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补体与疾病     
<正>过去十多年来,补体系统的作用——作为一种调节抗原与抗体间相互作用的后果的效应机理已经发展到几种其它功能方面。这是继观察到补体许多成分,除了诱发细胞死亡和溶解之外,还有其它生物学特性,例如免疫粘附、病毒中和作用、趋化性、非细胞毒溶酶体的释放和诱发嗜硷性细胞和胞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而产生的。属于补体系统的其它特性与骨的代谢,抗体产生和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2.
鱼类补体系统成分及补体特异性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补体系统由30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膜蛋白组成,在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补体存在三条激活途径即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和替代途径,并共用一条终末(或溶解)途径(图1)。经典途径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补体激活途径,由结合在细胞表面的抗体激活,其作用具特异性且同时需要Ca2+和Mg2+参与。替代途径不依赖于抗体,可直接由C3或微生物表面的特定结构激活,只需要Mg2+。1995年后才明确了通过MBL识别的凝集素途径,此途径也不依赖于抗体且仅需要Ca2+。  相似文献   

3.
衣原体感染能诱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细胞因子而发挥免疫保护作用,本文简述了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在体液免疫中的重要性,补体的协同作用以及细胞免疫中T细胞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治疗用途之一,是利用独特的细胞表面抗原,来清除不要的细胞。补体溶解或调理作用所致细胞破坏的效率取决于若干因素,例如抗体特异性和同型物以及靶抗原的某些特点。在某些情况下,通过细胞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的重新分布,最终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表面消失,细胞可避免破坏。这个过程称为抗原的调变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感染之后,在起一次性作用的抵抗因子中,除血清中的抗体之外,还有溶菌酶,β-细胞溶素等若干杀菌因子。抗体特异性地跟抗原结合之后,能使血液中的补体活性化,从而杀伤带抗原的细胞或促进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菌酶、β-细胞溶素等杀菌因子不同于抗体,它们不借助补体,而是直接作用细  相似文献   

6.
抗胞内菌感染免疫及其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胞内菌感染因其胞内寄生的特点 ,而使得天然免疫、抗体免疫应答和体液抗菌物质等难以对其起作用 ,抗胞内菌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CD4+ Th1细胞通过分泌IFN γ激活巨噬细胞 ,杀伤被吞噬的胞内菌 ,亦可通过Th1表达的CD40L与巨噬细胞表面CD40结合而激活巨噬细胞 ;Tc细胞主要经胞毒作用溶解感染的靶细胞 ,裂解所释出的病菌经抗体或补体调理后 ,由吞噬细胞清除。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通过分泌Th1细胞毒细胞因子 ,激活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去杀伤病原体 ,或通过颗粒胞吐途径和Fas/FasL途径介导细胞毒性 ,直接溶解靶细胞和杀伤病原体 ,从而在宿主抗细胞内感染的免疫中充当重要角色。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在胞内的弥散和蓄积作用以及纳米粒药物因其对MPS的被动靶向性 ,成为目前抗胞内菌感染治疗的主要方式 ,而细胞疫苗的研制开发是抗胞内菌感染的最终手段。  相似文献   

7.
眼镜蛇蛇毒因子(CVF)能特异性清除机体循环中的补体C3,从而可能在防治补体介导的损伤或疾病中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云南孟加拉种眼镜蛇蛇毒因子(Y-CVF)较文献报道的其他各种CVF具有更高的活性和较少的用药量。为探讨Y-CVF静脉使用是否诱导灵长类动物体内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和异种天然抗体,给2只正常食蟹猴每两周静脉注射一次治疗剂量(0.05 mg/kg)的Y-CVF,共4次,检测注射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内补体C3水平、总补体活性(CH50)、抗Y-CVF抗体和抗猪内皮细胞异种抗体的变化。结果显示,前2次注射Y-CVF后均有良好的清除补体效果,第3次注射Y-CVF后补体仅被部分灭活,第4次注射Y-CVF后则基本无效。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均证实特异性抗Y-CVF抗体产生,且其滴度随着Y-CVF注射次数增加而递增。多次注射Y-CVF后,并没有在血清内检测到明显的抗猪内皮细胞抗体的变化。因此,多次静脉注射Y-CVF能诱导灵长类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导致Y-CVF失效,但未发现抗α-Gal异种天然抗体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眼镜蛇蛇毒因子(CVF)能特异性清除机体循环中的补体C3,从而可能在防治补体介导的损伤或疾病中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云南孟加拉种眼镜蛇蛇毒因子(Y-CVF)较文献报道的其他各种CVF具有更高的活性和较少的用药量.为探讨Y-CVF静脉使用是否诱导灵长类动物体内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和异种天然抗体,给2只正常食蟹猴每两周静脉注射一次治疗剂量(0.05mg/kg)的Y-CVF,共4次,检测注射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内补体C3水平、总补体活性(CH50)、抗Y-CVF抗体和抗猪内皮细胞异种抗体的变化.结果显示,前2次注射Y-CVF后均有良好的清除补体效果,第3次注射Y-CVF后补体仪被部分灭活,第4次注射Y-CVF后则基本无效.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均证实特异性抗Y-CVF抗体产生,且其滴度随着Y-CVF注射次数增加而递增.多次注射Y-CVF后,并没有在血清内榆测到明显的抗猪内皮细胞抗体的变化.因此,多次静脉注射Y-CVF能诱导灵长类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导致Y-CVF失效,但未发现抗α-Gal异种天然抗体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补体系统是宿主免疫防御外来病原体的第1道防线,包括对病毒的防御.补体系统可通过黏附在病原体表面利于宿主细胞吞噬、形成膜攻击复合体导致病原体溶解、释放过敏毒素引起炎症反应等多条途径清除外来病原体.然而,在与宿主一起进化的过程中,某些病毒已经建立了逃逸补体系统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编码补体调控蛋白、从宿主获得膜调控蛋白以及利用宿主膜补体受体进入宿主细胞.本文就病毒逃逸补体系统作用的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免疫血清及补体对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抗体、补体、补体加抗体对机械转变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并比较其杀伤效率。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形态变化。结果显示杀伤率为补体加抗体>单纯补体>单纯抗体。除去补体血清中的B因子,杀伤率明显下降,说明补体C_3旁路途径参与杀伤童虫的作用。童虫孵育于含有补体及抗体的培养基中72h后,虫体头背部体棘零乱或消失,有些体被破损及脱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单回顾了单克隆抗体技术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从生化角度阐明选择核酸代谢旁路酶缺陷型的骨髓瘤细胞株和正常免疫脾细胞作为两个母本细胞融合成杂交细胞的原因,因为只有这样的细胞才能在HAT培养液中无限生长,也就是单克隆技术能取得成功的基本原理。比较了单克隆抗体和常规方法得到抗体的优越性,前者不仅可以较大量地得到高度纯化的针对某特定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并能获得在通常情况下不易得到的抗弱抗原抗体,又是一个纯化某些物质的新的途径。本文又简述了单克隆抗体的生产程序,讨论了可能产生的技术问题;指出了杂交瘤的不稳定性和单克隆抗体不可能具有全部免疫球蛋白的生物活性的原因,例如有些单克隆抗体不结合补体,无细胞毒作用,无血凝作用或不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结合等。最后提出了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方面,在产生大量高特异性的纯净抗体和为研究免疫反应的调节方面都有宽广的前途。  相似文献   

12.
血清学和化学分类是研究细菌细胞分子结构的两种方法,尽管用于这两种技术的方法学是很不相同的。血清学血清学技术是依靠细菌细胞的化学结构作为抗原的行为的能力,即在脊椎动物中诱导产生抗体的能力。用于血清学研究的抗体是发现在血清中的体液抗体,因而称之抗血清。使用的血清学技术包括凝聚、沉淀(包括很多精细的改进,如使用凝胶和电泳技术),补体固定和免疫荧光。技术细节可以在很多免疫学或微生物学教科书中找到。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用抗绿脓杆菌i-RNA致敏小鼠,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直接检测鼠体内绿脓杆菌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并通过电镜技术观察补体参与下的溶菌杀菌现象来间接反映体内是否有特异性抗体的产生。结果证实i-RNA没有传递特异性体液兔疫活性的能力。但小鼠体内脾细胞抗体产生能力,巨噬细胞吞噬活性,脾细胞NK活性和IL-2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鼠,提示抗菌i-RNA有佐剂活性,可以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空斑技术(plaque forming cell-PFC)于1963年由杰尼氏(Jerne)介绍问世以来,已广泛用于抗体形成细胞的检测。PFC测定不仅可作为机体免疫状态的指标,而且也可采用进行细胞动力学的观察。该法特点是反应特异性高。检测能力强并可直观,特别适用于免疫学的基础研究,它是利用经SRBC免疫的小鼠脾脏制成脾细胞悬液,在半固体凝胶介质中与靶细胞SRBC混合,在补体参加下使靶细胞溶解,形成肉眼可  相似文献   

15.
维生素E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Zhou XQ  Sun RY  Niu CJ 《生理科学进展》2000,31(2):163-165
适当剂量的维生素E(VE),能增强抗体和补体的产生以及抗体对抗原的应答反应,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提高免疫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和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VE缺乏或过量,能抑制机体的免疫机能,降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16.
嗜酸性细胞是保护性杀伤细胞,主要杀伤多细胞寄生虫,有吞噬抗原一抗体复合物、被抗体覆盖了的细菌和某些病毒的功能,亦有调节变态反应的作用。过去认为嗜酸性细胞能中和炎症介质而起抗炎作用;目前有人提出嗜酸性细胞可能是炎症反应的原发性介质,具有细胞毒性。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ECF)的来源是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补体系统、淋巴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某些癌肿(肺大细胞癌)等。ECF过多或活性过高是诱发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郎格罕氏细胞(LCs)来源于骨髓,属于绎突状细胞系统,通过电镜观察进一步了解其超微结构,利用^3H-胸腺嘧啶核甙标记,证明LCs具有分裂和增殖能力,用免疫组化手段标记LCs其中以T6单克隆抗体被认为是标记LCs较特异的抗体,也具有高度的MHCⅡ类抗原表达。在免疫作用方面,LCs表面有抗体Fc段受体和补体C3成分,其功能类似于其他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移行和处理抗原作用,激活细胞介导免疫应答,在  相似文献   

18.
肝素的抗补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9年Ecker和Gross发现了肝素的抗补体作用。当时认为,抗补体作用可能系肝素作用于补体的第三或第四成分(C_3,C_4),使其灭活。随后的报告肯定了这一发现。目前认为,肝素可作用于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调控机制,以发挥抗补体作用。一、阻抑经典途径的激活补体系统经典途径的激活是由于C_1活化而启动的。C_1活化通过两种方式进行:(1)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暴露了抗体上的补体结合点(即C_(1q)受体),血清中呈活性状态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红细胞对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证明红细胞表面的C_3b受体能与循环系统中的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粘附在一起。这种免疫粘附作用(RCIA)不但可能使循环复合物得到清除。而且T细胞区亦得以依赖反应等。  相似文献   

20.
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小鼠中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依赖抗体及补体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童虫 的作用。结果表明:单纯中性粒细胞很少粘附到童虫表面,仅个别十分疏松地粘附在童虫表面,被粘附 的童虫结构正常。提示:单纯中性粒细胞对童虫无明显作用,在抗体及补体协同下,中性粒细胞成群且 紧密地粘附在童虫体表,在细胞集聚的周围,虫体体被出现隧道样及火山口样变化,紧贴童虫的中性 粒细胞伸出伪足,虫体体棘紊乱,皮层变平,体被剥脱,虫体变形,说明中性粒细胞在抗体及补体协同 下,对童虫有杀伤作用、文中对杀伤机制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