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娄玉山  马宁 《化石》2014,(1):44-48
正1963~1964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考队在陕西蓝田陈家窝子与公王岭先后发掘出蓝田直立人下颌骨与蓝田直立人头盖骨等,同时,在这两个遗址上又发现了文化遗物及与蓝田直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今年恰逢发现蓝田直立人头骨50周年。写此文章,与大家分享。1959年地质专家曾河清来到陕西蓝田考查后,报道了陕西蓝田地区一个相当良好的新生界剖面,由于此前蓝田地区的新生界发育良好,一  相似文献   

2.
陕西蓝田地区新生代地层发育较好,从始新统到全新统均有出露,并且富含脊椎动物化石。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新生代研究室的同志组织的野外队开始在该地区进行野外调查,发现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并发现了著名的蓝田人(Homo erectus lantianensis)。1964年在有关单位的协作下,开展了较全面的多学科的研究,并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PY30井早中新世―更新世地层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490-690m和1 040-1 170m井段化石丰度和分异度均较高,700-1 035m和1 179-1 809m化石丰度中等,井段下部1 818-3 478m化石稀少,种类单调。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的存在,对该井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划分。在490—3 478m地层中识别出12个钙质超微化石带或联合化石带,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更新世,据此建立了该井的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框架,探讨了下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上中新统、上中新统与上新统以及上新统与更新统界线划分的钙质超微化石标志。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异度及特征性环境指示种丰度的变化,划分了8个沉积环境演化阶段,从而讨论了早中新世至更新世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自 2 0世纪 60年代 ,陕西蓝田地区就以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成为研究中国晚新生代哺乳动物与地层划分对比的经典地区之一。李传夔等 ( 1 984)根据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建立了灞河期 ,并与欧洲的Vallesian期对比。邱占祥等( 1 990 ,1 995)认为化石证据不充分 ,而将其与保德期合并。近年来 ,黄土高原三趾马红粘土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 ,红粘土沉积最早可能开始于约 8Ma前。因此 ,狭义的保德期可能只代表了晚中新世晚期 ,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分期的再划分问题又重新被提出。自 1 997年以来 ,我们课题组在蓝田地区共发现 52个化石地点 ,其中的 2 6个含有哺乳动物化石 ,大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共计 1 666件。经过详细野外地层测量 ,绘制了综合地层剖面 ,并将主要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点对比标定到综合地层剖面上。经过对各门类化石的初步研究 ,以及对已有化石材料的初步修订 ,到目前为止 ,陕西蓝田灞河组共计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45种 ,蓝田组 2 0种。新的化石证据表明 ,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完全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保德三趾马动物群。大哺乳动物化石以灞河三趾马与贾氏三趾马为代表 ,牛科化石组合在种级甚至属级上有明显的区别。大量的陕西转角羚羊 ,小型的Protoryx、Dorcadoryx以及Ga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南海北部大陆架莺琼盆地67口钻井的钙质超微化石资料,结合ODP184航次、2004年国际地质年代表等国内外几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研究区渐新统以来31个钙质超微化石属种的地质年代意义,厘定了18个化石带及3个联合化石带。讨论了乐东组、莺歌海组、黄流组、梅山组、三亚组、陵水组和崖城组的时代归属以及更新统与上新统、上新统与中新统、上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下中新统、中新统与渐新统界线的钙质超微化石划分标志,建立起可与全球对比的莺琼盆地高精度年代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6.
山西西南部的上新统和第四系,发育良好,剖面比较完全,曾经过不少地质工作者调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王竹泉(1926),德日进、杨钟健(1930,1933),裴文中(1958)和刘东生(1962,1964,a、b)等的工作。他们在晉西南的午城(隰县)、丁村(襄汾)、霍县等地区记述的一些上新统和更新统剖面,与哺乳类化石层位,成了在我国黃土高原划分和对比晚新生代地层和化石层位的标准剖面。  相似文献   

7.
西科1井0.10—1267.80m岩芯中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低,属种比较单调。分析831个样品,仅在48个样品中发现钙质超微化石,共鉴定10属17种及1个未定种,主要化石种为Calcidiscus leptoporus,C.macintyrei,Coccolithus pelagicus,Cyclicargolithus floridanus,Gephyrocapsa caribbeanica,G.oceanica,Helicosphaera carteri,H.euphratis,Pontosphaera multipora,Pseudoemiliania lacunosa,Reticulofenestra minuta,R.minutula,Sphenolithus abies,S.moriformis和S.neoabies等。根据钙质超微化石生物事件及组合特征,结合有孔虫和大型底栖钙藻等研究结果,对西科1井0.10—1267.80m地层进行了划分,大致可划分为5段:1)0.10—212.20m地层属于第四系NN21—NN19带;2)214.29—328.69m归属于更新统NN18带至上新统;3)330.97—598.12m属于上新统NN15带至上中新统;4)599.53—1231.62m归属于中中新统至下中新统;5)1233.62—1267.80m为下中新统。由于化石丰度和分异度均较低,未建立完整的钙质超微化石带序列。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及组合特征,确定研究井段的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至第四纪。西科1井生物礁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对该井生物地层的划分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陕西蓝田陈家窝中更新世哺乳类化石补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64年,本文前一作者曾记述了1963年在陕西蓝田泄湖陈家窝中更新统发现的与蓝田猿人下颌骨共生的哺乳类化石(周明镇,1964)。1964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蓝田发掘队赵资奎、柴凤岐等同志,在贾兰坡教授领导下,又继续在该地点进行了较大规模  相似文献   

9.
湖南邵东早石炭世早期介形类新属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1年,笔者在邵东组的标准地点——湖南邵东界岭王冲剖面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砂岩段或“岳麓砂岩”)和下石炭统岩关阶邵东组至孟公坳组采到丰富的介形类化石,这些介形类的发现将有助于湘中地区下石炭统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为泥盆系一石炭系界限的划分增添新资料。本文仅描述湖南邵东界岭下石炭统邵东组和孟公坳组部分  相似文献   

10.
浙、皖中生代轮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王振 《古生物学报》1981,(4):311-323
一前言1972至1973年,安徽省311队和浙江石油队,分别在枞阳和杭州下白垩统采集到一些轮藻化石。1973至1974年,在安徽和浙江省区测队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华南红层队,先后对浙、皖中生代陆相地层进行野外调查时,在安徽怀宁、歙县、宣城和浙江兰溪、梅城等地,又发现一批轮藻化石。产化石的地层包括:中三叠统铜头尖组;中侏罗统洪琴组、渔山尖组;下白垩统岩塘组、姑山组、杨湾组、徽州组、“朝川组”和上白垩统宣南组。经笔者鉴定,计7属16种1变种(包括6新种、1新变种和1未定种)及少量营养体碎片。除宣南组外,本文记述的各化石组合,对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划分及其对比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两栖犀科化石广泛出现于欧亚大陆及北美的中、上始新统,渐新统及下中新统中。两栖犀属(Amynodon Marsh)是两栖犀科(Amynodontidae)中较原始的一个属。它的头骨和前臼齿列都不过分缩短,犬齿也不十分特化,上、下臼齿横脊的倾斜度不大,划分下臼齿为前、后叶的外壁上的纵沟很明显,这些都是已知早期类型的特点。这些早期类型的化石都发现于中、上始新统中。在渐新统中发现的两栖犀类,性质已相当特化,如门齿及前臼齿的数目大大缩减,头骨及前臼齿列的长度也特别缩短,犬齿异常发达,上、下臼齿横脊的倾斜度较大,下臼齿外壁上的纵沟不明显或消失等。  相似文献   

12.
湖南湘乡上泥盆统佘田桥组介形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湖南湘乡上泥盆统佘田桥组介形类化石,共有18属35种及未定种,其中包括11新种。通过与国内外泥盆纪和早石炭世介形类进行比较表明,它们与下伏的中泥盆统棋梓桥组介形类组合和上覆的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介形类组合均有明显的差别,该介形类动物群的发现,为佘田桥组的地质时代的确定及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依据,并对研究介形类动物群的演化增加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云南具有丰富的鱼类化石,早已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所瞩目。但在解放前,有关鱼类化石的研究论文甚少,最早为丁文江、王曰伦(1937)报道的曲靖翠峰山和廖角山的头甲鱼科Cephalaspidae化石,是我国下泥盆统地层中最先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1948年刘东生记述了云南弥勒西龙镇大哑口下泥盆纪的多瘤亚洲棘鱼Asiacanthus multiluberculatus为我国棘鱼化石的首次记述。这一时期只是局限于零星化石标本的形态描述,六十年代以来,为进行古鱼类的调查发掘工作先后在曲靖、沾益、武定,禄劝,嵩明、宜良,广南及昭通等地,收集到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在…  相似文献   

14.
1965年5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持,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了“蓝田中国猿人初步研究成果学术报告会”。北京各有关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学工作者二百余人出席了会议。在报告会上,贾兰坡、周明镇和吳汝康分別作了关于蓝田公王岭第四纪地层、哺乳动物羣和猿人化石的报告。根据初步研究结果,产蓝田人化石的地层为中更新统(泄湖组红色土的埋藏土中)下部。动  相似文献   

15.
河马是非洲、欧洲和亚洲南部新生界上部(上新统中、上部到全新统)地层中一类比较常见和分布较广的化石哺乳类。我国境内过去始终未找到过这一类的动物化石,虽然从河马类的地史和地理分布上看,在我国南方(特别是云南),由于动物群的性质和亚洲南部的十分近似,完全可能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存在。  相似文献   

16.
河南卢氏上始新统卢氏组下部含脊椎动物化石层中,曾发现过好几种在第三纪早期哺乳类进化上很有意义的化石,例如:古齿兽科的副等尖齿兽(Paratriisodon),古剑齿虎(Eusmilus),始犬(Miacis),双锥兽(Dichobune)等。最近,在同一批材料中,又发现了一种新的跗猴类的灵长类化石,虽然只有一个不太完整的标本,但因我国已知的古老灵长类化石的材料很少,所以还是一个较有意义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该文研究的介形类化石来自云南东部陆良、曲靖及昆明盆地上第三系茨营组和第四系更新统,计13属、1亚属、22种,其中包括13新种。根据介形类同种分布特征可建立4个化石组合。通过介报类化石组合特征及同种在地层中的分布,将云南东部地区晚新生代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  相似文献   

18.
陕西蓝田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叙述材料,分别来自蓝田金山九浪沟、厚镇刘家坪、涝池河沟及渭南阳郭西岔湾四个地点。四个地点的化石性质和地层时代是相同的,因此合并研究。这些材料是1963—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发掘和采集的。渭南阳郭西岔湾地点是根据西北大学李树照同志提供的线索,找到一些与泥河湾期大致相当的化石。化石发现于红色土底部的厚层钙板之中。蓝田金山九浪沟除了蓝田四不象鹿外,还有三门马等化石,也发现于红色土底部钙质结核之中。蓝田厚镇涝池河沟除了发现有中、晚更新世二个层位的哺乳动物化石之外,大量的发现是属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主要地点有:63707, 64102,64103,64105,64111,64096及64099。厚镇刘家坪地点距涝池河沟较近,可视为一个地点。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元谋人化石地质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根据对元谋组(广义)的岩石地层,古生物地层和磁性地层的重新认识,确认由广义的元谋组建立上新统沙沟组、下更新统元谋组(狭义)和中更新统上那蚌组的划分。 元谋人化石产出在上那蚌组,时代为中更新世,处在古地磁极性柱的布容正向期的底部,其时代应不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50—60万年。  相似文献   

20.
广西百色盆地六吜组、洞均组的时代及脊椎动物群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继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队、广西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广西博物馆,对百色盆地下第三系进行的系统调查和研究之后,笔者于1974年对过去发现化石较少的“红色岩组”(六吜组)及“灰岩段”(洞均组)作了进一步观察,在洞均组中补采到一些化石。这些材料有助于上述地层有关问题的讨论。本文是这批化石的研究结果,文中对该盆地始新统划分提出一些补充意见。工作过程中,我们得到广西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广西651地质队的帮助和提供部分化石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