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雄麝的香腺和香囊在麝香分泌及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于1986—1988年对四川米亚罗养麝场的22头实验雄麝进行了泌香机理实验研究。本文报道了雄麝香腺摘除、香囊容积测定和观察以及雄麝泌香期囊温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雄麝香腺是分泌麝香香液的器官;香囊不仅是麝香贮存器官,而且也是酶促反应和麝香最终形成的器官。  相似文献   

2.
麝香是雄麝腺体的分泌物质,为珍贵的动物药材之一。近十年来,四川省马尔康、米亚罗、南川,陕西省镇平,安徽省佛子岭等养麝场革命职工,遵照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教导,积极开展放犬活捕、人工养麝、活体取香群众性科学实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关于人工养麝和活体取香另有专文介绍,本文只介绍怎样放犬活捕林麝的方法。麝是我国的珍贵动物,应该很好保护,需要捕捉时应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有计划的合理捕捉,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人工饲养繁殖,以保护和发展我国珍贵药用动物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康发功  盛岩  马泠桃  孟秀祥 《生态学报》2015,35(15):4993-4999
马麝(Moschus sifanicus)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雄麝可分泌麝香。因历史上的过度利用及生境丧失等原因,马麝已极度濒危。马麝驯养是保育野生马麝资源及可持续生产麝香的有效方式。我国于1990年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开始马麝驯养,并于1996年实现了可持续的活体取香。分析了兴隆山麝场1996—2006年间的麝香生产及与泌香雄麝种群增长和种群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兴隆山麝场11a间共取香430头次,麝香总产量达3846.6 g,年均麝香产量为(349.69±84.69)g(n=11)。泌香雄麝的种群数与麝香年产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R=0.638,P0.01),增长模型y=e(6.4285-3.6578/t)(R2=0.735,df=9,F=24.94,P=0.0010.01)和y=e(4.2049-3.4523/t)(R2=0.700,df=9,F=21.02,P=0.0010.01)可分别模拟该麝场的麝香年产量及泌香雄麝种群的增长。泌香雄麝的平均泌香量为(8.93±0.56)g/头(n=68),各年度的雄麝平均泌香量与麝香年产量相关极显著(R=0.442,P0.01),其增长模式呈指数式增长(y=7.5126e0.0244t)(R2=0.373,df=9,F=5.36,P=0.0460.05)。各年龄组雄麝间的平均泌香量差异显著(ANOVA,F7,59=2.522,P=0.0240.05),1.5岁马麝的泌香(2.00±1.82)g,(n=10)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组马麝(P0.05),其余年龄组间的平均泌香量无显著差异(P0.05)。雄麝的年龄组与麝香年产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36,P=0.0010.01),1.5—6.5岁雄麝占种群比例91.16%,生产麝香(3560.1g)占总产量的92.55%。以麝香生产为主的麝场,其驯养雄麝种群配置应以6.5岁龄以下雄麝为主。  相似文献   

4.
于2001年3月—2002年1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麝场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麝场的圈养马麝有刻板行为的发育,雌麝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少于雄麝,但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野捕马麝幼年期的人工哺乳经历使其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相对小于麝场圈养下繁殖马麝。年龄对雌雄麝的刻板行为表达强度的效应相似,亚成体马麝的刻板行为表达较多,成体马麝体的刻板行为表达相对较少,老年马麝刻板行为持续时间最长,2.5和4.5岁是圈养马麝刻板行为发育的关键时期。此外,能顺利繁殖的个体,其刻板行为表达的持续时间少于繁殖失败的个体。  相似文献   

5.
麝的寿命目前未见报道,一般认为可活15年左右。陕西省镇坪县养麝实验场饲养的林麝(Moschus berezov, kii),其中009号雄麝至少为22年。009号雄麝是1958年捕获的野麝,当时上犬齿(獠牙)露出唇外约1公分,麝香囊内只有少许成熟麝香,体重约是成体麝重量的70%。 009 号雄麝食欲旺盛,爱吃粗饲,体质强健,抗病力强,产香量高。最高年产麝香达17克,第三代雄麝之一最高年产麝香30.09克(千  相似文献   

6.
作为濒危麝类动物(Moschus spp.)迁地保育及麝香生产的重要方式,我国的麝类驯养开始于1958年,林麝(M.berezovskii)是最主要的驯养麝种,陕西是我国林麝驯养的重点省份。对陕西2001—2012年的麝类驯养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林麝驯养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其麝场多分布在野生林麝的核心分布区,即秦巴山区的安康、汉中和宝鸡地区,存栏林麝种群达4725头,其种群增长近似指数式增长,种群增长率高达25.06%。此外,全省的麝场数近10年增加较快,年均增长率高达27.92%,但麝场驯养规模却呈下降趋势,2005、2010年全省的麝场平均存栏种群分别为20.53和19.45头。驯养林麝的易发疾病有10类53种,消化道疾病、寄生虫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为易发疾病。陕西林麝驯养中存在偏雄性死亡,在疾病致死病例中的雄麝(54.28%)显著高于雌麝(45.72%)(P0.05)。此外,因病死亡比例在各年龄组的分布不均匀,成体比例(35.99%)显著高于亚成体(31.86%)(P0.01)和幼体(32.15%)(P0.05),而后二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为实现陕西林麝的迁地保育和麝香的可持续供给,需大力提高驯养林麝种群的增长率,并加强其疾病防控。  相似文献   

7.
雄麝年龄与其泌香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四川米亚罗养麝场1986—1989年212头已知年龄雄性林麝为研究样本,采用生物统计方法,探讨了雄麝年龄与其泌香量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雄性林麝1岁开始发生初次自然泌香反应,2—6岁为其泌香高峰盛期,其雄麝有效取香率达95%以上,平均麝香产量范围为14.66—16.13克/头;以后随年龄增大,雄麝有效取香率及泌香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2017年7月1日至8月31日,采用焦点取样和连续记录法,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保育中心29头圈养马麝进行了行为取样,记录其行为发生持续时间及发生位点,根据动物在各位点对人为胁迫的应激程度定义其胆量水平,结合个体在各位点所占时间比例确定马麝个体的胆量值,分析性别、年龄等因素对其胆量的影响及胆量与麝香分泌和繁殖成效的关系.结果表明: 上等体况马麝胆量(1.731±0.347)显著大于下等体况(0.915±0.789);雄麝胆量(1.035±0.120)显著小于雌麝(1.901±0.391);亚成体马麝组的胆量(1.450±0.463)有高于成体组(1.093±0.321)和老龄组(1.430±0.189)的趋势,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区分性别后,年龄组对马麝的胆量值仍无显著影响.独居马麝胆量(0.853±0.326)小于群居马麝(1.397±0.179),但差异不显著,群居个体胆量随密度增加而趋于降低.雄麝胆量与其麝香分泌呈负相关;雌麝胆量与年均产仔数略呈正相关,与空怀率呈显著负相关,即雌麝胆量越高,其空怀率越低.研究结果可为预测圈养马麝的麝香分泌及繁殖成效提供参考,也可为圈养动物个体胆量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饲料营养对林麝麝香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上海地区引种林麝取得成功后,首次进行了饲料营养对麝香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试验麝饲养在上海市郊崇明岛东平林场,进行分期对比试验,分别用青绿饲料,青绿饲料加代蛋白饲料,青绿饲料加高蛋白饲料,配合饲料饲喂受试麝,考察饲料营养对麝香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营养显著影响麝香产量和品质,单独饲青绿饲料不能满足泌香的营养需要,平均产香量3.21g,麝香色深而湿,品质差,提高营养水平后,麝香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马麝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麝是一种经济价值较大的动物。雄麝腹部具有麝香腺囊(或香囊),其分泌物称做麝香(或香仁)。麝香的用途较广泛,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名贵药材之一。同时,还是一种高贵的香料。我国的麝香品质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为了顺利地发展麝的驯养业,必须对麝的野外生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麝泌香盛期后麝香腺囊的显微与超微结构和麝香分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麝香是雄麝特有的麝香腺囊分泌物,是对麝群行使化学通讯机能的一种信息素。本文研究了泌香盛期后麝香腺囊的显微与超微结构,探索了雄麝年周期的麝香分泌及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2.
麝泌香盛期麝香腺超微结构和麝香分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雄麝特有的麝香腺,由于分泌行使化学通讯机能的信息素(Pheromone)麝香,结构特异。长期以来,国内外对麝香腺的结构和麝香分泌研究甚少,只有解剖学方面的简单描述,故对麝香分泌机理和泌香规律众说纷纭。我国最早(1958)进行过人工养麝和活体取香。随着养麝业的发展,近年对麝香腺进行了解剖、组织学(毕书增等,1980;冯文和等,1981;郑生武等,1984)和泌香机理研究(毕书增等,1980;李复东,1980;颜于宏等,1981),对麝香的分泌、形成与泌香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特别在超微结构的研究方面尚属空白。  相似文献   

13.
麝香腺分泌周期中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麝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它所分泌的麝香是贵重的药材和香料,研究麝香腺在泌香周期中的组织学结构以及有关组织化学成分,将有助于阐明麝香的化学组成和它的分泌机理,为提高麝香产量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原麝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映红  武建勇 《生态学杂志》1991,10(6):16-18,29
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又名香獐子,獐子、麝狗子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分布于我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区。雄麝有麝香腺,能分泌麝香,其经济价值很高,在国际市  相似文献   

15.
王永奇  盛岩  刘文华  李斐然  唐婕  孟秀祥 《生态学报》2015,35(15):4986-4992
林麝是濒危资源动物,林麝驯养是保育濒危林麝资源及可持续利用麝香的有效方式。基于对2001至2012年间的陕西凤县林麝驯养的监测和调查,分析了其种群动态、性比和年龄结构。结果表明,陕西凤县的林麝驯养在近10余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全县共有150余个麝场,麝场数呈指数式增长,增长率达27.33%,但其平均驯养规模无明显增长,平均存栏种群仅为16.38头。凤县的驯养麝种群总体增长近似指数式增长,增长率达27.22%,目前存栏种群已达3712头。区分性别和年龄,各亚群的增长均呈指数式增长,幼年麝的增长率(30.30%)高于成年麝(27.16%),雄麝的增长率(28.30%)高于雌麝(27.78%)。在2001至2012年间,幼麝种群的雌雄性比((102.64±3.15)%,n=12)和成年麝种群的雌雄性比((100.85±2.585)%,n=10)均显著偏雌(P0.01),但幼麝、成年麝种群间的性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2005年及2010—2012年间,幼麝(0.5岁龄)占种群的比例为31.91%,亚成体麝(1.5岁龄)占种群的比例为21.11%,成麝(2.5—12.5岁龄)比例为42.72%,老年麝(13.5岁龄及以上)仅占种群的4.26%。合并年龄分析,育龄前个体(幼麝和亚成体麝)的平均比例为53.02%,表明凤县驯养林麝属快速增长种群,其增长潜力较大。在林麝驯养实践中,管理部门可制定准入制度或适当重组现有麝场,促进较大的驯养种群构建,并建立通畅的麝香交易渠道,控制林麝种源的过热交易,以利于林麝驯养种群的性比平衡及可持续的繁育、增长。  相似文献   

16.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系著名的药用动物。雄麝腹部有一麝香腺囊,其内分泌物叫麝香。麝香是医药工业和香料工业的重要原料。又是珍贵的出口物资。 1973-1974年作者在青海省尖扎县能科公社的青穆措沟对马麝的生态进行了观察(郑生武、皮南林,1979),同时对麝香腺囊做了解剖研究和麝的数量调查。  相似文献   

17.
王永奇  李斐然 《生态学报》2023,43(10):4260-4269
以3处不同地域驯养林麝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四川某麝场61只林麝(离散型年龄分布群)、陕西安康某麝场23只和凤县某麝场5只成体麝(>2岁)泌香期不同生理阶段持续时间、主要气候因子及产香状况等进行观测、记录、统计分析。研究显示陕西、四川驯养种群泌香生理反应均存在2个泌香高峰期,安康驯养种群泌香高峰期集中于5月初和5月底,以5月底频发,四川则出现在6月初和6月下旬,以6月初频发,且5岁前随着年龄的增长,泌香反应集中且明显,此后随年龄增长而趋于平缓,四川驯养种群泌香启动时间较陕西晚1个月左右,两者泌香高频发期接近且两地麝群泌香生理反应主要在40d内完成;四川麝群不同年龄林麝泌香生理反应初期、盛期、后期及总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育成组和成年组仅麝群在泌香后期组间有显著差异;安康、四川两地麝群仅泌香后期持续时间差异显著(P<0.05);麝群中存在11.48%的个体在泌香季节出现2次泌香生理反应现象,但其麝香产量相对较低、且集中于8—9岁以上雄麝,麝群空香率9.8%左右,主要集中于9岁以上雄麝个体;麝群低产麝(产香量≤10g)占18.93%,中产...  相似文献   

18.
在1997~2000年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发情交配的时间节律保持相对年间恒定,1996年麝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圈群间动物调整,导致该年的马麝圈群进入发情较迟,发情持续时间也较其他年份长。总体上,圈养马麝的发情持续时间达3个月,而66%的的发情交配发生于1个月内(从11月21日~12月21日),发情季节(75%的发情完成累计时间)长36天。雌性圈养马麝发情的时间格局受圈养环境的季节性因子影响。饲养人员的饲养风格及各个饲养区内雌性马麝的社会行为的调节效应,各饲养区动物的发情时间格局有显著差异。年龄可影响马麝的发情交配,5.5岁龄以上的马麝发情定时更早。上一年度的繁殖成功与否和当年动物发情迟早无显著相关。野捕圈养麝群和其F1代圈群间的发情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有较多发情周期的个体并不比发情周期仅1~2次的个体更早进入发情。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新异物刺激的方式,建立马麝惊扰反应强度指数,通过马麝惊扰后的状态量化其胆量水平,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交配季节和非交配季节胆量(Boldness)进行行为学研究。结合泌香量和产仔量数据,分析胆量对麝香分泌、繁殖成效的效应;同时分析了圈区环境、性别、年龄与马麝胆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间胆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圈区环境对个体胆量无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 = 0.799;非交配季节P =0.152),性别对个体胆量也无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 = 0.144;非交配季节P = 0.733),而年龄对个体胆量存在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 = 0.012;非交配季节P =0.009),个体年龄越大,胆量越大;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胆量呈显著正相关(r =0.592,P < 0.001),但并无明显差异(P =0.095);雄麝泌香量与非交配季节胆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 = - 0.607,P = 0.016),雌麝繁殖成效与交配季节胆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 =0.362,P = 0.045)。圈养马麝胆量个性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并在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存在一致性,非交配季节胆量更高的雄麝泌香量趋于更少,交配季节胆量更高的雌麝产仔数趋于更多。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工养麝研究进展及养麝效益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人工养麝已历经半个世纪,人工养麝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从整体上看,疾病控制、产香量及养麝的整体效益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为进一步推进我国人工养麝研究和养麝业的发展,现就一些主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麝场的经济效益公式,认为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养麝规模越大,经济效益反而越低.鉴于我国养麝业的特殊性及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国家应该将养麝业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予以特殊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同时,鼓励医药企业积极投身于养麝研究与麝场建设,以共同推进养麝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使人工养麝能够为我国麝资源的保护和传统中药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