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生物学报》2011,(5):691
从2006年起,本刊采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全面实行网上投稿、网上审稿、网上查询等方式进行工作。欢迎广大作者通过登陆本刊网站进行投稿和查询。(1)远程投稿:请先登陆本刊网站http://journals.im.ac.cn/actamicrocn,点击"作者投稿。如果您是第一次通过"远  相似文献   

2.
<正>从2006年起,本刊采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全面实行网上投稿、网上审稿、网上查询等方式进行工作。欢迎广大作者通过登陆本刊网站进行投稿和查询。(1)远程投稿:请先登陆本刊网站http://journals.im.ac.cn/actamicrocn,点击"作者投稿。如果您是第一次通过"远  相似文献   

3.
生命体中行使生物学功能的重要大分子蛋白质,由其基本单位氨基酸组成. 除甘氨酸外,其余19种常见氨基酸均具有手性,且均为L-构型,称为氨基酸的纯手性(homochirality,或称同手性).这个现象长久以来困扰着科学家们. 本文简要综述了目前对纯手性起源的一些假说,D-氨基酸在生命体中的存在和可能的作用,以及D-氨基酸在蛋白质合成这个重要过程中的特性,包括D-氨基酸的氨酰化和在新生肽链的掺入. D-氨基酸的研究,让人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疾病、制药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一组在进化上(从酵母到人)保守的基因Rad9、Rad1和Hus1在细胞周期监控点调控和DNA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三个蛋白可以形成环形异源三聚体,即9-1-1蛋白复合体.9-1-1复合体被认为是Rad9、Rad1和Hus1行使功能的主要形式.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好的抗Rad1的抗体,严重阻碍了对Rad1和9-1-1复合体的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成功地制备了一株小鼠抗Rad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这个抗体能够有效地检测小鼠和人的内源Rad1蛋白,可以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蛋白质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和免疫荧光等实验.利用该抗体,我们发现在DNA损伤剂羟基脲(HU)的诱导下,小鼠Rad1蛋白在Rad9+/+小鼠胚胎干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加,而在Rad9-/-的小鼠胚胎干细胞中没有观察到该现象,这表明Rad9对Rad1的蛋白表达有调控作用.此外,内源的Rad1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在HU处理后并没有迁移进入细胞核的现象,这与先前广泛被人们所接受的在DNA损伤压力下Rad1和Hus1能够迁移进入细胞核并与Rad9形成9-1-1蛋白复合体的说法相矛盾.综合看来,Rad1和9-1-1蛋白复合体的分子作用机制比预期的要复杂,我们成功制备的Rad1单克隆抗体将成为研究Rad1以及9-1-1蛋白复合体的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短暂低温对佛手光合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手(Citrus medica 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是一种对冷胁迫较为敏感的观果植物,在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冷害影响植物生长的现象.通过模拟浙中地区冬季设施种植中常见的短暂低温弱光条件,研究了佛手叶片的光合生理变化.研究表明,15℃低温即显著降低佛手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显著提高胞间CO2浓度;引起Fv/Fm显著性下降及初始荧光Fo显著上升的拐点温度为10℃,但延长处理时间至72h情况下,15℃亦显著降低Fv/Fm;低温处理还降低佛手光合羧化效率、最大光合速率,并导致光抑制现象发生时对应光强降低;低温条件下佛手叶片质膜透性及MDA含量高于对照,SOD、POD、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则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短暂低温弱光胁迫首先是降低核酮糖1, 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等碳固定关键酶活性,引起氧自由基积聚,进而引发光抑制及光合速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6.
大气中不断升高的CO2浓度以及人类饮食的营养质量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已达到380 μmol·mol-1,预测到2050年大气CO2浓度将达到550 μmol·mol-1.农产品的品质不仅取决于遗传基因,而且受生长环境条件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都对CO2浓度升高做出了响应,而且这种变化对农产品的品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模拟CO2浓度升高对农产品品质影响研究中采用的常见方法进行了比较,并综述了近年来在CO2浓度升高对水稻、小麦、大豆和其他一些蔬菜类农产品品质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大量试验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大宗作物籽粒中蛋白质含量下降,微量元素总体上有下降趋势,而蔬菜类农产品的品质有一定程度改善.最后,本文根据目前研究现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若干昆虫中,普遍存在着生物冷光(Bioluminescence)现象。这些发光的昆虫大多数属于鞘翅目、萤科,通常称做萤火虫。这些昆虫发光有专门的复器,也是一种交配的信号。关于萤火虫发光的化学机理问题,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探讨。1947年,McElroy最早用北美洲萤火虫photinus pyralis作材料进行研究,发现萤火虫生物冷光要求ATP。1952年,B.L.斯特勒和J.R.托特尔用萤火虫生物冷光探测ATP,其灵敏度可达10~(-15)M(ATP);同年,Harvey研究发现,萤火虫发冷光的颜色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种的萤火虫含有不同类型的萤光素/萤光素酶系统。以后,M.德卢卡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萤火虫发光反应的现代知识,这个被概述在图1中。  相似文献   

8.
研究稻田生态系统中天敌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捕食非常重要,但很困难.本研究设计褐飞虱的PCR特异引物,并对利用从稻田66种稻田常见节肢动物中提取的DNA进行了特异性验证,得到褐飞虱的特异引物( Lug-F1a/Lug-R1),在实验室以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  相似文献   

9.
正便秘是人群中一个常见的疾病现象,由于久坐少动,精神高度集中,不少人,尤其是女士都遭遇到了这个烦恼。这时就会有人热心地介绍,食用香蕉据说可以缓解便秘。这是真的吗?笔者在此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希望能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酸敏感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组织酸化是生理和病理下常见的现象.神经元可以通过酸敏感的离子通道(ASICs)来感受细胞周围的pH值的降低.ASICs属于NaC/DEG家族的一个成员.目前,已发现了6个ASICs亚基,它们在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其同聚体和异聚体通道有着各种不同的电生理学特性.ASICs在机体感觉尤其是痛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禽双价流感新型DNA疫苗构建及免疫保护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感病毒是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重要病原. 研究表明, 流感大流行株的形成与人流感和禽流感毒株基因重配密切相关. 因此在目前流感流行趋势下, 在人流感和禽流感疫苗开发中考虑对人流感和禽流感流行亚型进行共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针对人-禽多价流感疫苗进行了尝试, 构建了共表达H5亚型HA和H3亚型主要抗原区HA1的DNA疫苗pVAX1-H5/H3, 并进行了小鼠免疫攻毒研究. 结果表明, 攻毒前pVAX1-H5/H3有效诱导小鼠产生了针对 H5HA和H3HA1的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 当采用H5亚型和H3亚型流感病毒攻击时, pVAX1-H5/H3实验组小鼠对病毒攻击产生了抵抗作用, 显示了更快的体重回复及肺部病毒清除速度. 在H3亚型流感保护方面, pVAX1-H5/H3作用显著优于单表达H3HA1的pVAX1-H3. 结果证实, 共表达双亚型HA策略可对相关流感病毒攻击产生保护, 不同HA间未发现免疫干扰现象, 同时存在潜在的增益效果. 本研究为人-禽多价流感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污泥土地利用关注的典型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污泥土地利用是国内外城市污泥主要的处置方式之一,而污泥中的有机污染物是污泥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城市污泥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和研究现状,针对我国国情,认为多环芳烃(PAHs)是城市污泥中一种常见的有机污染物,总含量一般在1 ~ 10 mg·kg-1,有的因污水来源复杂而超过了100 mg·kg-1;壬基苯酚(NP/NPE)在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泥样品中均有检出,浓度在1~128 mg·kg-1.污泥园林绿化、林地利用、土壤改良等将是今后主要的利用方向,要实现污泥安全、环保的土地利用,多环芳烃(PAHs)和壬基苯酚(NP/NPE)将是主要考虑的典型有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13.
杜鹃花属植物的可育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平 《生物多样性》2019,27(3):327-96
结合作者近年来的工作, 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植物可育性研究的成果和进展, 旨在为相关研究者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1)杜鹃花属的杜鹃亚属(subgen. Rhododendron)和羊踯躅亚属(subgen. Pentanthera)中存在多倍化现象, 甚至存在同一物种有多种倍性。(2)在自然授粉条件下, 除了常见种内杂交及自交情形外, 常绿杜鹃亚属(subgen. Hymenanthes)、杜鹃亚属和映山红亚属(subgen. Tsutsusi)内种间杂交十分普遍, 也有跨亚组之间的自然杂交案例。(3)杜鹃花属植物中自交亲和(self compatibility, SC)与自交不亲和(self incompatibility, SI)现象并存, 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 Fortunea)兼具自交败育到高可育性的所有类型, 而在映山红亚属与马银花亚属(subgen. Azaleastrum)中自交不亲和现象则更为常见。通常自交被认为是杜鹃花物种的被动适应, 但对于一些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分布的局域种而言, 则可能是一种主动响应。(4)不同分类等级(亚属、组和亚组)间的人工杂交研究表明, 杂交亲和性或可育性与双亲的系统发育关系及染色体倍性具有明显的关联, 并反映在发育阶段和各项亲和力指标的变化之中。常绿杜鹃亚属与杜鹃亚属间的远缘杂交相对比较容易, 常绿杜鹃亚属与映山红亚属间、映山红亚属与杜鹃亚属的正反交、映山红亚属与羊踯躅亚属的正交以及常绿杜鹃亚属与羊踯躅亚属的正交、马银花亚属与杜鹃亚属正交等也有亲和的案例。(5)自交不亲和亲本的介入可大幅度增加种间杂交的不育比率, 并导致其由双向可育到单向不育再到双向不育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基因工程菌 1 0 1 6所产的氨基酰化酶的酶学特性。该酶的拆分速率符合米氏方程 ,且在 0 .5mol/L的高底物浓度下 ,无底物抑制现象。 37℃时的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率分别为 0 .0 4 8mmol/L和 2 .1 78mmol/L·h。最适反应温度为 5 5℃。5 5℃时 ,Km为 0 .0 37mmol/L ,Vmax为 2 .5 5 8mmol/L·h。最适底物为乙酰蛋氨酸 ;热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生态工业园认识和实践中的误区:隐喻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震  石磊  孙德智 《生态学报》2009,29(11):6199-6206
近几年随着我国生态工业园的蓬勃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认识和实践中的误区,这些问题将会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健康开展.生态工业园在理论层面中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其概念的隐喻性,而我国的学术界和实践界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这个问题,将研究和实践带入了一个不必要的误区.提出了工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双向隐喻现象,并深入分析了隐喻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和限制;总结了我国生态工业园相关的隐喻性概念及其泛化现象,进而分析了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以工业共生不稳定现象的研究为案例初步说明了如何在产业生态学的研究中合理地使用隐喻性概念.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计算机对心肌振荡模型的研究,得到它在单刺激下的相角转移曲线.用相角转移曲线研究了振子在不同周期刺激下表现出来的锁相、分叉及混沌现象,进而对某些常见的心律失常产生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SHIV及其在AIDS疫苗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的疾病,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以及疫苗组合的选择和免疫程序的策略,需要在合适的动物模型中进行分析.SIV/恒河猴模型曾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研究模型.但是,SIV和HIV之间基因的差异,使得这个模型存在很大局限性.研究人员还曾经致力于HIV-1/黑猩猩模型,但伦理学等方面的问题导致该模型也不能被广泛利用[1].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临床上厌氧菌感染中最常见的B.f(脆弱类杆菌)与兼性菌中最常见的E.c(大肠杆菌)作混合感染致病协同性研究的模式菌株,从定量角度建立小鼠皮下脓肿的感染模型。结果表明,单独在昆明小鼠皮下接种B.f 10~7(CFu/m)后1/10发生脓肿,10~8与10~9菌量分别有3/10及6/10发生脓肿。B.f的CP(荚膜多糖)提取物125μg、250μg、500μg,其脓肿形成率分别为1/10、2/10和4/10。单独注射E.c10~6~10~7菌量时,无脓肿及死亡发生。10~8时3/10小鼠死亡,脓肿不典型。引起感染的菌量阈值B.f为10~7,E.c为10~8。B.f致病特征为引起脓肿,E.c为引起死亡。混合感染两种菌浓度均在10~7时,5/10发生脓肿,2/10发生死亡。在感染灶中两种菌浓度总数分别保持在≥10~7。B.f与E.c混合感染时有明显的协同致死与协同致脓肿效应。  相似文献   

19.
高等植物在强光照射下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现已普遍认为,光抑制的原初部位是光系统Ⅱ(PS Ⅱ)的反应中心。无论在整个叶片,还是在类囊体膜以及 PS Ⅱ颗粒、放氧颗粒中均能发现光破坏现象。但是,由于在这些颗粒中有许多与光破坏不直接相关的色素和蛋白分子,因此很难确定具体哪个分子受到破坏。而以只含有少数色素和多肽分子的 PSⅡ反应中心 D_1/D_2/cyt b599复合物为材料可以克服这个困难。该反应中心复合物的获得大大推动了光破坏机理的研究。现已证明,D_1/D_2/cyt b559复合物对光照十分敏感,光照可引起原初电子供体 P680的破坏。我们发现该反应中心的破坏是多步  相似文献   

20.
高薇  史伟  陈长会  文德年  田进  姚开虎 《遗传》2016,38(10):940-947
从菌种的水平研究和阐述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青霉素耐药机制存在一定的局限。为探讨以序列型(Sequence type,ST)为基础研究肺炎链球菌青霉素耐药机制的可行性,本研究分析了1997~2014年间北京常见STs肺炎链球菌488株和2015年重庆酉阳县、四川中江县常见STs菌株88株的青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nimu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分布及年份分布。结果显示北京分离株中除了ST342外,属于某一种ST的所有分离株的青霉素MIC值具有一定分布范围,或者<0.25 mg/L,或者≥0.25 mg/L。青霉素MIC <0.25 mg/L的分离株多分布于2001年以前,此年份后≥0.25 mg/L的分离株出现,并逐渐成为主要种群。但这个年份分布规律对于某一种ST并不明显,某一种ST在最初发现的几个年份中就具有不同青霉素MIC水平的分离株。重庆酉阳县和四川中江县常见STs型青霉素MIC分布于0.25~2.0 mg/L(≥0.25 mg/L),包括ST271、ST320和ST81。本研究从流行病学角度揭示了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常见STs的青霉素MIC值分布规律,支持以STs为基础研究其青霉素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