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誉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在世界人民的瞩目下正式通车了,但是在不久前的2000年11月,当中国决定开工建设青藏铁路格拉段的时候,许多科学家心里还没有底,甚至有人预言,青藏铁路开工肯定还要再等上几年。  相似文献   

2.
焦忠 《生命世界》2006,(7):23-25
在青藏铁路沿线藏区广袤的土地上,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宗教文化,展现出浓郁的宗教氛围。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沿线藏区的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转变,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会表现出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也面临着自身转型与适应。  相似文献   

3.
7月1日青藏铁路格拉段(格尔木到拉萨路段。西宁到格尔木路段已于20世纪80年代建成并通车)的建成并正式通车,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了这里。至此,世界海拔最高、距离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贯通了.  相似文献   

4.
青藏铁路小桥被藏羚羊等高原野生动物利用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对高原野生动物利用青藏铁路动物通道附近小桥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后,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等高原野生动物在利用青藏铁路动物通道的同时,已经开始尝试利用铁路小桥穿越青藏铁路,高原野生动物对青藏铁路正在经历“陌生-熟悉-适应”的过程,通过自我行为调整,适应青藏铁路修建对该地区环境所带来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5.
宗贺 《生命世界》2006,(7):10-14
建成后的青藏铁路东起青海省省会西宁,西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1956公里。按设计路线,青藏铁路全线将穿越青海省环青海湖地区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青南地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翻越唐古拉山后自北向南经过西藏自治区的那曲地区到达拉萨市,沿途通过刚察、德令哈、格尔木、昆仑山口、五道梁、唐古拉山、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等十几个中间站。  相似文献   

6.
苏枫 《生命世界》2006,(7):15-18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认识一个民族的重要窗口。青藏铁路沿线聚居区的藏族同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世代沿袭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7.
《生命科学》2008,20(3):462-462
2008年4月17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奇森在英国Nature杂志发表文章,报道该研究组在青藏铁路沿线通过实地监测,发现藏羚羊的迁徙活动已基本适应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这一事实,对前一阶段少数境外媒体就“中国政府在青藏铁路环保中是否做出努力”的质疑进行了有力回击。  相似文献   

8.
基于视觉廊道的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动态景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英  席建超  姚予龙  葛全胜 《生态学报》2014,34(12):3320-3330
青藏铁路作为一种重要的"线性"廊道,不仅起着重要的区域连接作用,促进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具有旅游观光和体验的功能。基于游客视角对青藏铁路沿线10个自然景观段进行了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动态景观评价研究。详细界定了铁路沿线动态景观评价的对象,构建了"游客眼"——青藏铁路沿线动态景观评价模型。动态景观评价是基于旅游列车在行进过程中以旅游者的眼睛感受到的景观质量高低——景观基底(包括地貌景观多样性、动植物点缀度、人文景观丰富度等),在列车行进过程中哪些景观能被游客捕捉到受到景观视域(包括相对坡度、景观在视域内出现几率、距离的远近等)的制约,哪些景观能被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要受到景观美感(包括色彩、奇异罕见景观、水体配置等)的影响。搭建了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动态景观评价指标体系,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动态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沿线景观基底指标、景观视域评价指标和景观动态美感指标3个类指标和9个基础指标,动态景观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确定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动态景观评价主要是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10个自然景观段的各指标量化打分以及计算,结果发现:青藏铁路沿线不同景观带给游客的感受差异很大,10个旅游景观段的景观质量从高到低排序为:念青唐古拉宽谷盆地高寒草原草甸景观段、昆仑高山荒漠与荒漠草原景观段、可可西里—长江源宽谷高寒草原景观段、唐古拉极高山高寒草甸景观段、青海湖盆地草甸草原景观段、怒江源宽谷高寒草甸景观段、拉萨河谷灌丛草原景观段、柴达木盆地东北亚高山荒漠草原景观段、湟水谷地温性草原景观段、柴达木盆地盐湖戈壁荒漠景观段。其中旅游动态景观质量极高的有1个,旅游动态景观质量较高的有6个,旅游动态景观质量一般的有2个,旅游动态景观质量低的有1个。客观评估青藏铁路沿线各景观段的景观,有助于游客预知和了解青藏铁路途中旅游景观质量,对于地方相关部门指导青藏铁路旅游业的发展和景观管理、打造、开发、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应用DGGE技术分析青藏铁路沿线的土壤细菌种群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青藏铁路沿线不同海拔高度的10个地点采集土壤样品,直接提取样品中的总DNA,以巢式PCR扩增细菌16S rDNA片段,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离PCR扩增的16S rDNA片段,研究土壤细菌的种群多样性.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高海拔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细菌种群多样性,植被类型是影响青藏铁路沿线土壤细菌种群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土壤细菌种群结构相似性的重要因素,而海拔高度等是次要的影响因素;具有相似植被类型的土壤样品,其细菌种群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初识西藏     
关于西藏的记述有很多,关于西藏的印象也有很多。青藏铁路开通以来,这片神秘、圣洁的土地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各地的游人。但与此同时,这片土地也承受着越来越重的负担。或许,我们忘记了旅游的真正目的,是在本着保护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同时,寻找内心深处的丝丝感悟。  相似文献   

11.
青藏铁路线上的野生动物通道与藏羚羊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自然条件最独特而极端、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沿线野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大,特别是大中型有蹄类如藏羚羊等,也是野生动物中最独特的类群,它们活动范围大,不同季节间取食、饮水和繁殖等往往需要进行大规模、长距离的迁移,青藏铁路的建设无疑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它们的正常活动产生阻碍。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同时,在施工中也根据藏羚羊等迁移的特点,施工期采取了动物优先的措施,并对将来营运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青藏铁路、公路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殷宝法  淮虎银  张镱锂  周乐  魏万红 《生态学报》2006,26(12):3917-3923
2003年8月和2004年8月,在不冻泉保护站(35°17′N;93°16′E)至五道梁(35°13′N;93°04′E)一带调查青藏公路的运营和青藏铁路的建设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响,并分析了野生动物对青藏铁路上所建立的动物通道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青藏铁路的建设增加了青藏公路的交通运输量,青藏公路在铁路修建期间会对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和藏野驴(Equus kiang)的活动产生部分影响。同时,野生动物通过自身的适应和行为调节可以减少环境改变产生的影响,如公路两侧动物的活动高峰正好是公路上车流量较少的时段、动物可以利用野生动物通道来通过青藏铁路等。藏野驴、藏羚羊与藏原羚均可利用通道穿越铁路,而藏羚羊对通道的利用频次和通道到公路的距离显著的正相关(p<0.5),大多数的动物通道因其高度、宽度和到公路的距离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能被动物利用。总的看来,动物能够通过自己的适应和行为调节,可以适应青藏铁路修建对该地区的环境所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青藏铁路通车一年多来,有1/3左右的旅客会遭受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除了影响高原旅游之外,加上大部分旅客缺乏高原低氧防护的基本知识,所以有的甚至会引发严重的高原病。因此,在青藏铁路通车即将两周年之际,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部高原生理组专家吴天一编撰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道路与生态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试通车运营,雪域高原西藏告别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铁路所跨越的青藏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也是目前世界上受人类扰动影响最少的地区之一,生态脆弱、多年冻土和高寒缺氧被并列称为高原第一铁路建设面临的世界性三大难题。铁路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对沿线野生动植物群落、自然生态景观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影响的程度如何,如何将影响降到最低,影响后能否得到恢复,这些都是世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芨芨草群落是青藏铁路沿线一类重要的温性草原植被类型,对青藏铁路两侧及其四周的水土保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青藏铁路西格段海晏县附近的芨芨草草原的空间分布特征、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地区芨芨草群落由芨芨草斑块和针茅斑块镶嵌而成,两类斑块的数量、大小和斑块间大小变化幅度等特征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芨芨草斑块大小在样线上所占的比例比针茅斑块为小,且有随远离铁路而减小的趋势,而物种丰富度则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芨芨草斑块的盖度和单位面积上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针茅斑块。斑块的大小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芨芨草群落的退化状况。人为活动往往会加剧芨芨草群落的斑块片段化。针对芨芨草群落的特征和现状,建议加强对这些区域内人为活动的限制力度以减少对芨芨草群落的干扰。  相似文献   

16.
芨芨草群落是青藏铁路沿线一类重要的温性草原植被类型,对青藏铁路两侧及其四周的水土保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青藏铁路西格段海晏县附近的芨芨草草原的空间分布特征、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地区芨芨草群落由芨芨草斑块和针茅斑块镶嵌而成,两类斑块的数量、大小和斑块间大小变化幅度等特征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芨芨草斑块大小在样线上所占的比例比针茅斑块为小,且有随远离铁路而减小的趋势,而物种丰富度则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芨芨草斑块的盖度和单位面积上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针茅斑块。斑块的大小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芨芨草群落的退化状况。人为活动往往会加剧芨芨草群落的斑块片段化。针对芨芨草群落的特征和现状,建议加强对这些区域内人为活动的限制力度以减少对芨芨草群落的干扰。  相似文献   

17.
根据作者近年来在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沿线所做的植被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调查工作,重点分析了铁路沿线植被特征,并针对铁路工程建设对沿线地表植被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恢复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GIS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过程中的空间要素叠置分析具有明显优势.本文通过对传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和逻辑完善,采用ArcGIS平台的Model Builder工具封装了可以进行多循环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GIS模块;并选取青藏铁路沿线部分路段,测试了从环境问题分析、指标与权重确立、空间数据预处理到GIS模型运行的全过程.结果表明:在多重生态与环境要素累加效应影响下,青藏铁路生物通道的两侧高度敏感,且多个敏感区连成一个线性敏感带,铁路沿线生态环境敏感性区域的带状空间格局特征突出;通过与大量地面调查的评估结果相比较,验证了该GIS模型判断生态敏感区域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线性工程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快速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青藏铁路沿线唐古拉山口土壤微生物的ARDRA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潞滨  刘振静  杨凯  刘敏  周金星  孙磊  韩继刚 《生态学报》2008,28(11):5482-5487
通过构建16S rDNA文库及文库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ARDRA),对青藏铁路沿线唐古拉山口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aeIII和RsaI对克隆文库中的90个克隆子进行了酶切分型,根据ARDRA酶切图谱的不同,可将其分为23个OTUs。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克隆文库中主要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alpha、beta、detla亚类、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及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等8类细菌及未培养细菌。Alpha变形细菌为该文库中的主要菌群,占克隆总数的33.3%;其次为未培养细菌,占克隆总数的22.2%,Bradyrhizobium为优势菌属。研究结果揭示,青藏铁路唐古拉山口的土壤微生物种群不仅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还存在丰富的潜在新菌种。  相似文献   

20.
在青藏铁路沿线进行植被恢复不仅可以促进沙质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同时植物的防风固沙功能对铁路的安全运营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对青藏铁路西格段沿线5种不同类型恢复模式下土壤及植被的调查,分析不同恢复措施对林下植物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林恢复模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产力因林龄和林分配置不同而不同,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柽柳(Tamatix chinensis)林生产力最高(1.92 t·hm-2·a-1),其次为柽柳纯林(1.87 t·hm-2·a-1);各模式均增加了林下植物的多样性,其中:沙棘(Hippophaer hamnoides)-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林内有6科8属8种植物,柽柳纯林有7科9属10种,但不同模式下优势种不同。5种恢复模式均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人工灌木林在改善土壤碱化程度上比乔木林效果更好:沙棘-柠条林和柽柳纯林表层(0~20 cm)土壤pH分别降低了1.05和0.75; 5种恢复模式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且表现出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减小的"表聚"现象,柽柳纯林土壤有机质增加最为明显:表层含量达12 g·kg-1,比恢复前增加了近1倍。这一研究结果为青藏铁路沿线的沙漠化防治和植被恢复中恢复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