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探明二代亚洲玉米螟发生量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本试验在田间采用人工密度梯度接卵法(0、20、50、100和200块·百株-1),模拟自然情况亚洲玉米螟发生量,研究辽宁地区二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对玉米的经济阈值。结果表明:百株接卵量与虫孔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百株虫孔数与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回归方程分别为y=3.1999x+24.8416(R2=0.953,P0.01),y=0.0234x-1.6167(R2=0.988,P0.01),推导出百株接卵量与玉米产量损失率的方程为z=0.0749x-1.0354,即落卵量每增加1块,虫孔数增加约3.2个,产量损失率增加7.49%;隧道长度与雌穗长度、穗粗及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玉米茎秆隧道长度每增加10 cm,玉米平均减产7.02 g,产量损失率平均增加4.38%;根据经济阈值定义,在产量8411 kg·hm~(-2)的玉米田,使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进行单次防治时,辽宁地区防治二代亚洲玉米螟的经济阈值为百株玉米累计落卵量17.39块。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危害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发生趋势,为亚洲玉米螟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2—2013年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对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的田间落卵量及为害趋势进行研究,同时分析田间落卵和为害情况的关系。【结果】亚洲玉米螟1代卵始见期在6月14日左右,高峰期在6月25日左右,末期在7月15日左右;2代卵始见期在7月25日左右,高峰期在8月15日左右,末期在9月1日左右。1代落卵量呈整体下降趋势,2代落卵量呈整体增加趋势,两代之间微弱相关(r=-0.058,P=0.857)。百株虫孔数呈整体下降趋势,虫量和被害株率在年度间呈不规则波动,整体发生趋势12年间未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对亚洲玉米螟卵量和玉米受害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亚洲玉米螟为害是两代共同作用的结果,1代落卵量对越冬虫量影响很小,秋季剖杆时玉米螟的越冬虫量主要由2代落卵量决定,但1代落卵量对秋季剖杆百株虫孔数和被害株率的贡献大于2代。【结论】1代玉米螟发生重,秋季收获时虫孔数较多;2代玉米螟发生重,秋季收获时虫量较大;玉米螟秋季剖杆百株虫孔数整体下降,但被害株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说明2代玉米螟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3.
浙江稻田稻秆潜蝇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2004在浙江较系统地研究了山区和半山区稻田稻秆潜蝇的种群动态与为害损失的关系,组建了田间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1、2代稻秆潜蝇的卵、幼虫、蛹、成虫死亡率分别为42.7%、14.5%、4.4%、12.6%和32.8%、16.5%、18.9%、15.6%。水稻秧苗期、大田期稻秆潜蝇卵(虫)量与株为害率、为害损失率的关系分析表明,随着卵(虫)量增加,株为害率上升,产量损失率加大,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成虫盛发至卵孵盛期为防治适期,稻秆潜蝇防治指标为秧苗期平均每百株有卵10粒,株为害率1%以上;大田期平均每丛水稻有卵1粒,株为害率3%~5%。  相似文献   

4.
【目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亚洲玉米螟越冬特性及预测预报的研究,对于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东昌府、曲阜、商河、滨城区、即墨和栖霞地区玉米秸秆和穗轴进行剖查,统计越冬幼虫虫量和位置分布。并将幼虫带回济南放于室外待其化蛹,统计化蛹时间及存活率。【结果】山东省6个地区2007年春季玉米秸秆和穗轴中亚洲玉米螟平均越冬虫量分别为41.80头/百秆和19.91头/百穗,其中在玉米秸秆中越冬虫量占总量的67.30%。越冬幼虫在玉米秸秆上、中和下部比例分别为21.18%、38.80%和40.02%。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化蛹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分别为5月27日、6月5日和6月21日,预测越冬代羽化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分别为6月8日、6月17日和7月1日。【结论】应重视对亚洲玉米螟越冬虫源的控制,及时处理玉米秸秆和穗轴,第一代幼虫应该在6月中下旬防治,第二代应该在7月中旬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已经成为黄淮海玉米穗期的重要害虫,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桃蛀螟发生危害与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病程度和玉米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方法】在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通过人工接种法将桃蛀螟初孵幼虫及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单接或复合接种到玉米果穗上,收获时调查果穗上桃蛀螟为害级别、镰孢穗腐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测定玉米产量。【结果】在玉米果穗的不同发育阶段,镰孢穗腐病病情指数均以复合接种处理最高,单接虫次之,单接菌最低。在单接虫处理中,镰孢穗腐病的发生程度及桃蛀螟为害级别均以吐丝期最重。拟轮枝镰孢菌与桃蛀螟复合侵染危害后,使得玉米产量性状发生改变,导致产量下降,以吐丝期危害影响最大,单穗损失率为33.09%,灌浆期和乳熟期分别为22.50%和10.13%。【结论】玉米穗期桃蛀螟的为害明显会加重镰孢穗腐病的发生,从而导致了更严重的玉米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明确玉米田中常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的安全性。【方法】室内用田间推荐剂量在玉米叶片上施用4种杀菌剂(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叶枯唑和吡唑醚菌酯)以及4种杀虫剂(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施药后1, 3, 5和7 d调查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玉米叶片24 h时的死亡率、寄生能力(寄生的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卵量)及子代羽化率。【结果】施药后不同时间,不同杀菌剂和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虫的死亡率、寄生能力和羽化率产生显著影响。4种杀菌剂中,叶枯唑和吡唑醚菌酯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能力持续影响时间长,在施药7 d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含叶枯唑和吡唑醚菌酯残留的玉米叶片24 h时其寄生的麦蛾卵量分别为20.25和20.80粒;戊唑醇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最大,施药7 d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含戊唑醇残留的 玉米叶片24 h时子代羽化率为18.48%,施药3 d后接触时死亡率高达37.03%。4种杀虫剂中,阿维菌素和吡虫啉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能力持续影响时间长并且毒性较大,在施药7 d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含阿维菌素和吡虫啉残留的玉米叶片24 h时的寄生的麦蛾卵量为3.43和9.19粒,施药后1-3 d时死亡率分别高达96.21%和74.00%;高效氯氰菊酯对玉米螟赤眼蜂子代羽化的持续伤害时间长,施药7 d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含高效氯氰菊酯残留的玉米叶片24 h时的子代羽化率为27.92%。总体来说,4种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较4种杀菌剂大。【结论】田间释放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前7 d不建议喷施戊唑醇、叶枯唑和吡唑醚菌酯3种杀菌剂以及阿维菌素和吡虫啉两种杀虫剂,前5 d不建议喷施甲基硫菌灵和高效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使用时应该根据该药的田间推荐浓度合理喷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农作物间套作对害虫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害虫的行为反应,通过研究玉米/甘蔗套作系统中植物气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行为的影响,将为利用化学生态手段防治套作田中的害虫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昆虫触角电位实验、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实验,测定了甘蔗、玉米植株及二氯甲烷漂洗物对亚洲玉米螟成虫产卵、幼虫取食的影响。【结果】亚洲玉米螟成虫在甘蔗植株上的落卵量(卵粒数、卵块数)与玉米植株差异不显著,取食甘蔗植株的幼虫数量显著低于玉米植株。亚洲玉米螟对甘蔗、玉米叶片漂洗物均可产生EAG反应,且在同一浓度下的反应值之间无显著差异。成虫产卵量(卵粒数、卵块数)在0.1 gE/mL浓度的甘蔗和玉米漂洗物间差异不显著;幼虫对经甘蔗叶片漂洗物处理过的饲料的相对取食率均低于65.00%,显著低于玉米漂洗物处理的饲料。【结论】甘蔗和玉米气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影响没有差异,但甘蔗气味会导致初孵幼虫表现出很强的逃逸行为。  相似文献   

8.
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是京郊玉米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3代,近几年为害逐渐加重,蛀孔率一般在15%左右,高的可达90%以上,影响了玉米产量与质量。为了制定其适宜的防治指标,我们对2代玉米螟危害与玉米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984、1987年采用田间玉米螟自然钻蛀,后期按蛀孔部位分类进行收获,测定单株产量,结果所得数据不理想,年度间蛀孔部位受天气条件和农田小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蛀孔部位很难控制,而且玉米螟喜好选择比较强壮的植株钻蛀,所以处理与对照间不好作比较。1989年我们采用了人工接虫强迫钻…  相似文献   

9.
江苏沿江棉区3代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及经济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虫为害,研究了3代棉铃虫对蕾铃脱落及结铃的影响,观察了不同年份棉铃虫卵和各龄幼虫的自然存活率及棉花蕾、幼铃的成铃率。结果表明,蕾铃的虫害脱落率对结铃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达-0.8917,虫量和蕾铃脱落数主要通过接虫期间的虫害脱落率影响棉花结铃,其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8894和-0.891,接虫期间的自然脱落率对结铃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均很小,表明33代棉铃虫为害时棉花4的补偿能力已基本丧失,各龄幼虫的为害量观察表明,1-6龄幼虫的单虫为害当量分别为0.02、0.14、0.31、0.47、0.84和1.54个大铃,根据防治的直接和间接收益,得出3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累计卵量26粒。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应用赤眼蜂Trichogramma sp.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的蜂种及合理的放蜂时期。【方法】2016-2017年,在齐齐哈尔市玉米田人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和螟黄赤眼蜂T.chilonis防治亚洲玉米螟。于6月30日第1次释放蜂15 000头/hm~2,8月5日第2次释放蜂30 000头/hm~2。【结果】释放不同蜂种田的亚洲玉米螟卵块被寄生率间差异显著,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田的寄生率最高,平均为95.7%,比未放蜂对照田的自然寄生率提高了49.0%。其次为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平均寄生率分别为75.0%和71.0%。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3种不同赤眼蜂的玉米田平均被害株率、百株残存虫量和蛀孔数差异显著,综合防治效果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最高,为78.1%,其次是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分别为66.2%和60.2%。【结论】玉米螟赤眼蜂是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防治玉米螟的适宜释放蜂种,第1次放蜂时间提早到6月30日左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抗螟性鉴定是转基因抗虫玉米研发的重要一环。本文主要就转基因玉米BT799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展开评价,同时测定了BT799植株组织中Cry1Ac蛋白的表达量。【方法】采用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室内生测和田间人工接虫鉴定3种方法。【结果】转基因抗虫玉米BT799组织中Cry1Ac蛋白含量分别为768.0 ng/g(蛋白/鲜叶重)和1 452.8~2 978.5 ng/g(蛋白/花丝、苞叶或幼嫩籽粒干重)。田间心叶期接虫条件下转基因抗虫玉米BT799和CC-2XBT799表现高抗亚洲玉米螟。室内取食转Cry1Ac基因玉米不同组织的亚洲玉米螟敏感幼虫7 d后的存活率为0~37.5%,取食非转基因对照的存活率为89.9%~100.0%。亚洲玉米螟不同抗性品系取食郑单958K组织的存活率以Cry1Ie抗性品系最低,其次是Cry1F抗性品系,均显著低于取食对照郑单958,Cry1Ac抗性品系最高,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转Cry1Ac基因玉米BT799对亚洲玉米螟有很高的杀虫作用和良好的田间抗螟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公社是一个多雨的高寒山区,玉米是主要作物,玉米螟在我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个别二代),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使用颗粒剂防治,不但用药成本高,费工多,防治适期短和其他农活错不开,而且效果也不够理想。为了全面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我们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科技局、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以社员群众、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三结合小组为中心,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群众性科学试验活动。1971年取得了放蜂治螟1,100亩试验成功后,1972—74年连续三年在17,500亩玉米地放蜂,有效地压低了玉米螟的为害,防治效果逐年提高,四年平均降低玉米螟遗留虫量76%,百株遗留虫量由放蜂前的214头降低到12头,四年累积的效果达到94.4%,贫下中农说:“赤眼蜂真顶用,过去割地时玉米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明确感染Wolbachia的松毛虫赤眼蜂孤雌产雌品系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方法】2012和2013连续两年于沈阳地区玉米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孤雌产雌品系和两性生殖品系。【结果】2012年孤雌产雌品系对1代亚洲玉米螟卵寄生效果为66.39%,对2代玉米螟卵寄生效果为69.53%,与对照(松毛虫赤眼蜂两性品系)相比无显著差异(分别为56%,79.73%)(P≥0.05),2013年孤雌产雌品系对1代亚洲玉米螟卵寄生效果为56.20%,对2代玉米螟卵寄生效果为82.10%,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分别为52.24%,75.71%)(P≥0.05)。收获前期剖杆结果表明,2012年孤雌产雌品系及对照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22.50%、27.50%,2013年分别为38.28%、21.09%,连续两年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从田间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孤雌产雌松毛虫赤眼蜂品系可取得与生产用两性松毛虫赤眼蜂品系同期的防治效果,且孤雌产雌松毛虫赤眼蜂在种群增长速率、降低规模化培养成本、低密度种群下进入新生境并建立种群等方面都要优于正常松毛虫赤眼蜂品系,因此其具有很好的生防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研究,明确江苏省棉田玉米螟存在4个生态区。其生态特点分别是,Ⅰ.一代为害区:为淮北及沿海北部的夏玉米棉花区,为害受天气条件制约,6月上甸“高温低湿”为害轻,反之则重。二、三代为害玉米。Ⅱ.二、三代为害区;为沿海中南部春玉米棉花区,一代为害玉米,二代为害玉米、棉花,三代集中为害棉花。Ⅲ.一、二、三代为害区:为邻近玉米区的稻棉区,受外来虫源影响,距玉米区越近,二、三代为害越重。Ⅳ.为害钕轻区:为远离玉米区的稻棉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niafurnacalis(Guenee)绿色防控技术组装集成田间防效及效益。【方法】对6种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组装集成进行田间平均防治效果、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的测定,从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投入成本、投入产出比、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投射式杀虫灯+悬挂性诱剂诱芯、投射式杀虫灯+释放赤眼蜂、投射式杀虫灯+喷施Bt可湿性粉剂、释放赤眼蜂+喷施Bt可湿性粉剂、性诱剂诱捕器+释放赤眼蜂、性诱剂诱捕器+喷施Bt可湿性粉剂6种不同绿色防控技术组装集成对亚洲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3.55%、85.26%、87.28%、89.57%、84.74%和86.75%,挽回产量损失率分别是15.55%、16.13%、16.97%、17.53%、15.66%和16.50%;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57.23、1:25.76、1:19.41、1:17.53、1:9.23和1:8.48。【结论】释放赤眼蜂+喷施Bt可湿性粉剂、投射式杀虫灯+喷施Bt可湿性粉剂、投射式杀虫灯+释放赤眼蜂、投射式杀虫灯+悬挂性诱剂诱芯为最佳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组装集成。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人工接虫为害,获得了棉铃虫各龄期幼虫在棉花上的为害量和为害损失。并观察了不同年份棉铃虫卵和各龄幼虫的自然存活率。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了自然状态下第3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其值为百株累计卵量100粒,或当日百株新增卵量25粒。与用固定虫量研究方法得出的指标相比,该指标更合理、更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浙江省鲜食玉米品种上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方法】2019年在浙江东阳通过灯诱和性信息素诱捕方法研究草地贪夜蛾成虫消长规律;通过田间调查明确成虫产卵习性和幼虫对玉米植株的为害习性,以及幼虫对不同甜、糯玉米品种的为害差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高效防治药剂。【结果】灯诱和性信息素诱捕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浙江东阳于6月中下旬和9月中旬出现2次明显成虫高峰,9月峰值显著高于6月;草地贪夜蛾成虫趋向于在较低叶龄玉米植株上产卵,80%的卵产于玉米叶片正面,幼虫取食具有显著的趋嫩习性,严重为害玉米心叶和果穗;不同玉米品种被害株率差异较大,甜玉米品种为害株率为0~28.41%,糯玉米品种为害株率为0~42.50%。2019年在浙江东阳进行的田间药剂试验筛选出了甲维盐、虱螨脲、乙基多杀菌素、甲氧虫酰肼、虫螨腈、丙溴磷、灭多威、茚虫威、苦皮藤素Celastrus angulatus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mestra brassicae NPV, MbNPV)等高效防治药剂,药后3 d虫口减退率为87.61%~98.99%,田间持效期...  相似文献   

18.
繁育寄主对三种赤眼蜂个体大小及抱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张斌  张帆  李元喜 《昆虫学报》2015,58(10):1098-1107
【目的】繁育寄主及成蜂日龄均会影响赤眼蜂体内的抱卵量,为了解繁育寄主及育出赤眼蜂个体大小与赤眼蜂抱卵量的关系,我们在室内研究了米蛾 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卵和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üenée)卵作为繁育寄主对3种赤眼蜂雌蜂大小、抱卵量的影响。【方法】在光周期14L:10D、温度25±1℃的室内条件下,以米蛾卵、亚洲玉米螟卵作为繁育寄主,解剖不同日龄(羽化后12-72 h)松毛虫赤眼蜂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以及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观察雌蜂抱卵量,测量成蜂的大小,分析雌蜂抱卵量与其日龄、个体大小以及繁育寄主的关系【结果】在羽化后48 h以内,3种蜂的抱卵量随雌蜂日龄的增长而增加。羽化后72 h,除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及玉米螟卵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的抱卵量比羽化后48 h时略高外,其他组合均出现下降。以亚洲玉米螟卵为繁育寄主时的玉米螟赤眼蜂的抱卵量显著高于对应日龄的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时的抱卵量,而松毛虫赤眼蜂(除羽化后12和24 h外)和稻螟赤眼蜂则相反;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时,相同日龄的赤眼蜂中,松毛虫赤眼蜂抱卵量最高,稻螟赤眼蜂的抱卵量最低;以亚洲玉米螟卵为繁育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抱卵量最高,稻螟赤眼蜂抱卵量最低。雌蜂抱卵量与雌蜂个体大小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程度随雌蜂日龄增加而更加明显。【结论】后足胫节长度可以作为评价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质量的指标。赤眼蜂抱卵量受繁育寄主、赤眼蜂蜂种及雌蜂日龄的显著影响,寄主的适合性也会影响育出赤眼蜂的大小,筛选合适的繁育寄主有助于提高赤眼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播期夏玉米二代玉米螟幼虫为害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调查表明 ,不同播期夏玉米上二代玉米螟幼虫为害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由此根据玉米螟发生期与玉米生育期的对应情况 ,提出了 3种类型田玉米螟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和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为试验对象,研究低温冷藏米蛾卵对赤眼蜂子代质量的影响,为米蛾卵的合理利用,赤眼蜂的工厂化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米蛾卵在不同温度(1、4、7、10℃)下冷藏不同时间(3、5、7、10、15、20、25、30、40d),研究米蛾卵冷藏后作为寄主卵对两种赤眼蜂子代寄生卵量、F_2代羽化出蜂率和雌蜂率的影响,利用赤眼蜂子代寄生卵量、F_2代羽化出蜂率和雌蜂率三者乘积表示赤眼蜂子代质量(Q),根据赤眼蜂子代质量判断冷藏米蛾卵对子代质量的影响。【结果】米蛾卵冷藏温度和时间对赤眼蜂子代寄生卵量影响显著,但不同赤眼蜂种类和不同冷藏温度间表现不同。繁殖稻螟赤眼蜂时,米蛾卵在4℃下冷藏赤眼蜂寄生卵量下降最缓,米蛾卵冷藏20d内赤眼蜂寄生卵量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其他温度下米蛾卵冷藏3 d稻螟赤眼蜂寄生卵量与对照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繁殖玉米螟赤眼蜂时,米蛾卵在4℃下冷藏赤眼蜂寄生卵量下降最缓,米蛾卵冷藏20d赤眼蜂寄生卵量与对照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1℃下冷藏赤眼蜂寄生卵量下降最快,米蛾卵冷藏5 d赤眼蜂寄生卵量与对照之间达到显著水平。米蛾卵冷藏对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F_2代的羽化率和雌蜂率产生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米蛾卵冷藏30 d赤眼蜂F_2代的羽化率仍在70%以上,雌蜂率仍在75%以上。【结论】米蛾卵冷藏超过一定的时间以后会对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子代的寄生卵量,F_2代的羽化出蜂率和雌蜂率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降低子代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质量,但在适宜的温度下冷藏一定时间内对其子代质量影响不显著,其中4℃下冷藏米蛾卵繁殖的赤眼蜂子代质量最佳,冷藏30 d赤眼蜂子代质量降低不到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