类进行了调查,并结合鱼类物种出现与否、个体数和生物量3种数据类型对龙羊峡鱼类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现状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调查共采集鱼类2416尾, 94.24 kg,经鉴定有鱼类19种,隶属于4目7科17属,其中土著鱼类8种,外来鱼类11种。与历史调查相比,龙羊峡的土著鱼类减少,而外来种显著增加。基于3种数据类型计算的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分布结果存在差异,所以在研究鱼类生物多样性时应该结合多种数据类型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具体来看,龙羊峡物种丰富度分布呈现出库首>库尾>库中的特征,但个体数和生物量从库尾至库首逐渐减少; 3种数据类型计算出的鱼类系统发育多样性均在库中最高;基于物种出现与否和个体数两种数据类型计算的功能多样性均在库尾较高,而基于生物量数据计算的功能多样性则在库首较高。回归分析表明,龙羊峡鱼类系统发育多样性受外来物种显著影响,而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变化与距大坝距离和外来种数量之间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拒马河鱼类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基于2019—2021在拒马河的6次季节性鱼类调查,分析了拒马河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共采集37种鱼类,隶属5目11科,鲤形目最多,占总种数的64.86%。相对重要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显示,IRI>≥500的优势种鱼类有10种,以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 Schlegel、黑鳍鳈Sarcochilichthys nigripinnis Günther和宽鳍鱲Zacco platypus Temminck&Schlegel为主。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表明,春、夏、秋季鱼类群落的个体数(N)、物种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存在显著差异,Pielou均匀度指数(J’)无显著差异。SNK多重比较检验(Student-Newman-Keuls)显示个体数、种类数以20...  相似文献   

10.
研究基于2010年4月、7月和2018年8月、2019年5月在鄱阳湖9个区域的鱼类多样性调查数据,分析鱼类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分类差异指数的时空变化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鄱阳湖近十年来鱼类群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2010年和2018—2019年分别调查到鱼类74种和93种,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差异贡献率最高的物种为短颌鲚、似鳊、鲫、光泽黄颡鱼和鲤;水温、总悬浮物和叶绿素等环境因素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季节差异(P<0.05)。与2010年相比, 2018—2019年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指数有一定增加,分类差异指数没有显著变化。分类差异指数的随机检验显示(Randomization test),与2010年相比, 2018—2019年位于95%概率置信范围下方的区域增加。水温、总悬浮物和叶绿素等环境因素对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分类差异指数有显著的影响(P<0.05)。结果表明,近十年来,鄱阳湖鱼类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但是小型鱼类依旧是优势种,鱼类群落小型化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度捕捞的影响。同时,鄱阳湖的人类活动干扰增大,鄱阳县...  相似文献   

11.
黄海山东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黄海山东海域疏目变水层双拖网调查数据,作者对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及长度谱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共捕获鱼类61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27种),其次为鲱形目(8种)和鲉形目(7种);按摄食类型可分为浮游动物食性、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杂食性、碎屑食性7个类群,其中浮游动物食性占渔获物重量组成的82.5%。春、秋季鱼类群落均主要由小型种类占优势,春季优势种有3种,为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方氏锦鳚(Pholis fangi),秋季优势种有5种,分别是鳀、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玉筋鱼、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的空间异质性明显,表现出近岸海域(尤其是青岛-乳山南部近岸海域)较高,深水区较低的态势,但多样性指数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资源量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功能团多样性指数(FD)均呈负相关关系,与种类丰富度指数(D)则无相关关系。春、秋季鱼类群落长度谱曲线斜率均小于-0.2,而截距均大于10,与该海域1985年及2000年的研究结果相比,长度谱斜率显著降低、截距显著增加,这与小型个体种类占优势密切相关。与历史资料相比,黄海山东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下降,小型个体比例上升,资源呈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12.
松嫩草原不同演替阶段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型土壤动物处于整个土壤食物网的最顶端,其各功能类群控制着其他动物所需资源的有效性,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查明松嫩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特征,在2006年5—10月期间,逐月对松嫩草原羊草、羊草+虎尾草、虎尾草、碱茅、碱蓬和光碱斑6个演替阶段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组成、结构、多样性等特征进行研究。依据其食性将该区土壤动物划分为杂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腐食性4个功能类群其中,杂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所占比例最多为39.16%,植食性土壤动物的类群数所占比例最多为50.00%,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所占比例均最小,分别为8.09%和12.82%。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从水平结构来看,总体上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在羊草群落和羊草+虎尾草群落个体密度和类群数较多,在无植被的光碱斑生境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较少,植食性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杂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随着群落演替发生显著的变化(P0.01)。植食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相关性显著(P0.05)。垂直结构上,0—10 cm土层和20—30 cm土层除捕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以外,其它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个体密度随着群落演替发生显著的变化(P0.05或P0.01);10—20 cm土层,除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以外,其它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个体密度随着群落演替发生显著的变化(P0.05或P0.01)。0—10cm土层,植食性和杂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P0.05)相关性显著;10—20 cm土层,植食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P0.05)相关性显著。不同演替阶段对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影响程度有所不同。4种功能类群土壤动物在羊草群落和光碱斑之间相似性指数较低,个体数量组成在演替初期的羊草群落和演替后期的光碱斑差异比较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松嫩草原不同退化演替阶段能够降低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组成和结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红树植物群落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2006年对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三种红树植物群落(白骨壤 桐化树群落、桐花树群落、木榄 桐花树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白骨壤 桐化树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最高,优势度指数居中,均匀度指数略低于桐花树群落;桐花树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急剧减少,尤其是底内型、底上附着型和穴居型种类减少明显,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下降到最低,由于个体数种间分配较为均匀而导致优势度指数下降而均匀度指数增高,虽丰富度指数略低于白骨壤 桐化树群落,但多样性指数接近于白骨壤 桐化群落;木榄 桐花树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尤其是穴居型和底内型种数继续减少,但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有所上升,个体数种间分配不均匀而使优势度指数增高而均匀度下降,加上丰富度指数最低,故多样性指数最小。白骨壤 桐化树群落优势种的生活型是底内型和穴居型;桐花树和木榄 桐花树群落优势种的生活型均是穴居型。三种红树植物群落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GS/GSB分别为0.48、0.63、0.80。相同红树植物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都较为相似,木榄 桐花树群落的相似性最高,而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差异明显,反映了不同红树群落对底栖动物群落作用的差别,同时也展示了各种大型底栖动物对不同红树群落生境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14.
研究比较了粤东地区天然林和速生桉树林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以及菌食性蓟马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螨类、弹尾目、双翅目幼虫、膜翅目、缨翅目和鞘翅目构成了该地区天然林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主要成分,它们的个体数占天然林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总个体数的96.5%;而螨类、弹尾目、双翅目幼虫和鳞翅目幼虫则是速生桉树林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主要成分,它们的个体数占全部个体数的96.3%.天然林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J、DG指数均比速生桉树林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D比桉树林小,菌食性蓟马种类和个体数也显著多于桉树林,说明速生桉树林凋落物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不及天然林丰富,但螨类数量巨大,占桉树林无脊椎动物总数的77.6%,以致两种林分凋落物无脊椎动物的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表明保留桉树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对提高速生桉树林枯枝落叶层无脊椎动物的群落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季风常绿阔叶林是中国南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其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该森林能为该地区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该文利用1992-2015年共24年的长期定点监测数据, 从群落种类组成、生物量、径级、密度等数量特征方面研究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1)到2015年该森林群落林分个体密度增加了42.7%, 总生物量减少了5.1%; 24年间基于生物量的β多样性指数群落差异为37.4%, 基于个体数的差异则高达65.6%; 2)灌木和小乔木的个体数剧增, 生物量增大, 中乔木和大乔木的个体数变化虽不显著, 但生物量显著降低; 3)小径级(胸径<15 cm)个体数呈显著增加趋势, 其他径级个体数也有显著变化, 但各径级生物量变化基本不显著; 4)香楠(Aidia canthioides)、鼎湖血桐(Macaranga sampsonii)、柏拉木(Blastus cochinchinensis)等物种个体数急剧增加, 锥(Castanopsis chinensis)、木荷(Schima superba)、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等树种生物量大量减少, 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窄叶半枫荷(Pterospermum lanceifolium)等树种生物量增加, 这些物种是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贡献者。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在1992-2015年发生了巨大变化, 与演替、虫害和气候变化等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6.
北美CHIHUAHUAN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动态Ⅱ.季节性和周期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季节性指标,讨论了北美Chihuahuan荒漠由4科10属17种啮齿动物组成的群落的物种数、单位面积个体数与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与Simpson指数和均匀性等6个变量的季节变动、季节性和周期性。结果表明:(1)每个季节都有变量达到最大值,但除个体数和均匀性外,其余4个变量均在冬季达到最小值;(2)物种数与生物量及两个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以及两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相互之间有类似的季节变动规律;(3)除个体数外,群落数量动态的其他变量与8个物种种群的密度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物种数有最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指标SI=0.628;(5)物种数、个体数和生物量在92个月的研究期中未显示出任何周期性。最后总结了该啮齿动物群落动态的时间模式,提出组成物种种群的扩散和休眠行为是形成这些模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江西柘林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江西柘林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关系,于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在该水库调查分析了鱼类物种组成、优势度及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共采集鱼类53种,分属于5目12科36属。其中,鲤形目(38种)种类最多,占调查物种数的71.69%,柘林水库上、中、下游库区分别采集到鱼类36、40和32种,各库区均以鲤形目鱼类为主,分别占采集物种数的72.97%、85.00%和75.00%。优势物种主要是■(Hemiculter leuciscul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重要种主要是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鲫(Carassius auratus)、蒙古红鲌(Erythroculter mongolicus)等。鱼类群落结构季节性差异大于空间格局差异,主要表现为秋季和冬季之间;生物多样性指数Margalef和功能丰富...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不同生境中鸟类群落的差异可以为其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于2017年7—8月在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不同海拔区域内开展夏季森林鸟类群落调查, 并分析鸟类群落在森林、公路、村村通和村庄等生境之间的差异。结果共调查到78种4225只鸟, 隶属于9目30科。由于较高的郁闭度和较单一的植被类型, 森林生境中的鸟类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较低, 与穿越森林的公路无显著差异。尽管村村通和公路生境的鸟类个体数与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 但村村通生境中鸟类物种数显著高于公路生境, 仅次于村庄, 这可能与其较高的开阔度和较低的干扰有关。村庄鸟类物种数、个体数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生境, 这可能与村庄比较开阔的生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有关。研究结果表明, 在森林景观中, 村落等干扰较大的生境中夏季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蜘蛛在茶园的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解不同生境条件和管理方式的茶园蜘蛛群落结构差异和多样性变化,于2011年3月份—2011年10月份,运用振落承接和过筛法对3种不同类型茶园的蜘蛛群落组成与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3种类型茶园蜘蛛群落组成:3种类型茶园蜘蛛群落在科、属、种的组成及个体数量上,均表现为有机茶园高,无公害茶园次之,普通茶园低,且在物种数和个体数存在显著差异。管巢蛛科和狼蛛科是3种类型茶园的优势类群,球蛛科、跳蛛科、狼蛛科、皿蛛科的物种优势度大于10%。(2)蜘蛛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多重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茶园蜘蛛群落的个体数、物种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普通茶园最低,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3)多元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茶园蜘蛛群落组成与普通茶园差异较大,无公害茶园与普通茶园蜘蛛群落组成差异较小;3种类型茶园的茶丛蜘蛛群落个体数、物种数及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地表,且表现为机茶园多,无公害茶园次之,普通茶园最少。蜘蛛的功能群采集发现,在3种茶园中结网蜘蛛少,而主要是游猎蜘蛛。(4)不使用化学农药的茶园,因其周边生境结构复杂(竹林、小灌木及杂草),植被丰富,形成植被缓冲带,改善了茶园小气候环境,增加了茶园土表覆盖度,可明显提高茶丛和地表游猎蜘蛛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态条件好、干扰少的有机茶园中的蜘蛛物种数量、群落多样性明显高于受损生态系统和人为干扰强的普通茶园。  相似文献   

20.
次生针阔混交林是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森林类型,研究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特征及其更新规律,将为本地区植被恢复及森林经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该文基于2013和2018年两次调查东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1 hm2固定样地的数据,从木本植物组成、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重要值、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东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2013—2018年间,群落内物种数和植株数均显著下降(P<0.05);(2)样地内DBH≥1 cm的个体死亡1 505株,年均死亡率6.40%,新增个体71株,年均补员率0.35%;(3)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下降最多,降低了25.03%,Shannon-Wiener指数降低了11.88%;(4)林冠层中常绿阔叶树种的优势地位在进一步加强,而针叶树种的优势度在逐渐下降;(5)5 a间,大、中径级的个体比例逐渐增加,小径级植株的存活个体比例逐渐下降。该研究表明,2013—2018年间,东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组成和结构总体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动态变化,群落处于次生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