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野外研究最少的长臂猿种类之一。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只了解其种群数量、种群结构、栖息地和有关于其食物种类的极少量信息。对于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之一的海南长臂猿,在长达4年的野外研究中,主要采用扫描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观察到了4次海南长臂猿的合群现象,并发现了现存的两群海南长臂猿之间的合群行为不同于其他长臂猿,如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的合群行为。在海南长臂猿的合群行为中,只观察到了雌雄性成年个体和雄性亚成体以及青年雄性个体之间的鸣叫和追逐行为,而没有发现像白掌长臂猿样的两群体成员间的玩耍和理毛行为,更没有偷情行为和白掌长臂猿那样致命的激烈打斗行为的存在,即只存在着鸣叫行为和竞争性行为。两群体的雌性成年母猿根本就不参与到追逐行为中,它们只是在相距合群行为发生地点20—30m处休息和观望。同时,海南长臂猿相遇的持续时间也不像其他种类的长臂猿那样长,只有24—51min。另外,也没有发生打斗行为。对于海南长臂猿雌雄性成年个体在群体相遇时的行为,我们认为是它们对其领域的保护,而未成年个体则是通过参与这种追逐方式学习如何保护自己今后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中国长臂猿的分布(英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南部分布着3种长臂猿,它们是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白掌长臂猿(H.lar)和黑冠长臂猿(H.concolor)。黑冠长臂猿在我国境内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H.c.concolor),白颊亚种(H.c.leucogenys)和海南亚种(H.c.hainanus)。这些种类目前只分布在云南和广东的海南岛,但在五十年代初也生活在广西的西南部。这些地区是长臂猿属分布区的东北边界。 同它们在中南半岛的地理特征相一致,中国的3种长臂猿的分布区不相重迭,以两条大江为界。白眉长臂猿栖居在云南怒江以西,白掌长臂猿生活在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地带,黑冠长臂猿占据澜沧江以东。但是有一处,即黑冠长臂猿的云南保山瓦窑分布点例外,该地的标本收藏在动物研究所。 对于黑冠长臂猿海南亚种的文献记述存在不确切之处。现有较多的标本表明,海南亚种的雌性个体头冠部具有界限明显的黑色大斑块;成年雌性个体背毛呈浅棕灰色或较鲜亮的赭黄色;背中部毛较长,在40—75毫米之间。 我们所研究的标本收藏在以下单位: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芝加哥福地自然历史博物馆,复旦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州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动物园(活体),中山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3.
东黑冠长臂猿是极度濒危物种,全球种群数量极其稀少。2015年5月和8月,采用在固定地点监听鸣叫的方法在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东黑冠长臂猿开展两次实地调查,发现在中国境内形成了由1只成年雄性,2只成年雌性和1只婴猿组成的新群体。这是自2006年该物种在中国被重新发现后,首次在中国境内发现形成新群体。中国境内东黑冠长臂猿的种群数量也由3群22只,增长到4群26只。有限的栖息地可能是未来限制东黑冠长臂猿新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栖息地恢复对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增长尤为重要。放牧不利于栖息地恢复,要逐步减少,进而杜绝在保护区内放牧。另外,东黑冠长臂猿跨国界分布,中越两国政府之间应加强协调,避免在保护区内实施对栖息地不利的边境管理活动。如果两国间出现种群隔离,对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会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4.
海南长臂猿(Nomascushainanus)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是唯一一种中国特有的长臂猿。该研究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基于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的分布数据和影响其分布的环境数据,模拟了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在海南岛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1)海拔、坡度和气温年较差是影响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潜在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所有类别食源植物的潜在物种丰富度均与海拔和坡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年较差呈负相关关系。(2)在海南岛,南部的10个县(市)是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的潜在集中分布区,海南长臂猿取食的果实类和叶类植物、旱/雨季取食和喜食植物的潜在物种丰富度南高北低,但取食的花类植物的潜在物种丰富度中间高四周低。(3)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的潜在丰富度热点区域最多占海南岛面积的25.50%,但在霸王岭片区,除爱取食的果实类、喜食的桑科和樟科植物外,其他类别食源植物的潜在丰富度热点区域面积均占霸王岭片区面积的40.00%以上。该研究提供了不同类别食源植物的潜在集中分布区和潜在丰富度热点区域,对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和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海南长臂猿分布的变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合相关野外调查数据及历史资料,比较了海南长臂猿分布区的变迁,并对导致海南长臂猿分布区减少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人类对热带雨林的破坏和直接猎杀是导致海南长臂猿分布区与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最根本原因;建立生态走廊,扩大栖息地是保护这一濒危物种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东黑冠长臂猿鸣叫声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 年9 月至2009 年6 月,利用Sony TC - D5 Pro2 录音机、Sony C - 76 指向性话筒和Sony 录音磁带对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3 群东黑冠长臂猿的鸣叫进行了录音,对每群录音效果较好的5 个声音用Signal/ RTS 4.0 软件进行声谱分析。结果表明:东黑冠长臂猿叫声的频率较高,最高频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5 kHz;雄性的鸣叫声由起始音(boom)、简单的重复音节(aa notes)、调节前音节(pre-modulated note)和调节音句(modulated phrases)组成,雌性长臂猿一般只会发出一种固定而刻板的激动鸣叫,二者互相配合组成结构复杂的二重唱。通常,二重唱由成年雄性发起和结束,并占主导地位。同时,将东黑冠长臂猿二重唱的声谱结构与近缘种西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雄性和雌性的叫声、以及二者配合发出的激动鸣叫序列在三者之间都有明显差异。因此,从声谱特征角度可以有效论证这三种长臂猿独立物种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7.
黑长臂猿的群体大小及组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黑长臂猿(Hylobatesconcolor)是长臂猿科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对其野外行为生态习性近年来已有所报道,但意见不一。本文根据近两年的野外观察,认为黑长臂猿的群体大小为4.3±1.0只,(范围3—6,n=7),群体组成为1成年雄性,1—2成年雌性,1—3后代个体,群体之大小除与其本身的特点有关外,还与其赖以生存的生境条件好坏有关。  相似文献   

8.
2003年8月—2005年8月,对无量山大寨子5个黑长臂猿群体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观察。当一个群体在早晨鸣叫或依次通过树冠时,记录群体的结构和组成。每个群体都由1个成年雄性、2个成年雌性及其后代组成。2003年8月平均群体大小为6·2只;到2005年8月,平均群体大小发展为6·4只,其中有2个亚成年雄性从出生群迁出,且有3只幼猿出生。在3个群体(G1、G2和G3)中两个成年雌性都成功繁殖了后代。同一群体内两个成年雌性间无攻击或等级行为。2005年4月15日,当一只亚成年雌性进入G3的领域后,两只成年雌性对其进行追逐驱赶,并且干扰其与成年雄性配合进行二重唱,成年雄性没有直接驱赶流浪的亚成年雌性,10天后这只亚成年雌性离开了G3的领域。亚成年雄性经常与群体其他成员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在出生地通过独唱练习鸣叫。黑长臂猿可能通过亚成年雄性和雌性的迁出,及成年雌性对外来流浪雌性的驱赶维持这种一夫二妻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9.
白眉长臂猿属(Hoolock)物种声音长期被认为不具有性二型,但是识别其声音的性别差异有助于该属物种的种群动态监测与行为学研究。本研究以天行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作为研究对象,标注了11个个体的鸣声数据。我们通过k-中心点聚类(k-medoids聚类)识别音节类型,基于音节组成和音句长度划分音句类型,并且识别了音节特征和音句使用上的性别差异。本研究识别出wa、oo、whoop、ow和eek 5种音节类型以及7种音句类型。雌性的wa和ow音节频率变化的幅度与速率比雄性更大;oo音节的各项频率指标比雄性更低;whoop音节频率变化的幅度与速率相比于雄性更小。在音句的使用上,独猿个体鸣叫的音句与合唱时各自性别贡献的部分更为相似,雄性极少唱主要由whoop音节与ow音节组成的音句G,雌性极少唱音句B (wa-whoop)和C (wa-oo-wawhoop)。本研究表明天行长臂猿的声音中存在性二型,该性别差异不仅有助于对天行长臂猿的监测,而且有助于理解不同声音类型及性别差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2003年8月—2005年8月,对无量山大寨子5个黑长臂猿群体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观察。当一个群体在早晨鸣叫或依次通过树冠时,记录群体的结构和组成。每个群体都由1个成年雄性、2个成年雌性及其后代组成。2003年8月平均群体大小为6.2只;到2005年8月,平均群体大小发展为6.4只,其中有2个亚成年雄性从出生群迁出,且有3只幼猿出生。 在3个群体(G1、G2和G3)中两个成年雌性都成功繁殖了后代。同一群体内两个成年雌性间无攻击或等级行为。2005年4月15日,当一只亚成年雌性进入G3的领域后,两只成年雌性对其进行追逐驱赶,并且干扰其与成年雄性配合进行二重唱, 成年雄性没有直接驱赶流浪的亚成年雌性,10天后这只亚成年雌性离开了G3的领域。亚成年雄性经常与群体其他成员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在出生地通过独唱练习鸣叫。黑长臂猿可能通过亚成年雄性和雌性的迁出,及成年雌性对外来流浪雌性的驱赶维持这种一夫二妻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1.
李萍  毕玉  冯慧敏  金崑 《动物学杂志》2021,56(3):392,416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灵长类动物(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6),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蒋志刚2016)极危级物种,属中国特有的长臂猿物种之一,截至2020年8月,数量为5个家庭群共33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新闻发布会2020,http:/...  相似文献   

12.
捕食和避免捕在动物生存和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报道了我们自1990年3月至1992年元月观察黑长臂猿对人类和非人类捕食者的一系列反映,在遇到人类(观察者)后,据离观察者的远近和受惊程度不同,它们表现出5种回避方式,而在遇到非人类捕食者时,成年雌雄性一起将捕食者引开,以保护其后代个体免遭捕食。文中还对这些不同的行为方式进行了讨论。成年雄性是群体的主要保护者,成年雌性在群体保护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种群监测对于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长臂猿科Hylobatidae所有物种均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国唯一分布的类人猿种类。本文基于近年来开展的长臂猿种群监测和调查,建立监测工作的时间线图,回顾了目前受到关注的4种长臂猿监测工作的开展、持续时间及其保护成效,分析了科研工作对于长臂猿保护的重要辅助作用,为未来长臂猿监测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长臂猿科动物的分类和保护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朋飞 《兽类学报》2012,32(3):248-258
根据最新的长臂猿科分类系统和近年来开展的多次长臂猿调查,本文对我国长臂猿科的分类和保护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综述,将为以后中国长臂猿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长臂猿科(Hylobatidae) 分为4 个属(Nomascus,Symphalangus,Hylobates, Hoolock ) 17 个种,其中我国分布有3 属6 种: 西黑冠长臂猿(N. concolor)、东黑冠长臂猿(N. nasutus)、海南长臂猿(N.hainanus)、北白颊长臂猿(N. leucogenys)、东白眉长臂猿(Hoolock leuconedys)和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长臂猿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受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猎杀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长臂猿仅分布于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我国长臂猿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白掌长臂猿和北白颊长臂猿可能已经从中国消失;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的数量都不足30 只,接近灭绝边缘;东白眉长臂猿的数量不足200 只;即使是数量最多的西黑冠长臂猿,其数量也仅有1 000 至1 300 只。严格执法、意识教育、科普宣传、长期的科学研究将有利于我国的长臂猿保护。  相似文献   

15.
利手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往曾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然而,针对灵长类以外的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是否存在利手,未曾有过报道.以我国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观察法,首次对其利手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大熊猫在个体水平存在利手现象,但是在群体水平不存在明显的一侧利手优势.雄性个体的利手指数与其年龄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590,P=0.008,N=19),即幼年雄性个体多表现为左利手,成年和老年雄性多表现为右利手.雌性不存在类似的相关关系(r=0.219,P=0.245,N=30).相对单一的食性和取食、活动及育幼方式,可能是影响大熊猫利手指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黑长臂猿的分布、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黑长臂猿 (Hylobates concolor)是现生 1 1种长臂猿中其系统地位最低的灵长类。历史时期长臂猿曾广泛分布在我国南部的大部省区。自公元 4世纪以来 ,它们的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分布区从北到南 ,从东到西急剧缩小 ,现黑长臂猿缩小到只在海南岛、云南南部和越南北部 ,已分化为 6个亚种。分布于我国的 5亚种中 ,海南亚种 (H . c. hainanus)现今仅20余只 ,是最濒危的一个亚种 ;.北部湾亚种 (H.c.nasutus) 50年代曾在广西西南部发现 ,60 -70年代已绝迹 ;指名亚种 (H.c.concolor)主要分布于越南北部、滇南和滇中哀牢山。滇南约有100余只 ,滇中哀牢山可能有40 - 60群 ,180 - 240只 ;景东亚种 (H . c. jingdongensis)为滇中无量山的特有亚种 ,现有100 - 116群 ,430 - 500只 ;滇西亚种 (H . c. furvogaster) ,只分布在滇西南的沧源、镇康、云县和耿马等地 ,约有 2 6-42群 ,100 - 150只。现今 ,黑长臂猿的分布区已不足1000Km2 ,总数量约1000只 ,为高度濒危的灵长类动物。造成黑长臂猿濒危的主要原因是 :热带和南亚热带原始森林的被破坏和缩小、人类活动的干扰使生境破碎和恶化、过度猎捕和长臂猿自身的生物学弱点。目前 ,中国的黑长臂猿已在 9个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7.
黑长臂猿的配偶制及其与行为,生态和进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蒋学龙  王强 《人类学学报》1994,13(4):344-352
黑长臂猿是猿类中野外行为生态研究最少的一种,因而对其社群结构及配偶体制一直有着很大争议,本文基于近两年在无量山和牢山10个月的野外工作,着重阐述了黑长臂猿的配偶体制,我们认为黑长臂猿是以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至少是一夫两妻)的形式存在,并与其行为,生态及系统发育相关联,黑长臂猿的系统发育地位,成年雌性的领域性及群体的领域性不强和群体的领域较其它长臂猿类大得多可能是形成一夫多妻的原因;而黑长臂猿在中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叶猴、金丝猴、长臂猿自由取食时的利手现象。本研究共用金丝猴12只(雄性8只,雌性4只),叶猴25只(雄性16只、雌性9只),长臂猿5只(雄性3只,雌性2只)。对每个动物而言,总观察次数不少于30次,其结果显示:在雄性金丝猴中,62.5%的动物显示右利,25%显示主利,12.5%无利手现象。在雄性叶猴中,62.5%的动物显示右利,18.7%显示左利,18.7%无利手现象。在3只雄性长臂猿中,2只显示右利,一只无利手现象。 统计结果表明:雄性金丝猴有明显的右利手现象(P<0.05),雄性叶猴右利手现象接近显著(P=0.06),长臂猿因观察数量太少,未进行统计。 在上述三种动物中,雌性个体无利手现象。 木工作结果提示:(1)雄性金丝猴,叶猴在自由取食时具有右利手现象,长臂猿也可能有右利手现象,(2)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与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19.
灵长类中的长臂猿仅有一属Hylobates 4个亚属,其中Nomascus亚属曾被认为仅有一个种即黑冠长臂猿Hylobates (Nomascus) concoler,且分化有6个亚种,Hylobates concolor concolor;H.concolorsiki; H. concolor lu; H. concolor hainanus;H. concolor leucogenys;和H. concolor gabriellae。 Dao Van Tien (1983)发现concolor和leucogenys在越南北部为同域分布,认为可能系两个种。马世来和王应祥(1986)也发现它们在中国云南南部也有同域分布现象,且在阴茎骨形态和另外一些形态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而正式提出它们确系两个有效种,并描记了黑冠长臂猿H. concolor的两个新亚种:H. c. jingdongensis (分布于中国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区),H. c. furvogaster (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南部澜沧江以西)。本文进一步查对了欧、亚和北美各主要博物馆中所保存的长臂猿标本。经分析比较,对Nomascus亚属的长臂猿进行了重新整理如下: 1.进一步比较了黑冠长臂猿H. concolor和白颊长臂猿H. leucogenys在毛色、头骨、牙齿和阴茎骨等特征上的差异,证实它们为两个独立的种是正确的。 2.根据阴茎骨、毛被、牙齿以及杂种核型的形态特征,认为H. gabrielloe应作为本亚属的第3个独立种,siki 为它的地理亚种即:H. gabriellae sike。 3.在H. c  相似文献   

20.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 但目前有关海南长臂猿的种群遗传学方面的信息以及种群复壮所面临的困难未见报道。为更好地保护该极危物种, 作者以粪便为研究材料, 首次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测定了海南长臂猿1个群体(B群)共6个个体的线粒体D-loop区基因序列。结果显示: 202 bp的D-loop区基因共检测到5个变异位点, 4个单倍型, 单倍型多样性(h)为0.6000, 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829, 表明海南长臂猿B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 与此同时, 海南长臂猿还面临着种群数量过小, 性比失衡, 以及栖息地质量低下等严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