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灵芝原生质体分离与再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详细、系统地探讨了灵芝原生质体分离与再生的条件,结果表明:用0.6mol/L甘露醇配制成含2%溶壁酶和0.5%崩溃酶的复合酶,在30℃,pH为6.0时酶解3小时,可得到最高的原生质体得率。但考虑到原生质体的再生,以酶解2.5小时为最适。酶解2.5小时所得原生质体经精制,用纤维二糖培养基(以0.6mol/L甘露醇为渗透压稳定剂)进行双层平板(上层平板含0.2%琼脂)培养法再生,原生质体的再生率最高。本研究为以后进行灵芝原生质体的融合以及灵芝的转基因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灵芝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及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报道不同菌龄、酶液浓度、稳渗剂对灵芝原生质体产率及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稳渗剂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变后具抗药性标记的“中国红灵芝”菌种(mH1)原生质体制备时菌丝最适菌龄为48小时,酶液浓度为3%,稳渗剂以0.6mol/L蔗糖为佳;诱变后具抗药性标记的“韩国红灵芝”(mK1)原生质体制备时菌丝最适菌龄为40小时,酶液浓度为1%,稳渗剂为0.4mol/L甘露醇时原生质体产率最高。mH1,mK1原生质体均以蔗糖作稳渗剂再生率较高,其最佳浓度为0.6mol/L。在该条件下mH1原生质体再生率为3.20×10-2,mK1为5.40×10-2。在此基础上,以30%的PEG作为融合诱导剂进行灵芝原生质体融合,并获得了融合子,融合率为140×10-2。  相似文献   

3.
灵芝原生质体分离与再生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李刚  李宝健 《菌物系统》1999,18(1):79-88
首次详细,系统地探讨了灵芝原生质体分离与再生的条件,结果表明,用0.6mol/L甘露醇配制成含2%溶壁酶和0.5%崩溃酶的复合醇,在30℃,pH为6.0时酶解3小时,可得到最高的原生质体得率,但考虑到原生质体的再生,以酶解2.5小时为最适。  相似文献   

4.
灵芝原生质制备,再生及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报道不同菌龄、酶液浓度、稳渗剂对灵芝原生质体产率及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稳渗剂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变后具抗药性标记的“中国红灵芝”(菌种mH1)原生质体制备时菌丝最知菌龄为48小时,酶液浓度为3%,稳渗剂以0.6mol/L蔗糖为佳;诱变后具抗药性标记的“韩国红灵芝”(mK1)原生质体制备时菌丝早适菌龄为40小时,酶液浓度为1%,稳渗剂为0.4mol/L甘露醇时原生质体产率最高。mHl,  相似文献   

5.
轮梗霉原生质体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宏平  袁生等 《菌物系统》2001,20(4):561-565
本文比较了酶浓度,菌龄,渗透压稳定剂以及酶解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地轮梗霉原生质体得率的影响,结果基本获得了制备原生质体的适宜条件;用0.6mol/L甘露醇稳渗剂配制成的4%纤维素酶和0.5%蜗牛酶混合酶,35℃酶解培养了30h的菌丝1.0h,即可得到较高产量的原生质体,对该生质体进行了再生实验,其再生率约为23.8%。  相似文献   

6.
康氏木霉B—7和黑曲霉X—15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康氏木霉B-7和黑曲霉X-152株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结果表明,采用纤维素酶、蜗牛酶、溶菌酶的混合酶液,可成功地制备2株真菌的原生质体。其中,B-7以这3种酶的配比6:5:2为最佳,X-15以8:4:2为最佳。原生质体形成的缓冲液系统均以0.2mol/L,pH6.0磷酸盐缓冲液为宜,渗透压稳定剂则分别以0.6mol/LNaCl和0.6mol/L蔗糖为宜。以菌龄18h(B-7)和16h(X-15)2株真菌的菌丝体,在37℃下酶解90min可获得最适量的原生质体,产量分别达9×106个/ml和1.9×107个/ml,且其再生率也较高,均达95%左右。  相似文献   

7.
茁芽短梗霉原生质体激光诱变及高产菌株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普鲁兰(pullulan)产生菌-茁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原生质体的激光诱变,以得到普鲁兰高产菌株。方法: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茁芽短梗霉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并确定了其最佳条件为:菌体以1%的甘氨酸预处理;在0.1mol/L pH 6.0柠檬酸一柠檬酸钠缓冲液,含0.7mol/L NaCl的高渗稳定液中;经蜗牛酶0.2%、纤维素酶0.1%、溶菌酶0.2%的混合酶酶解15min。采用He-Ne激光诱变茁芽短梗霉原生质体筛选得到普鲁兰高产菌株J208,其蔗糖转化率达到53.3%,是原始菌株的10.6倍。结论:用激光诱变茁芽短梗霉原生质体是获得普鲁兰高产菌株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香菇菌丝原生质体分离与再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廖汉泉  邱景芸  吴月嫦 《遗传》1990,12(6):8-11
在25-26℃下培养5-6天的菌丝体,以0.8mol/L甘露醇作为渗透压稳定剂,用1.5%溶璧酶液酶解1.5-2小时,所得原生质体的产量较高,最高可达4×107个/ml以上。上述条件分离的原生质体,再生率也较高。原生质体再生的温度以26℃为最佳。不同的再生培养基明显地影响原生质体的再生率。在完全培养基中加入麸皮浸出液可显著提高香菇菌丝原生质体的再生率,其中,以添加5% 麸皮浸出液的效果最好。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在液体培养集中,香菇菌丝原生质体的再生是不同步的。一般要培养20小时以后才能见到出芽,而且原生质体的再生形式也是多种所样的。  相似文献   

9.
碱性普鲁兰酶产生菌的原生质体制备与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报道了Bacillus sp SX—12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最佳条件。实验表明,在液体完全培养基中加入2%的甘氨酸培养10h,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溶菌酶浓度0.5mg/mL,酶解温度37℃,酶解时间1.5h时原生质体形成率为93.8%。原生质体形成最佳高渗稳定剂为甘露醇,再生率26.4%。在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下,用紫外线诱变技术选育产碱性普鲁兰酶的高产菌株。筛选到1株高产菌株SX—12C87,酶活由出发菌株的2.42μ/mL提高到6.87μ/mL,提高了约1.8倍。  相似文献   

10.
杏鲍菇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敏  李娟  周波  贾乐 《生物技术》2005,15(1):54-55
研究酶浓度、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培养时间、稳渗剂种类、pH值和几种再生培养基对杏鲍菇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影响。最适条件为 :在 30℃、pH5 .5、1.5 %溶壁酶条件下 ,以 0 .6mol L甘露醇作为稳渗剂 ,酶解 2 .5h ,原生质体产量达到 2 .90× 10 7个 mL。将所得原生质体过滤、纯化、稀释后涂布再生培养基 ,再生率为 0 .18%。为利用原生质体技术进行杏鲍菇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滑菇原生质体最佳制备条件的研究表明:利用OS培养基、1.5%溶壁酶将培养13 d的滑菇菌丝在0.6 mol/L甘露醇、pH 6.5、25℃条件下酶解5 h,原生质体产量最高,可达4.85×106个/mL。  相似文献   

12.
影响枯草芽胞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再生率,对影响革兰阳性菌枯草芽胞杆菌KR株和革兰阴性菌荧光假单胞菌B13株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进行研究。方法:研究了酶解时间,再生方式,再生培养基中稳定剂的种类,Ca^2+、Mg^2+、琥珀酸钠、L-色氨酸的浓度及培养基的放置时间对KR和B13株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结果:对KR株酶解20min,采用夹层培养,再生培养基中加入0.6mol/L蔗糖、0.03mol/L Ca^2+、0.02mol/L Mg^2+、0.3mol/L琥珀酸钠、0.2mol/L L-色氨酸,培养基在37℃放置72h,原生质体再生率可达42.7%;对B13酶解15min,采用夹层培养,培养基中加入0.6mol/L NaCl、0.02mol/L Ca^2+、0.01mol/L Mg^2+、0.3mol/L琥珀酸钠、0.1mol/L L-色氨酸,培养基在37℃放置48h,原生质体再生率可达15.3%。结论:影响革兰阳性菌枯草芽胞杆菌KR株和革兰阴性菌荧光假单胞菌B13株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古尼虫草小孢变种无性型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从古尼虫草小孢变种Cordyceps gunnii var.minor上分离的无性型古尼拟青霉小孢变种Paecilomyces gunnii var.minor G106M为出发菌株,进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的研究。将培养16h的菌丝体用溶壁酶和蜗牛酶的混合酶液于28℃酶解1.5~2h,原生质体产量可达3.74×107/mL。以培养12h的菌丝制备的原生质体在0.6mol/L氯化钠的SDAY培养基上再生率最高,为17.92%。  相似文献   

14.
茯苓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酶、酶解时间、菌龄、稳渗剂等对茯苓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影响。茯苓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为:纤维素酶(1.5%)和蜗牛酶(1.5%)的等量混合酶解系统,酶解时间3h,7d菌龄菌丝,产量可达1.77×10~7个/mL。以甘露醇为稳渗剂,采用CYM再生培养基,酶解时间3h,7d菌龄菌丝,其原生质体再生率最高,为0.164%。这一结果为茯苓通过原生质体技术进行菌种改良提供了重要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5.
红曲霉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其遗传转化系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周礼红  李国琴  王正祥  诸葛健 《遗传》2005,27(3):423-428
原生质体是研究和建立真菌遗传转化系统的重要工具。为了建立原生质体介导的红曲霉遗传转化系统,考察了各种细胞壁裂解酶和渗透压稳定剂等对红曲霉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将红曲霉分生孢子在铺有玻璃纸的平板上30℃培养30~40 h收获的菌丝体最有利于原生质体的形成和释放。红曲霉菌丝体形成和释放原生质体最适裂解酶和酶解时间分别为:0.3 % lysing enzyme、0.1 % cellulase和1 % snailase的酶组合,30℃作用2.5 h;最适渗透压稳定剂是:1mol /L MgSO4。最适合原生质体再生的培养基为含0.6 mol/L蔗糖的CM培养基。原生质体液涂布单层再生培养基的方法,再生率最高,菌株M34和N18分别为8.5 %和36.4 %。在PEG和CaCl2存在下,以潮霉素B为抗生素选择标记,用质粒pBC-Hygro和pNL1共转化菌株M34原生质体,每微克DNA克获得100个稳定转化子。  相似文献   

16.
丝状真菌AL18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建立起产苝醌类光敏剂丝状真菌AL18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体系。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预处理方式、渗透压稳定剂和酶解条件对原生质体制备率和再生率的影响。结果: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最佳条件是用0.3%的β-巯基乙醇预处理15 min,酶解液以0.6 mol/L的MgSO4·7H2O作为渗透压稳定剂,0.02 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pH值为5.8,纤维素酶:蜗牛酶=2:3,酶的总浓度为15mg/mL,36℃酶解2h;以0.6mol/L的蔗糖作为再生培养基的渗透压稳定剂。结论:原生质体的制备率和再生率可分别达到1.42×107/mL和3.2%。  相似文献   

17.
金龟子绿僵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及其羟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甾体底物对原生质体羟化酶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制备的合适条件是:42 h的菌丝体用纤维素酶(10 mg/mL)和蜗牛酶(5 mg/mL)的混合酶在含有0.8 mol/L甘露醇的pH 5.8磷酸缓冲液中,28℃震荡(80 r/min)酶解3 h,原生质体产量可达到6.12×10~7/mL,在含有0.6 mol/L KCl的双层马铃薯培养基上再生率达到7.79%。经过6 h底物诱导的菌丝体制备的原生质体细胞色素P450的表达量比没经过诱导的菌丝体制备的原生质体高约40%,证明该菌羟化酶系统的可诱导性。由于没有细胞壁的阻碍经过底物诱导的原生质体能够高效的将底物转化为产物,且副产物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8.
陆欢  王春晖  姜性坚  徐宁 《菌物学报》2018,37(6):737-745
以珍稀食用菌花脸香蘑菌丝为原材料,对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进行系统研究,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酶解液种类、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稳渗剂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0.6mol/mL甘露醇作稳渗剂,在以1%溶菌酶+1%蜗牛酶+1%纤维素酶为复合酶解液,酶解温度为30℃,60-70r/min摇床振荡培养条件下,酶解4h,原生质体产量达到2.31×107CFU/mL,在以蔗糖为稳渗剂的液体培养基上再生率达到25%。研究结果可为花脸香蘑后期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银耳原生质体分离与再生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宝贵  朱虎 《菌物学报》2003,22(4):574-578
应用正交设计,研究不同菌株(Tr01、Tr21)、材料(芽孢、菌丝体、子实体)、溶壁酶浓度和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材料对原生质体产量影响最大,以芽孢为材料原生质体产量可达到2.75×107个/ml,而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原生质体产量仅为2.5×106个/ml 和1.0×106个/ml;在35℃下酶解,原生质体产量高;溶壁酶浓度在1%~3%范围内对原生质体产量影响不大;不同菌株原生质体产量差异不显著。本实验还研究了稳渗剂浓度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0.5 mol/L~0.7 mol/L的KCl 对原生质体再生没有显著差异,再生率最高可达3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