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龙眼角颊木虱是龙眼的主要害虫,以成虫和若虫为害龙眼新梢嫩叶。在厦门市同安区一年发生六代,主害代为经一代于3月下旬至4月中旬和第五代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本报道了该虫在不同温度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现各个世代若虫都有滞育的现象,研究分析了若虫滞育对越冬虫源,主害代虫源等种群动态的影响,并探讨了龙眼角颊木虱的为害损失测定及药剂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秀山县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重庆市秀山地区稻飞虱的发生主害种类为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的危害重于褐飞虱 ;白背飞虱 1年发生 5~ 6代 ,以 4 ( 3)代为主害代 ,田间发生 2~ 3次若虫高峰 ,以第 2次为主害代峰、虫量最大 ;褐飞虱 1年发生 4~ 5代 ,以 5 ( 4 )代为主害代 ,田间发生 3~ 4次若虫高峰 ,以第 3次为主害代峰、虫量最大 ;( 3)稻飞虱重发年比例高 ,达 85 %以上 ;( 4 )白背飞虱呈逐年加重和主害期提前、褐飞虱呈逐年减轻和主害期推迟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特殊的槽谷地形、迁入虫量大、品种及栽培技术的变化、防治技术的提高和气候条件有利等。  相似文献   

3.
<正> 桔绿绵蜡蚧Chloropulvinaria aurantii(Cockerell)又名黄绿絮介壳虫,在上海发生普遍,是海桐重要害虫,亦为害夹竹桃、柿、杜仲、山茶、桂花等。成虫和若虫群集在枝条和叶片上为害。严重时可使枝叶枯死,并诱生煤烟病。 此虫在上海一年发生2代,以若虫在枝条上越冬。4月变为成虫,雄虫交配后死亡,5月雌虫从腹后分泌出一个蜡质卵囊,产卵于囊中,每头雌成虫产卵数百粒至2千余粒,产卵后干缩死去。5月下旬孵化为若虫,先群集在枝条上为害,后迁至叶片上,在叶片上沿主脉寄生。8月出现第2代成虫,8月下旬产卵,9月孵化为  相似文献   

4.
早(中)稻和晚稻白背飞虱虫源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虫知识》1992,29(1):1-5
白背飞虱在我国不同地区的迁飞路径和迁入时期不同,从而导致各主要稻区早(中)稻和晚稻的主害代虫源性质也有较大的差异。华南稻区早稻主害代的主要虫源是越冬虫源和早期迁入虫源形成的,南岭及西南稻区主害代虫源以近期迁入为主,前期迁入虫源为辅。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主害代虫量与前期迁入虫量关系最为密切。我国东部地区,8月份本地繁殖虫源为晚稻主害代的主要虫源。回迁虫量对晚稻影响最大的地区在南岭稻区北部。南岭以南地区回迁的影响程度则减少。  相似文献   

5.
洪若豪 《昆虫学报》1966,(4):294-302
本文记述福建地区为害柑桔三种象虫科食叶性害虫,即(1)大灰象虫;(2)大绿象虫;(3)长角小绿象虫。长角小绿象虫系国内尚未记载的柑桔害虫。这类害虫在本省柑桔产区及茶区发生较多,成虫主要食害嫩叶及幼梢,大灰象虫还能为害柑桔幼果,严重影响柑桔生产和育苗,需加防治。 大绿象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及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中旬开始出土活动,6月中、下旬为发生最盛期。初步观察成虫能食害16科24种植物,主要食害柑桔类果树及茶、桑等植物。长角小绿象虫,一年发生二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第一代成虫于4月末开始出土活动,以5月末至6月初,田间发生数量最大;第二代成虫于7月下旬出现,11月幼虫进入越冬期。 文中对三种象虫形态特征均有叙述。  相似文献   

6.
<正> 我们通过初次虫源调查、发生规律和迁飞习性观察、年最早发生世代的饲养等,初步整理出以褐稻虱迁入主峰的迟早、迁入虫量的多少为主要依据,预测中稻上第二代发生趋势的方法以及用当地第一代若虫稳定期(我市为6月25日前后)田间加权平均虫量,预测中稻上第二代田间平均虫量的方法。 一、有关中稻褐稻虱发生的几个问题 1.褐稻虱虫源的调查与分析 1971年冬季直至1975年春季分别在全市12个区剥查了稻飞虱产卵较多的双穗雀稗、千金子、狗牙根、李氏禾、水蜈蚣等十多种禾本科  相似文献   

7.
汪远昆  罗举  张孝羲  翟保平 《昆虫知识》2011,48(5):1213-1221
对苏州市吴中区1984—2002年灯诱数据的分析表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灯下始见期一般在6月上旬,而主迁峰日则一般出现在7月上旬。1996年后,始见期有提前的趋势。对18年灯诱虫量的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田间迁入代虫量与6月份的灯诱虫量相关,田间第1代虫量与迁入代虫量相关,第2代则只与田间第1代和8月份的诱虫量相关。对1986—2002年吴中区白背飞虱田间虫量的分析表明,白背飞虱在田间一般要完成2个世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会出现第3代,表现出低迁入率(平均百穴21头)、高增殖倍数(G1/G0在30~200倍左右)和高峰值密度(16年平均百穴3200头)的种群特征。此间白背飞虱长翅型成虫的比率不高,迁入后便像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那样形成了滞留本地的增殖代(7月20日到8月10日)和以本地滞留为害与部分迁出个体混合而成的主害代(8月15日到9月5日),直到8月下旬和9月上中旬,其长翅型比率才会有大幅回升开始回迁,呈现出翅型长-短-长的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研究了2008—2010年潜山混作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的种群动态以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并结合2005年以来的灯诱及田间普查资料分析了造成不同年份白背飞虱种群消长态势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第3、4代白背飞虱分别在8月初和9月上中旬有2个发生高峰期,其中第3代主害单季中稻,第4代主害双季晚稻。(2)单季中稻和双季晚稻田白背飞虱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有所不同,中稻田四(2)代后期、五(3)代前期属于本地滞留、部分迁出,五(3)代后期属于大部迁出、少量滞留为害;而晚稻田五(3)代后期为基本迁入型,六(4)代前期为本地繁殖、少量迁出型,六(4)代后期大部迁出。(3)前期迁入虫量会影响田间2、3代种群数量,中稻田第3代滞留虫量的多少是影响双晚田后期发生量的重要因素,而降雨、温度等气象因子则是影响主害代(第3代)种群迁出与滞留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
谢国    李元明 《昆虫知识》1997,34(4):203-207
首先设定常年有一代粘虫发生的印度北部、云南省和我国江淮地区为云南省粘虫主害代(二代)的可能虫源地。然后,讨论各个可能虫源地一代粘虫发生量及迁出时期空中走廊气流方向和强度对云南省二代粘虫发生量的影响;分析云南二代粘虫迁入期与各个一代区成虫迁出期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云南二代粘虫虫源主要来自于江淮地区一代粘虫发生区;小部分来自于云南一代粘虫发生区,但其基数甚小,仅此成分不致造成对作物的危害;没有包含印度一代粘虫的成分。此结论在1994~1995年的异地测报应用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兴安地区位于广西东北部是每年稻纵卷叶螟在我国南北往返的必经之路,分析该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采用灯光诱捕、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动态和世代虫源性质,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迁飞高峰期进行了迁飞轨迹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在广西兴安地区随季节变化明显,年发生6代,于4月底迁入,迁飞活动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8月中旬。在双季早稻田、单季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均发生3代,且在不同类型田中重叠发生,其在双季早稻田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单季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2)明确了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各世代虫源性质。第2、3代主害双季早稻,均为迁入虫源;第4代数量最多,主害双季早稻,属于迁入虫源在本地繁殖世代;7月中下旬连续降雨天气阻碍第四代稻纵卷叶螟从本地迁出,滞留单季中稻为害。第5代主害单季中稻,虫源性质复杂,主要为本地虫源本地繁殖型,既有迁入,又有迁出;第6代前期主害单季中稻,后期主害双季晚稻,第7代为害双季晚稻,虫源性质均为本地虫源大部迁出型。(3)2010年广西兴安5月上旬稻纵卷叶螟迁入虫源地来自广东沿海阳江和湛江稻区,6月中旬大规模迁入虫源地主要来自广东沿海雷州半岛稻区。低空激流为稻纵卷叶螟的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而当时的降雨是迫使稻纵卷叶螟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10月中旬从本地迁出的稻纵卷叶螟,随东北气流南下可到达广西沿海北海市。  相似文献   

11.
扑虱灵控制稻飞虱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田茂仁  蒲正国 《昆虫知识》1996,33(3):129-132
秀山一季中稻区,白背飞虱、褐飞虱的主害峰期分别在6月底至7月中旬、8月上中旬,长达40天左右。试验长效农药扑虱灵的不同用药量对稻飞虱主害时期的控制和保产作用。结果表明,在白背飞虱虫量达到防治指标(1500头/百丛)或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施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750g/hm2,药效可维持40天左右,小区产量比不用药区增产37%左右。  相似文献   

12.
旋花天蛾(Herse convolvuli L.)又名甘薯叶天蛾,群众叫它“花豆虫”,是我区甘薯上的重要害虫。我们进行了发生规律的观察,现将几年来的结果整理如下。 一、生活习性 1.生活史及各虫态历期 旋花天蛾在阜阳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1964年黑光灯下出现了明显的四个高峰,初步认为该年发生不完全的4代(表1)。越冬蛹于5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羽化最多,6月中、下旬幼虫为害春甘薯,第一代成虫在7月中旬盛发,主要产卵于春甘薯,少数产在旱插的夏甘薯(即麦茬甘薯)上,7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时期,第二代成虫8月上旬盛发,8月中、下旬幼虫严重为害春、夏甘薯,第三代成虫于9月上旬盛发,9月中、下旬又进入暴食为害。从近几年观察来看,旋花天蛾在我区主要以8、9月为害最重,个别年份,7月份也能在局部地区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3.
潘欣葆 《昆虫知识》2002,39(3):191-193
近年来 ,浙北单季晚 (粳 )稻区稻飞虱发生特点为 ,以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 (Horvath)和Ni laparvatalugens (St l)褐飞虱为优势种群 ;发生代次多 ,主害代为 3代白背飞虱和 5代褐飞虱 ,少数年份 4代褐飞虱也成为主害代 ;发生偏重 ,但地区和田块间不平衡性突出。其发生主要受外迁虫量、水稻栽增管理和品种特性、夏秋季气候条件和农药防治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东方胎球蚧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伯仁  李秋竹 《昆虫知识》1994,31(4):223-225
东方胎球蚧在长春年生1代,以2龄若虫固着在二年生枝条的芽腋、分枝和不光滑处群集越冬。3月末至4月初开始活动为害。越冬若虫为害盛期为4月下旬至6月初。此时虫体明显膨大。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成虫期和卵盛期。7月初起当年若虫自介壳下爬出分散转移到叶片、叶炳和嫩枝上为害,老虫共2龄。调查未见雄虫,均行孤雌生殖。主要天敌有黑缘红飘虫和一种寄生性小峰。当前生产上可在若虫越冬后为害盛期前和当年若虫出壳分散期。因地制宜地用有机磷或合成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常规喷雾。防治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15.
<正> 七十年代以来,稻纵卷叶螟已上升为我区主要水稻害虫。通过调查研究,摸清了我地该虫冬后虫源为外地迁入;第二代(主害代)仍主要是外来虫源;当代迁入,当代可以为害成灾;当代蛾量与幼虫密度相关极显著。但靠田间系  相似文献   

16.
筛豆龟蝽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月琴  陈静福 《昆虫知识》1992,29(5):272-274
筛豆龟蝽是浙江兰溪一带大豆上的一种主要害虫。该虫在浙江兰溪1年发生3代,以成虫越冬。第一代危害春大豆,是主害代,第二、三代危害夏秋大豆。2~3龄若虫期是药剂防治的最佳适期。敌敌畏、杀灭菊酯(或速灭杀丁)、水胺硫磷和乐果乳剂1000~3000倍稀释液,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1997年至 1998年 ,我们在四川南充市金城山林场对平利短肛棒 (BaculumpinglienseChenetHe)的生物学特性及天敌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虫一年发生一代 ,以卵在卵囊内越冬 ,翌年 4月初开始孵化 ,4月中旬为孵化盛期 ,若虫共 5龄 ,6月下旬出现成虫 ,7月上旬到 9月下旬为产卵期 ,成虫 7月底开始死亡 ,终见于 9月下旬 ;具拟态、保护色、假死性和若虫断足能再生等奇特生命现象 ,但没有竹节虫常见的孤雌生殖行为 ;其天敌主要有鸟类、蜘蛛和捕食性昆虫等共 17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铁杉(Tusga chinensis Pritz)-云杉(Picea retroflexac Mast)、铁杉-华山松(Pinus armardi Franch)、云南铁杉(Tusga domosa Eichler)-槭树(Acer mono Maxim)-桦木(Betula platyphylla Suk)四川主要铁杉林类型中铁杉球蚜Adelges tsugae Annand林间定株、种群随机抽样、室内饲养研究表明,铁杉球蚜在四川1年发生2代(越冬代和第1代),世代重叠,成虫营孤雌生殖。越冬代从4月上旬至第2年的4月下旬,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平均产卵量为15.58粒,1龄若虫具有滞育越夏习性;第1代从12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卵盛期在3月下旬,平均产卵量为67.37粒,并可产生有翅成虫,但无转主危害现象。种群的发育与温度有相关性,温度高林分种群发育进度快于温度低林分。该虫的危害与生境有一定相关性,铁杉针阔混交林危害重于铁杉针叶林;同一树冠不同层次之间、不同方位之间危害程度差异不显著;当年受害严重的树株第2年受害不严重。  相似文献   

19.
螽蟖(东北蚕区通称(虫乖)子)属于直翅目螽蟖科(Tettigoniidae)。其种类很多,据已发现为害柞蚕的有:(1)土(虫乖)子;(2)青(虫乖)子;(3)叫蝈蝈(又名豆(虫乖)子);(4)长翅(虫乖)子(又名飞(虫乖)子);(5)红(虫乖)子(又名紫(虫乖)子);(6)班灶马(亦称蚕儿黄螽蟖)等6种以上。 螽蟖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辽宁地区每年发生一世代,以卵态越冬。若虫通常在5月上旬开始发生,中、下旬渐多,经过几次蜕皮后,于7月上、中旬变为成虫进行交尾,产卵于土中越冬。成虫于9月中旬以后渐渐死去。 螽蟖是柞蚕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面广,全国饲养柞蚕的省区普遍发生。在二化柞蚕放养地区,主要为害4—5龄春蚕和1—3龄秋蚕;同  相似文献   

20.
湖北红点唇瓢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权炳  陈邦强 《昆虫知识》1993,30(3):171-174
该虫在重庆一年发生4代,以2~4代成虫越冬。3月上旬气温达14℃以上成虫开始产卵。9月下旬气温达19℃以下停止产卵。在平均21.5℃和24.5℃时完成一代各需77~80天和37~55天。田间成虫于5月中旬、7月中旬、9月中旬和10月下旬出现4次高峰。捕食矢尖价、桑盾蚧、米兰白轮蚧和柿绒粉蚧。在益害比为1:100~400时,放虫后65天,矢尖蚧虫口下降87.42%~94.36%。发现幼虫寄生蜂6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