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蛇志》2015,(3)
目的总结严重多发伤在ICU救治中的临床治疗经验,并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西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EICU)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64例,随机等分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和充分液体复苏组(B组)各32例。A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B组给予充分快速液体复苏,并分别计算两组患者入院后24h内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在复苏液体总量、复苏1h乳酸、复苏时间的差异。结果经积极治疗后,A组患者在复苏液体总量、复苏1h乳酸、复苏时间明显较B组减少,而且A组患者治愈率高于B组。两组患者共死亡9例,其中早期死亡3例,主要原因为失血性休克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后期死亡6例,主要原因为多器官功能损害(MODS)。死亡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患者。结论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尤其合并休克的重症患者,早期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显著减少内脏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愈率,显著减少休克后期DIC的发生;此外,APACHEⅡ评分与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分值越高,预后越差;早期对多发伤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可预测患者预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控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严重多发伤的疗效及其对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多发伤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快速液体复苏,观察组予以控制性液体复苏。观察和比较两组的复苏液体量、复苏1小时乳酸、复苏时间、确定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和死亡率,以及入院时和治疗后患者的血清PCT、hs-CRP、IL-6和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复苏液体量、复苏1h乳酸、复苏时间、确定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或减少,而观察组的治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治疗后血清PCT、hs-CRP、IL-6和TNF-α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控制性补液复苏对多发伤的疗效优于快速液体复苏,并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清PCT、hs-CRP、IL-6和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严重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后指导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急诊处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指导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 h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灌注指标、液体复苏6 h后液体平衡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及在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入住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尿量均大于30 m L/h,提示复苏成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和微循环灌注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均P0.05);治疗后,两组间血液动力学指标和微循环灌注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液体复苏6 h后液体平衡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EICU病房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恢复管理和治疗过程具有指导意义,使血管活性药物得到有效利用,精确进行液体管理,减少盲目补液,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经济高效,是指导治疗和评估治疗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严重脓毒症中液体复苏的生理病理学理论支持及动物实验证据不足,有必要进行相关临床试验来确定液体复苏对于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6名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分为液体复苏组和非液体复苏组。比较两组的28天生存率,ICU住院天数的差别,对两组在院生存天数进行生存函数分析。结果:液体复苏组的28天生存率为41.7%,未液体复苏组的28天生存率为50.0%,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713)。液体复苏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4.7±6.0天,未液体复苏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7.7±3.4天,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308)。液体复苏组的中位在院生存天数为38.0[28.0,48.0],液体复苏组的中位在院生存天数为25.0[22.8,27.2]。两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Log Rank P=0.044,Breslow P=0.025)。结论:在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中,采取液体复苏能够延长患者的中位在院生存天数,可见液体复苏在严重脓毒症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尚未发现液体复苏能提高严重脓毒症患者28天生存率的相关证据。采取液体复苏究竟能否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还需要大样本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来证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复苏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失血性休克选择液体复苏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出血性休克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充分复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给予复苏液体的输入量为(1.95±0.35)L,对照组患者给予输液量为(3.61±0.56)L,观察组患者给予的复苏液输入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TNF-α及IL-6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TNF-α及IL-6水平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患者血浆TNF-α及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明显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出血量,稳定机体血流动力学,保证机体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浆TNF-α和IL-6水平,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王海庆  欧阳军 《生物磁学》2011,(3):441-443,471
目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粘膜的影响以及肠粘膜的变化。方法:利用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以及不同的补液方式,在复苏后120分钟时处死大鼠,取回肠4cm,做病理切片并根据Chiu等方法评估回肠黏膜上皮损伤指数。结果:液体复苏组的肠粘膜损伤程度小于休克不补液组(p〈0.05),而限制型液体复苏组的肠粘膜损伤程度小于充分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对肠粘膜的观察可以得出,对于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时有效的抗休克方式,而对于复苏的方式来说,从肠黏膜的保护方面来说,限制型液体复苏是优于传统的充分液体复苏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粘膜的影响以及肠粘膜的变化。方法:利用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以及不同的补液方式,在复苏后120分钟时处死大鼠,取回肠4cm,做病理切片并根据Chiu等方法评估回肠黏膜上皮损伤指数。结果:液体复苏组的肠粘膜损伤程度小于休克不补液组(p<0.05),而限制型液体复苏组的肠粘膜损伤程度小于充分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对肠粘膜的观察可以得出,对于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时有效的抗休克方式,而对于复苏的方式来说,从肠黏膜的保护方面来说,限制型液体复苏是优于传统的充分液体复苏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复苏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alpha)、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 疗失血性休克选择液体复苏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 年1 月~2015 年6 月期间,我院收治出血性休克患者63例为研究对 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2 例)和对照组(31 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充分复苏;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NF-alpha、IL-6 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给予复苏液体的输入量为(1.95± 0.35)L,对照组 患者给予输液量为(3.61± 0.56)L,观察组患者给予的复苏液输入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 患者血浆TNF-alpha及IL-6 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TNF-alpha及IL-6 水平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患者血浆 TNF-alpha及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明显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出 血量,稳定机体血流动力学,保证机体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浆TNF-琢和IL-6 水平,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组织活检相比,液体活检具有无创、实时动态监测、克服肿瘤异质性等诸多优势,是极具潜力的肿瘤早筛早诊工具。肿瘤的发生发展伴随着异常的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调控等。通过液体活检检测这些表观遗传标志物的变化已被应用于肿瘤的早诊早筛、复发监测、肿瘤亚型鉴定以及对治疗反应和结果预测等方面,并展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该文就目前表观遗传学标志物检测在肿瘤液体活检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多发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对88例多发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48)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n=40)则进行常规行充分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的液体摄入量、输血量、收缩压、术前复苏时间;住院期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和总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液体输入量和术前复苏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输血量和收缩压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ARDS、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术前未控制性出血条件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缩短术前复苏时间,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王华东  曹文杰  张民  付振帅  刘道营  李耀胜 《生物磁学》2013,(25):4929-4931,4912
目的:早期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ICU收治的2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PICCO监测,并根据早期复苏目标导向(Earlygoaldirectedtherapy,EGDT)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和试验组复苏液分别为林格液和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分别于复苏开始时(Oh)、8h和24h收集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两组患者CO及PAWP水平均随着时间的延长下降,而CI、CVP及SVR水平均随着时间的增加上升。除对照组CI外,与开始复苏(oh)相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C0、CI、CVP、SVR及PAWP与开始复苏(O小时)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CVP和SVR上升水平及PAWP下降水平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使用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进行复苏,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心肌损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7例,分为研究组(n=39)、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心肌损害指标、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研究组的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与复苏前相比,两组患者复苏1 h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延长,且研究组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复苏1 h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苏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减轻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如何实现临床治疗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对现今医疗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结果:进过调查发现,医院各科室在治疗中使用抗生素的频率为42%~89%,隐藏着滥用抗生素情况。结论:为保障患者的治疗过程更加安全、可靠,医师在选择使用抗生素时必须要慎重,这样才能实现抗生素在医疗中使用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对创伤休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LRs/NF_(-κ)b信号通路表达及血清中SOD、AOP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2例创伤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积极液体复苏,观察组采用LFR。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液体复苏相关指标、TLRs/NF_(-κ)b信号通路表达及血清SOD、AOP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愈率(85.7%)显著高于对照组(69.6%),死亡率(14.3%)明显低于对照组(30.4%)(P0.05);复苏30 min、复苏60min,观察组Pa O2、血氧饱和度、血清SO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血乳酸、AOPP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TLR9、NF_(-κ)b m NRA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LFR对创伤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积极液体复苏,可能与其降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S/NF_(-κ)b信号表达,提高血清SOD水平,降低血清AOP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入住我院EICU的多发伤伴失血休克患者78例,根据抢救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9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抢救,对照组39例患者实施积极液体复苏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观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液体输入量、术前复苏时间等临床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8.2%和12.8%,均低于对照组的61.5%和28.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积极性液体复苏抢救,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能更好改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缩短术前抢救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液体复苏在腹部多发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救治的因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导致腹部多发伤且失血性休克的患者83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入院治疗)和研究组(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入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充分液体复苏;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血液酸度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复苏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arterial oxygen pressure, PaO2)均较复苏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PaO2较研究组更明显,在复苏后90 min、120 min,对照组PaO2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两组复苏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blood carbon dioxide, Pa CO2)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对照组Pa CO2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从复苏前到复苏后,两组p H值均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同时在复苏后90 min、120 min研究组p 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复苏前相比,两组复苏后PT值均显著上升(P<0.05),研究组复苏后90 min、120 min P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及肌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共有9例(22.50%)患者出现并发症或死亡,研究组共有5例(11.62%)患者出现并发症,无死亡;不良预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部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而言,采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恢复患者血容量,对血液携氧能力、肝肾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复合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照液体复苏策略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组)和常规液体复苏(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和比较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氧代谢指标的变化,记录两组低血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及2周病死率。结果:治疗后1 h、3 h、6 h,两组患者CVP、MAP明显升高,HR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3 h、6 h,治疗组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HR、C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h、3 h、6 h,两组患者PaCO_2、PaO_2、SaO_2、PaO_2/Fi O_2均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治疗后3 h、6 h PaO_2、PaO_2/Fi O_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治疗组MODS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两组低血压、ARDS、DIC及2周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合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全身氧代谢,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表达及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设为感染性休克组,早期采取液体复苏的方法进行救治。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52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测定两组不同时间的血清PCT含量,对APACHEⅡ评分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感染行休克组患者的复苏液体量最少为4332mL,最多为10645mL,平均为(7602.85±1628.47)mL,复苏达标的平均时间为(17.67±3.75)h。感染性休克组患者血清PCT含量治疗后24h为(8.77±4.66)μg/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7.78±5.89)μg/L;感染性休克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h血清PCT含量相比于对照组受试者的(0.03±0.01)μg/L均显著提高;感染性休克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h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6.68±3.27)分、(10.46±3.18)分,相比于对照组的(7.22±1.15)分均显著提高;感染性休克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治疗后24h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休克组治疗前后PCT含量与APACHEⅡ评分均呈一定的正相关(P0.05);PCT含量变化与快速复苏的液体量呈一定的负相关(P0.05);而与APACHEⅡ评分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将血清降钙素原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中评估病情变化,能够为液体复苏提供有效的指导。血清降钙素原含量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但其变化与APACHEⅡ评分不存在相关性,而与复苏液体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液体复苏是失血性休克恢复组织灌注,缓解组织细胞缺氧最重要的手段.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时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损伤因素使肝细胞线粒体结构发生改变,出现代谢功能障碍,诱发或(和)调节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凋亡、坏死的进程,进而出现肝脏功能障碍和肝衰竭.  相似文献   

20.
抗生素治疗尽管有几十年有效治疗的历史,但随着越来越多耐/抗药性细菌的出现,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已成为一个大问题。噬菌体治疗是使用噬菌体作为抗菌剂来感染细菌株系,它一直是人们倡导的一个很有前途的常规抗生素治疗的替代方案。然而,由于细菌与噬菌体的协同进化中,细菌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获得对噬菌体的抗性。因此,人们对噬菌体治疗抱有期望的同时,也关注噬菌体治疗长时间的使用之后,是否会与抗生素使用之后结果相类似,导致抗性细菌病原菌感染的治疗困难。综述了细菌-噬菌体协同进化中细菌病原菌对有感染能力的噬菌体是否会产生抗性,及其在噬菌体治疗中影响的争论,并展望了噬菌体治疗的潜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