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药剂低浓度处理的褐飞虱室内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文亮  赵善欢 《昆虫知识》1990,27(6):325-327
以噻嗪酮(Applaud,buprofezin)、叶蝉散和速灭杀丁三种不同类型药剂的低浓度(约对褐飞虱一龄若虫的LC_(10)~LC_(15))及亚致死浓度从一龄若虫开始持续处理褐飞虱一个完整世代,供试的噻嗪酮三种浓度处理对成虫的寿命、产卵量和卵的孵化均有一定的影响,显著降低了褐飞虱种群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2.
烟粉虱在七种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参数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在恒温25℃下,组建了烟粉虱在黄瓜、茄子、番茄、烟草、辣椒、甘蓝和菜豆等7种寄主植物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烟粉虱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存活曲线差异明显,各寄主植物上以1,2龄若虫和成虫死亡率最高,3龄和伪蛹期死亡较少甚至不死亡;各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的内禀增长率在0.2445~0.3424之间,以番茄上的rm最大,菜豆上的rm最小。讨论了烟粉虱的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对药剂敏感性和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采用稻苗浸渍法分别测定了4种杀虫剂对取食水稻、小麦和稗草后的灰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同时比较了灰飞虱体内酯酶(ESTs)、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结果表明,用...  相似文献   

4.
灰飞虱种群暴发成灾原因剖析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9  
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 n)作为多种植物病毒病的传毒介体,近年来发生数量呈逐年锐增态势,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研究表明,灰飞虱种群的暴发有其生理生态基础。种群具有的强抗逆能力和多态现象增加了种群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存活机会;体内共生菌的感染增大了种群的繁殖力。暖冬及春季偏高气温与偏少降雨使种群的存活率提高、发育加速;免耕及种植方式的多样性,使得灰飞虱种群从麦田等地转移到稻田的桥梁质量提高、数量增多;种群抗药性的产生与抗性水平的提高,造成主要药剂对灰飞虱防效的下降,致使种群始终处于高数量水平;同时,承灾体水稻抗虫能力的脆弱,最终触发灰飞虱种群的大暴发与成灾。近年灰飞虱的大发生是种群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文中还对灰飞虱种群暴发成灾及测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灰飞虱的种群特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爱民  刘向东 《昆虫知识》2010,47(2):326-330
调查了南京地区2007~2008年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全年的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结合当地温度资料分析了灰飞虱虫量与温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灰飞虱在南京地区存在明显的春秋季高峰期及冬夏季的低谷期,且夏季的低谷出现在夏季高温时期。越冬种群以高龄若虫为主,越夏种群的年龄结构在年度间变化较大,2007年以高龄若虫为主,而2008年则以低龄若虫为主。夏季采于田间的灰飞虱若虫能在室内稻苗上连续生长发育,并且饲养一个世代后其产卵量显著提高。由此说明,南京地区灰飞虱不是以滞育形式越夏。灰飞虱若虫的耐寒性很强,在不同温度下饲养及田间越冬的不同时期,其过冷却点均在-22℃以下,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褐飞虱抗/感吡虫啉品系种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敏感性品系相比 ,经过连续 1 4代筛选的褐飞虱抗性品系对吡虫啉具有 48.5倍的抗性。通过构建不同温度下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发现不适温度对 2个品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明显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在 2个品系间存在差异。高温 ( 3 2℃ )和低温 ( 1 8℃ )导致 2个品系若虫存活率、羽化率、交配率、产卵量和孵化率明显下降。在 2 5℃ ,3 2℃和 1 8℃下 ,敏感品系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 1 64 3 ,2 6 7和 5 8 5 ,抗性品系的相应值分别为 81 4,9 5和 2 3 0。  相似文献   

7.
茶园黑刺粉虱自然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韩宝瑜  崔林 《生态学报》2003,23(9):1781-1790
1989年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在我国茶区大发生。在皖南茶区选常年虫情较重的茶园,每5天1次系统地调查了全年各个世代各虫态的种群波动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茶园生境、品种间虫口密度的差异,连续研究了3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了粉虱种群暴发至衰退过程中各种致死因子的作用。2002年轻发生,又调查了种群数量与天气的关系。经轻、重发生年份的比较分析认为,该粉虱趋荫湿郁闭的茶丛中下层,1988年越冬代蛹的累积基数较大,越冬期间天气稍温暖干燥,死亡率较低。1989年春温暖湿润宜于化蛹、羽化和第1代卵的孵化而暴发。至第1代蛹期,寄生蜂的控制作用显著增强,羽化的成蜂紧接着寄生第2代粉虱的1、2龄幼虫。自第2代3龄幼虫起,长时期阴雨、高湿,几种虫生真菌在粉虱种群中酿成流行病。第1~3代粉虱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47、0.09和0.02,种群数量逐代锐藏,于8月下旬崩溃。经关键因子分析认为,10余种寄生蜂的寄生和4种虫生真菌的侵染为重要制约因子。斯氏寡节蚜小蜂Prospaltella smithi、刺粉虱黑蜂Amitus hesperidum、蚧侧链孢Pleurodesmospora coccora、枝孢霉Cladosporium sp.、顶孢霉Acremonium sp.和韦伯虫座孢Aegerita webberi是优势种天敌。  相似文献   

8.
施用钾肥对烟粉虱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置0,30,60,120和240mg/L5种钾肥浓度处理黄瓜植株,测定不同处理黄瓜叶片的含钾量及相应处理上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种群的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黄瓜叶片含钾量不随钾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大,30mg/L钾肥溶液处理的黄瓜叶片含钾量最高。在上述5种钾浓度处理黄瓜植株上,烟粉虱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14,0.17,0.17,0.15和0.13,净增殖率R0依次为47.79,111.55,115.18,61.96和49.58。因此,黄瓜叶片中含钾量高有利于烟粉虱的种群增长。讨论研究结果对生产上烟粉虱种群调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山东济宁灰飞虱春季种群动态及迁飞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灯诱和田间系统调查以及长翅型雌虫卵巢解剖,研究了山东济宁灰飞虱Laodelphaxs triatellus(Fallén)在灯下、麦田和秧田的种群消长动态及虫源性质。运用GrADS和ArcGIS分析了2009年6月7日迁入峰和2010年6月15日迁出峰的天气学背景,并运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模拟了这2个时期灰飞虱的迁飞路径。结果表明:(1)2009年6月7日、8日,2010年6月3日至7日为济宁灰飞虱的迁入高峰期;2009年6月2日至4日、9日,2010年6月8日,6月15日至18日为济宁灰飞虱的迁出高峰期。(2)回推轨迹分析显示2009年6月7日迁入济宁的灰飞虱的虫源地主要为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和泗洪县及丹阳市,而顺推轨迹分析显示2010年6月15日济宁灰飞虱迁出可能降落于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连市与丹东市交界及朝鲜江原道。(3)降雨是导致灰飞虱迁入或迁出降落的最主要因子,灰飞虱降落于降水区的边缘。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统计学方法的稻田灰飞虱与蜘蛛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调查,用地统计学方法对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及其重要天敌蜘蛛的时空动态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变差函数模型的拟合及空间格局的分析,得出灰飞虱长翅成虫、若虫与蜘蛛的变程范围相近,结构性强度的范围相近,但同一时间灰飞虱与蜘蛛的变程和结构性强度则均不尽相同;灰飞虱若虫与蜘蛛自始至终为聚集分布,但灰飞虱长翅成虫与蜘蛛的分布型则有差异,在某些时间为均匀分布。用普通克立格方法作出空间分布图,在时间序列上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稻田蜘蛛与灰飞虱成若虫的空间分布均有相似性,尤其与若虫相似性更强,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空间跟随现象,且空间跟随现象与灰飞虱虫量的消长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天气、稻田环境、灰飞虱其他天敌以及蜘蛛其他猎物的存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其空间跟随又有着相当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是我国重要水稻害虫之一, 表型变异可能影响灰飞虱的配偶选择性和种群特性。本实验采用生命表构建法研究了红眼突变灰飞虱的繁殖力、 内禀增长率等种群生命参数, 然后以1红眼雌虫、 1红眼雄虫和1纯合黑眼雄虫(♀rr×♂rr♂BB)或1红眼雄虫、 1红眼雌虫和1纯合黑眼雌虫(♀rr♀BB×♂rr)配对模式以及不同比例红眼成虫群体配对模式研究红眼突变对灰飞虱交配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眼突变灰飞虱除若虫死亡率(17.1%)显著高于正常个体(10.3%) (P<0.05)外, 其他生物学指标如繁殖力、 卵孵化历期、 若虫发育历期、 成虫寿命、 内禀增长率等与正常个体无显著差异。但红眼突变对灰飞虱配偶选择性有一定的影响。♀rr×♂rr♂BB和♀rr♀BB×♂rr组合F1代红眼和黑眼分离比例卡方试验值为18.15和14.99, 大于理论值。当红眼与黑眼个体以2︰8比例配对时, 红眼灰飞虱雄虫存在交配优势, 其后代红眼个体数大于期望值。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灰飞虱红眼突变机理和利用红眼基因标记研究灰飞虱遗传分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灰飞虱海藻糖酶基因的克隆及RNA干扰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倩  鲁鼎浩  蒲建  吴敏  韩召军 《昆虫学报》2012,55(8):911-920
RNA干扰(RNAi)不但可以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 还可以通过沉默靶标基因干扰特定的生命过程。因此, 通过深入研究, 发掘高效专一性靶基因和RNAi技术, 有可能开辟针对性的害虫RNAi防控新途径。本研究通过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转录组数据分析并结合RACE技术, 克隆了灰飞虱两种海藻糖酶的全长基因, 分别命名为LSTre-1和LSTre-2, 其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Q027050和JQ027051。它们均具有海藻糖酶基因的典型特征, 与已报道的其他昆虫的海藻糖酶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并表现出一定的虫种亲缘关系。其中LSTre-1为水溶性海藻糖酶基因, 全长2 042 bp, 开放阅读框编码602个氨基酸, 前端有25个氨基酸的信号肽, 但无跨膜结构域; LSTre-2为膜结合型海藻糖酶基因, 全长2 619 bp, 开放阅读框编码618个氨基酸, 前端有2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 有2个疏水性跨膜结构域。利用喂食法研究2种海藻糖酶基因dsRNA对灰飞虱的致死效应, 发现靶向水溶性酶基因的干扰效应略高于靶向膜结合型的, 但两种海藻糖酶基因的dsRNA都可以显著抑制灰飞虱海藻糖酶基因的表达, 降低其活力, 还能显著抑制试虫的生长, 大幅增加试虫死亡率。 结果提示, 通过适宜途径干扰海藻糖酶基因可以开发防治灰飞虱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灰稻虱的饲养和饲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稻虱的饲养 ,虫源可从田间直接捕获繁殖 ,饲料用稻、麦、稗均可 ,但以稗草为最佳。饲毒须用低龄若虫在罹病小麦或水稻上吸毒 3天以上 ,无毒虫饲毒后须经过 1 5天以上的循徊期后才能用于感染接种。所用的带毒病株可直接从田间寻获 ,若需自己制备 ,可将通过了循徊期的带毒灰稻虱接种到麦苗或稻苗 (3~ 5叶期为宜 )上传毒 ,待病苗症状表现后用于饲毒。本文详细介绍了 1~ 3代灰稻虱饲养饲毒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5.
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对灰飞虱致害性和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科学用药防治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麦秆浸渍法测定毒死蜱对灰飞虱成虫的室内活性, 并用Parafilm小袋法和滤纸漏斗法测定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对灰飞虱蜜露排泄量、 虫体增重、 产卵量等指标的影响。Parafilm小袋法的测定结果表明, 经毒死蜱亚致死剂量(0.21 mg/L有效成分)处理的灰飞虱单雌蜜露分泌量和虫体增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0.99%和22.22%, 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单雌产卵量为79.6±26.4个, 比对照增加12.27%, 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滤纸漏斗法的测定结果表明, 处理过的灰飞虱雌成虫蜜露分泌面积为119.74±5.90 mm2, 比对照增加13.06%,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处理后对灰飞虱蜜露分泌量、 虫体增重和单雌产卵量均表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说明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可能会导致灰飞虱致害性加剧。本研究结果对深入研究杀虫剂对灰飞虱种群的亚致死效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灰飞虱体内一种酵母类共生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稻飞虱体内酵母类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nt,YLS)的种类,采用超速离心的方法分离纯化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体内YLS,用真菌的通用引物对其18S rDNA、5.8S-ITS rDNA全长序列进行扩增。结果得到一条分子量约为2 340 bp的序列。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该菌与Noda等所报道的类酵母菌的18S rDNA序列差异较大(同源性只有89.6%),而与季也蒙毕赤酵母Pichia guilliermondii有99.8%的同源性。原位杂交(ISH)和巢氏PCR均证明该菌存在于灰飞虱脂肪体和卵内,但数量较少。因此,灰飞虱体内YLS除了Noda等报道的类酵母菌外,尚存在另外一种季也蒙毕赤酵母菌。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s of maize and sugarcane were studied on the demographic parameters of Sesamia nonagrioides under controll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Life table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using age-stage two-sex life table method. Total developmental times of immature stages were 53.51 ± 0.42 and 39.58 ± 0.14 days on maize and sugarcane, respectively. The fecundity values were found to be 93.07 ± 2.94 and 122.95 ± 6.72 eggs/female on maize and sugarcane,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intrinsic rates of increase (r) and the mean generation time (T) of S. nonagrioides were determined as 0.0909 ± 0.0027 and 0.0579 ± 0.0021 day?1; 42.09 ± 0.21 and 56.83 ± 0.63 days on sugarcane and maize, respectively. Consequently, the sugarcane was a better host for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increase of S. nonagrioides than maize. These results can be used to predict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pest on the natural hosts and to improve mass rearing technique on natural diets in insectariu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