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季麻阳河黑叶猴的食物营养组分及其对食物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对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18种冬季主要食物以及13种取食较少的次要食物的各取食部位进行采集。对各独立样本的水分、粗蛋白、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ADF)等营养成分分别以凯氏定氮法、酸碱洗涤法和范式洗涤法进行测定,并计算相应的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PROT/ADF)比值。将各独立样本的测定营养组分以及PROT/ADF比值数据与相应的冬季采食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测定结果显示:除PROT/ADF比值有明显的差异外,主要食物与次要食物在其他测定组分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并且18种主要食物的各测定营养组分以及PROT/ADF比值与相应的冬季采食比例之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说明麻阳河黑叶猴冬季对食物物种的选择不受其测定营养组分含量和PROT/ADF比值的影响。冬季采食的4种主要采食部位除水分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外,在其他营养组分含量以及PROT/ADF比值上均没有显著差异,且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各采食部位的冬季采食比例与其测定营养组分以及PROT/ADF比值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麻阳河黑叶猴的冬季食物选择不受食物水分、粗蛋白、粗纤维、ADF含量和PROT/ADF比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溪  刘季科 《兽类学报》1992,12(3):183-192
本文报道了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食物模式,食物选择指数及食物项目的营养成分,并探讨食物质量与食物选择的关系。高原鼠兔主要选食双子叶植物叶片。食物组成与饲料可利用量的比较分析,揭示出高原鼠兔对各种食物项目的选择程度。在排除其它营养因子的作用后,复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食物百分率与磷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各种食物项目不同营养成分与食物百分率之间相关关系不一致。从而进一步验证了食物选择决定于饲料可利用量和食物质量的假设。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2016年中国食物进口数据,从营养视角考察了中国热量及主要供能营养素进口来源分布情况,并实证估计了中国各营养成分进口需求弹性。研究发现: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东盟是中国热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从支出弹性来看,美国和阿根廷的热量及主要营养素的支出富有弹性;所有营养的自价格弹性都为负。交叉价格弹性结果表明,在中国热量进口市场,美国与巴西和东盟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替代关系;在蛋白质和脂肪进口市场,美国与巴西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的替代关系;在脂肪进口市场,东盟与巴西和阿根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补关系;在碳水化合物进口市场,美国与东盟之间存在较强的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4.
昆虫营养指标的定量测量与计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随着昆虫营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许多学者越来越重视在定量基础上研究昆虫营养,并期望获得可供比较的数据。营养的定量研究包括对昆虫取食量、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代谢和食物转化效率的测量、计算,所得结果除能表明不同食物的营养效应外,还可探查在一定条件下食物中各种成分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Scriber等(1981)进一步评述了定量营养各种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重要性。以  相似文献   

5.
食物网中的上行效应和下行效应对于群落的动态和生态系统功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旨在探讨互利关系和植物多样性对节肢动物群落中食物网不同营养级之间的影响。通过随机裂区试验方法,分别设置了3种蚂蚁-紫胶虫互利关系处理(有互利关系、无互利关系和自然对照)以及3种植物多样性处理(单一种植、2树种混植和3树种混植),于2016年8月和9月分两次用手捡法、网扫法和震落法采集试验地寄主植物上所有的节肢动物,并按照不同营养级将其分类。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不同营养级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路径和强度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互利关系对捕食者和消费者均有显著的下行作用,有互利关系处理下蚂蚁对捕食者的路径强度要强于自然对照组,互利关系对捕食者的影响要强于对消费者的影响。2)植物多样性会通过影响植物的生物量而对消费者和捕食者产生显著的上行效应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显著减小。3)消费者主要受植物多样性的上行效应影响,而捕食者主要受互利关系的下行效应影响。有互利关系的食物网结构更加复杂,营养级之间的相互作用更为显著。探讨了以蚂蚁-紫胶虫互利关系为核心作用的紫胶林生态系统中互利关系和植物多样性对节肢动物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的影响,揭示了上行效应和下行效应对各营养级的作用途径和强度,其结果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少鹏 《生物多样性》2020,28(11):1391-537
食物网刻画了物种间通过捕食而形成的复杂网络关系。阐明食物网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既是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也是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响应的重要依据。早期关于食物网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往往是分离的, 或是基于食物链等的简单网络模型, 而近期研究基于复杂食物网模型取得了重要理论进展。本文综述了食物网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近期进展, 特别介绍了复杂食物网中的结构、多样性和功能的度量指标、结构-多样性-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变化对食物网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本文最后对未来的一些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包括与功能性状和化学计量学的整合、食物网与其他网络类型的整合以及拓展食物网研究的空间和时间尺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湿地食物源判定和食物网构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生物营养动力学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评价研究的基础.碳、氮稳定同位素作为识别营养关系的方法,已在湿地生态系统食物来源、组成和食物链传递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本文系统综述了稳定同位素食物贡献度计算模型和营养级确定的基本方法和理论;讨论了动物营养分馏值和基线的选择依据;概括了湿地生态系统典型食物源及其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总结了草食、杂食和肉食等不同营养级动物的食物来源.指出了稳定同位素在湿地食物源溯源和食物网研究中的不足;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需求,展望了未来同位素技术在湿地食物网生态学研究中的运用前景和研究重点,提出需要加强稳定同位素营养分馏和基线的影响因素、样品处理和保存方式研究以及胃含物、分子标记物和多元素同位素结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对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的连续3d 24h回顾法的食物数据、“称重法”记录的家庭油脂消费量数据和家庭人均年收入数据,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城乡居民谷类和薯类食物消费量随收入增加呈下降趋势,蔬菜、水果、豆类及其制品和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均随收入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家庭收入水平是影响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枸杞岛近岸海域食物网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探明岛礁近岸海域食物网主要生物类群之间的营养关系,对2012年11月和2013年2月枸杞岛近岸的消费者及其潜在食物源的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了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表明:枸杞岛近岸海域消费者潜在食源浮游植物、POM、SOM和大型海藻的δ13C值范围为-21.7‰~-14.7‰,浮游动物、大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等消费者的δ13C值范围为-21.1‰~-13.7‰。初级生产者的C/N平均值为8.5,消费者的C/N平均值3.7,差异极显著(P0.001)。根据消费者的δ15N值,可将枸杞岛近岸海域的消费者分为滤食性浮游动物、食藻或碎屑的小型底栖动物、杂食性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以及凶猛的肉食性鱼类4大类,消费者共有4个营养等级,黑鲷的营养级最高为4.33。  相似文献   

10.
黎道洪  苏晓梅 《生态学报》2012,32(11):3497-3504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及其动态变化的重要手段。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δ13C和δ15N)研究了东风洞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东风洞主要为腐食食物链,由于在洞穴内黑暗带中无光照也无植物生长,所以碳源主要为东风洞中的土壤有机质,作为第一营养级;主要摄食关系为马陆与土壤有机物质,螺类与土壤有机物质等;在该洞生态系统中,将3种马陆直接作为初级消费者,以隅蛛和其它马陆平均值之间的差值(2.04‰)作为东风洞食物网稳定氮同位素的富集因子。根据营养级模型可知,马陆类群、细长钻螺等土壤动物,裸灶螽和涂闪夜蛾形成第二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包括蜘蛛类、盲蛛、地蜈蚣以及黑眶蟾蜍,为次级消费者。  相似文献   

11.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营养联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的资料,研究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营养结构及类型。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由于取食与被取食、寄生与被寄生、捕食与被捕食的营养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依据物种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和功能,可将福州市郊区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营养结构分为3种类型:1)食物网中尚未发现有重寄生环节;2)食物网中有重寄生环节;3)食物网中有兼寄生环节。为了探讨定量研究生物群落营养联系的可能性,本文运用图论的知识把食物网的结构描述为标向图、集合或邻接矩阵,同时用图论的运算法则解决了各种类型的食物网的合并问题,为研究复杂群落的营养关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营养学观点谈新长征路上的吃饭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营养学的研究成就,使人们有可能认识到保证人体健康和工作能力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数量,以及各种食物中所含不同营养成分的多少,并由此计划出合理的膳食构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膳食的构成往往受农业生产水平、经济条件和饮食习惯的限制。根据人体营养需要计划食物的生产和供应,普及营养学知识,合理调配膳食,就可以从营养上解决好新长征路上的吃饭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13C和15N)研究了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 结果显示由于食物来源变化多样性影响, 导致贡湖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变化较为复杂, 贡湖主要生物类群13C、15N值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消费者13C值从摇蚊幼虫的-32.3到锯齿米虾的-22.1, 其值大小与营养级的关系没有规律性。消费者平均15N值从褶纹冠蚌的10.3到位于顶端间下鳙的19.0, 随营养级位置而升高。群落中所有种类的15N、13C值之间没有相关性(r=0.1835, P0.05), 表明该食物网是非线性食物网。研究结果验证了杂食性生物有机体普遍存在于富营养化的贡湖水域生态系统中, 且13C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固着藻类以及沉水植物为贡湖食物网中大多数生物有机体的主要碳源。贡湖食物链长度为4.44营养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查阅国内外食物成分数据,建立中国常见食物维生素B12的含量数据表,以供国内同行做维生素B12膳食营养研究等查询和参考。方法:查找国内外期刊网和食物数据库中维生素B12含量的数据,根据中国居民的饮食习惯,整理成维生素B12的食物成分表。结果:经比较,最后收集美国农业部营养数据实验室(USDA-NDL)中113种和杨月欣主编《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中9种食物维生素B12的含量。将中国居民常吃的食物按肉类、水产类、蛋奶类、其他类及其维生素B12数据分别整理成表,共收录122种中国居民常吃食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中国18~49岁女性的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方法: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CNNHS 2015)。本研究对15 839名18~49岁育龄妇女进行24 h膳食回顾调查和家庭食用油和调味品称重等膳食调查,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2009版)计算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量。结果:我国18~49岁女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供能比在正常推荐范围,但是脂肪供能比较高,膳食结构偏向西方膳食模式。结论:育龄妇女面临的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值得关注,特别是生活在西部地区的女性。建议我国18~49岁育龄女性合理选择食物,改善饮食结构,控制脂肪的摄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国城乡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状况及变化。 方法: 数据来自“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研究对象为31省份150个监测点62857名居民。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谷类食物的摄入情况。采用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经过复杂抽样加权处理,计算中国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量。结果:2010-2012年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谷类食物摄入量为335.4 g,城市(279.8 g)显著低于农村(388.6g),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谷类摄入量呈递增趋势,分别为265.7 g、282.2 g、371.6 g、 426.8 g。过去30年,我国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杂粮类食物摄入量下降最为明显。相比于1982年,谷类食物摄入量下降了172.4 g(33.8%)。结论:过去30年我国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量呈下降趋势,需要引导居民合理摄入谷类食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调查四川某综合性大学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与体质数据,分析大学生营养 KAP、体质情况及其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和改善学生体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制KAP调查问卷,对该校1 22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体育老师的协助下获得学生体质测试成绩。所收集数据按年级、性别、文理分组进行分析,用Excel软件录入和 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学生的营养KAP得分、体质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掌握情况和饮食行为较差。性别和专业是影响大学生营养KAP得分的主要因素,差异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学生之间营养知识与饮食行为得分差异显著(P<005),高年级优于低年级。女学生消瘦比例与男同学超重比例较高,消瘦与超重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较低。营养知识得分与BMI呈负相关,饮食行为与BMI呈正相关。营养知识、饮食行为与体质测试成绩呈正相关。结论:四川在校大学生营养知识较为缺乏,消瘦和超重是影响大学生身体体质的不良因素,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专业系统营养教学,加强身体锻炼。  相似文献   

18.
DNA芯片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工具,可使研究者得以自动化、快速、平行地对大量的生物信息加以分析,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基因表达。这种技术为从基因组水平研究基因表达水平与生理反应及生理状况的改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通过比较不同营养水平或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组织细胞基因达到表达谱差异,可以从基因组水平阐明各种营养成分或环境因素对动物机体的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揭示营养生理的机制和环境对动物影响的机理。DNA芯片技术为分子营养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从DNA芯片的原理、种类、实验设计、统计方法及在分子营养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中部和西部地区幼儿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与膳食的关系,为幼儿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和营养改善工作提供有效的营养干预。方法选择“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河南汝阳和贵州福泉,随机抽取107名汉族健康幼儿为调查对象,食物摄入采用24 h消费调查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研究两县幼儿肠道菌群差异。结果两县幼儿肠道菌群组成结构较为一致,但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贵州福泉县幼儿肠道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河南汝阳县。细菌属水平分析中,两县幼儿肠道内均以拟杆菌属、普雷沃菌、柔嫩梭菌和双歧杆菌属为主导的菌群结构,但河南汝阳县幼儿肠道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丰度显著高于贵州福泉县(12.36% vs. 7.44%;0.19% vs. 0.03%)。结论中西部地区幼儿肠道菌群结构差异不大,但有益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这为研究肠道菌群与膳食及营养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草原蝗虫营养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康乐  陈永林 《昆虫学报》1994,37(2):178-189
本文采用嗉囊内含物显微分析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蝗虫的选食特性和食物利用诺。根据11种蝗虫嗉囊内含物分析的结果,定量地研究了蝗虫的营养生态位以及生态位的重叠和宽度。11-种蝗虫依据生态位分化的特点,被划分为5个不同的营养需求类群:禾草取食者、禾草-杂草取食者、杂草-禾草取食者、杂草取食者和杂食者。作者通过对蝗虫食性及生物量的研究,提出了蝗虫潜在严重值和实际严重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也就蝗虫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共存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