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染色体铺展技术,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和有色光分光光度计量术等观察了伍氏游仆虫在23—25℃培养液中接合后体大核原基多线染色体的发生、发展及碎解的全过程。在发育到4—5小时的接合后体中,球形的大核原基中开始出现染色体。此时的染色体大多为颗粒状,有些染色体已从颗粒状延长而成平均3μm的短杆。染色体数初步计算为2n=70—90。约经20分钟,染色体延长并多线化。再过约5—6小时,多线染色体发育到最高峰。细长丝状的多线染色体上带和间带分化明显。有些染色体的末端有扇面状或小球形结构。各别染色体还显示了类似于着丝点的结构。这一时期的大核原基体积最大,DNA含量达到最高值,接近营养大核DNA含量的一半。然后多线染色体碎解,各多线染色体为纤维膜横割为大小不一的片段,DNA含量也随之降至最高值的1/10。  相似文献   

2.
冠突伪尾柱虫有性生殖期间皮膜发育的核控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金立培  刘小意  金华中 《动物学研究》2001,22(2):99-104,T001,T002
通过显微手术去小核建立多个冠突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cristata)无小细胞系,并诱导它们与有小核细胞进行接合生殖,以评估小核及其衍生的大核原基在有性生殖期间对皮膜形态发生的影响,当无小核接合体从有小核配偶获得1枚配子核后,接合双方不仅能平行地继续核器演化,而且使第1次皮膜改组能够同步进行和正常发育,说明小核在有性周期中除了生殖功能外仍保留着某些控制皮膜发育的体功能,虽然大部分接合后体的大核原基在DNA贫乏期停止发育,但少数接合后体能够超越这一时期,并启动第2次皮膜改组和顺利完成其后续的有性发育全程,表明指令发动第2次皮膜发育的信号来自DNA贫乏期后以排出一核物质团块为标志的大核原基。  相似文献   

3.
棘尾虫接合生殖期间核对形态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完成了四项实验,即1.促成棘尾虫无小核系与有小核系接合;2.诱导无小核系自系接合;3.在正常接合对上摘除全部大核或一个接合体的大核及小核;4.在正常接合后体上对老大核碎块和新大核胚基进行损伤实验。以改进过的黑色素法显示这些实验的结果,发现第一次接合形态发生和小核的有性过程都主要是由大核支持的,小核在第一次形态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这些核产物可从一个有核接合体穿过细胞质桥去支持另一无核接合体的发育。本文还发现接合第二次形态发生由新大核胚基控制。损伤染色体和多线染色体时期的大核胚基,第二次形态发生消失或不正带。越过第二次形态发生的大核胚基显著增强耐受损伤的能力,这些结果符合Prescott等(1973)对棘尾虫大核遗传装置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鼠兔核质杂交胚胎早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细胞核移植技术已被证明是研究发育中核质相互关系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电融合技术也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细胞融合技术也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细胞融合技术,本实验运用这两项技术,进行了鼠、兔目间核质杂交实验,小鼠8-细胞核在激活的兔去核卵母细胞中,发五了染色体超前凝聚及核膨胀,融合卵移植到小鼠输卵管4.5天后,冲洗出,有5.4%的重构卵发育到囊胚期,通过染色体检查,囊胚细胞中均为小鼠染色体,其中一个囊  相似文献   

5.
王哈利  曹同庚 《动物学报》1991,37(4):402-407
在伍氏游仆虫(Euplotes woodruffi)接合后体发育过程中,已呈退化状态的老大核后碎块,在细胞第二次形态发生时,逐渐恢复其正常形态结构。T形新大核原基向后延伸而与恢复正常形态的老大核后碎块紧密靠拢。此时在光镜下观察,很容易误认为二者已融合为一。但在接合后体分裂之前,老大核后碎块再次瓦解,T形大核原基缩短成棒状而与老大核后碎块分开,此时二者界限分明。细胞分裂后,残存的老大核后碎块停留于后子虫中,最后被吸收。几个关键时期大核原基和老大核后碎块DNA含量的测定,也证明新老大核不融合。本文还讨论了老大核后碎块在有性过程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黑节草从传粉到受精约需130d,精子在花粉管中形成,胚囊发育属蓼型胚囊,因反足细胞较早退化,故受精前胚囊多只由卵器和中央细胞组成。精卵核融合时,精核染色质进入卵核后凝集成颗粒状,并在原位与卵核的染色质融合,雌、雄性核仁一直维持至合子的第一次分裂期前。双受精作用正常,属于有丝分裂前配子融合类型,初生胚乳核发生2-3次分裂后逐渐退化消失,胚的发育局限于球形胚阶段。  相似文献   

7.
王晓光  曾宪录 《菌物系统》2002,21(4):585-591
电镜原位观察结合图象分析研究了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 Schw间期细胞核和中期染色体中银染蛋白的形状,大小和分布。结果看到,银染蛋白扩要呈颗粒状存在于间期细胞核和中期染色体中。银粒的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间期细胞核中存在侈多直径在5-15nm的银粒,其中10nm以上的较大银粒主要分布于核仁,集缩染色质和核基质部分10nm以上银粒不多,中期细胞核内10nm以上的较大银粒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中。染色体中除含有一些较大银粒外,多数银粒的直径为5-10nm。本文结果提示,构成染色体骨架的嗜银蛋白可能来自间期细胞核的染色质,核基质和核仁。  相似文献   

8.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导入普通小麦的大赖草染色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刘文轩  陈佩度 《遗传学报》1999,26(5):546-551
利用以大赖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导入普通小麦的大赖草染色质进行检测。结果:91)根尖体中花粉母细胞时期均可用于检测大赖草染色质。间期核中杂交信号点数与所含大赖草染色体数目之间的对应关系依染色体显强C-带末端数不同而不同;(2)利用荧光原位杂交,从普通小麦-大赖草单体异附加系的减数分裂前植株^60Co-γ射线辐射后代中检测到一批大赖草端着丝粒染色体和小麦-大赖草染色体易位等结构变异  相似文献   

9.
墨兰雌配子体和胚胎发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墨兰的胚珠倒生型,具薄珠心和二层珠被。胚囊发育为葱型,成熟胚囊为8核,从传粉型受精约100d,正常双受精。初生胚乳细胞分裂为具2-6个核的胚乳。胚具5-6细胞的胚柄。传粉到种子成熟约8个月,成熟种子只具单层细胞的种皮和一个未分化的球形胚,胚柄及胚乳都消失。  相似文献   

10.
青花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雄配子体发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染色体制片及爱氏苏木精染色-冬青油透明技术对青花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为正四面体型或十字交叉型;中期Ⅰ和中期Ⅱ,少数细胞可见赤道板外染色体;后期Ⅰ和后期Ⅱ部分细胞出现染色体桥及落后染色体;四分体时期可观察到二分体、三分体及含微核的异常四分体.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包括2次有丝分裂,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具3个萌发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异常的花粉母细胞约占10.28%;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异常频率约为3.2%,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期.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苏木精染色和双苯并咪唑(Hoechst 33258)染色法,从草菇子实体“纽期”菌褶分化完开始,每3小时对同一个子实体连续切取菌褶进行染色观察。结果表明草菇子实体“纽期”菌褶形成时,约10%的担子发生了核配;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尤其是子实体成熟期后,不断有少量新的双核担子产生,并发生核配,使草菇减数分裂的同步性不高;草菇从菌褶分化完成(此时已有10%担子发生核配)到子实体完全成熟,菌褶变成深粉红至褐色(此时约70%担子完成减数分裂)需要28—30小时;担子减数分裂的持续时间为18小时,其中细线期和偶线期5.9小时、粗线期6.2小时、双线期和终变期3.4小时、中期10.5小时、后期Ⅰ到四分体2小时;经过对粗线期、双线和终变期以及中期Ⅰ染色体条数的多次反复观察,认为草菇的染色体条数为11(n=11);减数分裂后,4个子核分别进入4个担孢子中,留下无核的担子;绝大部分担孢子是单核的,有约5%的担孢子是双核的。  相似文献   

12.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分离株核衣壳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用超萍切片电镜技术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分离株J1的核衣壳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病毒感染后5小时即可观察到细胞核内大量的病毒核心相关颗粒和少量核衣壳。在细胞核内和细胞浆内均可见到病毒基质或毒浆结构。VZVJ1株具有三种类型的核衣壳,命名为A型、B型、C型核衣壳。A型具有电子致密核心,B型的核心呈颗粒状,C型具有电子透明核心。三种核衣壳大小一致,直径75-100nm,核心为35-55nm。将VZV的核衣壳与疱疹病毒科其它成员作了比较分析,并对各种核衣壳在病毒成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关于本株四膜虫的接合生殖,包括接合前的行为、减数分裂、核的分化以及接合后体的发育等,我们曾进行过光学显微镜的观察(陈阅增等1982)。我们发现本株四膜虫在接合前有聚集成团的现象,克隆内接合形成的接合后体能正常分裂,并产生正常的大核系  相似文献   

14.
镉对蒜根生长的毒害及抗坏血酸、铁盐的解毒效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蒜鳞茎在不同浓度的Cd溶液中处理24-48h,观察到随着Cd浓度的递增或培养时间的延长,根的增长速率递减或停止,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分裂细胞异常率增 裂细胞异常主要表现为低毒时,染色体的C-有丝分裂,染色体桥以及高毒时,染色体粘连,断裂,核解体等。  相似文献   

15.
利用花粉辐射诱发普通小麦与大赖草染色体易位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将小麦-大赖草Lr.2和Lr.14染色体二体异附加系94G15和94G45即将成熟花粉经^60Co-γ射线辐射处理,然后分别给普通小麦品种扬麦5号和绵阳11授粉。辐射M1的PMC MI期染色体Giemsa C-分带和基因组DNA荧光原位杂交处理后进行染色体配对分析,从17株M1单株中筛选到5株PMC MI期大赖草染色体与小麦配对的个体。根据这5株单株自交M2种子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C-分带和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常规的白细胞培养技术及BSGC-带技术分析了白豚的核型、C-带核型。结果是:白豚的染色体数目2n=44,其核型由12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8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条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8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所组成。染色体臂数(NF)雌性为76,雄性为75。C-带异染色质呈现出很深的着色区,主要分布在染色体臂上,着丝点区则几乎没有。C-带异染色质的量约为总染色质量的12%。这一结果表明白豚与海生豚类的核型、C-带核型有较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小麦-簇毛麦杂种减数分裂与染色体易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基因组DNA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详细地研究了小麦-簇毛麦杂种染色体的减数分裂和配对行为,结果表明,在中期Ⅰ,小麦和簇毛麦染色体多呈两个单价体,在0.3%的PMC中小麦与簇毛麦染色体发生配对;在后期Ⅰ时,单价体错分裂频率为32.7%-37.5%,另有0.7%的小麦-簇毛麦染色体重组易位出现;后期Ⅱ时,断列染色体的频率为20.5%-22.4%,还发现有0.82%-1.72%的自发易位染色体形成,此外,  相似文献   

18.
以生物素标记的水稻单拷贝光敏素基因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小亚基基因的基因组克隆为探针,其大小分别为6.6和1.1kb,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将它们分别定位到水稻染色体上。phyA和rbcS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29.79%5 21.56%,phyA在第3染色体上有3个座位:长臂近着丝粒,短臂末端,长臂中部。rbcS分别定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第5染色体长臂末端,第6染色体长臂距着丝粒近2  相似文献   

19.
在25℃条件下,冠突伪尾柱虫接合生殖全程历时10天左右。接合生殖过程中的核器演化包括:①数十枚老的大核逐步瓦解。电镜观察表明,老的大核是以一种类似于食物泡消化的方式被吸收的,并在此过程中伴有大量溶酶体出现。②仅8枚左右小核中的一枚参与新核器的发生。首先,位于胞口后部的一枚小核膨大并进行一次预备分裂,接着发生三次成熟分裂。每一接合体内形成一枚雄原核和一枚雌原核。雄原核互向对方迁移并与其雌原核融合成为合子核。合子核分裂两次,四枚子核之一发育为大核原基,另一枚发育为小核原基,其余两枚退化。预备分裂和前两次成熟分裂各自产生的两枚子核中,仅一枚进入下一次分裂,另一枚解体消失。在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降落伞”的形成和发展经历着复杂的结构变化,持续一小时以上。③大核原基经过长时间的发育,伴有多线染色体的形成和解体等一系列变化,方达成熟状态。成熟的大核原基以伸长断裂、分叉断裂和哑铃形缢缩三种方式进行分裂,小核原基亦随之分裂,逐步形成具60枚左右大核、8枚左右小核的正常营养体。其后,大核融合,开始配后第一次无性分裂。值得注意的是,大核原基发育到将成熟时,最初的迹象是染色质向大核原基中央集结成团,染色质团与核膜之间充满着匀质的核液。当中央染色质团伸长时,又将  相似文献   

20.
五唇兰雌配子体发育和胚胎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五唇兰的胚珠倒生型,具薄珠心,两层珠被。胚囊发育为双孢子葱型,成熟胚囊8核。从传粉到受精约50d,正常双受精。胚具5-6细胞的胚柄,种子成熟时胚柄及胚乳核消失,成熟种子只具单层细胞的种皮和一个未分化的珠珠形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