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动向     
<正>首个人造生物工程角膜正式投产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近日正式投入生产,这将改变传统的角膜移植手术中角膜供体来源奇缺的困境,为无数角膜盲患者带来光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角膜盲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我国目前角膜盲约为400万名,并且每年新增10万多病例,在这些患者当中,绝大多数人可以通过角  相似文献   

2.
组织工程产品包括人造皮肤、血管、软骨、骨、角膜、心脏瓣膜、气管、肌腱、韧带、神经、肌肉、骨髓、生殖道、尿道、肠、乳房、肝脏、肾脏、胰脏、心脏、膀胱、手等,但绝大部分处于实验室研究探索阶段,正在进行临床实验或批准应用还不多。已经获得批准的主要是皮肤产品、软骨及骨产品、心血管产品、神经系统产品、人工器官等,其临床应用较多。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工程产品面世,其临床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3.
研发动态     
<正>我国成功完成世界首例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例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近日在青岛市眼科医院成功实施,使患者重获光明。手术使用的是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并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作为全球首个也是唯一获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及相对稳定的时间。方法:收集2016年6月-8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伍连德纪念医院进行的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200例216眼,其中男88例、女128例,平均年龄71.2岁,进行相应的术前检查,并检查术前、术后第一天、一周、一个月、和三个月时的角膜曲率、视力、眼压并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视力0.5的恢复情况:第一天为147眼(68.05%)、一周为175眼(81.02%)、一个月为193眼(89.35%)、三个月为197眼(91.20%);术前角膜曲率为43.94±1.35、术后第一天、术后一周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4.98±1.06、44.45±1.18,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一个月、三个月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4.13±1.27、44.02±1.24,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源性散光于术后一天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术后一个月、三个月与术后一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三个月与一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源性散光术后逐渐下降,并于一个月时趋于稳定。结论: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在术后一个月的角膜曲率基本稳定,恢复至术前状态,屈光状态趋于稳定,术源性角膜散光较小,术后视力恢复至较好状态。  相似文献   

5.
角膜缘干细胞是角膜上皮更新与修复的来源,角膜上皮受损严重常会导致角膜盲。尽管近几年通过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LSCT)治愈角膜上皮受损的临床应用已被推广,但是对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受损机体后的修复机理并不明确。为了实现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后的活体追踪,使用G418筛选标记有Venus荧光蛋白的角膜缘干细胞株(GLSC-V),并以其为种子细胞接种于去上皮羊膜上,体外培养21d构建成荧光角膜上皮植片。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GLSC-V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绿色荧光表达,在体外培养荧光至少持续3个月。免疫荧光检测GLSC-V细胞P63、Integrinβ1均呈阳性表达,对GLSC-V细胞及未转染的GLSCs进行半定量RT-PCR检测显示,两组细胞皆未表达终末分化角膜上皮细胞基因k3、k12,GLSC-V中p63及pcna较未转染组细胞略上调,venus强表达。经HE染色观察构建的人工角膜组织由5~6层上皮细胞组成,组织中上表皮细胞个数少、体积大且呈扁平状;基底部细胞密集、体积小且成立方状。经免疫荧光检测仅组织基底部最基层细胞表达P63,上表皮细胞不表达。该人工角膜与正常角膜上皮组织结构特性相似,可用于移植,为研究角膜缘干细胞修复严重受损角膜上皮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板层人工角膜钴-60照射病毒灭活验证方法,用该方法对脂包膜病毒灭活效果进行验证。方法以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为指示病毒,将干燥的板层人工角膜浸泡在高滴度病毒液中,在2~8℃浸泡5 h,经剪碎、研磨等步骤后4℃放置12 h,确立角膜吸附和释放病毒的条件。之后,将吸附病毒并呈干燥状态的角膜以0、5、10、15、20、25 k Gy辐照剂量进行钴-60辐照,以确立的条件释放病毒并进行滴定,考察灭活效果。结果板层角膜在2~8℃浸泡5 h可吸附足量病毒;病毒滴度可达到4 lg值以上,满足病毒灭活验证的要求。样品经25 k Gy剂量钴-60照射后灭活PRV为2.75~3.25 lg TCID50/100μL,灭活后的样品在敏感细胞上盲传3代均未出现细胞病变。结论成功建立了板层人工角膜病毒灭活验证的方法,并验证采用钴-60辐照法对PRV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09例(147只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植入人工晶状体CANON STAARAQ-110NV型53眼、AMO S140NB型43眼、Pharmacia Ceeon 911型32眼、Alcon Acrysof型20眼。对术后视力、术前术后角膜散光、术后前房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0.5眼数分别为94.3%、93.0%、90.6%、90.0%;术后6个月,AQ-110NV型和S140NB型、CeeOn 911型和Alcon Actysof型间角膜平均散光度数无显著差异,AQ-110NV型和S140NB型与Ceeon 911型和Alcon Acrysof型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前房反应轻微;角膜水肿、后囊破裂、后囊混浊、人工晶状体破损,发生率分别为6.1%、4.1%、10.9%、3.9%;未发现人工晶体状体明显移位者。结论:各种材料的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在临床上的应用都是有效的,推注式人工晶状体(AQ-110NV、S140NB型)植入术无须扩大切口,容易掌握,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和中央角膜厚度变化。方法:观察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各100例(100眼),于术前1天、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随访记录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 ECD)、六角形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hexagonal cells,PHC)、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和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糖尿病组在术前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ECD, PHC在两组均下降,CV升高(P0.05),CCT出现明显波动,糖尿病组在术后一周达到峰值。ECD,CV和PHC在术后各时间点出现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远期内,糖尿病组的角膜内细胞和中央角膜厚度较非糖尿病组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
经过lO多年的努力,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人工角膜由澳大利亚Lions眼病研究所率先研制成功。一项 为期3年的临床研究表明,这种人工角膜的移植成功率达到了80%以上,效果好的视力可恢复到1.0。世界上第一种人工角膜问世  相似文献   

10.
树枝状角膜炎(又称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它是由人1型疱疹病毒感染侵犯角膜而引起的一种眼病,对视力的危害十分严重,往往造成斑翳甚至失明。为了探讨对此病的有效疗法,我们用1型疱疹病毒sm44株的兔肾细胞培养物,人工感染家兔角膜(划痕法)。发现没有免疫的正常家兔经人工感染病毒后,病毒沿划痕处生长,引起角膜浸润、水肿、溃疡、分泌物增多等典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白内障患者,以经微切口治疗的43例患者视为观察组,经常规切口治疗的43例患者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天、7天、1个月、3个月的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天、7天、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患者之间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切口治疗白内障相比,微切口治疗白内障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相当,但其能进一步缩小患者手术切口,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李兆英 《昆虫知识》2012,49(5):1176-1181
本研究通过形态解剖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背单眼的胚后发育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方蜜蜂的每一个背单眼都包括角膜晶体、角膜生成细胞、小网膜细胞以及后部的单眼神经。蜜蜂的背单眼起源自头壳上皮;其胚后发育的高峰期集中在蛹发育的前3d;其新细胞主要来源于上皮细胞和圆锥形单眼囊周围细胞的有丝分裂;单眼同脑的联系在P1期前后就已经建立;角膜晶体的形成在P5以后。说明单眼的结构和发育同其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在腹膜阴道成形术后人工阴道微生态的状况,探讨人工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1例腹膜阴道成形术术后的患者,在术后2~3周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价,以同期30例正常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在腹膜阴道成形术后早期人工阴道已经有微生物生长,但普遍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衡状况,微生态失衡的发生率为100%。结论 (1)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在腹膜阴道成形术后早期已经建立阴道微生态系统。(2)腹膜阴道成型术后人工阴道的微生态失衡发生率明显增高;与正常女性相比有更高的微生态失衡比例;(3)评价术后人工阴道微生态状况对建立人工阴道的微生态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早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于我院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18例(36眼),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随访记录其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和有效球镜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前房深度较术前变浅(P0.05),眼内压与术前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ICL植入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产品(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 GMO)标识是为了表明该产品由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而成的特殊标识,即标识产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21世纪以来,全球共有60多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随之出现大量转基因产品。其标识问题关乎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备受公众关注。一方面,随着全球转基因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不断推进,国际上对转基因产品的标识管理更加关注与重视;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的关键期,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制度的与时俱进至关重要。2019年全球共有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位列前十的国家依次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巴拉圭、中国、南非、巴基斯坦以及玻利维亚,这10个国家的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占全球总种植面积的97.9%。以其他9个国家的转基因标识管理制度为切入点,分析不同国家及不同标识类别的特点,旨在为我国的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工作提供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角膜是眼部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侵入的重要屏障,其完整性与眼部健康密切相关。角膜发生损伤后,其自身会进行修复和重新上皮化,该过程常伴随炎症反应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适度的炎症反应可促进损伤修复,而过度炎症反应会伴有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加剧角膜损伤。高迁移率族蛋白1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是参与角膜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常见炎症介质之一,过度表达的HMGB1可加剧角膜修复过程中的瘢痕化,导致角膜透明度降低,对疾病的转归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干扰HMGB1有望成为治疗角膜损伤的新方式。本文从HMGB1的结构与功能、HMGB1在角膜损伤及修复中的作用、HMGB1的调控及其在角膜疾病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邱耀英 《蛇志》1998,10(2):53-54
我院1996年4月开始,对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1],但术中发现超声乳化头进出前房会导致晶体虹膜隔较大的上下起伏,并易损伤角膜内皮细胞、虹膜,甚至引起后囊膜破裂。为解决这些问题,于同年10月起,在角膜缘外下方加前房灌...  相似文献   

18.
人工泪液对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泪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玻璃体切除手术后泪膜的变化和应用人工泪液后对泪膜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60眼)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玻手术后单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和眼膏,B组手术后联合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眼膏和人工泪液Dextran 70 Eye Drops。分别于术前1d,术后3d、7d、14d及30d详细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干眼症状,并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 Fluorescein Staining,CFS)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手术前A组和B组的干眼评分、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检查4个项目的检查值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2)术后各个时间点,B组的BUT检查值较A组均增加且差异显著;(3)术后7d和14d,B组的干眼评分和CFS评分较A组减少且差异显著。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明显下降,加用人工泪液后可明显提高术后泪膜稳定性,提示玻璃体切除术后早期使用人工泪液有利于泪膜恢复。  相似文献   

19.
解玉军  高晓唯  李文静 《生物磁学》2011,(5):854-856,849
目的:研究1,25二羟基维生素D3(骨化三醇)对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朗格罕氏细胞分布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在兔角膜制作碱烧伤模型,然后实验组局部和全身给予1,25二羟基维生素D3,分别在第3,7,21天时对正常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家兔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HE染色观察角膜病理改变。结果:正常组角膜中央在三个时间点均未检测出朗格罕氏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碱烧伤后3、7天角膜中央出现朗格罕氏细胞,对照组密度高于实验组(p〈0.05);碱烧伤后21天两组朗格罕氏细胞密度相近(p〉0.05)。实验组炎性反应程度在第7,21天时轻于对照组。结论:1,25二羟基维生素D3能够在兔角膜碱烧伤早期抑制朗格罕氏细胞的向心性迁移,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1,25二羟基维生素D3(骨化三醇)对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朗格罕氏细胞分布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在兔角膜制作碱烧伤模型,然后实验组局部和全身给予1,25二羟基维生素D3,分别在第3,7,21天时对正常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家兔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HE染色观察角膜病理改变。结果:正常组角膜中央在三个时间点均未检测出朗格罕氏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碱烧伤后3、7天角膜中央出现朗格罕氏细胞,对照组密度高于实验组(p<0.05);碱烧伤后21天两组朗格罕氏细胞密度相近(p>0.05)。实验组炎性反应程度在第7,21天时轻于对照组。结论:1,25二羟基维生素D3能够在兔角膜碱烧伤早期抑制朗格罕氏细胞的向心性迁移,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