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究限制性输液与充分液体复苏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麻醉中的应用,从而为患者治疗提供相关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因感染性休克入院接受治疗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输液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限制性输液)与对照组(充分液体复苏)各41例,观察两组患者转归情况,记录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氧分压(PaO_2)、出血量、总输液量、尿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术后研究组患者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5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例,2例病情控制不佳者转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例死亡,总发生率为26.83%;对照组患者出现DIC 8例,ARDS 7例,MODS 5例,最终出现3例死亡,总发生率为56.10%,两组患者术后转归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MAP、CVP、HR、出血量、总输液量及尿量等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PaO_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较充分液体复苏能够显著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组织血流灌流状况,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效果更显著,更适合在围手术期麻醉中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液体负平衡对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肺损伤(ALI)患者早期复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9月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84例感染性休克合并ALI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患者。治疗组采用出入量负平衡方式进行液体管理,对照组采用出入量平衡方式进行液体管理。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氧合指数(PaO_2/FiO_2)、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及APACHEⅡ评分的变化,记录和比较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及28 d的病死率。结果:入院后3d、7d,治疗组的MA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ELWI、PaO_2/FiO_2则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治疗后6h,两组的APACHEⅡ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24h、48h的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则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显著缩短,MODS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维持循环稳定和保证器官灌注的前提下,液体负平衡有助于减轻感染性休克合并ALI患者的心肺损伤,促进患者早期复苏,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床旁超声与血乳酸(LAC)联合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预测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开展补液试验,并按照试验结果的差异将其分作反应组63例和无反应组57例。对两组人员均实施床旁超声检查以及LAC水平检测,并对比相关指标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感染性休克患者床旁超声指标与LAC水平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床旁超声与LAC联合预测上述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效能。结果:两组补液后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均高于补液前(P<0.05),反应组补液前下腔静脉呼吸变异率(△IVC)、主动脉峰值流速呼吸变异率(△VpeakAO)、肱动脉最大速度变异率(△VpeakBA)高于补液后及无反应组(P<0.05)。两组补液后LAC水平均低于补液前,且反应组低于无反应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感染性休克患者LAC水平与△IVC、△VpeakAO、△VpeakBA均呈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知:床旁超声联合LAC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以及约登指数均高于床旁超声和LAC单独预测。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补液后LAC水平降低,床旁超声联合LAC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效能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复合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照液体复苏策略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组)和常规液体复苏(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和比较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氧代谢指标的变化,记录两组低血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及2周病死率。结果:治疗后1 h、3 h、6 h,两组患者CVP、MAP明显升高,HR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3 h、6 h,治疗组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HR、C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h、3 h、6 h,两组患者PaCO_2、PaO_2、SaO_2、PaO_2/Fi O_2均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治疗后3 h、6 h PaO_2、PaO_2/Fi O_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治疗组MODS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两组低血压、ARDS、DIC及2周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合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全身氧代谢,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王柏磊  周石连  叶雨 《蛇志》2012,24(2):124-12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过程中输液速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严重感染病人液体复苏效果。按液体复苏期间的输液速度分为慢速组(〈500ml/h)和快速组(≥500ml/h),并对两组患者的心率、有创及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中心静脉压(CVP)、每小时尿量、尿比重、血乳酸、ScVO2及有无发生肺水肿、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MODS和7天死亡率、28天死亡率及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液体复苏过程中CVP和MAP两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慢速组的尿量达标时间耗时较长(P〈0.05);ScVO2及乳酸清除率比较无明显差异。快速组对液体的需求量多,而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病例数则少于慢速组;发生肺水肿、急性心功能不全的比例高于慢速组(P〈0.05)。两组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相近,但慢速组出现MODS的例数少(P〈0.05)。7天死亡率和28天死亡率比较,慢速组低于快速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入住ICU时间慢速组明显短于快速组(P〈0.05)。结论在脓毒性休克复苏过程中不可一味靠加快输液速度来保证组织灌注,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更应控制单位时间内的输液量,避免给储备能力较差的心功能造成更大的负担。在保证主要脏器灌注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抗休克合剂经鼻饲给药法治疗重症烧伤休克期患者的疗效及对胃肠道复苏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重症烧伤休克患者共计6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抗休克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抗休克的基础上经鼻饲法给予中药抗休克合剂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复苏前、复苏后1 d、2 d、3 d的动脉血乳酸、内毒素水平,心率、尿量及补液量,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消化道不良反应、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有无继发全身性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内毒素和动脉血乳酸水平均呈不同趋势下降,复苏后1 d、2 d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虽有降低,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复苏后3 d血清内毒素和动脉血乳酸值下降显著,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苏后1 d、2 d补液量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实验组复苏后1 d、2 d尿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复苏后3 d尿量较对照组更多(P<0.05);实验组复苏后1 d、2 d、3 d心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消化不良反应、消化道出血、继发全身性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饲法给予中药抗休克合剂配合西医常规抗休克治疗,可发挥中医药特色,治疗重症烧伤休克期患者临床疗效明确,有助于胃肠道复苏,降低并发症及感染机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蛇志》2020,(2)
目的探讨痰热清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脑出血术后细菌性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出血术后出现细菌性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同时取仰卧位行机械辅助通气;实验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治疗,同时取俯卧位行机械辅助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退热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退热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动脉氧分压、氧合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PaCO_2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热清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脑出血术后细菌性肺部感染具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联合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应用效果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15,以ScvO2为目标指导液体复苏)和观察租[n=115,P(cv-a)CO2联合ScvO2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复苏前、复苏6 h后的相关监测指标,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治疗相关指标。此外,根据入院后28 d生存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复苏6 h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ScvO2、心脏指数(CI)较复苏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肌酐(Scr)水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较复苏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6 h后观察组的6 h平均入液量、乳酸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生存组患者,死亡组患者的年龄更大、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更高、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更久、CI、血酸清除率、ScvO2更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30分、SOFA评分≥8分、血乳酸清除率<30%、ScvO2<53%是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cv-a)CO2联合ScvO2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效果明显,有利于提高复苏作用和改善患者预后。较高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以及较低的血乳酸清除率、ScvO2是感染性休克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常规剂量乌司他丁联合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脓毒性休克诊断的4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及观察组23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乌司他丁20万单位/次,2次/天,连续应用7天)。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乳酸值变化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同时记录机械通气的时间、ICU住院时间,观察28天患者住院死亡率。结果:47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在治疗后的6、12、24、48、72小时动脉压上升、血乳酸值降低,具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在治疗后的24,48,72小时患者的心率减慢,更加趋于稳定(P0.05)。实验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较对照组减少,但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后的第3、5、7天观察组较对照组SOFA评分降低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PACHE-II评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者28天住院死亡率未见明显差别(P0.05)。结论:常规剂量乌司他丁联合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可以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缩短其在ICU的住院天数,降低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休克组、乳酸林格液(RL)复苏组、羟乙基淀粉(HES)复苏组、自身血液(BL)复苏组,每组8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在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后1h给予对应液体复苏2h。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和心率(HR)。结果:三组液体复苏组休克时的SBP、DBP、MAP均较休克前低,HR、RR较休克前明显加快(P<0.05)。RL复苏组各时间点SBP、DBP、MAP明显低于休克前(P<0.05)。HES组、BL组复苏各时间点SBP、DBP、MAP与休克前相近(P>0.05),但明显高于RL组。RL组各时间点RR明显快于休克前(P<0.05),HES组、BL组复苏各时间点RR与休克前相近(P>0.05),但明显低于RL组。RL组复苏60min、90min、120min的HR明显快于休克前(P<0.05),HES组、BL组苏各时间点HR同休克前相近(P>0.05),但60min、90min、120min的HR明显低于R...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心肌损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7例,分为研究组(n=39)、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心肌损害指标、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研究组的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与复苏前相比,两组患者复苏1 h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延长,且研究组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复苏1 h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苏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减轻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西帕依固龈液联合西吡氯铵治疗牙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10月-2015年2月收治的130例牙龈炎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西吡氯铵治疗,实验组给予西帕依固龈液联合西吡氯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以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8天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92%和81.5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LI、GI、SB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与各自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77%和9.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55,P0.05)。结论:西帕依固龈液与西吡氯铵联合使用治疗牙龈炎具有确切的疗效,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ulse induced contour crdic output,PICCO)技术在老年髋关节手术麻醉及血流动力学优化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106例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53例。常规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PICCO组放置PICCO,检测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心率(heart rate,HR)、心指数(cardiac index,CI)、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LW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ndex,ITBI)及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ulmonary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dex,PVP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PICCO组术中各指标的变化,比较分析两组术后前3天液体输入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点比较,PICCO组T1时点的MAP、CVP、CI、ITBI明显降低,HR明显升高(P0.05);T2时点MAP、CVP、CI较T1明显升高,HR明显下降(P0.05);PICCO组T2时刻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PICCO组术后前3天的液体入量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ELWI与PVPI、ITBI、液体入量均呈高度正相关(P0.05)。且PICCO组术后肺部感染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PICCO监测可准确反映血流动力学状态参数,指导临床麻醉和围术期液体管理,减少术中术后不良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严重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后指导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急诊处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指导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 h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灌注指标、液体复苏6 h后液体平衡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及在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入住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尿量均大于30 m L/h,提示复苏成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和微循环灌注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均P0.05);治疗后,两组间血液动力学指标和微循环灌注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液体复苏6 h后液体平衡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EICU病房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恢复管理和治疗过程具有指导意义,使血管活性药物得到有效利用,精确进行液体管理,减少盲目补液,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经济高效,是指导治疗和评估治疗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腔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标准四联抗结疗法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20年5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诊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756例,入选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78例。对照组予以标准四联抗结疗法治疗,实验组予以胸腔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标准四联抗结疗法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肺功能[第1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记录两组胸水吸收时间、胸膜厚度、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胸膜肥厚粘连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FEV1%pred、MVV%pred、FVC%pred均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胸水吸收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胸膜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胸膜肥厚粘连、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标准四联抗结疗法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可靠,可改善患者肺功能,促进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