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因素对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了我院收治的102例心脏骤停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心肺复苏,然后将影响患者心肺复苏的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采用肾上腺素联和血管加压素治疗的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常规复苏组的患者,且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对于心脏骤停者的院前心肺复苏治疗,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因素非常多,而采用肾上腺素联和血管加压素则能够大大提高患者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邓海霞  黄丹 《蛇志》2013,25(2):150-152
目的 回顾性分析亚低温配合参附注射液在心脏骤停后早期脑复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和ICU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4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21例,常规组给予持续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电除颤、降颅压、基本复苏药物及亚低温处理,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予参附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瞳孔和眼球运动变化、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ROSC)以及两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存活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GCS、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配合参附注射液能改善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的救治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邓海霞 《蛇志》2012,24(3):251-253
目的观察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萨勃机)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4例心肺骤停患者分为萨勃机组59例和徒手心肺复苏组55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电除颤和药物治疗,比较两种方法在心肺复苏中的有效率。结果萨勃机组在心肺复苏中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徒手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患者的存活率无明显优势(P〉0.05)。结论 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抢救中有效率得到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评价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法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2名急诊医生进行心肺复苏理论和技能测试,应用算机模拟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综合模拟演练并再次考核,比较两次成绩的差异;并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及满意度。结果:培训后再次考核理论成绩、技能成绩和团队合作能力较初步测试成绩有显著提高,P0.05;98.3%喜欢该教学法,95.1%认为该教学法可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结论: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法在心肺复苏培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显著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的急救措施对心脏骤停者心肺复苏的影响,并对如何改善急救时护理的方法来提高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对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1年中在我市某医院急救的84例心跳骤停者分为死亡组、有效组合存活组3组,并回顾和分析了84例患者的CPR时间(TC)、患者心脏骤停发生的时间和除颤开始时间。结果分析:在急救的84例患者中,死亡的52例,复苏成功的有32例患者。结论分析: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的过程中,早期的复苏及其熟练的配合抢救是心肺复苏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院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影响因素,持续改进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的救治措施,以提高CA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不同科室发生CA实施CPR患者281例的临床资料,以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为标准,观察不同科室进行CPR时的急救反应时间、胸外按压复苏开始时间、电除颤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麻醉医生到场时间、患者年龄、性别以及ROSC成功率,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各个科室发生CA并行CPR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从病例分布来看,CA患者主要常见科室为急诊科、ICU、心肺病房居多。急诊科及ICU、手术室在急救反应时间、胸外按压开始时间、电除颤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病房、普通病房的患者行气管插管时间长于急诊科、ICU和手术室,但心肺病房所需急救反应时间、胸外按压开始时间、电除颤时...  相似文献   

7.
医学救援实战演练教学贴近实战,并综合各学科而设,是培养应急性医学救援人才的必备课程。以往演练暴露诸多问题,例如学员不能全面参与训练,学员对突发状况应对能力较弱,训练内容设置不合理以及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员训练的真实情况等问题。我们进行高原医学救援演练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多用途学习模块,学员全面参与演练科目的方式,整合课堂、临床相关方面知识技能,组织教学训练单元,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救治流程,删减调整不相关内容,可在短期内完成培训。最后,通过考核方式改革,采用全程考查并及时对参训人员进行反馈保证训练质量。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气囊面罩联合气管插管通气救治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2020年4月-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通气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1,常规气管插管通气救治)和B组(n=45,气囊面罩联合气管插管通气救治)。对比两组临床指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血气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CO2)、实际碳酸氢根(AB)、氧分压(PO2)、二氧化碳总量(TCO2)]、复苏成功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个月存活率。结果:与A组相比,B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心跳恢复时间、气道开放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更短(P<0.05)。治疗后B组AB、TCO2、PCO2低于A组,PO2高于A组(P<0.05)。治疗后B组APACHEⅡ评分低于A组,GCS高于A组(P<0.05)。B组的复苏成功率、6个月存活率高于A组(P<0.05)。结论: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使用气囊面罩联合气管插管通气救治,患者的临床指征、动脉血气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门诊患者突发心脏骤停的抢救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凤艳  彭美姣  龙宽心 《蛇志》2010,22(3):297-298
心脏骤停是由于心脏因素及非心脏因素使心脏有效收缩和泵血功能突然停止而导致循环中断。发生心脏骤停后,复苏时问开始越早,预后越好,如果救治不及时,将会造成脑及全身器官的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死亡。我院门诊部于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对19例突发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准确判断,及时进行心肺复苏(CPR),以最短的时间和最佳的急救技能抢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0.
梁祖光 《蛇志》1992,4(3):26-27
急性心肌梗塞是引起心脏骤停的主要病因,病死率高;但在心性猝死时如能早期即坚持心肺脑复苏,复苏成功后又正确处理各种并发症.也能使病人逢凶化吉.我院最近对一例急性前壁、下壁、侧壁心肌梗塞引起心脏停跳95分钟,依靠人工循环及人工通气,配合药物治疗抢救成功,无后遗症,康复出院.特报告于下.患者赖某某,男性,47岁、归国华侨,任某市审计局副局长.今年4月28日中午12时在无诱因的情况下,觉双肩胛区剧痛,出冷汗,下午1时25分来我院急诊,1时50分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脉博摸不到,心音消失.瞳孔散大、尿失禁、诊断为心脏骤停.立即作胸外心脏按压,接着进行气管插管加压给氧,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及阿托品各1支.输入10%葡萄糖及升压药多巴胺、阿拉  相似文献   

11.
李政钊 《蛇志》2016,(2):243-245
目的探讨TBL、CBL整合教学法在急诊电除颤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0名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医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名,实验组采用TBL、CBL整合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法。两组培训后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考核,并进行教学方法评价调查。结果经过系统的电除颤临床技能培训,实验组的住院医生在理论知识、综合能力考核等方面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实验组教学方面评价指标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BL、CBL整合教学法较传统L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急诊科住院医师规划化培训的临床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诊绿色通道中护理工作各个环节的重要作用。方法将144例急危重症病人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常规就诊和绿色通道救治。对比两组患者的救治存活率、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情况,评估各关键护理工作环节的重要作用。结果对照组与绿色通道组在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水平、护理流程、护理质量及整体服务质量方面均差异显著。结论开通绿色通道可有效提高危重症病人的急救时效性和救治存活率,尤其是通道运行过程中三项关键护理工作环节体现出必要性和重要性,让患者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高端模拟人技术弥补了医学生无法以真实病人为操作练习对象的临床实习空缺,是临床前期教学必要的实战工具。在麻醉学心肺复苏见习课中尝试将两者结合,探索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方法:将82名本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PBL联合单项操作训练教学;SM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挪威Laerdal公司出品的Sim Man模拟人训练。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操作考核和问卷调查。结果:SM组与对照组比较单项操作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SM组与对照组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意见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麻醉学心肺复苏见习课上运用PBL与模拟人结合的综合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赖江卉 《蛇志》2017,(2):182-183
目的探讨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采用急诊系统干预方案实施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120例,按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干预方案进行救治,观察组采用急诊系统干预方案进行救治,比较两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急诊救治效果、救治后苏醒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急诊救治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急诊救治总有效率达91.7%,高于对照组的71.7%,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救治后苏醒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比较,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救治期间发生不良事件1例,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8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采用急诊系统干预方案实施救治,能促使患者短时间内苏醒,维持血糖稳定,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探究p38通路在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过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表达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脑细胞凋亡的影响。经食道交流电刺激诱导心室颤动(VF)建立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rdiac arrest/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A/CPR)模型。假手术(SH)组大鼠只行手术操作,不诱导CA/CPR(n=6)。恢复自主循环后的48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SKF86002(SKF)组(2.5 mg/kg,iv.,n=24)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n=24),每组分别设12 h、24 h、48 h、72 h四个检测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大脑皮层过氧化物岐化酶的荧光密度,TUNEL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发现:CPR后,SKF组在各时间点的SOD1和SOD2的荧光密度均较模型组较高(p0.05)。但是CPR后72 h,SKF组的凋亡率明显较模型组高(p0.05)。表明SKF干预治疗能显著提高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模型大鼠脑组织的SOD的表达水平,但并不能抑制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蛇志》2019,(3)
目的研究BOPPPS模组与CBL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对培养高职全科医学生急诊临床思维的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016级、2017级两个班级112名高职全科医学专业的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将2017级分为实验组57名,2016级为对照组55名。实验组应用BOPPPS模组结合CBL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教学,比较两组教学回馈满意度、临床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灵活变通能力以及急诊学理论、急诊临床技能等考核成绩。结果两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先备知识、主动学习、学习效果、结果满意度情况比较,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灵活变通能力的教学效果显著(均P0.05)。两组学生急诊学理论、急诊临床技能、急诊情景剧考核成绩比较,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高职全科医学生中采用BOPPPS模组结合CBL教学方法进行急诊临床思维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急诊临床思维与技能。  相似文献   

17.
全科医师急救技能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全科医师对急救技能掌握情况和对培训的态度。方法:对在我院参加培训28名社区全科医师急救技能进行调查,对心肺复苏中的胸外心脏按压频率、电除颤功率等问题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并对4项技术(止血、包扎、固定和转运)进行技能考核。根据职称分为初级和中级2组,比较2组成绩差异;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对急救技能培训的需求情况。结果:社区全科医师急救技能掌握普遍较差,心肺复苏技能平均合格率为14.2%,4项技术合格率为17.8%;初级与中级职称组成绩无差别(P>0.05);89.2%的社区全科医师认为急救技能非常重要,92.8%希望定期得到急救技能培训。结论:社区全科医师急救技能普遍掌握较差,应定期进行对他们急救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结合带领教学法对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方法:将参加心肺复苏培训的120名医护人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观察组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结合带领教学法,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时间、技能考核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每次培训时间分别为(3.23±1.13)h和(2.75±0.7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员的考核通过率分别为66.7%和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在完成颈动脉检查这一环节上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学员的反馈意见而言,后者在教学效果主观评价要高于前者。结论: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结合带领教学法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医护人员能有效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有利于开展较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值得在院内培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多器官保护的作用和组织灌注改善情况。方法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亚低温脑保护,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护器官功能及血液净化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连用2周,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各项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血清淀粉酶和血乳酸水平测定等)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心率、血清淀粉酶、血乳酸水平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组织灌注情况,提高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多器官保护作用并,改善预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后氧化应激反应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骤停时间≤10 min的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均按照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纳洛酮2 mg,复苏后用纳洛酮0.4 mg/(kg·d)微量注射泵24h持续泵入。比较两组的CPR成功率、血浆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监测其不同时点脑氧摄取量(CEO2)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复苏后24 h存活率均显著升高(P<0.05)。自主循环恢复后,治疗组SOD、GSH-PX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复苏后24 h,两组MDA含量均显著升高,SOD、GSH-PX活性明显减弱,而治疗组各氧化应激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复苏早期CEO2迅速升高,但在复苏后24 h开始下降,48~72 h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治疗组各时间点CE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洛酮可减轻心搏骤停患者CPR后体内氧化应激损伤和缺血缺氧性脑病,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