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经肠道给予燕麦米汤对肠道复苏的影响。方法:选取烧伤面积≥30%TBSA的患者42例,并随机分为:燕麦米汤组,伤后24h内开始经鼻肠管给予燕麦米汤;对照组,伤后24h内开始经鼻肠管给予50g/L葡萄糖盐水,连续4d,每组21例。在伤后1、2、3、4 d分别检测其血清二氨氧化酶(DAO)值及动脉血乳酸(LAC)含量,观察两组患者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伤后血清二氨氧化酶及动脉血乳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燕麦米汤组血清二氨氧化酶在伤后2、3、4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脉血乳酸含量在伤后2、3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过程中燕麦米汤组其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开始完全肠内营养时间、继发感染例数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严重烧伤休克期尽早鼻饲燕麦米汤能较好地促进肠道复苏。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抗休克合剂经鼻饲给药法治疗重症烧伤休克期患者的疗效及对胃肠道复苏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重症烧伤休克患者共计6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抗休克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抗休克的基础上经鼻饲法给予中药抗休克合剂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复苏前、复苏后1 d、2 d、3 d的动脉血乳酸、内毒素水平,心率、尿量及补液量,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消化道不良反应、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有无继发全身性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内毒素和动脉血乳酸水平均呈不同趋势下降,复苏后1 d、2 d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虽有降低,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复苏后3 d血清内毒素和动脉血乳酸值下降显著,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苏后1 d、2 d补液量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实验组复苏后1 d、2 d尿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复苏后3 d尿量较对照组更多(P<0.05);实验组复苏后1 d、2 d、3 d心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消化不良反应、消化道出血、继发全身性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饲法给予中药抗休克合剂配合西医常规抗休克治疗,可发挥中医药特色,治疗重症烧伤休克期患者临床疗效明确,有助于胃肠道复苏,降低并发症及感染机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控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严重多发伤的疗效及其对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多发伤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快速液体复苏,观察组予以控制性液体复苏。观察和比较两组的复苏液体量、复苏1小时乳酸、复苏时间、确定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和死亡率,以及入院时和治疗后患者的血清PCT、hs-CRP、IL-6和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复苏液体量、复苏1h乳酸、复苏时间、确定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或减少,而观察组的治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治疗后血清PCT、hs-CRP、IL-6和TNF-α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控制性补液复苏对多发伤的疗效优于快速液体复苏,并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清PCT、hs-CRP、IL-6和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液体复苏在腹部多发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救治的因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导致腹部多发伤且失血性休克的患者83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入院治疗)和研究组(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入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充分液体复苏;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血液酸度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复苏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arterial oxygen pressure, PaO2)均较复苏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PaO2较研究组更明显,在复苏后90 min、120 min,对照组PaO2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两组复苏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blood carbon dioxide, Pa CO2)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对照组Pa CO2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从复苏前到复苏后,两组p H值均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同时在复苏后90 min、120 min研究组p 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复苏前相比,两组复苏后PT值均显著上升(P<0.05),研究组复苏后90 min、120 min P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及肌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共有9例(22.50%)患者出现并发症或死亡,研究组共有5例(11.62%)患者出现并发症,无死亡;不良预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部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而言,采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恢复患者血容量,对血液携氧能力、肝肾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沙漠干热环境下腹部肠管枪弹伤后血清内毒素和肝脏环氧化酶-2(COX-2)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健康长白仔猪各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h、2h、4h、8h、12h和24h组,实验组建立腹部枪弹伤肠管穿透模型后,用显色基质鲎试剂法检测各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肝组织COX-2的表达.结果:沙漠干热环境和常温环境下,伤后各实验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和肝脏COX-2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种环境下内毒素均在8h组达到高峰,分别为(0.971±0.04)EU/ml、(0.627±0.08)EU/ml,沙漠干热环境组内毒素峰值明显高于常温环境组(P<0.01);除对照组和1h组外,其余各时间组的干热环境内毒素值明显高于常温环境(P<0.01).在沙漠干热环境组,各实验组肝脏COX-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对应的常温组(P<0.01),肝脏COX-2的表达水平在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纽中的第1个高峰值均出现在伤后2h组,沙漠干热环境组的第2个高峰值出现在伤后8h组,而常温环境组的第2个高峰出现在伤后12h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和肝脏COX-2表达水平在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均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和0.847,(P<0.01).结论:沙漠干热环境下腹部肠管枪弹伤后血清内毒素和肝脏COX-2表达较常温组明显提高,且二者密切相关,提示在沙漠干热环境下腹部肠管枪弹伤后血清内毒素和COX-2在继发性肝损害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沙漠干热环境下猪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肝脏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与肝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各42头长白仔猪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h、2h、4h、8h、12h和24h组7个时间组,实验各组在建立腹部肠管火器伤模型后,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肝组织COX-2的表达,采用TUNEL法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并检测血清ALT的变化。结果: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中各实验组COX-2表达水平及肝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沙漠干热环境组,各实验组肝脏COX-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对应的常温组(P<0.01),肝细胞凋亡率在1h、2h、4h、8h明显高于相对应的常温组(P<0.05或P<0.01);肝脏COX-2的表达水平和肝细胞凋亡率在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组中的第1个高峰值均出现在伤后2h组,沙漠干热环境组的第2个高峰值出现在伤后8h组,而常温环境组的第2个高峰出现在伤后12h组;血清ALT的变化趋势与COX-2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趋势相似,肝脏COX-2表达水平和肝细胞凋亡率在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均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和0.945,(P<0.01)。结论:沙漠干热环境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肝脏COX-2的水平明显高于常温组,COX-2的表达与肝细胞凋亡的变化趋势一致,且密切相关,提示在沙漠干热环境腹部肠管火器伤后COX-2可能通过促进肝细胞凋亡在继发性肝脏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发酵乳在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肝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78例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发酵乳组,其中对照组42例,发酵乳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发酵乳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发酵乳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血清白蛋白、血浆氨水平及慢性肝病问卷评分(CLDQ)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肠屏障功能、血清白蛋白、氨水平及CLD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发酵乳组患者血清内毒素、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及血浆氨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较对照组治疗后亦降低(均P<0.05)。发酵乳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及部分CLDQ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较对照组治疗后亦升高(均P<0.05)。结论 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发酵乳可调节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肠道菌群,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保护肝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谢海娟  黎英梅 《蛇志》2013,25(2):154-155
目的 探讨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四磨汤口服促进休克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98例休克复苏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积极复苏支持治疗及护理,对照组于休克复苏后6 h采用新斯的明1 mg于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每天2次;治疗组于休克复苏后6 h采用新斯的明1 mg于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每天2次,同时给予四磨汤口服,每天3次.结果 治疗组肠鸣音首次出现的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肠功能恢复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四磨汤口服对促进休克复苏后肠功能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对创伤休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LRs/NF_(-κ)b信号通路表达及血清中SOD、AOP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2例创伤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积极液体复苏,观察组采用LFR。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液体复苏相关指标、TLRs/NF_(-κ)b信号通路表达及血清SOD、AOP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愈率(85.7%)显著高于对照组(69.6%),死亡率(14.3%)明显低于对照组(30.4%)(P0.05);复苏30 min、复苏60min,观察组Pa O2、血氧饱和度、血清SO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血乳酸、AOPP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TLR9、NF_(-κ)b m NRA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LFR对创伤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积极液体复苏,可能与其降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S/NF_(-κ)b信号表达,提高血清SOD水平,降低血清AOP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神阙穴贴敷联合益生菌对重症脑卒中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1年3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重症脑卒中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益生菌治疗)和研究组(51例,神阙穴贴敷联合益生菌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和用药安全性,对比两组临床指标、血清胃肠激素和肠黏膜屏障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进一步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缩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7 d后促胃液素(GAS)、促胃动素(MTL)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7 d后生长抑素(SS)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7 d后内毒素(ET)、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更低(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神阙穴贴敷联合益生菌治疗重症脑卒中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可改善血清胃肠激素和肠黏膜屏障指标,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12.
13.
A simple and inherently safe Enteral Feeding Monitor/Manager is described for use with standard, single-lumen jejunal tubes. No feedings or GI fluids are removed permanently unless they accumulate adjacent to the catheter. Only such momentary excess is removed promptly, before local distention can develop. The full bore automatically alternates between 30 seconds on suction and 30 seconds for return of the aspirate. Each minute, the removed air bubbles are vented, the residual jejunal volume is measured, and the degassed fluid is returned by gravity.  相似文献   

14.
15.
Techniques for the insertion of catheters in the colon of piglets following simple laparotomy were developed to facilitate an in vivo study of colonic absorption. Catheters were tunneled subcutaneously to a dorsal parascapular position from which the colon could be intermittently (or continuously) perfused with test solutions with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restraint. Because of the pig's unique body habitus, the catheter is not likely to be removed by the animal. We have demonstrated in four pigs that they can be maintained free of systemic sepsis for up to 2 weeks, allowing for regular intermittent administration of fluid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