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与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为其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共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LCP组(采用胫骨远端LCP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疗效。结果:LCP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愈合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P组患者术后疗效总优良率为89.6%高于对照组的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远端LCP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和术后愈合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疗效总优良率高的优点,是治疗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PPO)与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胫骨干骺端骨折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三组。其中,联合手术组(35例)患者采用MIPPO联合LCP内固定术治疗,外固定组(33例)患者采用超关节外固定支架术治疗,内固定术组(35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三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骨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外固定术组及内固定术组比较,联合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手术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高于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手术优良率高于外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外固定组及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与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O联合LCP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快、关节功能恢复较好等优点,是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和关节功能。方法:选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3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DHS组(n=80,采用DHS内固定)和PFNA组(n=80,采用PFNA内固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所有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相关指标,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FN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DHS组患者的68.75%(P0.05)。两组患者Harris评分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DHS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DHS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HS与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方面效果相当,但与DHS内固定治疗比较,PFNA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佳,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胫前减张切口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减张组和内固定组。减张组行胫前减张切口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内固定组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AOFA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张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内固定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张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前减张切口结合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关节镜下缝合法和钢丝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年收治的87例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固定方法:不同分为A组(40例)组(37例),其中A组患者使用缝线法固定组患者使用钢丝固定,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后随访患者影像学资料观察两组患者骨折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包括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关节屈伸活动度,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术前Lysholm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Lysholm评分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与术前相比均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第12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A组患者显著优于B组患者A组愈合时间短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关节镜下缝合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稳固、利于关节早期的康复,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2月~2013年2月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3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LC-DCP组以及LCP组,每组各19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X线骨痂评分以及并发症。结果:LC-DCP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134.73±12.91)min,LCP组为(129.54±14.87)min,两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C-DCP组患者平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94±0.83)月,LCP组为(3.81±0.69)月,两组间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LC-DCP组患者X线骨痂评价标准平均评分值为(2.73±0.51)分,LCP组为(2.86±0.49)分,两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钢板联合植骨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均可以作为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研究弹性髓针(EMN)在青少年锁骨中段骨折(MCF)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MCF患者66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EMN组(n=35)与锁定钢板内固定(LPF)组(n=31)。EMN组行EMN治疗,LPF组行LPF治疗。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d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7 d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五羟色胺(5-HT)、P物质(SP)水平。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0 d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评分,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EMN组术中出血量少于LPF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LPF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无差异(P0.05)。术后3 d,EMN组PT水平高于LPF组,Fg、APTT水平均低于LPF组(P0.05)。术后7 d,EMN组VAS评分、5-HT、SP、NE水平均低于LPF组(P0.05)。术后30d,两组肩外展、肩前屈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无差异(P0.05)。EM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PF组。结论:EMN治疗青少年MCF创伤小,对机体凝血功能影响小,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92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钢板固定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angle,PA)、膝关节活动度逐渐升高,内翻角(Tibial plateau angle,TPA)逐渐降低(P0.05),治疗6、12个月观察组PA、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P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均获得满意随访。观察组膝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膝关节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固定牢靠,骨折愈合时间短,愈合率高等特点,其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胫骨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胫骨骨折患者参照抽签法分作对照组(n=45)和实验组(n=45),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实验组采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IGF-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钙素(BGP)水平,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IGF-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钙素(BGP)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良率、康复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对胫骨骨折的治疗效果确切,可促进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到2017年6月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为43例。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后足功能优良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B?hler角、Gissane角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踝-后足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前和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Gissane角、B?hler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B?hler角及Gissane角明显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和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均可有效治疗跟骨骨折,但跗骨窦入路可更有效地改善踝-后足功能,且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8例闭合性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倒"L"入路术式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进行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延迟愈合比例。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比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膝关节HSS评分、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患者,采用倒"L"入路是一种新型的可靠入路方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其对膝关节功能改善更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Tile B、C型骨盆骨折患者共6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将纳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观察组)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每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住院时间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此外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优良率(Matta优良率)、Majeed骨盆骨折功能评分(Majeed评分)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另记录术后6个月时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7天VAS评分、住院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时Matta优良率和Majee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并发症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方法仍保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而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具有低并发症发生率,更利于提升术后早期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对侧皮质锁定螺钉与锁定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诊治的5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对侧皮质锁定螺钉+NCB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6例(A组:对侧皮质锁定组),采用锁定螺钉+NCB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6例(B组:锁定螺钉组)。记录两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内固定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治疗后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在每个随访节点对每位患者进行患肢的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末次随访时对患肢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肢功能。骨折愈合的定义为活动时骨折处无痛且在骨折正侧位X线平片上可见到断端骨皮质骨痂连接。术后并发症包括:关节僵硬、内固定断裂、骨不连以及感染等。结果:本研究52例骨折均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两组在手术相关指标及切口愈合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在骨折愈合以及完全负重时间方面,A组均显著短于B组(P均0.05)。末次随访时52例患者患肢膝关节功能:A组:优18例,良5例,差4例,优良率88.5%;B组:优15例,良6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0.8%。两组对比A组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A组发生骨不连2例,骨折内固定断裂2例。B组发生骨不连3例,畸形愈合2例。结论:与传统锁定螺钉相比,对侧皮质锁定螺钉在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患肢功能优良率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对侧皮质锁定螺钉的治疗指征及自身强度还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钛制空心钉结合张力带内固定手术)对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0月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72例作为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进行手术,观察组则使用空心钉张力带进行固定。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统计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骨折的愈合时间,功能恢复(最大屈曲角度),髌骨评分以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后,观察组(空心钉张力带固定组)在骨折的愈合时间,功能恢复,髌骨评分以及并发症等比较指标中较对照组均有显著优势,其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钛制空心钉结合张力带内固定手术用于髌骨骨折与传统的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法相比较,具有操作简便,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确实,并发症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环经皮内固定架(Infix)固定联合后路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8月到2018年2月诊治的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61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前环经皮Infix固定联合后路固定,记录与观察两组预后。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与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与术中透视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钉道感染、神经损伤、静脉血栓、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5%vs.33.3%,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Majeed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3.5%和73.3%,骨折复位优良率分别为96.8%和7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环经皮Infix固定联合后路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能减少创伤,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骨盆复位质量与骨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