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FFR)对高原高海拔环境下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接受CCTA检查并行导丝测量FFR的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Flash双源螺旋CT采集数据,基于CCTA图像通过流体力学原理模拟计算基于CCTA的FFR(CT-FFR)。以FFR为金标准,分析CT-FFR诊断冠心病和冠脉血管病变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敏感度、准确性、特异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FFR对冠心病和冠脉血管病变的诊断效能;采用Bland-Altman图分析CT-FFR与FFR的一致性。结果:CT-FFR诊断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为73.08%,阴性预测值为89.29%,敏感度为86.36%,准确性为81.48%,特异度为78.13%;CT-FFR诊断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4,95%CI为0.747~0.962;CT-FFR诊断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阳性预测值为71.05%,阴性预测值为91.84%,敏感度为87.10%,准确性为82.76%,特异度为80.36%;CT-FFR诊断冠脉血管病变的AUC为0.921,95%CI为0.865~0.978。无论是诊断冠心病还是诊断冠状动脉血管病变,CT-FFR与FFR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CT-FFR诊断高原海拔环境下的冠心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度,检测效能较理想,与FFR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来我院就诊的非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各段血管斑块分布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评价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轻度狭窄与中度狭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与闭塞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总检出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均有斑块检出,观察组斑块总检出率为6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2%(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可进行有效评估,该方法对患者轻、中度狭窄以及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在临床诊断及预后防治中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研究对比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中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9年1月2日~2020年12月15日收治的6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所有受试者均开展头颅CTA检查、MR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头颅CTA和头颅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能。此外,对比头颅CTA和头颅MRA诊断不同分级、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结果:DAS检查结果显示确诊动脉瘤患者48例,共检出动脉瘤74个,CTA检出动脉瘤65个,MRA检出动脉瘤51个,CTA动脉瘤检出率高于MRA检出率(均P<0.05)。以DSA结果为金标准,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4.20%(65/69)、60.00%(3/5)、91.89%(68/74),均高于MRA的82.26%(51/62)、41.67%(5/12)、75.68%(56/74)(均P<0.05)。CTA诊断1级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为13.85%(9/65),高于MRA的7.84%(4/51)(P<0.05)。各种检查方式诊断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均高于MRA,可提高对小直径肿瘤的检出率。然而,MRA具有无辐射、检测费用少、安全性高等优势,临床实际工作中可综合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20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实施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测(CTA),而后2 w内再对其实施DSA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对不同血管狭窄程度、不同性质斑块检出率的差异,最后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CTA检测狭窄血管共计387支,轻度狭窄152支(39.28%),中度狭窄118支(30.49%),重度狭窄105支(27.13%),闭塞12支(3.10%);DSA检测狭窄血管392支,轻度狭窄150支(38.27%),中度狭窄124支(31.63%),重度狭窄112支(28.57%),闭塞6支(1.53%),两组各血管狭窄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TA检测斑块69个,其中钙化斑43个(62.32%),非钙化斑26个(37.68%),DSA检测斑块61个,其中钙化斑33个(54.10%),非钙化斑28个(45.50%),两种检测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以DSA检测为金标准,CTA对重度及以上血管狭窄诊断一致性为99.23%,特异度为98.31%,灵敏度为99.64%,阳性预测值为99.15%,阴性预测值为99.27%。结论:与DSA相比,CTA对冠心病患者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相当,且属于无创检测,在冠心病早期筛查中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与高分辨率MRI检查,记录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分型,以DSA诊断为金标准,判断MRI的诊断价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结果:在134例患者中,高分辨率MRI显示未见斑块62例,Ⅰ型5例、Ⅱ型26例,Ⅲ型26例、Ⅳ型15例,与DSA诊结果一致124例,占比92.5%。高分辨率MRI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Kappa值为0.89,MRI对各分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Ⅰ型87.0%、99.2%、95.8%和99.2%,Ⅱ型81.0%、98.5%、83.4%和98.5%,Ⅲ型82.7%、82.7%、84.0%和95.7%,Ⅳ型100.0%、100.0%、100.0%和100.0%。结论:高分辨率MRI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与DSA检查有很好的一致性,可反映硬化斑块的分型。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技术对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质量影响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头颈部CTA的120例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40例,A组进行能谱CT(60keV)+ASiR(40%),B组进行CT(60keV)+滤波反投影(FBP),C组进行常规CT扫描+FBP。比较三组间动脉期右侧颈内动脉C7段CT值、图像噪声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记录三种处理方法辐射剂量。结果:三组间右侧颈内动脉C7段CT值、背景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右侧颈内动脉C7段CT值A组>B组>C组,其中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SD为A组0.05);SNR与CNR均为A组>B组>C组,且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两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分A组>B组>C组,且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容积CT剂量指数(CTDLvol)、总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CTDLvol、DLP、ED均为A组0.05),但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各剂量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ASiR可明显提高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且降低患者辐射剂量,推荐临床使用60keV联合40%ASiR图像。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与比较冠状动脉核磁共振(MR)血管成像和CT对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2018年4月到2020年10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10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冠状动脉MRI血管成像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随访患者的预后并进行预测价值分析。结果:10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随访到2021年4月1日,发生心血管不良终点事件23例(不良事件组),发生率为22.3%。不良事件组的MRI血管成像显示右冠状动脉血管长度与内径都低于非不良事件组(P<0.05)。不良事件组的CT显示斑块率、斑块性质等与非不良事件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位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斑块性质、斑块率、右冠状动脉血管长度与内径都为导致心血管不良终点事件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冠状动脉MRI血管成像和CT都可有效预测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能满足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与预测预后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9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胸科院区)放射科收治的肺部结节患者74例,包括病理证实为肺部良性病变54例(良性组)和非小细胞肺癌20例(肺癌组)。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MRI、增强MRI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记录影像学特征并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肺癌组的病灶形态、边缘等MRI特征与良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b值=0、600、800、1000 s/mm~2条件下,肺癌组的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都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肺癌组的病灶MRI增强Ⅰ型+Ⅱ型比例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MRI鉴别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98.1%和94.4%。结论:MRI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能反映病灶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与水分子活动状况,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管电压对下肢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于我院行下肢CT血管成像的患者102例,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管电压取120kV,观察组管电压取80kV,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分别比较两组辐射剂量情况、客观图像质量以及主观图像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CT剂量指数(CTDIvol)、计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CT值以及图像噪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阶段显示评分、血管细节分支显示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管边缘锐利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CT血管成像采用80kV管电压扫描可有效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且能获取较为满意的图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CT及MR灌注成像对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从2015年8月到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hild-Pugh分级进行分组,其中A级32例为轻度肝硬化(记为A组),B级16例、C级12例为中重度肝硬化(记为B组),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记为C组,对三组受试者分别进行DWI检查、CT及MR灌注成像,对比各组ADC值、肝脏动门脉灌注比率[SSr(ct)及SSr(mr)],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三组ADC值整体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的ADC值较C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SSr(ct)、SSr(mr)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SSr(ct)及SSr(mr)较A、C两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两组的SSr(ct)及SSr(m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的SSr(ct)与SSr(mr)呈正相关(r=0.687,P=0.000)。结论:CT以及MR灌注成像均可较好地反映出肝硬化的病变程度,且二者较DWI成像的诊断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胰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接诊的72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比较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胰腺期、门脉期的检出率、神经、血管浸润情况、及选择55例正常胰腺组织比较两者多层螺旋CT扫描密度值的差异.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平扫、动脉期、胰腺期、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联合肺癌自身抗体、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2-5、CA19-9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经低剂量螺旋CT检查发现肺部病灶的患者86例,以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肺癌组49例、肺部良性病变组37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肺癌的低剂量螺旋CT影像学特征,检测比较各组血清肺癌自身抗体[p53、SOX区域Y相关HMG蛋白家族成员2(SOX2)、G抗原7(GAGE7)、RNA解旋酶自身抗体4-5(GBU4-5)]及CA12-5、CA19-9水平,并对比阳性表达情况,分析低剂量螺旋CT联合肺癌自身抗体、CA12-5、CA19-9对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49例肺癌患者经低剂量螺旋CT检查共发现51个病灶,其中实性结节或部分实性结节30个,非实性结节21个;病灶平均直径(10.92±1.17)mm,<5 mm者9个,5~10 mm者17个,≥10 mm者25个;11个病灶伴有钙化,16个病灶有毛刺征,20个病灶有分叶征;有6例表现为空洞,空洞通常壁薄厚不均匀,呈中心性或偏心性。肺癌组血清p53、SOX2、GAGE7、GBU4-5及CA12-5、CA19-9水平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肺部良性病变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CA12-5、CA19-9、4项肺癌自身抗体单独及联合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P<0.05),肺部良性病变组CA12-5、CA19-9及4项肺癌自身抗体联合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螺旋CT联合4项肺癌自身抗体、CA12-5、CA19-9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为91.84%,特异度为97.30%,准确度为94.19%。结论:低剂量螺旋CT联合肺癌自身抗体、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在肺癌诊断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隐匿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及最佳复查时间。方法:选取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胸部外伤患者95例,在首次检查时均接受了X线平片和多排螺旋CT检查,比较首次检查时X线平片和多排螺旋CT的检出率,比较首次检查时X线平片和多排螺旋CT对不同类型骨折的诊断情况,比较各个时间段复查病例的肋骨骨折数与首次检查时的差异。结果:95例患者中最终86例确诊存在肋骨骨折,首次检查时多排螺旋CT的检出率为95.35%(82/86),高于X线平片的82.56%(71/86)(P0.05)。86例患者最终确定共存在骨折289处,首次检查时X线平片共检出246处,多排螺旋CT共检出274处,多排螺旋CT对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P0.05)。伤后11-20d、伤后41-50d、伤后51-60d的复查肋骨骨折数与首次检查肋骨骨折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21-30d、伤后31-40d的复查肋骨骨折数高于首次检查肋骨骨折数(P0.05)。结论:多排螺旋CT对隐匿性肋骨骨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首次诊断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伤后21-40d这个时间段是进行复查的较佳时间段,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高分辨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常规CT检查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患者94例纳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CT检查,观察组则实施高分辨率CT检查.比较两组CT肿瘤征象情况(主要包括毛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不同剂量扫描对肺结节诊断价值及辐射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青岛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肺结节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和低剂量扫描。比较常规剂量扫描和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CT征象检出情况(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肺结节定性诊断结果(肺癌、肺转移瘤、炎性结节、定性困难)、肺结节大小分布(≤5 mm、6-10 mm、10 mm)、辐射度。结果: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扫描图像质量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CT征象检出情况(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肺结节定性诊断结果(肺癌、肺转移瘤、炎性结节、定性困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肺结节大小分布(≤5 mm、6-10 mm、10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的总管球剂量、有效管球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及剂量长度乘积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与常规剂量扫描相当,并可有效减少辐射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78例CCC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MSCT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CCC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CCC患儿中均未出现肝门部纤维斑块(TC征)阳性、肝动脉内径增宽,33例出现囊肿内胆泥沉积和肝内胆管扩张,16例出现胆囊异常;囊肿长径、宽径分别为(5.41±0.60)cm、(3.26±0.38)cm,脾脏内径为(1.56±0.17)cm。所有患者的Todani分型结果显示:Ⅰ型67例,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5例,Ⅴ型2例。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对CCC患儿Todani分型有一定的诊断效能,对Ⅰ型、Ⅳ型、Ⅴ型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3.33%、93.59%、93.59%(P<0.05)。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比,MSCT对CCC患儿Todani分型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对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46%、89.74%、93.59%、94.87%、97.43(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MS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6.15%,明显高于两种方法单独应用(P<0.05)。结论:不同Todani分型的CCC患儿具有不同的超声征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MSCT对CCC患儿Todani分型均有一定的的诊断价值,且两者联合应用时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