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盐度 0、5、15、2 5和 35 (% )下种植泌盐红树植物老鼠 (Acanthus ilicifolius)、桐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的繁殖体 ,以繁殖体萌发、幼苗生长、叶片泌盐量、叶片组织液盐含量和蒸腾蒸发量为指标 ,比较其对盐胁迫的耐受性。盐度提高对胎生种类桐花树和白骨壤的萌根速率无显著影响 ,但高盐度明显抑制非胎生种类老鼠的萌根。白骨壤的萌苗率不受盐度影响 ,但 2 5以上的盐度导致桐花树和老鼠的萌苗率下降。在盐度范围 5~ 35内 ,白骨壤幼苗的茎高生长随盐度的增加而减少 ,但减少量比桐花树小 ,而老鼠的减少量最大。老鼠因盐度提高而导致的叶片长度的减少量最大。在盐度提高的情况下 3种植物均具有泌盐量增加的效应 ,在任一盐度下泌盐能力的顺序均为白骨壤 >桐花树 >老鼠。淡水培养时 ,3种红树植物的叶片组织液盐含量 (约 2 % )均高于环境盐度 0。在盐度范围 5~ 35内 ,白骨壤的叶片组织液盐含量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 (4 .3%~ 5 .0 % ) ,桐花树的变化范围为 2 .4 %~ 4 .5 % ,老鼠 2 .3%~ 5 .3%。淡水培养时 ,3种植物的蒸腾蒸发量类似 ,但盐性条件下白骨壤的蒸腾蒸发量显著高于桐花树和老鼠。随着盐度的增加 ,老鼠的蒸腾蒸发量下降最多。这些结果均表 相似文献
3.
2005—2006年对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三种红树植物群落(白骨壤 桐化树群落、桐花树群落、木榄 桐花树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白骨壤 桐化树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最高,优势度指数居中,均匀度指数略低于桐花树群落;桐花树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急剧减少,尤其是底内型、底上附着型和穴居型种类减少明显,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下降到最低,由于个体数种间分配较为均匀而导致优势度指数下降而均匀度指数增高,虽丰富度指数略低于白骨壤 桐化树群落,但多样性指数接近于白骨壤 桐化群落;木榄 桐花树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尤其是穴居型和底内型种数继续减少,但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有所上升,个体数种间分配不均匀而使优势度指数增高而均匀度下降,加上丰富度指数最低,故多样性指数最小。白骨壤 桐化树群落优势种的生活型是底内型和穴居型;桐花树和木榄 桐花树群落优势种的生活型均是穴居型。三种红树植物群落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GS/GSB分别为0.48、0.63、0.80。相同红树植物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都较为相似,木榄 桐花树群落的相似性最高,而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差异明显,反映了不同红树群落对底栖动物群落作用的差别,同时也展示了各种大型底栖动物对不同红树群落生境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大亚湾澳头港附近的红树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外貌及演替。该地区红树群落的主要类型有7个,即白骨壤群落、白骨壤-桐花树群落、白骨壤+秋茄-桐花树群落、海漆-木榄群落、海漆-桐花树群落、桐花树群落、老鼠勒群落。 相似文献
5.
6.
根据2013 年11 月(秋季)、2014 年5 月(春季)、2015 年2 月(冬季)和8 月(夏季)4 航次的调查数据, 对横琴岛海域浮游动物物种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3 种类, 阶段性浮游幼体13 类, 桡足类种类最多42 种, 其次为刺胞动物18 种。种类数秋季最多52 种, 夏季次之50 种, 冬季最少46 种。年均丰度范围为100.31-2003.90 ind·m–3, 均值为606.22 ind·m–3; 年均生物量范围56.30-137.13 mg·m–3, 均值为80.86 mg·m–3; 该海域优势种更替较快, 其优势种春季为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 等5 种, 夏季为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 和强额孔雀哲水蚤Pavocalanus crassirostris, 秋季为长尾类幼体Macrura larvae、亚强次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 等8 种, 冬季仅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 一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阈值及丰富度指数均值春季为3.86、0.88、3.40、3.24, 夏季为2.10、0.89、1.88、1.01, 秋季为3.34、0.83、2.78、2.63, 冬季为0.95、0.31、0.30、0.09。其中冬季4 项指数均很低, 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异常, 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破坏。 相似文献
7.
2005—2006年对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三种红树植物群落(白骨壤+桐化树群落、桐花树群落、木榄+桐花树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白骨壤+桐化树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最高,优势度指数居中,均匀度指数略低于桐花树群落;桐花树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急剧减少,尤其是底内型、底上附着型和穴居型种类减少明显,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下降到最低,由于个体数种间分配较为均匀而导致优势度指数下降而均匀度指数增高,虽丰富度指数略低于白骨壤+桐化树群落,但多样性指数接近于白骨壤+桐化群落;木榄+桐花树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尤其是穴居型和底内型种数继续减少,但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有所上升,个体数种间分配不均匀而使优势度指数增高而均匀度下降,加上丰富度指数最低,故多样性指数最小。白骨壤+桐化树群落优势种的生活是底内型和穴居型;桐花树和木榄+桐花树群落优势种的生活型均是穴居型。三种红树植物群落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GS/GSB分别为0.48、0.63、0.80。相同红树植物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都较为相似,木榄+桐花树群落的相似性最高,而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差异明显,反映了不同红树群落对底栖动物群落作用的差别,同时也展示了各种大型底栖动物对不同红树群落生境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8.
对广西英罗湾红树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类型、外貌、结构、物种多样性和演替等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组成群落的优势红树植物有木榄、红海榄、秋茄、桐花树、白骨壤和海漆6种,隶属6属4科。主要的群落类型有木揽群落、木榄+红海榄群落、红海榄群落、红海榄+秋茄群落、秋茄群落、秋茄+桐花树群落、秋茄+白骨壤群落、桐花树群落、白骨壤群落、白骨壤+桐花树群落和海漆群落等11个群系。群落外貌由单叶、革质、全缘、中型叶的高位芽植物决定。群落层次结构简单.单层或两层。和陆地植物群落相比较,组成群落的红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较低。受潮滩土壤质地、养分状况、环境盐度和潮淹程度以及红树植物自身对盐渍生境的适应性等因子制约,群落的分布形成了明显的生态系列。随着海平面的相对降低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群落具有向陆生植物群落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10.
将红树植物正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和木榄(B.gymnorhiza)从海南岛引种到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苗期生长正常。1a生的正红树、海莲和木榄平均苗高分别为45.3cm、28.7cm和56.7cm,平均地径分别为1.34 cm、0.64 cm和1.60 cm,保存率分别为40.9%、59.5%和70.5%。3种红树植物苗期抗寒性大小依次为木榄>海莲>正红树。正红树、海莲和木榄3种红树植物能基本适应引种地的自然条件,对其生长发育特性尚需进行跟踪调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