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利用改进的冰冻切片法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对甘蔗茎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骨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甘蔗茎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4种循序变化的典型微管列阵,即周质微管、早前期微管带、纺锤体微管及成膜体微管。同时,还观察到在各种典型微管列阵相互转变过程中存在各种微管列阵的过渡状态。甘蔗茎尖正在伸长的幼叶部位细胞的周质微管主要为与细胞伸长轴相垂直的横向周质微管:茎尖幼叶部位伸长缓慢细胞的微管主要为纵向及斜向排列的周质微管,在甘蔗茎尖幼叶基部初生增粗分生组织处,横向、斜向、纵向及随机排列的周质微管列阵均有分布。在少数分裂前期的细胞中,发现细胞具有2条早前期微管带,其具体功能还不清楚。表明甘蔗茎尖细胞微管列阵的变化与许多双子叶植物及部分单子叶植物具有共同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证明微管骨架的周期性变化在植物中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改进的冰冻切片法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对甘蔗茎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骨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甘蔗茎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4种循序变化的典型微管列阵,即周质微管、早前期微管带、纺锤体微管及成膜体微管。同时, 还观察到在各种典型微管列阵相互转变过程中存在各种微管列阵的过渡状态。甘蔗茎尖正在伸长的幼叶部位细胞的周质微管主要为与细胞伸长轴相垂直的横向周质微管; 茎尖幼叶部位伸长缓慢细胞的微管主要为纵向及斜向排列的周质微管,在甘蔗茎尖幼叶基部初生增粗分生组织处, 横向、斜向、纵向及随机排列的周质微管列阵均有分布。在少数分裂前期的细胞中, 发现细胞具有2条早前期微管带, 其具体功能还不清楚。表明甘蔗茎尖细胞微管列阵的变化与许多双子叶植物及部分单子叶植物具有共同的变化规律, 进一步证明微管骨架的周期性变化在植物中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1963年,先后在动物和高等植物细胞中发现微管结构。已经知道微管不仅具有支持功能,而且在运动、运输和分泌等一系列细胞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高等植物细胞中,微管明显地参与形态建成。周质微管(Cortical microtubules)可能与细胞壁中纤维素微纤丝的排列与定向有关。早前期带(Preprophase Bands)预示胞质分裂时细胞板的位置。成膜体微管参  相似文献   

4.
《植物生理学通讯》2011,(5):525-529
摘要:植物细胞壁具有由高分子量的多糖、蛋白质和木质素组成的复杂结构。在细胞壁多糖中,纤维素,一种含有D-1,4氢键的葡聚糖微纤丝,是细胞壁成分中主要的承重部分,也是工业应用的重要前体。纤维素由多聚纤维素合酶(CesA)大型复合物合成,在质膜沿周质微管分布。  相似文献   

5.
冰冻切片法在植物微管骨架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冰冻切片法研究植物微管骨架的一般程序和技术上的一些改进,结果证明,改进的冰冻切片技术,可以对植物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很好的标记。实验结果表明,甘蔗正在迅速伸长的幼叶分布的微管类型主要是与细胞伸长轴方向垂直的周质微管,幼叶基部尤其是第三幼叶基部分布的主要是与细胞伸长轴方向平行的周质微管。表明冰冻切片法在植物微管骨架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使用四甲基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碱(TRITC-Ph)探针,以新分离的洋葱鳞茎薄壁细胞原生质体为材料,观察了细胞胞质肌动蛋白微丝骨架的结构与形态。研究结果发现洋葱鳞茎内部细胞的细胞质内存在极丰富而精细的肌动蛋白微丝束。这些肌动蛋白微丝束的直径约1.0—4.5μm,有下列四种不同的排列形式:(1)相互平行排列,方向大体与细胞的长轴垂直;(2)从一些结合位点辐射而出,并向四周延伸,然后再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密集而复杂的网络;(3)细而稀疏,相互交织成网状,两端分别与质膜不同位置上的结合位点相连;(4)粗而稀疏,相互交织成网状,两端都与质膜相连,或一端与质膜相连,另一端与细胞核周围的微丝束网络相连。部分微丝束具有“Y”形分支。  相似文献   

7.
百合花粉及花粉管内微丝和微管的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免疫荧光定位及荧光定位方法,结合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百合(LiliumdavidiDuch.)花粉及花粉管内微丝及微管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得出了一些新的结果:1化学固定方法可以较好地保存花粉和花粉管内的微丝,从而可以在此条件下较好地进行微管和微丝的双标记,并进行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2在距花粉管顶端10~20μm的范围内,用化学固定及TRITC鬼笔碱标记显示微丝的存在是很微弱的,基本上无法看到明显的微丝束,而同时用免疫荧光法标记却发现此部位微管很丰富,在花粉管顶端微管形成浓密的网状,而且其末端与花粉管顶端质膜相连;3在花粉管中,只有少数微丝与微管相互平行排列,而其中大多数微丝骨架与微管骨架并不存在共分布现象。为了解花粉管内微管和微丝的功能及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环境大气臭氧污染对植物的影响(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急性影响在O_3暴露下,O_3是在植物的叶片与环境大气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时,通过开放着的气孔而进入叶片,并溶解在叶的组织液中,经浓度梯度而扩散的。而且,气孔是O_3进入叶组织的主要途径,通过吸咐于叶表皮并经角质层进入叶肉细胞而扩散的O_3的数量是可以忽略的。O_3或其中间物(例如OH基团)一旦进入气孔下室,便首先侵犯周围组织的纤维素细胞壁。虽未证明纤维素可遭受这种强氧化剂的毒害,但已知O_3确实可破坏细胞质膜蛋白质和脂类的巯基和脂键,使质膜上水和离子的通透性遭受影响,细胞的整合性丧失,从而导致细胞的内含物泄漏入胞间腔隙。此时叶片的受害区呈暗绿色或水渍状。这是O_3对叶片毒害最早的可见症状。数小时后,O_3穿过质膜进入细胞器首先是  相似文献   

9.
川百合与朱顶红花粉管中的生殖细胞分裂行为非常不同。诸如:染色体行为微管的组织形式和分布包括着丝点微管形成的时间,纺锤体的形状及间期周质微管网络在生殖细胞分裂过程中消失与否等,但这两种细胞具有共性,包括在有丝分裂前期缺乏早前期带微管(PPB),未其形成细胞板等,这两种植物精细胞的结构应有较大差异,我们曾报道了朱顶红精细胞的超微结构,本文详细从超微结构方面描述了川百合精细胞的特征。川百合花粉管的萌发采用半离体-活体培养方式,11-18小时后,DNA荧光染料Hoechst33258和醋酸地衣红染色检查花分管中生殖细胞和精细胞发育时期。切取含有分裂的生细胞和精细细胞的花柱部分,按曾报道的方法固定、包埋、切片、染色及观察。在所有检查的花粉管中,两精子均前后排列(Fig.1-3),营养核前导并靠近花粉管顶端(Fig.,3)。H33258染色可见两精核间以DNA联系(Fig.3)。两个新形成的精核彼此分离(Fig.1),后来又相互造近,并维持一定距离(Fig.3)偶尔一对精子与营养核靠近(Fig.2)。两精细胞被一共同的细胞壁连接,他们不仅被自己的质膜也被营养细胞的质膜包围构成周质。周质平坦光滑。共同壁横向、弯曲、网状具胞质通道(Fig.4),厚度明显大于周质。色质凝集的程度更大些(Fig.5),可能意味着一个精子发育的早些。精细胞质中具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脂体和大量核糖体。无质体。线粒体具有发育完好的精细胞中,微管呈纵向束排列于随精细胞的继续发育,共同壁消失了。与朱顶红等植物的染色体行为遵循典型有丝分裂方式不同,川百合生殖细胞与紫露草相同,它的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沿细胞长轴分布,胞质分裂时没有细胞板出现。可以认为:川百合象烟草一样是介于朱顶红和紫露草之间的中间类型。雄性生殖单位(MGU)在三细胞和二细胞花粉中普遍存在。尽管本工作观察到营养核与精细胞紧密联系,以及两精子与DNA联系的例子,但MGU在超薄切片中并未见到,有可能MGU是一个动态的和时间上的暂时结构。另一方面,MGU的建立是以性细胞(生殖细胞或精细胞)的突起和营养核的裂瓣相互环绕为基础的,而性细胞中的细胞骨架(即:微管)可能对维持其与营养核的附着起重要作用。缺乏微管,可能是川百合精细胞不存在MGU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气孔运动调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干旱等非生物胁迫的响应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保卫细胞能够通过感知胞内和胞外多种信号调节气孔开度,因此,保卫细胞已经成为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细胞模型。该文对保卫细胞中微丝骨架和活性氧对气孔运动的调节作用、微丝骨架在调节细胞壁与质膜间联系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最后分析了微丝骨架通过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调节保卫细胞壁–质膜联系参与气孔运动调控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