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对由健康人皮肤上分离的菌株(F65、A14-1、ad_3和Bf_1、Bf_2五株菌)进行了较系统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其生物学特征基本上符合表皮葡萄球菌、疮疱丙酸杆菌、干酪乳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做了抗生素、胆盐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对氯间苯二甲酚,以及(国际香型)氧化玫瑰等香精的敏感试验,并进行温度与时间、酸硷耐受性试验。  相似文献   

2.
人皮肤菌群分离株与成纤维细胞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微生物群(微种群)与宿主的关系,我们在人成纤维细胞的培养物中,定量的加入从皮肤上分离的常住菌和其它菌株的纯培养物进行混合培养,设立不加菌液的对照组,发现加入疮疤丙酸杆菌(A_(14-1)、表皮葡萄球菌(F_(65))等常住菌,以及从皮肤上分离的干酪乳杆菌(ad_3株)、青春双歧杆菌(Bf_1),有促进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延缓其老化等作用。而加入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脆弱美杆菌(A104株)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89株),则出现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脱核、裂解和死亡等毒害作用。我们的实验表明:皮肤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皮肤有生理性的滋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成团泛菌低分子脂多糖(Pantoea agglomerans lipopolysaccharide,LPSp)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估.本研究采用一次限量法,用昆明种小鼠进行LPSp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了解LPSp的急性毒性;采用新西兰兔分别进行LPSp急性和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以及急性眼刺激性试验,了解LPSp的皮肤和粘膜刺激性;采用豚鼠进行LPSp皮肤变态反应试验,了解LPSp的致敏性;应用平板掺入法进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考察LPSp的遗传危害.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LPSp对小鼠经口一次灌胃的LD50大于5 000 mg/kg体重,属实际无毒级别;LPSp急性和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以及急性眼刺激性试验结果显示,皮肤刺激和眼刺激积分均为0分,LPSp对皮肤无刺激性、对眼睛无急性刺激性;在皮肤变态反应试验中,LPSp在各观察时间点的皮肤变态反应积分均为0分,其致敏率均为0%,说明LPSp对豚鼠无致敏性; LPSp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结果呈阴性(P>0.05);LPSp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亦呈阴性,LPSp 各剂量组的微核发生率与阴性对照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阳性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剂量范围内,LPSp对小鼠经口毒性极低,属实际无毒级别,对家兔皮肤和眼睛无明显刺激性,对豚鼠无致敏性,对所试菌株和小鼠体细胞无诱变性和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4.
猪源双歧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从1~4周龄乳猪的粪便中共分离纯化到52个菌株。通过染色镜检、生化反应、代谢产物分析、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研究表明这些菌株均与双歧杆菌属特征相符。根据糖发酵试验初步鉴定结果,其中45个菌株为小猪双歧杆菌,5株为猪双歧杆菌,2株为嗜热双歧杆菌。部分菌株的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受试菌株对小白鼠无任何毒性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5种不同益生菌菌株的免疫调节作用,为选择适当的菌株进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取7例健康孕妇的脐血分离出的脐血单个核细胞(cord blood monocular cells,CBMC),分别与长双歧杆菌6-1株、婴儿双歧杆菌CGMCC313-1株、嗜酸乳杆菌YIT2004株、粪链球菌YIT0072株和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GMCC313-2株,以菌和CBMC比例2∶1(低)、20∶1(中)和200∶1(高)共培养24~36 h,同时设阴性对照(PBS)和阳性对照(脂多糖,LPS)。然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BMC表面CD4、CD25分子表达情况,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0、IL-12、IL-4、TGF-β1和IFN-γ的水平。结果 (1)与阴性对照(PBS)组相比,除200∶1比例的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GMCC313-2株能够显著提高CBMC表达CD4CD25(10.45±3.16 vs 5.84±2.32,P=0.009)以外,其余益生菌菌株对表达CD4CD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长双歧杆菌6-1株在中高剂量下,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0和IFN-γ,对产生IL-12无明显影响。(3)婴儿型双歧杆菌CGMCC313-1株在各个剂量下均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0,对IL-12和IFN-γ产生无明显影响。(4)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GMCC313-2株在中高剂量下,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0,对IL-12和IFN-γ产生无明显影响。(5)粪链球菌YIT0072株在低中剂量下,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0、IL-12和IFN-γ,而高剂量则无影响。(6)嗜酸乳杆菌YIT2004株在中高剂量下,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0,在中剂量下,能够刺激CBMC产生IFN-γ,对IL-12无影响。(7)在本研究中均未能检测出IL-4和TGF-β1。结论在目前国内使用的益生菌菌株中,仅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GMCC313-2株能够显著提高CBMC表达CD4CD25。5种菌株均能够刺激CBMC产生抗炎症因子IL-10;长双歧杆菌6-1株、粪链球菌YIT0072株和嗜酸乳杆菌YIT2004株能够刺激CBMC产生Th1型细胞因子INF-γ,仅粪链球菌YIT0072株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2。各个菌株在不同的剂量下,具有不同作用。提示在应用益生菌治疗免疫等相关性疾病时,应该考虑不同菌株对免疫细胞的不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掘氏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野生型菌株的单游动孢子无性系为亲本,测定了自交、杂交后代交配型的遗传,经KMnO_4处理引起的交配型变异以及F_1代可自孕单卵孢株有性生殖后代交配型的遗传与变异。聚碳膜间隔配对诱导A_1和A_2菌株自交产生的卵孢子经H_2O_2处理刺激萌发(萌发率12~16%)获得单卵孢株。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A_1和A_2亲本自交S_1代单卵孢株均保持与亲本一致的交配型。用KMnO_4处理上述卵孢子导致A_1和A_2亲本的部分S_1代单卵孢株出现自孕现象,少数A_1亲本自交后代改变为A_2交配型;从A_1交配型亲本的S_1代可自孕菌株产生的卵孢子萌发所建立的单卵孢株中,同时获得A_1和A_2交配型菌株。上述结果不支持Sansome关于疫霉菌A_1、A_2交配型分别由纯合、杂合基因控制的假说,进一步证明了Ko关于交配型抑制因子控制交配型表达的假说的合理性。掘氏疫霉种内菌株直接配对产生的卵孢子用H_O_2刺激萌发获得F_1代单卵孢株。测定结果表明,在F_1代出现A_1、A_2、A_1A_2、A~04种交配型的单卵孢株,其比例因不同亲本组合而有较大差异。 F_1代出现的A_1A_2菌株自孕产生的卵孢子经H_2O_2处理刺激萌发建立自交系,观察到A_1A_2交配型在有性生殖后代发生分离,各交配型比例因亲本不同而异。A_1A_2菌株的自孕能力在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可稳定遗传,认为F_1代出现的A_1A_2个体来自亲本的杂交。A_1A_2单卵孢株保藏4~6个月后大多仍具自孕能力,少数改变为A_2交配型。  相似文献   

7.
正常菌群对常见致病菌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德鑫   《微生物学通报》1993,20(4):217-220
生物拮抗作用是微生物种群关系研究的一个侧面,实验中我们使用从皮肤上分离的常住菌——痤疮丙酸杆菌(A14-1)和表皮葡萄球菌(F65)对常见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C189)、绿脓杆菌(C8514)和埃希氏大肠杆菌(C1356)的体外拮抗试验表明,它们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拮抗作用一般从48小时开始,72小时明显。而皮肤常住菌间无拮抗作用,相反它们还有协同作用,这对于皮肤的自净以及维持皮肤的微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实验中还进行了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等正常菌群分离株与上述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拮抗试验,结果表明也  相似文献   

8.
一株携带质粒的人两歧双歧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离携带天然质粒的人双歧杆菌.方法:用自制的改良型Blb双歧杆菌选择培养基,从人新鲜粪便分离双歧杆菌,对初步质粒检测阳性的单菌落通过糖发酵试验、(G C)mol%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结果:筛选到一株携带天然质粒的人双歧杆菌,编号B200304,在1.0%琼脂糖凝胶上,测得质粒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2 kb.通过对该菌株的形态学观察和糖发酵试验等生理生化特征研究,证明该菌株为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HPLC法测得其(G C)mol%为55.6,16SrDNA序列分析进一步证实该菌株为两歧双歧杆菌.结论:分离得到一株携带天然质粒的人两歧双歧杆菌新菌株.  相似文献   

9.
石油发酵产蛋白酶菌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Nu 53-1经NTG诱变处理曾选得42株嘌呤缺陷型。其中多数菌株产蛋白酶能力低于亲株,一株需要腺嘌呤或次黄嘌呤的嘌呤缺陷型B625-25产酶略高于亲株。小白鼠毒力试验表明B625-25的LD_(50)刃为18.95亿,而Nu53-1则仅为0.22亿(按3天死亡数计算)。嘌呤缺陷型与亲株相比毒力下降86倍左  相似文献   

10.
水貂粪便中双歧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TPY培养基,从健康水貂的粪便中分离培养、筛选出2个肠道菌株。方法细菌培养、菌落形态观察、染色镜检、分离纯化、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培养出的2株菌株为双歧杆菌,其中1株为长双歧杆菌,另1株为青春双歧杆菌;双歧杆菌对氯霉素极其敏感,对阿米卡星耐药。结论本实验为毛皮特种经济动物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株费氏丙酸杆菌费氏亚种生长特性及发酵代谢物的抑菌和促生长作用进行研究。方法将费氏丙酸杆菌费氏亚种无细胞发酵上清液分别与5株致病菌和3株益生菌添加至24孔板中进行培养,通过测定A_(600 nm)值的变化来研究发酵代谢物的抑菌和促生长作用。结果发酵代谢物中的抑菌成分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到第6天后增长趋于平缓。当发酵上清液添加量达到400μL时,溶血性链球菌被完全抑制,达到600μL时,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大肠埃希菌实验组A_(600 nm)值较对照组分别下降76.1%、68.5%、60.2%和43.9%,而长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实验组A_(600 nm)值较对照组分别上升17.1%和41.5%。结论费氏丙酸杆菌费氏亚种发酵代谢物对5株致病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对2株双歧杆菌的生长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双歧杆菌质粒的检测及其对抗生素敏感性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本文应用LeBLanc法提取6种20株双歧杆菌菌株的质粒,发现共有4个种的6株菌株存在着1~3个质粒,多数质粒的分子量小于6.0kb。存在质粒的双歧杆菌包括分离自人的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两歧双岐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用固体培养基滤纸片抑菌圈法测定双歧杆菌对15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测试的20株双歧杆菌菌株对所检测的1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无规律可循,而且质粒消除实验表明质粒的存在与所检测的抗生素抗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离筛选出一株对甲胺磷敏感的双歧杆菌菌株。方法双歧杆菌菌株传代筛选,取一系列浓度(4.0、2.0、1.0、0.5和0.25μg/mL)的甲胺磷农药标准溶液30μL加入含TPY液体培养基的检测管溶液内,双歧杆菌菌株接种到检测管内,37℃厌氧培养12h,测定检测管液体吸光度(A)值。结果筛选一株甲胺磷敏感的短双歧杆菌菌株LJM-006,微生物抑制法的最佳接种浓度为107 CFU/mL,最低检测限为0.5mg/L。结论筛选出一株甲胺磷敏感的双歧杆菌LJM-006菌株,并可作为微生物法检测甲胺磷残留的菌株。  相似文献   

14.
噻吩磺隆的毒性及致突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大鼠、豚鼠及家兔,采用经口及皮肤,粘膜染毒途径,研究其急性毒性。同时有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进行致突变性研究,了解噻吩磺隆的毒性及致突变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大于5000mg/kg,经皮LD50大于2000mg/kg。家兔皮肤刺激试验阴性,轻度眼刺激性和弱致敏性。Ames试验,微核试验及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噻吩磺隆属低毒性农药,在本实验条件下无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筛选出一株对甲胺磷敏感的双歧杆菌菌株。方法双歧杆菌菌株传代筛选,取一系列浓度(4.0、2.0、1.0、0.5和0.25μg/m L)的甲胺磷农药标准溶液30μL加入含TPY液体培养基的检测管溶液内,双歧杆菌菌株接种到检测管内,37℃厌氧培养12 h,测定检测管液体A值。结果筛选一株甲胺磷敏感的短双歧杆菌菌株LJM-006,微生物抑制法的最佳接种浓度107CFU/m L,最低检测限0.5 mg/L。结论筛选一株甲胺磷敏感的双歧杆菌LJM-006菌株,并可作为微生物法检测甲胺磷残留的菌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10株益生菌的各项生理功能,筛选抑制龋齿生成菌(变异链球菌)的优势共培养菌株,为后期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对组合菌株及单个菌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筛选,并进一步探索对变异链球菌的抑菌机制。结果10株益生菌菌株中,植物乳杆菌AI-66、乳双歧杆菌AI-01、干酪乳杆菌AI-12和婴儿双歧杆菌AI-20抑制变异链球菌较其他菌株有优势;鼠李糖乳杆菌AI-11与发酵乳杆菌AI-25、婴儿双歧杆菌AI-20与副干酪乳杆菌AI-62、乳双歧杆菌AI-01与干酪乳杆菌AI-12这3个共培养组合菌株较单个菌株对变异链球菌的抑制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可能的抑菌物质在低pH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且对热不敏感,对胰蛋白酶敏感,可能是小分子多肽类物质。结论筛选出的3个共培养组合菌株在抑制龋齿生成菌(变异链球菌)效果上较单菌株有优势,可应用于食品、功能食品及膳食补充剂中,以降低龋齿、口臭等口腔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为研制食品双歧杆菌制剂,从健康长寿老人肠道正常菌群分离并鉴定具有较高生物活性及保健作用的双歧杆菌菌株。对30份未明菌株标本,进行了分离,纯化,鉴定,经生物学特性,生化试验,同时做代谢产物分析,各菌均产生乙酸和乳酸为主。还做了DNA(G+Cmol%)含量测定,测定值在56~63范围。而确定3株为婴儿双歧、5株为青春双歧,共选出8株双歧杆菌,为选育优良的双歧杆菌菌株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改良的乳酸细菌(MRS)培养基从健康人群的粪便中进行双歧杆菌的分离筛选。结果表明:在添加有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X-Gal)的MRS培养基上双歧杆菌的菌落呈典型的乳白色并带有蓝色,其他菌株的菌落呈白色或深蓝色。实验共分离出10株疑似菌株,经生理生化试验和Biolog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结果发现其中4株为双歧杆菌,这4株菌中有3株为两歧双歧杆菌,1株为长双歧杆菌。和传统MBS培养基相比较,改良MRS培养基能显著提高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19.
双歧杆菌的耐药性与质粒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的耐药性与质粒的关系。方法 对17株5种来自微生态制剂的双歧杆菌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和质粒检测,利用溴化乙锭消除其质粒;比较质粒消除前后耐药性的改变。结果17株双歧杆菌对氨基糖式类和多肽类抗生素呈强抗性;除1株短型双歧杆菌B157存有2.7Kb和5.6Kb两种质粒外,其余菌株均未质粒,消除后持粒的B157株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并未改变。结论 此17株双歧杆菌的耐药性与质粒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部分正常菌群分离菌株的超氧化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部分正常菌群的生理和病理机制,我们测定了这些菌株的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变化,发现皮肤常住菌的分离株的混合培养时,SOD活性增加,说明它们具有协同作用。此外,对其它菌株SOD活性测定结果可知,类杆菌和双歧杆菌的SOD活性最低,其它菌株也有一定的SOD活性,如乳杆菌的SOD活性为47.47~98.98μg/ml,大肠杆菌的SOD活性为127.12μg/ml肠球菌的SOD活性为172.5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