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髋臼粉碎性骨折采用骨牵引与手术治疗的疗效的比较。方法:将118例髋臼粉碎骨折患者分为骨牵引组(74例)和手术组(44例),分别进行比较。结果:骨牵引组解剖复位10例(13.5%)、满意复位26例(35.1%),自我感觉优8例(10.8%)、良24例(32.4%);手术组解剖复位9例(40.9%)、满意复位12例(54.5%),自我感觉优7例(31.8%))、良9例(40.9%)。结论:手术治疗髋臼粉碎性骨折疗效明显优于骨牵引。  相似文献   

2.
万里飞  胡懿郃  汪龙  蔡碰德 《生物磁学》2011,(23):4545-4547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方法与疗效,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结合螺钉固定手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范围为19—75岁,平均年龄45.2岁;其中开放性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26例,按Riseborough and Radin骨折分类法,Ⅲ型16例、Ⅳ型14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以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依据比较治疗前后康复效果。结果:随访8.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7例,良19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6.7%。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显露充分,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部刮除肿瘤联合术中适形固定施源器模型插植放疗和术后外照射治疗骨巨细胞瘤(GCTB)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2006年2月.2008年2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初次治疗的长骨GCTB患者30例随机分为单纯局部刮除手术组和局部刮除手术联合放疗组,两组患者均行局部肿瘤刮除术,局部刮除手术联合放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术中适形固定施源器模型插植放疗和术后外照射,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局部刮除手术联合放疗组1、3、5年均未复发,而单纯局部刮除手术组的1、3、5年复发率分别为9.1%、27.3%、45.5%,3年和5年复发率均显著高于局部刮除手术联合放疗组(P〈0.05)。局部刮除手术联合放疗组中未见严重相关性毒性和死亡,术后两组的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剐(P〉0.05)。结论:局部手术刮除病灶结合术中和术后放疗治疗骨巨细胞瘤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复发率,且不影响关节功能,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腺样体手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分泌性中耳炎合并腺样体肥大患儿80例(160耳),将其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手术组患儿给予腺样体消融手术治疗,而对照组患儿进行保守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手术组治愈72耳,好转6耳,治疗总有效率为97.5%,而对照组治愈8耳,好转20耳,治疗总有效率为35%,较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腺样体切除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途径,治疗中应尽可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恢复和保护咽鼓管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方法与疗效,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结合螺钉固定手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范围为19-75岁,平均年龄45.2岁;其中开放性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26例,按Riseborough and Radin骨折分类法,III型16例、IV型14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以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依据比较治疗前后康复效果。结果:随访8-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7例,良19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6.7%。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显露充分,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38例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法进行手术治疗,分析手术方法、效果及患者的预后效果。结果:28例行闭合复位,7例行骨折端切开复位,患者术后7-14d可下地活动,3 m内扶拐部分负重行走,31例(88.6%)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3.7个月;Harris髋功能评分标准:优18例,良10例,中3例,优良率90.32%(28/31)。结论:PFNA是一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有效装置,能够减少骨折不愈合、髋内翻畸形愈合及内固定断裂、切割股骨头等并发症,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时可达到较高的骨愈合率、较快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曹旭栋  黄浩  张文俊  张亚俊  徐东来 《蛇志》2009,21(3):202-203
目的为了探讨AF系统手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中的效果及中医药在促进胸腰椎骨折脱位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手术组和手术加中药组),手术组切开复位采用AF系统内固定,手术加中药组在手术前后辨证给予中药治疗,平均随访2.5年,并分别于装、取内固定物时取标本行组织切片,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及组织学改变情况。结果两组胸腰椎骨折脱位均达良好的复位固定(P〉0.01);两组症状恢复比较,手术加中药组优于手术组(P〈0.01);组织学观察发现取出内固定时手术组组织较致密。结论AF系统手术能使胸腰椎骨折脱位达到满意的复位及固定.中药的使用促进了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10年3月应用锁定钢板(包括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或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43例,按Neer分型2部分骨折20例,3部分骨折19例,4部分骨折4例。随访评定包括X线片、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43例患者获得平均14.2个月(9-21个月)临床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平均时间10.4周(8~12周)。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9例,良19例,可5例,优良率88.4%。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固定可靠的优点,允许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陈晓华  冯世龙  张友  李楠  刘峰 《生物磁学》2014,(8):1542-1544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以便能够获取更好的功能康复。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51例,其中采用外支架撑开复位外固定5例,后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23例,前路钢板固定17例,前后路联合固定6例,术后均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结果:51例均获得随访,X片提示均已骨性愈合。采用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其中外支架固定,优1例,良1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40%;后路固定,优12例,良6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78-3%;前路固定,优9例,良6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88.2%;前后路联合,优2例,良1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50%。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正确的手术策略能够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其中前路手术固定效果优于后路固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CAP患者1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73例,对照组72例。治疗纽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只单纯给予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两组疗程均为7~14d。于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43例(58.9%)、16例(21.9%)、8例(11.0%)、6例(8.2%);对照组分别为20例(27.8%)、26例(36.1%)、14例(19.4%)、12例(1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胃肠道反应、静脉滴注局部疼痛、皮疹的发生分别为6例(8.2%)、7例(9.6%)、3例(4.1%),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例(21.9%);对照组分别为5例(6.9%)、6例(8.3%)、3例(4.2%)、14例(19.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阿奇霉素治疗CAP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12.
近视是最常见的眼病之一,近年来,由于近视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世界性医学问题,近视眼的治疗也成为研究重点。药物研究和手术治疗是近视的治疗目前的研究热点,并已经取得一定得成果。药物方面,阿托品,托品酰胺,哌仑西平,消旋山莨菪碱对近视的控制作用都有被证实,但由于应用上还有一定的副作用,远期效果也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手术方面,近视眼手术主要分为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LASIK手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角膜屈光手术方法,SBK手术,飞秒激光手术等技术也日趋成熟。但是,角膜手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应用范围也较为局限,需要进一步研究。眼内屈光手术主要为有晶体眼的人工晶体植入术(PIOL)和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矫正的范围更加大,但是眼内手术并发症较多,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13.
Treatment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1963,2(5355):455-456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Current procedures for Graves' exophthalmos fail to achieve complete correction. The standard orbital decompressions were therefore modified to maximize the degree of volumetric increase behind the axis of the globe. In 15 orbits, the preoperative exophthalmos averaged 9.5 mm, whereas the postoperative exophthalmos was 4.1 mm. Postoperative CT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maining posterior orbital wall, combined with the persistently increased intraocular muscle volume, blocked retrodisplacement of the globe, despite adequate total volumetric increase. The increased muscle volume varied from 2 to 5 cc. Despite this residual exophthalmos, the modified four-wall expansion provides excellent aesthetic results with visual improvement and resolution of chemosis and exposure keratit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