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蚯蚓野外采样方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蚯蚓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而且与许多生物化学养分循环直接相关,对土壤质量改善和土壤生产力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蚯蚓野外采样方法的系统研究和评估还比较缺乏,在国内尤其少见.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常见蚯蚓野外采样方法的操作过程、优缺点、有效性以及对蚯蚓种群特征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认为在允许扰动土壤的区域,利用驱虫剂与手拣法相结合进行蚯蚓采样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蚯蚓种群和生物量的真实特征;在不能扰动土壤的区域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溶液方法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蚯蚓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而且与许多生物化学养分循环直接相关,对土壤质量改善和土壤生产力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蚯蚓野外采样方法的系统研究和评估还比较缺乏,在国内尤其少见.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常见蚯蚓野外采样方法的操作过程、优缺点、有效性以及对蚯蚓种群特征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认为在允许扰动土壤的区域,利用驱虫剂与手拣法相结合进行蚯蚓采样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蚯蚓种群和生物量的真实特征;在不能扰动土壤的区域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溶液方法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蚯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大型土壤动物之一,其种类组成、种群大小及群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地的土壤状况.常用的蚯蚓采样方法如手挖、电击法、福尔马林法、芥末法、异硫氰酸丙烯酯法存在很多差异,各方法都存在一定缺点.本研究应用茶枯溶液进行蚯蚓采样,操作简便易行.试验结果表明,茶枯法在荷木林、马占林、马尾松林的单位面积所驱赶出的蚯蚓个体数依次为62.1、70.3、96.2 number m-2,各林区采样效率依次为80.1%、70.9%、75.8%;3林区平均个体数采样效率为75.3%.除内栖类蚯蚓西土寒宪蚓外,其他蚯蚓种均能完全被驱赶采样;未能采样蚯蚓大部分为西土寒宪蚓幼体;在进入干季11月份采样效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不同蚯蚓采样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蚯蚓种类组成和丰度变化是反映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影响的重要指标。为研究利用芥末悬液等方法进行蚯蚓样品采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寻求合理有效的蚯蚓种群特征调查方法,在我国东北玉米连作黑土上分别运用手拣法、福尔马林溶液驱赶法、芥末+水悬液及芥末+乙酸悬液驱赶法,以及驱虫剂与手拣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蚯蚓样品采集,将上述7种方法测得的蚯蚓丰度、生物量及年龄组成信息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福尔马林溶液驱赶法不结合手拣法使用时测得的蚯蚓丰度及生物量远远低于其他方法,尤其幼年蚯蚓比例偏低,并不能反映真实的蚯蚓种群特征。使用芥末悬液做驱虫剂有效性明显提高,尤其芥末+乙酸悬液,测得的蚯蚓丰度比手拣法高22.3%。福尔马林溶液结合手拣法后有效性大大提高,测得的蚯蚓丰度和生物量分别是其单独使用时的19.1和9.3倍,但相对其他驱虫剂方法仍高估了成年蚯蚓的比例;芥末+水悬液和芥末+乙酸悬液方法结合手拣法后收集到蚯蚓的数量分别提高了67.8%和89.1%,平均个体重量分别是原来的1.8和1.3倍,说明芥末悬液不会杀死小个体的幼年蚯蚓,但少部分大个体蚯蚓及洞穴不与地表相接的蚯蚓可能并不能被其驱赶至地表,结合手拣法后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芥末+乙酸悬液结合手拣法收集到的成年及幼年蚯蚓数量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方法(P<0.05),既能有效地驱赶小个体和幼年蚯蚓,又可以收集到洞穴不与地表相接的土栖型蚯蚓,因此可以作为真实有效地反映蚯蚓种群特征的采样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蚯蚓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分解者,并可通过物理运动和排泄蚓粪改变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为研究蚓粪与污泥中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利用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人工湿地基质构建蚯蚓-污泥系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添加葡萄糖、乳糖、淀粉、纤维素4种碳源后污泥和蚓粪的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污泥的Chao和ACE指数明显高于蚓粪,添加不同碳源实验组间污泥的Chao和ACE指数差别不大,但均高于污泥对照组;添加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实验组间蚓粪的Chao和ACE指数相近且高于蚯蚓对照组,乳糖实验组蚓粪的Chao和ACE指数则明显低于蚓粪对照组。添加葡萄糖、乳糖、淀粉和纤维素能够增加污泥中细菌多样性;添加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能够增加蚓粪中细菌多样性,但添加乳糖会导致蚓粪中细菌多样性降低。蚓粪与污泥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污泥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为优势菌门;除乳糖组外,蚓粪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为优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占绝对优势),蚓粪乳糖组检测到柔膜菌门(2.6%),其他实验组均未检出。添加碳源后,污泥和蚓粪中能分解相应碳源的菌群增加,如葡萄糖实验组Lactococcus piscium,乳糖组Flavobacterium reichenbachii,淀粉组Alkanindiges illinoisensis和Zobellella taiwanensis,纤维素组Cellvibrio gandavensis等。  相似文献   

6.
蚯蚓可摄食污泥中的有机物,其肠道微生物群落在其分解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利用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人工湿地基质构建蚯蚓-污泥系统,添加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和青霉素4种抗生素,研究不同抗生素对污泥和蚓粪的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污泥和蚓粪的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外加抗生素能够导致污泥的Chao1和ACE指数降低,同时降低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加入氯霉素和青霉素会增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加入四环素和链霉素则与之相反。蚓粪样品中,添加氯霉素和链霉素导致Chao1和ACE指数降低,而添加四环素和青霉素则导致Chao1和ACE指数升高,外加抗生素可降低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表明,氯霉素和青霉素对污泥细菌群落影响作用相似,四环素与链霉素效果类似;氯霉素对蚓粪群落结构的影响小于其他抗生素。研究结果显示,抗生素可影响污泥和蚓粪的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不同抗生素对污泥和蚓粪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广东鹤山人工林蚯蚓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对鹤山3种人工林下蚯蚓群落连续调查约1a,比较不同林型蚯蚓群落结构以及季节和环境变化对蚯蚓群落的作用。结果表明1各林型内蚯蚓均以西土寒蚓(OcnerodrilusoccidentalisEisen)为最多,年龄构成以幼体为主。豆科林蚯蚓个体数最多,荷木林蚯蚓生物量最大。几乎所有蚯蚓种类的个体生物量都以荷木林为最大。23林型下,蚯蚓个体数与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差异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步。蚯蚓个体数的季节变异针叶林>豆科林>荷木林,林型之间蚯蚓个体数以豆科林与针叶林差异最显著;蚯蚓生物量的季节变异豆科林>荷木林>针叶林,林型之间蚯蚓生物量荷木林与针叶林差异最显著。寒蚓个体数季节变化与总体的变化一致,但其生物量变化趋势与总体相反针叶林>荷木林>豆科林,说明蚯蚓群落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很可能受寒蚓以外的其他蚯蚓种类生物量变化的控制。3在一定范围内,蚯蚓个体数和蚯蚓生物量与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平均含水量显著相关。土壤平均温度在20~22℃左右,蚯蚓个体数最高,土壤平均温在23~25℃左右时,蚯蚓生物量最高,各林型蚯蚓个体数量和生物量最高时的土壤平均温度不同。降雨对蚯蚓群落的影响很大,对水分条件较差的豆科林和针叶林尤为明显。通常蚯蚓都是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时候生长和繁殖,土壤水分过多和过少,都不适宜。蚯蚓的繁殖,受降雨的影响,3种林型下蚯蚓繁殖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HEPES电击缓冲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甘油,讨论了甘油对电转前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通过在盐藻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甘油,讨论了甘油对盐藻细胞生长的影响;使用含有不同浓度甘油的HEPES缓冲液介导质粒载体转入盐藻细胞,比较了甘油对于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击缓冲液中添加0.5mol/L甘油能有效提高细胞存活率,促进转化细胞恢复生长,从而获得最佳转化效果。因此,0.5mol/L甘油可作为杜氏盐藻电击转化过程中一种良好的稳渗剂。  相似文献   

9.
采取室内试验,研究蚯蚓对红松阔叶混交林中几种不同阔叶的摄食量及影响因素、蚯蚓在不同阔叶中的生长状况和对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探讨蚯蚓在东北红松阔叶混交林阔叶分解中的作用。蚯蚓喜食枫桦、紫椴和色木槭分解落叶,不喜食水曲柳分解落叶。试验表明,温度、凋落叶种类和凋落叶的分解时间等因素影响蚯蚓摄食量的大小。蚯蚓对3种喜食分解落叶摄食量平均值为:枫桦>色木槭>紫椴。不同温度条件下蚯蚓摄食量平均值为:20℃>25℃>15℃。凋落叶分解时间越长,蚯蚓越喜食,其摄食量也越大。分解落叶的C/N比新鲜凋落叶低。蚯蚓在3种凋落叶中的日增重倍数和日排粪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温度下蚯蚓日增重倍数的平均值为25℃>20℃>15℃。蚯蚓在紫椴凋落叶中日增重倍数高于枫桦和色木槭分解落叶,在色木槭分解落叶的摄食过程中日排粪平均值高于紫椴和枫桦凋落叶。微生物对落叶中有机碳分解40d的作用小于蚯蚓对落叶摄食20d。蚯蚓摄食20d对增加凋落叶中的全氮含量的作用大于微生物单独分解40d。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蚯蚓对阔叶凋落叶的分解占年平均凋落叶量的10.3%左右。蚯蚓在红松阔叶混交林中阔叶分解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蚯蚓对麦秸分解速率的影响及其对氮矿化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蚯蚓在有机物分解和土壤的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采用室内微宇宙模拟试验,研究接种不同密度的蚯蚓对秸秆分解和土壤氮素矿化的贡献.设置3个处理,HDT为接种6条蚯蚓,LDT为接种2条(相当于田间蚯蚓密度水平),ZDT为不接种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整个分解过程中,蚯蚓的引入加速了秸秆的分解,尤其在分解前期,处理ZDT与HDT、LDT处理之间无论是分解率还是分解速率差异显著(P < 0.05),随着蚯蚓密度的增加,蚯蚓在分解过程中的作用比例增大.秸秆分解的整个过程中,蚯蚓对氮的矿化速率,HDT、LDT两个处理都递减,并且到后期两个处理趋于一致(HDT处理为24.2~14.0 kg · hm-2 · a-1,LDT处理为20.3~10.7 kg · hm-2 · a-1),说明从长期来看,在田间蚯蚓密度水平上增大蚯蚓的密度并不能增大基于地下食物网的蚯蚓对氮的矿化速率.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09、2011和2012年秋季在杭州湾北岸东侧水域(30.68°—30.83° N,121.67°—121.87° E)、杭州湾南岸东侧水域(29.95°—30.24° N,121.60°—121.85° E)和杭州湾北岸西侧水域(30.58°—30.77° N,121.31°—121.56° E)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杭州湾不同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及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杭州湾北岸西侧水域浮游动物有14种,虫肢歪水蚤为绝对优势种,钱塘江径流是影响该水域浮游动物的主要水团,生态类群以亚热带河口半咸水种为主,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79.8%.杭州湾北岸东侧水域浮游动物有19种,主要受长江冲淡水和东海外海水水团的影响,生态类群主要为暖温带沿岸低盐种和亚热带沿岸低盐种,分别占该水域总丰度的43.5%和31.1%.杭州湾南岸东侧水域浮游动物有25种,主要受东海外海水的影响,亚热带沿岸低盐种的丰度占总丰度的72.3%,为最主要的生态类群,其次是亚热带近海种,占总丰度的18.3%,其中亚热带沿岸低盐种左突唇角水蚤占总丰度的65.3%.聚类、排序结果表明,杭州湾不同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分布比较明显,与各自水域受到不同水团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2.
2种不同采样方法对麦田蜘蛛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于1998年11月到1999年5月和1999年11月到2000年5月间,在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沙湖边,使用样方和陷阱法系统采样,研究了裸粒大麦田的蜘蛛群落结构。研究结果显示,1998-1999年麦田蜘蛛群落由11科44种蜘蛛组成,1999-2000年麦田蜘蛛群落由14科59种蜘蛛组成;相同年份不同采样方法获得的蜘蛛群落优势种组成不同,陷阱法采样获得的优势种集中在皿蛛科、狼蛛科和平腹蛛科,而样方采样虽然也以皿蛛科和狼蛛科蜘蛛为主,但球蛛科、肖蛸科和园蛛科蜘蛛的比例明显上升;不同的年份使用相同的采样方法获得的蜘蛛优势种组成不同,显示了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动。对2种采样方法获得的群落相似性分析显示,不同采样方法获得的群落结构相似性较小。  相似文献   

13.
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理化状态和重金属水平能显著影响后续生态利用.为查明蚯蚓对矸石上不同厚度覆土中重金属(Cr、Cu、Pb和Zn)总量和有效态的影响,采用土柱实验,将蚯蚓接种到矸石上覆土,设置10、20、30、50、70 cm五种覆土厚度,通过测定不同厚度覆土pH、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总钾(TK)和...  相似文献   

14.
蚯蚓活动对红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活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德辉  胡锋  胡佩 《生态学报》2003,23(11):2299-2306
通过盆钵生物试验研究了秉氏环毛蚓(Pheretima pingi.)在红壤基质中对稻草、花生秸、油菜秸3种有机物料分解速率的影响,研究了蚯蚓活动对红壤全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对土壤碳水化合物含量、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并着重探讨了人工接种蚯蚓提高红壤有效磷的效果及其活化机理。研究结果揭示:①蚯蚓活动促进了有机物料的分解,加速了磷素的生物归还作用;②方差分析示明,在培养期间所有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得到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其中有机物料接种蚯蚓的3种处理分别与其不接种蚯蚓的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③蚯蚓活动有改善红壤酸度状况的趋势,同试验前比较(原土的土壤pH(H2O)=4.34),在培养试验后期,3种物料接种蚯蚓的土壤pH(H2O)值分别提高了0.17单位(稻草接种蚯蚓处理)、0.35单位(油菜秸接种蚯蚓处理)和0.44单位(花生秸接种蚯蚓处理);方差分析显示,花生秸组两处理间和油菜秸组两处理间的土壤pH值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150d的培养期内,3种有机物料接种蚯蚓的处理与其不接种蚯蚓的处理比较时,土壤pH值的差异亦达到显著水平;④蚯蚓活动增加了土壤碳水化合物含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种有机物料接种蚯蚓的处理与不接种蚯蚓处理的土壤碳水化合物含量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⑤蚯蚓活动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磷酸酶活性。蚯蚓的吞食、排粪等生理过程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种群类型及其数量;蚯蚓活动提高了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磷含量,从而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蚯蚓活动及其特殊的生理过程所产生的综合作用使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素有效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土壤采样设计下土壤表层微生物α多样性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背景】土壤采样是土壤研究的基础,采样方案的不同可能会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目的】研究不同的土壤采样设计方案对土壤样品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的影响。【方法】对2个不同生境样地的土壤进行网格化采样,对采集的18个土壤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通过模拟5种常见土壤采样方法,对比不同采样方式所获得的测序结果。【结果】不同采样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测序结果。在测序深度有效的情况下,细菌总物种数随着采样数的增加而逐渐增长,增长速度在采样数大于5以后趋于平缓;样品中的优势物种(序列数200以上)只需很少的采样数(1-3)即可观察到全部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与Simpson指数的变化较相似,当采样数由1到3时两指数均有较大增长,之后变化放缓。【结论】土壤细菌微生物测序研究中,土壤样地采样数量低于3个会影响测序结果的可靠性,采样方案选择梅花形采样法或蛇形采样法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土壤无脊椎动物可能会通过促进土壤持水能力和增加土壤肥力而缓解植物的干旱胁迫。本研究采用蚯蚓和干旱水平的双因子完全交互设计, 模拟了干旱胁迫条件下蚯蚓对土壤性质及番茄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高干旱胁迫时, 蚯蚓通过增加番茄茎叶抗氧化能力提高了植物抗旱性, 上调番茄茎叶脱落酸和茉莉酸生物合成过程的基因表达(NCED、NSY、OPR、AOSLOX), 促进脱落酸和茉莉酸含量分别增加43.2%和33.6%, 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分别增加12.9%、8.4%和47.3%。在低干旱胁迫时, 蚯蚓上调茉莉酸合成通路基因表达, 但降低了脱落酸含量, 对转录因子ABF4MYC2基因表达和植物抗氧化能力无明显影响。干旱导致的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变化影响着蚯蚓介导的植物抗旱性响应。本研究证明了土壤动物对植物抗旱的重要作用, 如蚯蚓对植物激素合成、信号传导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了解土壤动物影响植物抗旱的内在机制, 有助于深挖和利用土壤动物的多样化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样参数设置对小鼠心电图波形的影响。方法选用C57小鼠,戊巴比妥钠麻醉,四肢皮下插针式电极,连接RM6240BD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选择不同的采样参数设置,对心电图进行采样、记录和分析。结果采样速率、低通滤波、时间常数和陷波滤波等采样参数设置均对心电图波形有影响,部分参数会导致心电图不同形式的变形和失真。结论小鼠的心电图实验中应选择合适的采样参数设置,通过操作技术的改进来提高心电图的稳定性,尽量避免或减少滤波的使用,以获得准确的心电图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曹志平  乔玉辉  王宝清  徐芹 《生态学报》2004,24(10):2302-2306
通过在华北高产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的土壤培肥试验 ,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和施肥措施对土壤大型动物——蚯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域高肥力土壤共有 7种蚯蚓 ,其中以正蚓科梯形流蚓为主 ,并同时分布巨蚓科的远盲蚓属、腔蚓属和链胃蚓科的杜拉蚓属的一些广布种。全年平均种群密度为 83.83条 /m2 ,最高种群数量出现在 1998年 8月份 ,其季节变化趋势为夏季 >春季 >秋冬季。在投入同量化肥条件下 ,有机物投入越多 ,蚯蚓越丰富 ,其生物量有以下趋势 :化肥投入 <化肥与麦秸还田 <化肥与玉米秸麦秸全还田 <化肥与玉米秸麦秸还田加施有机肥处理。在有有机物投入的条件下 ,化肥对土壤生物的负面效应不明显 ,不会对土壤中的蚯蚓有较大影响 ;而单施化肥 ,对蚯蚓负面影响较为显著。有机肥的施入可以增加蚯蚓的种群数量 ,随着时间的增加这种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蚯蚓-秸秆及其交互作用对黑麦草修复Cu污染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丹丹  李辉信  胡锋  王霞 《生态学报》2007,27(4):1292-1299
以高沙土为供试土壤,加入Cu^2+以模拟成:0,100,200,400mg/kgCu^2+的Cu污染土壤,设置接种蚯蚓(E)、表施秸秆(M),同时加入蚯蚓和秸秆(ME)及不加蚯蚓和秸秆的对照(CK)4个处理,并种植黑麦草。研究蚯蚓、秸秆相互作用对黑麦草吸收、富集铜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秸秆显著提高了蚯蚓的生物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重金属对蚯蚓的毒害,同时蚯蚓显著提高了秸秆的分解率,较无蚯蚓对照提高了58.11%~77.32%。接种蚯蚓(E,ME)还提高了土壤有效态重金属(DTPA-Cu)含量,秸秆处理(M)则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研究还发现,E处理促进了黑麦草地上部生长,而M和ME处理均显著提高了黑麦草地下部的生物量。E和ME处理同时提高了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的Cu浓度及Cu吸收量,M处理则只对植物的地下部Cu浓度和Cu吸收量有显著促进作用。总体来看,E处理、M处理及ME处理分别使黑麦草地上部Cu富集系数提高了31.22%~121.07%.2.12%~61.28%和25.56%~132.64%。  相似文献   

20.
蚯蚓和秸秆对铜污染土壤微生物类群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设置4个Cu浓度水平:0、100、200和400 mg·kg-1 Cu2+,每个Cu浓度水平设置4个处理:对照(CK)、表施秸秆(M)、接种蚯蚓(E)、同时加入蚯蚓和秸秆(ME),研究了在Cu污染土壤中加入蚯蚓和秸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污染、秸秆和蚯蚓均明显影响土壤微生物类群; Cu污染对细菌、放线菌具有抑制作用,而对真菌没有影响;秸秆显著提高了真菌数量;蚯蚓使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而对真菌数量影响不大.Cu污染浓度>200 mg·kg-1处理对微生物量碳具有抑制作用;加入秸秆或蚯蚓,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而且同时加蚯蚓和秸秆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最显著.加入蚯蚓和秸秆后,土壤呼吸值显著增高.Cu<200 mg·kg-1时,蚯蚓处理土壤呼吸值最大,平均比对照高3.06~5.58倍;Cu≥200mg·kg-1时,蚯蚓、秸秆同时加入处理土壤呼吸值最高.4个处理土壤代谢商大小顺序为:ME>E>M>CK.蚯蚓和秸秆处理对土壤NH4+-N没有影响,而对土壤NO3--N影响各异.接种蚯蚓,可显著提高土壤NO3--N含量;加入秸秆,可显著降低土壤NO3--N含量;同时加入蚯蚓和秸秆处理NO3--N含量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态Cu(DTPA-Cu)与土壤放线菌、细菌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呼吸、土壤NO3--N、NH4+-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引入秸秆和蚯蚓,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Cu污染对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