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规则性肝段/肝叶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们共同诊治的60例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非规则性肝段/肝叶切除术)和观察组(规则性肝段/肝叶切除术),每组各30例,对两组术中出血量,以及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复发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结石清除率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规则性肝段/肝叶切除术治疗的疗效显著,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柴郁排石散对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平行双盲的方法,将6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茴三硫片和柴郁排石散,2次/天,共45天,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用药45天后,两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血清总胆红素均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疗效显著由于对照组。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退热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柴郁排石散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6.7%,对照组总有效率33.4%(P<0.01)。两组患者于用药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柴郁排石散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具有疗效肯定、安全性高、服用方便等优点,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17例,均采取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17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5.04%,其中肝功能衰竭1例,胆道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6例,腹腔感染6例,胆瘘6例,胸腔积液8例,切口感染12例。并发症组患者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既往胆道手术史水平与非并发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部分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既往胆道手术史均是术后并发症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以切口感染和胸腔积液为最,患者的既往手术史以及手术时间均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做好针对性预防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RL-3在人肝内胆管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小RNA技术干扰肝内胆管癌细胞株PRL-3表达,并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评价PRL-3对肝内胆管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转染PRL-3特异性siRNA-2组PRL-3表达明显降低(P<0.05).PRL-3 siRNA-2组在划痕培养24h后划痕区域宽度占初始划痕区域宽度的百分比为(62.12±6.28)%,阴性对照组为(23.88±2.55)%,空白对照HCCC-9810组为(21.20±6.07)%.PRL-3siRNA-2组细胞的划痕两端距离相比明显较宽,分别与阴性对照组细胞和空白对照HCCC-9810组细胞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结果显示,PRL-3 SiRNA-2组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减弱,穿膜细胞数为(19.40±2.30)个/HP,明显少于阴性对照组(64.00±2.73)个/HP和正常HCCC-9810组(67.20±3.l1)个/HP,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HCCC-9810组和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RL-3特异性siRNA能够抑制肝内胆管癌细胞HC-CC-9810中内源性PRL-3的表达,并可以明显抑制肝内胆管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335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B、C三组,A组125例患者使用传统胆管切开并T管引流术,B组100例患者使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治疗,C组110例患者使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脓性胆汁引流量、术后1周血清胆红素水平、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C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91/100)及90.9%(100/110),明显高于A组71.2%(89/125),B组与C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脓性胆汁引流量、术后1周血清胆红素水平及住院时间均优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0%(11/100)和8.2%(9/110),均明显低于A组的28.0%(35/1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疗效均明显优于传统开放手术,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并对比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聚桂醇注射液与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单纯性肝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在超声引导下给予聚桂醇注射液进行硬化治疗,对照组30例在超声引导下给予无水乙醇进行硬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于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水平;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月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及白蛋白(ALB)。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4 h两组各项血常规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实验组患者血清TBIL、ALT、AST、ALP、CHE及ALB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ALT和AST升高(P0.05)。与术后1周相比,术后1个月实验组患者血清ALT、ALP降低,CHE升高(P0.05),对照组ALT、AST及ALP降低,CHE升高(P0.05)。术后1周实验组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BIL、ALP、CHE及ALB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月实验组患者血清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BIL、AST、ALP及CHE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聚桂醇注射液与无水乙醇治疗单纯性肝囊肿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聚桂醇注射液作为硬化剂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无水乙醇,对肝功能的损伤也较无水乙醇小。因此对于单纯性肝囊肿的硬化治疗,聚桂醇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硬化剂,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肝外胆管结石是肝胆外科临床常见病,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目前该病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以往的手术方式主要以剖腹胆总管切开取石为主,但创伤较大,恢复较慢,后遗症较多。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等微创治疗技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越来越多的被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采用。微创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方法也日趋多样化,如经消化内镜治疗,经腹腔镜治疗,腹腔镜联合消化内镜治疗及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三镜联合治疗等。本文就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中各种微创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管系统探查中术中超声(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IOUS)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2007年3月至2014年8月应用术中超声对胆道系统进行探查的病例资料58例,对其术前影像学表现、手术过程、术中超声所见以及术中和术后诊断进行分析,研究术中超声对胆道探查的应用价值。结果:(1)58例应用术中超声病人中,肝内外胆管结石35例、肝门部胆管癌及胆总管癌11例,急性胆囊炎8例,胃癌1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例,胆总管炎性狭窄1例,胰腺癌1例。术中超声确认取净结石或胆总管未见明显异常34例,定位肝内胆管残余结石6例,发现胆总管内尚有结石2例,术中超声确诊胆管癌2例;另发现胆总管先天性解剖异常2例;(2)在发现胆管结石方面,与术前MRCP无显著性差异(P=0.643);与术前CT、B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诊断率分别为B超74.3%,MRCP 91.4%,CT 77.1%,IOUS 94.3%。结论:术中超声胆道系统的探查可以在广泛的疾病中得到应用,可以对术前影像学检查起到验证和补充的作用,且在术中引导各种介入操作中起到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归纳肝外胆管解剖变异和先天发育异常的MRCP(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到2015年6月间PACS存储的6817例图像资料,首先判定图像质量,然后记录肝门区胆管分支汇入方式、胆囊管插入位置、胆管先天发育异常及其表现。结果:1590例存在肝外胆管解剖变异和先天发育异常。其中胆囊管汇入位置异常发生率14.72%(787/5347),肝门区胆管分支汇入状态异常发生率17.97%(961/5347)。包括肝门区胆管分支汇入状态正常,胆囊管汇入位置异常575例,发生率10.75%(575/5347)。胆囊管汇入位置正常,肝门区胆管分支汇入状态异常749例,发生率14.01%(749/5347)。胆囊管汇入位置和肝门区胆管分支汇入状态异常并存212例,发生率3.96%(212/5347)。先天性发育异常即先天胆管扩张症54例,发生率1.01%(54/5347)。结论:肝外胆管解剖变异和先天发育异常复杂多样,MRCP能够准确显示大部分解剖变异种类及其毗邻关系,但是受图像质量及所罹患病种制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2013年56例肝脓肿住院患者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其中3例多发脓肿行2次穿刺置管治疗,其余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未出现出血、胆漏、周围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本组患者手术前后体温、白细胞数及脓肿面积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4例体温升高患者中,21例术后3天内恢复正常,3例仍有升高;41例白细胞数升高患者中,29例术后3天内恢复正常,12例仍有增高;56例患者术后脓肿面积均明显减小,该组患者腹痛、肝区叩痛等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及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是一种简单方便、安全可靠、创伤小、明显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操作者需要充分作好术前准备,严格把握适应症,严谨操作步骤并结合全身抗生素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发热症状,有效降低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究一步法腹腔镜胆囊切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在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行一步法LC+LCBDE治疗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49例(观察组),并以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4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及手术相关指标;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胆红素水平及免疫功能变化,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步法LC+LCBDE治疗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成功率高,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及肝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力,并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复发性胆源性胰腺炎(RGP)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从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RGP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胆源性胰腺炎(GP)患者8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两组患者的致病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GP的危险因素。结果:在RGP患者的临床特征中,复发次数均较多,平均达到(3.21±0.23)次。发病诱因则主要是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高脂血症;临床症状主要是黄疸、呕吐、恶心、腹痛、腹胀;并发症主要包括胆管炎、胰腺脓肿以及腹水;临床体征主要有出血征象、腹肌紧张、腹部压痛等。观察组的男性、重度胰腺炎、合并胆总管结石、胆胰管开口狭窄、有高脂血症、手术治疗的患者致病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导致RGP的危险因素有男性、高APACHE-Ⅱ评分、重度胰腺炎、合并胆总管结石、胆胰管开口狭窄、有高脂血症以及手术治疗。结论:RGP患者的临床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男性、高APACHE-Ⅱ评分、重度胰腺炎、合并胆总管结石、胆胰管开口狭窄、有高脂血症以及手术治疗是导致RGP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小切开术联合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与单纯EST对85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85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15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75例,给予对照组单纯小切开EST术治疗,给予研究组小切开EST+EPBD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一次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结石复发率等指标;术中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排便天数等临床指标;术后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术后腹痛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一次取石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机械碎石、结石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术中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排便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术后腹痛、术后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9.33%(7/75),显著低于对照组37.33%(2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开EST联合EPBD对85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显著,该方法可有改善患者临床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荐至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不同时长持续时间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EST联合EPBD治疗的9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其术中气囊扩张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46例,扩张时间20 s)、B组(46例,扩张时间40 s),对比两组患者一次净石率、机械碎石率、操作时间及X线暴露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肝功能指标,术后12 h血淀粉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胆道感染、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对比显示两组患者一次净石率、机械碎石率、操作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12 h血淀粉酶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谷氨酸转氨酶(Glutamat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出现明显的下降,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3)A组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为4.35 %(2/46),B组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 %(8/4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T联合EPBD对胆总管结石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术中不同气囊扩张时间不会对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等指标造成影响,但长时间扩张存在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建议在能够正常实施手术的情况下尽量控制术中气囊扩张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肝胆科2012年6月到2014年3月住院的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给予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以及胆总管探查取石,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的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治愈率为96.7%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有:结石残留、感染、十二指肠穿孔、恶性呕吐及伤口疼痛等,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总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较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的效果好、恢复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癌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MRI)联合检测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肿瘤标志物与组织侵袭分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胆管癌患者62例作为胆管癌组,另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胆管良性病变患者55例作为胆管良性病变组。比较两组血清CA19-9、CA125水平以及组织侵袭分子含量,观察胆管癌患者和胆管良性病变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学征象,分析血清CA19-9、CA125、多层螺旋CT和MRI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血清CA19-9、CA125水平与组织侵袭分子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胆管癌组血清CA19-9、CA125水平高于胆总管良性病变组,胆管癌组织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OXL2)、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7(TRPM7)含量高于胆总管良性病变组,组织E钙黏素(E-cadherin)含量低于胆总管良性病变组(P0.05)。多层螺旋CT影像学征象:胆管癌可见胆总管、肝管内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伴有管壁浸润,胆管内出现不规则结节,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胆囊管及胆囊颈部浸润,肝叶萎缩,淋巴结肿大等;胆管良性病变则多为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管壁浸润、淋巴结肿大并不多见。MRI影像学征象:胆管癌肝内胆管与肝组织分界不清,肿块呈不规则或分叶状,胆囊增大,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胰管扩张,肝叶萎缩,淋巴结肿大;胆管良性病变胆管则多为"杯口状"低信号充盈缺损,胆管梗阻上方出现"鸟嘴样"改变等。血清CA19-9、CA125、多层螺旋CT和MRI联合检测对胆管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A19-9、CA 125、多层螺旋CT、MRI单独诊断。胆管癌患者血清CA19-9、CA125水平与组织LOXL2、TRPM7含量呈正相关,与组织E-cadherin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CA19-9、CA125、多层螺旋CT和MRI联合检测对胆管癌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患者血清CA19-9、CA125水平与组织侵袭分子存在相关性,可以为胆管癌恶性程度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ic angiography/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RCP/EST-LC)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LCBDE-LC手术,研究组进行ERCP/EST-LC手术,以手术成功率、围术期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考察对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95.0%,研究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7.5%,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9.64±5.34 h,显著长于对照组的37.19±3.17 h(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4.17±2.06 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1.85±2.71 d(P<0.05)。两组患者的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肠穿孔、结石残留以及胆管炎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胆漏发生率为7.50%,显著高于研究组的0.00%(P<0.05),而研究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0%,研究组为15.00%,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一年复发率为15.00%,研究组的复发率为17.50%,经统计分析,两组术后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患者无腹痛、发热、黄疸等情况。结论: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of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IOUS) during partial hepatectomy to accurately detect and remove in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s. In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s were precisely localized during surgery by using IOUS. Furthermore, guiding stone extraction, and determining the scope of liver resection and choice of surgical procedures were also evaluated using this technique. Of the 25 patients used in this study, 16 patients received a left lateral liver resection, 7 patients received a left liver resection, 1 patient had a liver resection of segments V and VI, 9 patients had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and 6 patients had bile duct stones that underwent jejunal Roux-en-y anastomosis. In addition, IOUS exploration after liver resection and post-operative T-tube cholangiography showed one case with residual stones. The use of IOUS showed high diagnostic accuracy, while also rectifying the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 of bile stones in preoperative imaging. IOUS also assisted with positioning accuracy,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the extent of surgical resection and choice of surgical procedure. Thus, IOUS can dynamically monitor the surgical procedure, guide the operation, and inspect the outcome of operations, therefore,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opera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取石术(LTCBDE)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方法:124 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 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TCBDE 组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LCTD组),各62 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疗效及安 全性。结果:LTCBDE 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补液量较LCTD 组显著减少(P<0.05);LTCBDE 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3.23%、1.61%,显著低于LCTD 组的20.97%、11.29%(P<0.05)。结论:LTCBDE 创伤小、患者痛 苦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复发率低,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