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蛇志》2019,(3)
本文对中医药治疗毒蛇咬伤的历史渊源,以及目前中医药对毒蛇咬伤辨证分型,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的方法,中药单药、复方治疗毒蛇咬伤现代药理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对中医药治疗毒蛇咬伤的治疗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中医药配合抗蛇毒血清等西医基础治疗,在毒蛇咬伤治疗中具有优势。强调了在新医疗环境下中西医的协同配合、互补长短的重要性。指出了中医药在治疗毒蛇咬伤中规范化问题、中药药理研究,以及对重危型患者的救治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蜈蚣的药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蜈蚣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近年来,蜈蚣的药用研究正在逐步升温,本文从蜈蚣全虫浸提物的药效,虫体的化学组成和蜈蚣毒的生物活性等方面综述了蜈蚣的药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两种药用蜈蚣的简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两种药用蜈蚣的简介张崇洲,王克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关键词少棘蜈蚣,多棘蜈蚣,区别蜈蚣,迄今常用的多足动物名称,在最早记载它的《广雅》里写为“吴公”。蜈蚣作为一味动物药在我国最古老的药典《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具有精准医学的核心"个体化诊断和治疗"要素。基因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基于体质的精准预防、个体化诊断与药物、针灸治疗、药物复杂性、包括中医药干预人体微生物环境等方面已经有较多应用。这与精准医学通过分析人群基因信息、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了解疾病发生发展机制、针对相关靶点开发药物的方法及目标相匹配。未来将在整合各组学技术、结合中医药自身特色等方面应用于中医药精准医学研究,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及精准治疗的目标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5.
武陵山区的药用娱蚣是少棘蜈蚣,此种动物资源潜力很大,可供充分开发利用。本文报道了湖南常德、石门等9个县市药用蜈蚣的收购量和资源量,并对尚未精耕的非农业山区或林地的蜈蚣资源开发提出几点意见。该项资源开发与市场活动具有相关性,而且蜈蚣药的需求量不大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文内介绍了我国蜈蚣资源的分布与鉴别药用蜈蚣的特征,以供药检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蜈蚣在中国作为传统中药治疗疾病已有千年历史,如治疗中风偏瘫、中风、癫痫、破伤风、百日咳、结核病、烧伤烫伤和急性心脏病等。尽管人们经常遇到蜈蚣并遭遇其伤害,但有关蜈蚣毒液的组成及作用方面却少有深入研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对蜈蚣毒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多肽类毒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现就近年来对蜈蚣毒素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7.
少棘巨蜈蚣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刚  冉永禄 《动物学研究》1991,12(3):319-322
在我国蜈蚣作为药用已有数百年历史,在《本草纲目》等古代及现代医药书籍中多有描述。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通过对山西管涔山和五鹿山等区域采集的蜈蚣衣科地衣300余份标本的鉴定分析,结合已有报道,从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点、生境类型及区系成分等方面对蜈蚣衣科地衣进行研究,以明确中国蜈蚣衣科地衣物种组成及区系特点。结果表明:(1)中国蜈蚣衣科地衣共有7属197种54变种,饼干衣属(Rinodina)占绝对优势,约占蜈蚣衣科地衣总种数的30.5%。(2)中国蜈蚣衣科地衣多分布于新疆,蜈蚣衣属(Physcia)是该科中分布最广泛的属,但其中有26.4%的物种仅分布于单一地区。(3)蜈蚣衣科地衣生境类型多样,有树生、石生、藓丛生、土生和多生境5种,以多生境地衣为主(48.5%)。(4)中国蜈蚣衣科地衣的地理成分复杂,同时伴随多种区系成分,但以温带性质显著(占43.1%),东亚特色明显。(5)仅分布于中国的蜈蚣衣科地衣共4属10种,且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9.
中华中医药学会拟于今年秋季在黄山举办“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临床学术研究科技论坛” ,现向全国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征文 .1 征文内容1.1 在对病因不明性和多因素性疾病的诊治等中医药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 ,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诊治上 ,临床各科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所开展和进行的各项临床研究和分析 .1.2 循证医学、DME、GCP等方法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科研设计、评价、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分析研究 .1.3 中医药临床如何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思想观念等发展变化的探讨 .1.4…  相似文献   

10.
肺为"娇脏",易受风邪侵袭而出现咳嗽喘息等症状。研究发现,微生态的平衡对人体健康的保持意义重大。在本文中我们解释了中医病机"风邪犯肺",并从微生态失衡的角度来思考"风邪犯肺"的科学内涵,探讨风邪犯肺与微生态失衡的联系。认为中医药主要通过直接作用于微生物、改变机体内部环境以及肺—肠轴这三种途径来调整风邪犯肺导致的微生态失衡。旨在将现代研究理论与中医理论相结合,挖掘中医药在调整微生态失衡方面的可能作用机制和潜力,深入探讨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本质和优势,以期为微生态学的研究和中医药的现代化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王华生  宁泽晖  农乐颁 《生物磁学》2009,(15):2998-3000
西医学是从自然哲学模式,经近代生物医学模式而发展到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而中医学仍处于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历史阶段,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同形而异质。在现代,中医学要么通过生物医学的"卡夫丁峡谷"而追随在西方医学之后,要么消解于西方现代医学之中,要么跨越生物医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跃迁至现代医学。而实现跨越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实现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医文化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医院资源主要包括人员、床位、医疗设备、固定资产等。通过对20052009年我国中医医院机构数、床位、人员、固定资产等资源情况进行分析,并与综合医院进行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十二五”中医医院的发展提供参考。数据均来源于20052009年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  相似文献   

13.
现代生物医学科技前沿与中西医结合交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的有关问题,指出中医现代化工作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应当培养大批临床上过硬的中医人才,在临床上有所突破,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研究;第二方面,将中医理论转换成现代语言;第三方面,中医与包括现代生物医学在内的多学科结合。阐述了现代生物医学科技前沿与中西医结合交叉而产生的新学科一光子中医学。指出光子中医学将为中西医结合提供理论和技术平台,成为多学科研究中医的代表性学科,并将成为中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向,为人类卫生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erspectives of Chinatown’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practitioners on tuberculosis among New York City’s Chinese laborers.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neither regulated nor well understood. Some public health providers have expressed their concern that the use of TCM could prevent Chinese tuberculosis patients from receiving proper, biomedical treatment. Contrary to the suspicion of public health provider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practitioners in the context of New York City’s Chinatown provide diverse methods of health care, many being familiar with the biomedical explanation for tuberculosis. All TCM informants in this study stated that biomedicin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tuberculosis. TCM in tuberculosis therapy is said to complement biomedicine and to restore bodily balance and the general health of patients.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political–economic context shaping the explanation and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amo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practitioners and broad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ous contexts in which TCM and biomedicine can be integrated. Furtherm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an opportunity exists for tuberculosis control programs to incorporate TCM practitioners in the effort to control the disease within New York Cit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证病结合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及成模标准,建立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应用STZ造成大鼠糖尿病(FBG≥16.7mmol/L)后应用中药造成中医阴阳两虚;阴虚热盛;气阴两虚;血瘀气滞证候模型。结果(1)造模后出现饮水增多、尿量增多、生长迟缓、身体消瘦、拉尾排便、排尿等糖尿病大鼠共同特征。阴阳两虚组大鼠还出现大便干燥、舌红等征象;阴虚热盛组大鼠出现大便干燥、舌红等征象;气阴两虚组大鼠出现精神萎糜、倦怠懒动、舌胖大,少津;血瘀气滞组大鼠还出现背毛减少、臀部毛色枯黄、性情暴烈、易激惹、捕捉时叫声频繁、抵抗力大、攻击行为频繁、大便质稀色深、舌质暗等血瘀气滞气滞的症状。(2)实验室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变。结论应用传统的糖尿病造模方法与糖尿病病证特点和中药四气五味药性理论相结合,研制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肾阴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阴虚证是中医学的基本证型之一.对中医证的研究,基本方法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探讨疾病发生后"证"与人体生理变化、病理、生化等客观指标的关系,尝试揭示证的实质.几十年来,不少学者从细胞、分子等水平上对肾阴虚证本质做了深入地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某些方面已形成了共识.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医肾阴虚理论,而且为肾阴虚证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了更客观的、更全面的指导作用.本文从神经内分泌、免疫、微量元素、脂代谢、自由基、细胞因子与介质、基因等方面对肾阴虚证病理生理的客观化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中医药发展与濒危药用野生动物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未铭  赵德怀 《四川动物》2006,25(3):523-525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代中医药发展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既面临许多机遇,也面临着来自濒危药用野生物种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在此基础上,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药用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初步分析了导致野生动物濒危的原因,提出了可持续利用的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原则,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中医药发展与濒危药用野生动物保护协调的几条措施。  相似文献   

18.
筛选靶向结合炎症相关蛋白5-LOX(5-lipoxygenase,5-脂氧合酶)的中药黄酮类天然产物,分析与5-LOX结合的黄酮类成分及其来源中药的共性规律。本研究借助Discovery Studio 2017 R2分子对接和药效团构建模块,结合SPR分子筛选实验,以及关联网络构建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来源于17种中药的18个黄酮类小分子中有11个能够与5-LOX结合,并从分子对接以及药效团构建研究中发现其作用的3种方式和共性特征:(1)部分中药黄酮成分(如木犀草素等)通过结构中的B环与5-LOX在活性位点ASP243形成静电中心相结合;(2)部分中药黄酮成分(如芹菜素等)是通过结构中的A环与活性位点VAL520形成疏水键、与活性位点ASP243形成氢键与5-LOX结合;(3)杨梅苷等黄酮类成分由于极性较强,在没有形成疏水键的情况下,也是通过形成静电中心与5-LOX在活性位点ASP243产生相互作用。此外还发现靶向5-LOX的活性中药黄酮类化合物,大多来源于具有利湿、退黄等功效,性味甘苦寒的景天科中药中。本研究发现了部分靶向5-LOX的中药黄酮类成分及其作用方式和共性规律,为开发靶向5-LOX抗肿瘤新药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庄毅 《菌物研究》2013,11(2):63-71,88
概述了我国古今中药内的生物制药工程中唯一的固体发酵生产真菌药物的情况,以神曲、猴头菌及槐耳菌质等为代表说明由"制曲工艺"、"固体培养"到固体发酵的理念与工艺的变化与发展,从"普通型固体发酵"发展到"双向型固体发酵"的范例可推断分析古代制曲工艺在基质中应用中药材的作用,说明其貌似粗糙而可能有潜在深刻的内涵亟待整理发掘。现已存在建立固体发酵系列工程的可能性,更显示了中药宝库的丰富内容和菌物药的价值,对指导研发新真菌药物有一定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