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牙周炎病人龈下韦荣球菌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牙周炎病人龈下韦荣球菌的变化及牙周炎的细菌因素。方法 采用厌氧培养及活菌计数(CFU)的方法检测莲球菌(Streptococcus)、韦荣球菌(Veillonella)、乳杆菌(Lactobacillus)及类杆菌(Bacteroids)的含量。结果牙周炎病人龈下莲球菌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韦荣球菌、乳杆菌及类杆菌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 牙周炎病人龈下菌群处于严重失调状态,韦荣球菌对牙周炎发病的作用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选择成年牙周炎致病菌—产黑色素类杆菌群中牙龈类杆菌为指示菌,用牙龈类杆菌47A—1参考株制备标准抗血清,并和羊抗兔IgG荧光抗体,直接与牙周龈下菌斑标本涂片进行间接荧光反应,计数一个视野荧光反应阳性的牙龈类杆菌的菌数(三个视野平均值)。全过程只需1.5~2小时。用此法检查了90例健康人,75例牙龈炎及70例牙周炎患者,结果发现正常牙周人的牙龈类杆菌菌数为  相似文献   

3.
应用选择和非选择性培养基的方法,采集了43名青少年牙周炎患者,31名龈炎患者和13名牙周健康者的303个龈下菌斑标本进行了放线共生嗜血杆菌、嗜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和产黑色素类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表明:放线共生嗜血杆菌、嗜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在青少年牙周炎组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2种非选择性培养基和12种选择性培养基对17名北京市成年牙周炎病人和9名健康对照者龈下及龈沟菌斑菌群进行了培养、分离和鉴定。结果,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菌群主要由专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组成(60.8%),优势菌为牙龈拟杆菌等;而对照组的菌群主要由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组成(69.2%),优势菌为链球菌属等。这种菌群构成,两组样本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我们认识牙周炎的病原及有关微生态学问题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快速检测牙周袋内牙龈拟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用牙龈拟杆菌参考菌株(47A-1)制备标准免疫血清,通过问接免疫荧光法直接检测人龈下菌斑的涂片,共检查了90例正常人、75例牙龈炎患者、70例成年牙周炎患者。从记录一个荧光显微镜视野中的牙龈拟杆菌菌数发现:健康人与患者的标本间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它具有帮助临床工作者诊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牙周炎优势菌的AFM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观察牙周炎患者龈下优势菌表面超微形态特征,分析糖尿病牙周炎、非糖尿病牙周炎研究对象菌斑中优势菌表面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探讨有致病作用的优势菌形态与两种类型牙周炎病理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糖尿病牙周炎、非糖尿病牙周炎典型病例各30例,应用AFM对符合设定标准的优势菌进行扫描。测量每个菌体表面平均粗糙度、峰值、隆起平均大小,观察其纳米结构变化,评价两种类型牙周炎龈下优势菌的形态学特征。结果通过研究发现糖尿病牙周炎组、非糖尿病牙周炎组龈下优势菌表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牙周炎组优势菌表面的平均粗糙度、峰值、隆起平均大小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牙周炎组(P<0.05)。结论糖尿病牙周炎龈下优势菌表面的纳米级超微形态不同于非糖尿病牙周炎,其差异性显示两种类型牙周炎的牙周损伤特点与其各自龈下优势菌的形态结构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对49例正常口腔的龈上和龈下菌斑内的可疑牙周致病菌(SPB)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 49例研究对象男21例,女28例;6~25岁,无龋,无牙周病的健康人。三月内未服用抗生素,未接受任何牙周治疗。定对在右上颌第一磨牙(No.3)的龈上及龈下菌斑。用BHI培养基厌氧培养37℃,4天以后进行细菌菌落计数,转种分离和鉴定。龈上菌斑内SPB的检出率按其高低顺序依次为:二氧化碳噬纤维菌、梭杆菌、消化链球菌、唾液弯曲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优杆菌,溶蚀艾肯氏菌、生疾月形单胞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中依次为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黄褐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及生疾二氧化碳噬纤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非选择性培养基对22名健康青少年的唾液、沟裂菌斑、龈上菌斑及龈下菌斑中的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及专性厌氧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计算其在不同标本中占可培养菌的百分比及检出率。结果共分离到包括18个菌属的35种细菌。其中,链球菌、放线菌、奈瑟氏球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类杆菌、梭杆菌,奴卡氏菌及棒状杆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检出率及所占比例均较高,是健康青少年口腔中的优势菌群.通过比较还发现,其中一些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还采用刚果红负性染色涂片法,镜下观察龈上、龈下菌斑中的螺旋体,并计算其相对比例.结果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的相对比例明显高于龈上菌斑.  相似文献   

9.
替硝唑在牙周炎治疗中的临床及微生物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30例牙周炎患者在口服替硝唑前后的临床症状及龈下菌斑的暗视野显微镜下螺旋体等菌种比例的变化,观察该药对牙周炎及其致病菌的疗效。结果:服用替硝唑后,在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的比例明显下降,而球菌的比例明显增高。牙龈指数、牙龈出血指数和探针深度均较服药前有明显好转(P<0.001)。提示:替硝唑能有效地抑制和杀灭龈下菌斑中的厌氧菌,并迅速消除牙周炎症,减轻症状。  相似文献   

10.
牙龈类杆菌曾是重要的产黑色素类杆菌群菌株,最近重新命名为牙龈卟啉杆菌,该菌为牙周病龈下菌斑中关键性厌氧菌,与成人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作者用牙龈卟啉杆菌侵袭型菌株W83,作为免疫原,通过免疫小鼠、细胞融合、筛选、克隆化,最后得到一株能够稳定分泌抗牙龈卟啉杆菌W83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经鉴定该单抗特异性良好,可用于临床该菌的检出和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牙周炎为口腔常见病,其发展结果为牙周膜破坏、牙槽骨吸收而造成牙列缺失。对牙周炎的病因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现普遍认为微生物及其产物是引起牙周炎的最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探讨牙周炎龈下菌群的组成、种类及变化,我们于1987年2月~7月对临床检查为牙周炎的患者12名(患牙71颗、健康牙52颗)进行普通光学显微镜直接涂片检查并作刚果红负性染色及革兰氏染色检查以比较分析;另设健康人9名共50颗牙作对照组。按微生物形态分五类计数:球菌、杆菌、螺旋体、活动菌及其它(包括丝状菌、梭状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慢性牙周炎(CP)患者龈下菌群与病情及种植修复临床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种植修复治疗的130例CP患者作为CP组,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100例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对象龈下菌斑中口腔链球菌、口腔乳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赛坦菌(T.f)、中间普氏菌(P.i)的数量,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随访种植修复后1年植体周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CP组患者龈下菌斑中A.a、P.g、T.f、P.i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口腔链球菌、口腔乳杆菌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P组患者病情越重,龈下菌斑中A.a、P.g、T.f、P.i数量及龈沟液中TNF-α、IL-6、MMP9水平越高(均P<0.05)。CP组患者龈下菌斑中A.a、P.g、T.f、P.i数量与龈沟液中TNF-α、IL-6、MMP9水平呈正相关。CP组患者龈下菌斑中A.a、P.g、T.f、P.i数量大于等于中位数者种植修复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嵴链球菌(Streptococcus cristatus)、口腔链球菌属(Streptococci oralis)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及牙周健康者不同口腔解剖部位生物膜的分布情况。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25例,牙周健康者24例,分别作为慢性牙周炎组及健康对照组。测量临床指标(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取受试者龈下菌斑、舌背、颊黏膜和唾液样品。Real-time PCR分析受试者不同受检部位S.cristatus、P.gingivalis、Streptococci oralis相对数量。结果慢性牙周炎组四个受检部位中P.gingivalis数量均大于健康对照组;慢性牙周炎组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数量大于其余受检部位;而慢性牙周炎组龈下菌斑、舌背、颊黏膜三个受检部位S.cristatus、Streptococci oralis数量小于健康对照者。结论与牙周健康者比较,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内不同解剖位置P.gingivalis数量增多,S.cristatus、Streptococci oralis数量减少;P.gingivalis检出数量增加提示牙周炎患病风险增加,而S.cristatus、Streptococci oralis检出数量降低提示牙周炎患病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4.
牙周炎患者菌斑细菌的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细菌对于口腔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分离培养牙周可疑致病菌,测定6种口腔常用抗菌药物对其的最低抑菌浓度,分析以上致病菌对这几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从50名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中分离培养72株革兰阴性厌氧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全部实验菌株都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对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未见耐药株产生.结论:对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分离的厌氧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硝基咪唑类药物甲硝唑、替硝唑和奥硝唑的抑菌作用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牙周炎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其与口腔龈下菌群分布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牙周病科收治的9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牙周炎组(n=32)和糖尿病组(n=66)。测定和比较2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BG)和HbA1c水平,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组(HbA1c≤7%)(n=26)、中度组(7%10%)(n=18)。利用牙龈指数评估牙周病变程度。取磨牙探诊深度≥4 mm且存在附着丧失位点处龈下菌斑,鉴定菌种种类并计数。结果糖尿病组患者FBG、2hBG和HbA1c水平显著高于牙周炎组(t=2.878,P=0.005;t=9.119,P<0.001;t=3.371,P=0.001)。不同HbA1c水平牙周病变等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64,P=0.002),HbA1c水平与牙龈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769,P=0.002)。糖尿病组患者龈下伴放线放线杆菌和二氧化碳嗜纤维菌检出率显著高于牙周炎组(t=3.873,P=0.049;t=14.061,P<0.001)。患者龈下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变黑普氏菌数量随HbA1c水平升高而增加(t=13.914,P<0.001;t=6.985,P=0.002;t=5.955,P=0.004;t=6.808,P=0.002);HbA1c水平与龈下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变黑普氏菌数量呈正相关(r=0.861,P<0.001;r=0.758,P<0.001;r=0.776,P<0.001;r=0.754,P<0.001)。结论牙周炎伴糖尿病患者牙周病变程度及龈下菌群分布变化与HbA1c水平有关,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维持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稳态,对糖尿病和牙周病预防与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Capno菌与牙周病的关系,本实验分别对25例成人牙周炎、17例牙龈炎患者以及153名健康人(36名儿童,34名青年,49名老年人及34名与牙周病患者对照研究的健康成人)的龈上菌斑、龈下菌斑和唾液标本中的Capno菌的检出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研究表明:Capno菌在牙周炎、牙龈炎患者及健康人的菌斑及唾液中的检出率无差异(P>0.05),认为该菌是口腔的正常菌群之一。Capno在健康人菌斑中的检出率以儿童、青年为高,可能是青少年口腔中的优势菌群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口臭患者龈下菌斑和舌苔上主要相关厌氧菌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口腔门诊中口臭患者29例,鼻闻法来确定产臭部位和非产臭部位;分别采集龈下菌斑和舌苔标本接种在非选择性培养基和核梭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厌氧培养5d后记录非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总数、产黑色素细菌总数及核梭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的目的菌总数。结果29例患者中,15例患者的口臭主要来源于龈缘菌斑,10例主要来源于舌苔,4例患者的口臭由龈缘菌斑和舌苔共同产生;产臭部位和非产臭部位相比,细菌总数、产黑色素菌和具核梭杆菌数都明显上升(P〈0.01)。结论口源性口臭患者口气变化与产黑色素细菌、核梭杆菌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检测49名健康孕妇唾液雌二醇(E_2)、孕酬(P)含量以及龈下菌斑中产黑色素类杆菌群(BPB)、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apno)、梭杆菌(Fuso)等。发现妊娠组唾液P、E_2含量随孕期增高;中间型类杆菌(Bi)和产黑色素类杆菌(Bmel)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唾液E_2和P含量与Bi呈正相关(P<0.05);而两组龈下厌氧茵群中BPB、Capuo、Fuso检出率无差异(P>0.05)。提示妇女在妊娠期因E_2、P分泌水平均增高,改变了龈下微坏境,引起菌群失调,Bi、Bmel比例增高,导致妊娠期龈炎发病增加,表明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龈下菌群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牙龈卟啉杆菌(Porphyromanusgingivalis.Pg)与成年人慢性牙周炎有密切关系。我们对76例慢性成人牙周炎龈下菌斑中的Pg菌进行了分离培养鉴定,共分离出Pg55株。从表型特征上看Pg与其它2株卟啉杆菌极为相似,经DNA同源性测定Pg菌具有高度同源性、且Pg抗血清特异性较强,血清学手段可作为辅助鉴定该菌的简便方法。本文还对Pg菌超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急性和慢性腹泻患者与正常人的肠道菌群变化差异.方法 对慢性腹泻组22例、急性腹泻组35例,对照组20例的成年患者粪便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检测分析与比较.结果 急性腹泻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肠杆菌显著增加,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及肠球菌显著减少(P<0.01),慢性腹泻患者的肠杆菌明显增加,乳酸杆菌明显减少(P<0.05),双歧杆菌、类杆菌及肠球菌较对照组减少,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腹泻者厌氧菌较慢性腹泻者有所减少,其中类杆菌和乳杆菌显著减少(P<0.05).结论 无论急慢性腹泻患者都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其中急性腹泻患者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