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93例作为脓毒症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对照组的TNF-α、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根据28d后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TNF-α、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凝血功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TNF-α与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脓毒症组TNF-α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对照组,而CD3+、CD4+、CD4+/CD8+均低于对照组(P<0.05);脓毒症组、对照组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TNF-α高于存活组,PT、APTT长于存活组,而CD3+、CD4+、CD4+/CD8+均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存活组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清TNF-α与PT、APTT呈正相关,与CD3+、CD4+、CD4+/CD8+呈负相关(P<0.05);TNF-α与CD8+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TNF-α、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均存在异常变化,TNF-α与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和预后有关,检测TNF-α有助于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辅助治疗川崎病患儿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接诊的90例川崎病患儿,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嘧达莫进行辅助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症状缓解情况、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_3~+、CD_8~+均高于对照组,CD_4~+/CD_8~+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颈淋巴结肿胀、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躯干红斑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冠状动脉损害情况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嘧达莫辅助治疗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显著,缩短患儿症状缓解时间,能有效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及凝血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与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7年10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163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感染性并发症将其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其中感染组83例,未感染组80例,计算感染组患者各种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构成比例,检测术前、术后1d、术后3d血清PCT、CRP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采用ROC曲线分析PCT、CRP对感染性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种类主要为肺部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其次为腹腔感染和十二指肠残端瘘。术后1d、术后3d两组患者血清中PCT、CRP的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d、术后3d感染组患者血清中PCT的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术后3d感染组血清中CRP的水平较未感染组升高(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3d血清PCT对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高于CRP的0.81;术后1d、术后3d两组患者的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d、术后3d感染组患者的CD8~+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3d感染组患者的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血清PCT、CRP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与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密切相关,且PCT对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预测价值高于CRP。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病情活动性进行分组,将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35例患者分为活动期组,将65例缓解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缓解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三组患者CD3+、CD4+、CD8+以及CD4+/CD8+比值,并对比三组受检者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表达水平。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程度的相关性,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独立预测价值。结果:三组受检者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对比有差异,且活动期组CD3+、CD4+、CD4+/CD8+水平较缓解期组和对照组低,CD8+水平较高(P<0.05);三组受检者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表达水平对比差异显著,且活动期组血红蛋白水平较缓解期组和对照组低,血小板水平较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3+、CD4+、CD4+/CD8+、血红蛋白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程度呈负相关,CD8+、血小板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程度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D4+/CD8+升高、血红蛋白升高及血小板降低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疾病活动期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细胞比例、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表达水平会出现明显变化,且与其活动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以CD4+/CD8+升高、血红蛋白升高及血小板降低情况可独立判定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因此临床上对于上述指标升高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及时改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8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8例受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观察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以及研究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CD4~+/CD8~+、CD4~+、CD3~+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Ⅲ期与Ⅳ期患者CD4~+/CD8~+、CD4~+、CD3~+表达水平均低于Ⅰ期与Ⅱ期,Ⅲ期与Ⅳ期患者CD8~+表达水平高于Ⅰ期与Ⅱ期(P0.05);小细胞肺癌患者CD4~+/CD8~+、CD4~+、CD3~+表达水平均低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D8~+表达水平高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肺癌患者CD4~+/CD8~+、CD8~+、CD4~+、CD3~+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表达呈现异常状态,且表达水平与疾病的分期和病理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可托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7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给予最佳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复可托治疗连续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6个月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CD3~+、CD4~+细胞比例、CD4~+/CD8~+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D8~+细胞比例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6个月后,治疗组CD3~+、CD4~+细胞比例、CD4~+/CD8~+升高,CD8~+细胞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的KPS评分改善有效率和体重改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复可托能纠正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紊乱,同时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体重下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维生素D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61例与对照组(未发生肺部感染)99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维生素D水平、血糖相关指标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指标,并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维生素D与血糖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糖尿病病程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而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CD3~+、CD4~+以及CD4~+/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得:25(OH)D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而与CD3~+、CD4~+以及CD4~+/CD8~+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维生素D水平下降,通过检测维生素D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血糖水平与免疫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鼠原位肝癌模型外周血以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小鼠之间的差异变化,探讨其差异变化的意义。方法:在正常KM小鼠肝脏种植H22细胞,建立小鼠原位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健康正常小鼠为对照,检测肝癌小鼠外周血以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健康正常小鼠相比,肝癌小鼠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例有显著性降低,CD8~+T淋巴细胞显著性升高;脾脏CD3~+、CD4~+T淋巴细胞有显著性降低。结论:小鼠原位肝癌模型外周血以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异常,免疫系统紊乱,可以反映小鼠肝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胃癌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于包头市中心医院接受诊治的104例晚期胃癌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52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观察组接受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血清肿瘤标志物、生活质量、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为65.38%,高于对照组的25.00%(P<0.05);观察组的疾病控制率为71.15%,高于对照组的34.62%(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和癌胚抗原(CEA)水平更低(P<0.05)。CD3+、CD4+、CD4+/CD8+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46%,低于对照组的15.38%,但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1年中位生存期为6.16个月,短于观察组的8.3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x2= 4.219,P=0.040)。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胃癌,可有效阻止肿瘤进展,提高临床有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延长患者生存期,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血清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724(CA724)、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水平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94例记为胃癌组,胃部良性病变患者82例记为良性病变组,另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0例记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三组受试者血清CA125、CA724、CEA、CA199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标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观察胃癌患者各指标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的阳性率。结果:三组受试者血清CA125、CA724、CEA、CA199水平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良性病变组、对照组的血清CA125、CA724、CEA、CA199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胃癌患者CA125、CA724、CEA、CA19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TNM分期为Ⅲ-Ⅳ期、肿瘤大小≥5 cm2的胃癌患者CA125、CA724、CEA、CA199水平均高于年龄≤60岁、TNM分期为Ⅰ-Ⅱ期、肿瘤大小5 cm2的胃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胃癌阳性率高于CA125、CA724、CEA、CA199单独检测,且CA724单独检测高于CA125、CEA、CA199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CA125、CA724、CEA、CA199水平较高,与患者的年龄、TNM分期、肿瘤大小等因素有关,且联合检测的胃癌检出率较高,可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大数据挖掘分析BTG/Tob抗增殖蛋白家族(anti-proliferativeprotein family,APRO)基因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APRO家族6个成员在胃癌组织中的m RNA表达情况,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进行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的分析。结果:相比正常胃组织,BTG2在胃癌组织中呈低表达;BTG3在肠型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而在总体胃癌组织中呈低表达。BTG3低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较短;对5-氟尿嘧啶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低表达BTG2的预后较差。结论:BTG2、BTG3的m RNA表达在胃癌和正常胃组织中有明显差异。BTG3低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BTG2可能参与调节胃癌患者5-氟尿嘧啶治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 FGF23)在胃癌中的表达,并研究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7年12月来我院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免疫组化检测FGF-23和Ki-67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小室进行胃癌细胞侵袭实验;MTT实验检测胃癌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胃癌组FGF-23的平均光密度是477.5,对照组为46.65(t=10.53,P0.0001),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FGF-23与Ki-67增殖指数具有正相关性(r=0.6489,P=0.0020);Transwell侵袭实验的结果显示低浓度的FGF-23具有一定的促进胃细胞侵袭的作用,高浓度的FGF-23能够显著的促进胃癌细胞侵袭,相对于对照组和低浓度组,侵袭的细胞数目分别上升了2.19倍和74.77%,结果差异明显(t=16.24,P0.0001;t=9.811,P0.0001);MTT实验的结果显示低浓度的FGF-23具有一定的促进胃细胞增殖的作用,高浓度的FGF-23能够显著的促进胃癌细胞增殖,相对于对照组和低浓度组,吸光度分别上升了1.70倍和37.37%倍,结果差异明显(t=13.81,P0.0001;t=4.227,P=0.0018)。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FGF-23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能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我们的研究为胃癌的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同源异型盒基因B7(Homeobox B7,HOXB7)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HOXB7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行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共120例,采用实时定量PCR(q RT-PCR)技术、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HOXB7m 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在胃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通过卡方检验分析HOXB7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HOXB7在胃癌风险评估中的作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OXB7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HOXB7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应癌旁组织(P0.05);HOXB7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及远处转移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提示HOXB7可以作为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HOXB7的胃癌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HOXB7低表达患者组(P0.01)。结论:HOXB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胃癌的恶性表型有关,可能参与胃癌发生及恶性进展过程,可作为判断胃癌患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氨基酸转运载体溶质载体家族1成员5(Solute Carrier Family 1 Member 5, SLC1A5)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进展期胃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90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LC1A5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同时通过基因数据库分析SLC1A5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及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SLC1A5表达明显上调(P0.0001)。数据库研究也显示SLC1A5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GSE 65801,P=0.0046;GSE 63809,P0.0001;GSE 27342,P=0.0147)。胃癌组织中SLC1A5高表达与肿瘤大小(P0.05)、肿瘤浸润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5)、TNM分期(P0.05)和Ki-67(P0.01)相关,而与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及分化程度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胃癌组织中SLC1A5表达强度与患者预后相关,表达越高,患者预后越差(总体生存率,P=0.0131;无复发生存率,P=0.0293)。数据库分析也显示SLC1A5高表达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总体生存期(GSE 14210,P=0.011;GSE 22377,P=0.0015)和无进展生存期(GSE 14210,P=0.0095;GSE 22377,P=0.0012)。结论:SLC1A5蛋白表达在胃癌组织中明显上调,且与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SLC1A5高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miR-23a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转归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宫颈癌患者为观察组,120例宫颈活检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观察手术前及手术后患者血清中miR-23a的表达,肿瘤标志物及炎性因子含量变化,并分析miR-23a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血清中miR-23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miR-23a的相对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术后观察组血清中miR-23a的相对量明显降低,肿瘤标志物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 CA125)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SCCA)含量明显降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C反应白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含量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0例宫颈癌患者有74例miR-23a高表达,46例为miR-23a低表达。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高表达miR-23a含量变化与妇科疾病史,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miR-23a高表达患者生存期明显少于miR-23a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血清中miR-23a高表达可能是判断宫颈癌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微小核糖核酸(miR)-203、miR-4317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92例,应用实时定量荧光PCR(qRT-PCR)检测患者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miR-203、miR-4317的表达情况,分析miR-203、miR-4317表达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