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4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溶栓后24h评分减少超过3分为溶栓早期有效组(24例),否则为溶栓早期无效组(25例),比较两组各临床数据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溶栓前血糖、血生化、血压等均无差异(P0.05);早期有效组患者房颤发生率、脑白质病变发生率和溶栓前NIHSS评分较早期无效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有效组患者90天生活自理率较早期无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疗效好者3个月预后好;溶栓前无房颤、无白质疏松患者溶栓后早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后的疗效,并分析该治疗方案对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到2020年10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ACI患者60例,按照入院奇偶顺序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奇,30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和观察组(偶,30例,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疗程为7 d。对比两组治疗7 d后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后的血液流变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炎症因子、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CI患者疗效明确,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减少神经功能损伤,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静脉滴注阿替普酶100 mg治疗,于90 min内滴注完毕,先静脉推注15 mg,再于30 min内静脉滴注50 mg阿替普酶,最后于60 min内静脉滴注35 mg,每天1次;观察组联合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治疗,每次100 mL,每天1次。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等心功能指标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 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SOD)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随访半年,观察两组的预后情况(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血管再通以及冠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1.83%(45/49),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35/49)](P0.05);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清TnI、CK-MB、ET-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血清SO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以及冠脉血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再通的发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阿替普酶对比,参麦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比较阿替普酶(rt-PA)与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6例AC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巴曲酶治疗,观察组给予rt-PA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NSE、IL-6、TNF-α及hs-CRP水平的变化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1.1%,较对照组(62.3%)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14 d后血清NSE、IL-6、TNF-α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治疗14 d后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7.5%,与对照组(1.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巴曲酶相比,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更能有效控制机体炎症状态,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更优,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局部动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溪市中心医院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共收治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者在入院的6 h内接受了阿替普酶溶栓的局部动脉注射治疗,观察总结患者接受治疗24 h和3个月内的疗效,并依据临床观察和NHISS评分结果来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90例患者当中有58例前循环缺血患者和32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的24 h内有64例患者神经功能得到良好恢复,占总数的71.11%,还有26例患者神经功能不良,占总数的28.89%;3个月后通过随访了解到有82例患者神经功能良好,占总数的91.11%,8例患者功能仍然处于不良状态,占总数的8.89%,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动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够得到有效恢复,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措施,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20例使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使用NIHSS进行效果评价.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通组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使用阿替普酶溶栓的急性脑梗塞患者经护理干预后溶栓结束无明显不良反应,NIHSS评分自溶栓前逐渐降低,效果较好.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效果较好,溶栓前后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康复,保证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低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10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52)和研究组(n=53).对照组患者采用低剂量阿替普酶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评价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究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并观察该治疗方案对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37例A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8例,接受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69例,接受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替普酶治疗,两组均治疗10 d。比较两组治疗10 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0d后的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和认知功能变化情况,记录两组肝肾功能、血常规异常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0 d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均延长,D-二聚体(D-D)、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均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均更为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均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以上评分改善均更为显著(P<0.05)。两组用药期间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情况,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0d后老年快速认知筛查量表(QCST-E)各维度评分均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在阿替普酶治疗基础上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ACI,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促进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和认知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评价高压氧(HBO)联合低剂量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认知功能、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入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老年AIS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HBO+标准剂量(0.9 mg/kg)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HBO+低剂量(0.6 mg/kg)rtPA治疗。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神经认知功能及凝血指标等,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溶栓前比较,两组溶栓后24 h、7 d时的NIHSS显著下降、MMSE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相较于溶栓前,两组溶栓后7 d时PT、APTT、TT、D-D不同程度增加,Fib明显下降(P<0.05),而观察组增加/下降幅度较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67% vs 26.67%,P<0.05);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BO联合低剂量与标准剂量rtPA静脉溶栓在改善AIS患者神经认知功能、临床疗效及死亡率方面效果相当,但低剂量对血凝功能影响小,同时出血发生风险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对其神经保护因子、血液流变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于2017年4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3例以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对照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分别为57例和56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神经功能、血管再通率、神经保护因子、血液流变学及免疫功能,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状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为91.22%(52/57),高于对照组的76.79%(43/56)(P<0.05)。研究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CD8+、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CD3+、CD4+、CD4+/CD8+、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有效,能够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减轻神经功能损害,并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70例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细胞等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全血黏度和红细胞比积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2.86%)显著低于研究组(94.29%)(P0.05),研究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全血黏度、红细胞比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吡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对急性脑梗死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吡拉西坦治疗,观察组采用吡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析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 CA)和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量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认识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结果:观察组基本治愈15例,显效30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ADL和Mo CA评分明显升高,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ADL、Mo CA和NHI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细胞凋亡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发生干呕1例(1.33%),恶心2例(2.67%),头痛1例(1.33%),头晕1例(1.33%);观察组发生干呕1例(1.33%),恶心1例(1.33%),头痛1例(1.33%),出血1例(1.33%);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吡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能改善急性脑梗死的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诱导因子Caspase-3和HIF-1α的表达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动脉介入溶栓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并随机划分成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19例予静脉内尿激酶溶栓,实验组24例予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脑钠肽及Hcy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管总再通率较高、NIHSS评分、血清脑钠肽及Hcy水平较低,差异具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推测其与降低患者血清脑钠肽及Hcy水平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联合监测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成都三六三医院收治的173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根据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和非HT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和血清UA、Hcy、LDL-C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UA、Hcy、LDL-C联合监测对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预测价值。结果:173例患者中有47例发生HT,发生率为27.17%。与非HT组比较,HT组年龄更大,收缩压、舒张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随机血糖以及Hcy水平更高,而LDL-C及UA水平更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NIHSS评分、溶栓前随机血糖以及Hcy水平为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而UA、LDL-C水平为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UA、Hcy、LDL-C单独与联合监测预测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H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4、0.794、0.674、0.888,联合监测时的AUC明显更高。结论:血清UA、LDL-C低水平和Hcy高水平是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HT的影响因素,联合监测能提高对HT发生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内皮功能及氧化应激的影响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确诊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5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对症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内皮功能、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及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神经组织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specific enolase,NSE),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s V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而治疗组NIHSS评分、S-100β、NSE、ET-1、MDA、TNF-α和s V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NO、SOD和GSH-Px水平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尿激酶治疗ACI患者可显著提高疗效,其可能的机制是减轻患者氧化应激状态,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07月1日到2020年10月31日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在4.5小时内的6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285例为溶栓组,未溶栓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降脂、脑保护等常规治疗的患者367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7天、14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治疗3个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收集洼田饮水试验结果。统计两组患者出血情况和死亡率。结果:溶栓组治疗后24小时、7天、14天的NIHSS评分以及治疗后3个月的mRS评分改善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溶栓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轻微出血的概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症状性及致死性脑出血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大量及致死性脑出血部位多在梗死的中心区、出血量多大于10 mL,患者临床NIHSS评分≥24分。溶栓组死亡率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近期治疗效果良好,轻微出血风险较高,但是死亡率下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重、NIHSS评分≥24分、出血风险大的患者预后不良,不推荐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