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高血糖的发生率及血糖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138例的糖尿病史、术前术后血糖水平、后高血糖和血糖峰值的出现时间等资料。按术前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析两组的差异。结果:138例患者中有101例发生术后高血糖,发生率为73.2%,非糖尿病组发生率为69.7%;糖尿病组发生率为77.4%,2组术后高血糖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x2=1.027,P=0.3109)。术前血糖水平与术后高血糖发生率呈正相关,99.0%的患者出现在入住重症强医疗病房(ICU)24h以内,术后血糖峰值的出现时间入住ICU16h,且非糖尿病组出现时间较糖尿病组早。结论:CABG后高血糖的发生率较高,且绝大多数出现在术后24 h以内,术后高血糖发生率与术前血糖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为CABG后AF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09年10月收集的112例CABG患者的临床及相关资料,根据CABG后3d内是否出现AF持续5 min以上将患者分为AF组和非AF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CABG后AF的危险因素.结果:112例患者,有24例符合CABG后AF标准,AF的发生率为21.4%.AF组和非AF组的年龄分别为(67.8±7.2)岁和(63.3±6.8)岁(P<0.05);AF组中男性比例91.7%高于非AF组男性比例68.2%(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左主干病变、二尖瓣反流、病变支数、射血分数和左心房前后径是CABG后AF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后,CABG后AF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高血压、左主干病变、二尖瓣反流、EF<49%和左心房大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左心房大小,左心房前后径>35mm的患者发生CABG后AF是<34mm的2.88倍.结论:CABG后AF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史、左主干病变、二尖瓣反流、EF及左心房大小等多个因素有关.对具有这些特征的患者,在CABG前应预防性地采用抗心律失常药进行治疗,以预防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96例在我院接受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早期是否出现肺部并发症将患者分为肺部并发症组和非肺并发症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围术期指标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早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296例CABG手术患者中有52例出现肺部并发症(发生率17.6%);两组在年龄、吸烟、体质量指数(BMI)、术前心功能分级、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EVF)、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24 h输红细胞(RBC)量、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24 h平均血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OR=1.137)、BMI(OR=1.636)、术前LEVF(OR=1.733)、左主干病变(OR=1.532)、体外循环(OR=2.134)、术后24 h输RBC量(OR=1.243)、术后24 h平均血糖水平(OR=1.335)是影响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CABG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中应当重视此类高危因素,以制定相关干预措施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后患者I 期心脏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CABG患者44 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I期心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康复治疗后PF、GH、MH 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且康复治疗后PF、BP、GH水平均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康复治疗后PF、BP、GH、MH 水平均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I 期心脏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性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个能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桡动脉桥情况的模型。方法50只新西兰兔,股动脉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两吻合口之间的颈总动脉予以结扎。术后1、3、7、14、56d分别取完整动脉桥,进行肉眼观察,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弹力纤维染色,计算机测算血管内膜厚度、新生内膜中膜比指数;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变化。结果50只兔成功建立动脉桥,无手术及围手术期死亡,桥血管总通畅率为86%,对通畅的桥血管作形态学观测发现血管移植后7d起至56d内膜增厚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动物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桡动脉桥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动脉血管作为移植血管材料有其自身优势,但对大多数患者而言,自体大隐静脉仍然是最常用的移植血管材料.新内膜形成和粥样硬化导致的静脉桥再狭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认为静脉桥再狭窄的病理机制包括:早期桥血管闭塞,主要由于急性血栓形成;中期血管闭塞,主要由于血管内膜纤维化增生;晚期闭塞,主要由于静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前列地尔在脑卒中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对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预防性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心外科六病区的收治脑卒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60 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 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予常规肠外营养(PN)治疗,实验组加用前列地尔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后2 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减轻,实验组总有效率(100 %)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0.0 %),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 例、9 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状,实验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 %明显低于对照组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经logistic 回归分析统计,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影响因素与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与颈动脉重度狭窄、缺血缺氧性脑病以及脑卒中存在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能有效的预防脑卒中患者CABG术后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勇池一凡侯文明牛兆倬孙忠东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3):549-551
目的:探讨危重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40例应用IABP治疗的危重症CABG患者围手术期资料。结果:术前安置IABP 19例,术中安置IABP 10例,术后安置IABP11例。平均IABP辅助时间98.6±48.2小时。32例患者治愈出院,死亡8例,死亡率20.0%。术前安置者死亡率为21.1%,若除外机械并发症原因则死亡率为10.5%;术中安置者死亡率为20.0%;术后安置者死亡率为18.2%。5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症;1例出现肠系膜动脉栓塞。结论: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循环辅助方法,积极应用可以明显提高危重症CABG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危重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40例应用IABP治疗的危重症CABG患者围手术期资料。结果:术前安置IABP 19例,术中安置IABP 10例,术后安置IABP11例。平均IABP辅助时间98.6±48.2小时。32例患者治愈出院,死亡8例,死亡率20.0%。术前安置者死亡率为21.1%,若除外机械并发症原因则死亡率为10.5%;术中安置者死亡率为20.0%;术后安置者死亡率为18.2%。5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症;1例出现肠系膜动脉栓塞。结论: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循环辅助方法,积极应用可以明显提高危重症CABG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肾损伤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和肾脏替代治疗为主。作为调节冠心病患者血脂的他汀类药物,其对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肾脏的作用也成为了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虽已有充分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院内死亡率,但是尚不清楚其能否降低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对于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其应用的时间窗以及应用的剂量学者们仍未达成统一意见。本文通过分析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整体防治中的作用机理机制,以及总结近几年关于他汀用药时间窗,用药剂量对于行CABG患者术后肾脏影响的相关文献,对围手术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于行CABG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和分析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冠状动脉顺行灌注联合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和冠状动脉桥灌注技术进行心肌保护。方法30例患者分为2组:A组(顺灌联合逆灌技术)20例和B组(顺逆灌结合桥灌技术)10例,疾病种类有: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升主动脉病变合并主动脉瓣病变和单纯瓣膜病变。结果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无手术死亡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采用冠状动脉顺行灌注联合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或结合冠状动脉桥灌注心肌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序贯旁路移植手术联合内膜剥脱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序贯旁路移植结合内膜剥脱治疗,对照组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结合内膜剥脱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3.70%),对照组死亡4例(7.14%),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31,P=0.427)。围手术期内治疗组心肌梗死、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年吻合口通畅程度和桥血管通畅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16,-2.456;P=0.016,0.014)。结论:在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同期行内膜剥脱治疗严重弥漫冠状动脉病变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且疗效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和分析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125例患者分为3组:M组(冠脉病变及二尖瓣病变)75例,A组(冠脉病变及主动脉瓣病变)34例,D组(冠脉病变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16例。心肌保护采用4:1冷含血停搏液,应用单纯顺灌、顺灌逆灌结合、顺灌桥灌结合、顺逆灌和桥灌结合技术。结果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无手术死亡。结论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手术,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方法和合理的体外循环灌注是保证手术顺利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冠脉搭桥术后肺水肿患者氧化应激状态变化观察,评价氧化应激状态与肺水肿的关联性,为临床减轻冠脉搭桥术后肺部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冠脉搭桥术后肺水肿患者4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同期冠脉搭桥术后未发生肺水肿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天、7天及14天的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C)、过氧化氢酶(CAT)、C反应蛋白(CRP)、过氧化脂(L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术后3 d、7 d、14 d三个时间点MDA,LPO及CRP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而TAC,SOD及CAT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 d相比,两组患者术后7 d、14 d两个时间点的MDA,LPO和CRP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而TAC,SOD及CAT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搭桥术后肺水肿的发生与患者氧化应激状态密切相关,机体自由基增多、抗氧化能力下降是肺水肿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高远袁忠祥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3):512-514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合并瓣膜置换(VR)手术的特点及经验。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2001年11月至2010年3月对60例年龄大于80的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搭桥+瓣膜置换手术,男33例,女27例。年龄80-87岁,平均年龄(83.77±2.45)岁。均为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患者。其中3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二尖瓣置换手术,1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主动脉瓣置换手术,9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双瓣置换手术,同时8例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手术,3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手术,1例升主动开成形术。置换生物瓣膜者51例,置换机械瓣膜者9例。CABG平均搭桥(2.13±0.75)根,搭桥材料为左乳内动脉与大隐静脉。结果:全组早期死亡9例(15%),1例死于术后出血,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死于术后心衰。早期生存51例(85%),出现术后并发症10例,其中2例发生胸腔积液,1例心包填塞,3例肺部感染,1例心房扑动后发生室颤,3例二次开胸止血。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门诊随访49例,随访时间1~60个月,心功能I级2例、Ⅱ级29例、Ⅲ级18例、Ⅳ级0例(NYHA分级)。结论:对老年患者行冠脉搭桥+瓣膜置换手术,只要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作好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合并瓣膜置换(VR)手术的特点及经验。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2001年11月至2010年3月对60例年龄大于80的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搭桥+瓣膜置换手术,男33例,女27例。年龄80-87岁,平均年龄(83.77±2.45)岁。均为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患者。其中3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二尖瓣置换手术,1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主动脉瓣置换手术,9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双瓣置换手术,同时8例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手术,3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手术,1例升主动开成形术。置换生物瓣膜者51例,置换机械瓣膜者9例。CABG平均搭桥(2.13±0.75)根,搭桥材料为左乳内动脉与大隐静脉。结果:全组早期死亡9例(15%),1例死于术后出血,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死于术后心衰。早期生存51例(85%),出现术后并发症10例,其中2例发生胸腔积液,1例心包填塞,3例肺部感染,1例心房扑动后发生室颤,3例二次开胸止血。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门诊随访49例,随访时间1~60个月,心功能I级2例、Ⅱ级29例、Ⅲ级18例、Ⅳ级0例(NYHA分级)。结论:对老年患者行冠脉搭桥+瓣膜置换手术,只要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作好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探讨冠心病合并室壁瘤的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我科共收治37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室壁瘤直径小于50 mm采用\"三明治\"法室壁瘤折叠术(13例),室壁瘤直径大于50 mm采用Dor标准术式(24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5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比较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一年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手术成功,前降支均采用左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移植血管1-4支。术后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猝死,其余均康复出院。术后血胸再次开胸止血1例。随访34例,1例失访。术后2周、术后1年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44.27±7.22)%、(49.32±6.98)%较术前(34.47±8.13)%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51.87±6.25)mm、(50.73±5.72)mm)较术前(61.25±5.21)mm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1.82±0.47)、(1.64±0.51)较术前(3.08±0.55)明显改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患者,根据瘤体大小及部位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并同期冠脉搭桥及矫治瓣膜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