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蓝太阳鱼第一次性周期性腺发育的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太阳鱼(Lepomis cyanellus)是广东省于1997年从北美引进的小型淡水鱼类,本文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对蓝太阳鱼的性腺发育进行了研究。蓝太阳鱼的性腺发育程序可以分为5个时期。在1月龄,卵巢和精巢处于第Ⅰ期;2~3月龄时,卵巢和精巢发育到第Ⅱ期;4月龄时发育到第Ⅲ期;5~6月龄时发育到第Ⅳ期;7~8月龄时达到性成熟第Ⅴ期。过冬时,卵巢退化到第Ⅱ~Ⅲ期,而精巢仍停留在第Ⅴ期。成熟卵巢的成熟系数为2.80%~8.10%,成熟精巢的成熟系数为1.45%~3.45%。精巢和卵巢发育都为不完全同步型,且精巢发育比卵巢稍快。蓝太阳鱼的繁殖期在广州地区为3~11月,为多次产卵类型。本文从生殖和生长的关系上对蓝太阳鱼生长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将蓝太阳鱼作为一种鱼类实验动物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鳉属鱼类新纪录:鳍斑青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年11月在中国广西省靖西市龙江河(22°59′25″N,106°21′50″E,海拔664 m)采得青鳉属鱼类30尾,经鉴定为中国鱼类新纪录种——鳍斑青鳉(Oryzias pectoralis Roberts,1998)。其主要鉴别特征为:体形细长而侧扁;胸鳍基部具黑色斑块;背鳍和臀鳍鳍条无角化延伸;尾鳍末端呈圆弧状;尾鳍上下边缘的鳍条呈橙黄色。通过设计简并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CO1基因序列,以其657 bp序列与同属其他种比较并构建邻接进化树,以斑马鱼(Danio rerio)和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为外群,所得系统树支持形态鉴定结果。该鱼标本现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3.
警惕外来种绿太阳鱼在大别山区的扩散与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外来种入侵是仅次于生境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其危害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大别山区淠河流域鱼类外来种分布状况,于2015年4月进行了调查。全流域共设置36个样点,每个样点采取1人电捕,2人手持捞网跟随,以之字形路线进行捕捞,采样时间为30min。渔获物经分析鉴定,共有2个样点各发现外来种绿太阳鱼(Lepomis cyanellus)1尾,两个样点距离较近(样点1:东经115°57′23.256″,北纬31°13′30.744″;样点2:东经  相似文献   

4.
2017年2月14日,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8°11′51.72″N,119°49′2.28″E,1 100 m)采集到瘰螈标本5号,通过形态特征测量和描述初步鉴定为橙脊蝾螈(Paramesotriton aurantius),并利用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进行分子鉴定,所采标本鉴定为蝾螈科(Salamandridae)瘰螈属橙脊蝾螈。该物种为浙江省两栖纲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4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流下段的派镇段(29°31′9″N,94°52′12″E,海拔2 897 m),6月在米林段(29°12′1″N,94°5′16″E,海拔2 947 m),2017年7月在里龙段(29°8′32″N,93°54′34″E,海拔2 960 m),使用定置刺网共捕获到15尾疑似黄斑褶(Pseudecheneis sulcatus)的鱼类标本(图1a,b)。2017年4月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段(29°18′10″N,95°16′52″E,海拔682 m)采集到一批黄斑褶标本(图1c,d),并与中游的黄斑褶进行了形态学比较鉴定。  相似文献   

6.
(鱼岁)属(Phoxinus),隶属鲤科雅罗鱼亚科,是欧洲、亚洲北部和北美的鱼类。全世界有10种左右,我国已有记载的有7个种,四川省尚无记载,我们先后共得标本百余尾。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葆珊先生和我们多次鉴定核实,认为是杂色(鱼岁)(Phoxinus variegatus)。其生态特征,我们也进行了初步观察。 杂色(鱼岁),在城口、万源一带群众叫“麻鱼子”,南江、平武的群众叫“木叶鱼”,最大个体体长为11厘米,体  相似文献   

7.
东黄海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聚集强度与鲐鲹渔场的关系   总被引:86,自引:5,他引:86  
一、前言日本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和蓝圆鲹(Decaterus maruadsi)是东黄海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秋季鲐鲹鱼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北纬32°00′—33°30′,东经124°00′—128°30′)以及东海中南部(北纬26°30′—29°00′,东经123°00′—126°00′)形成两个索饵渔场,前者简称为北部渔场,后者简称为南部渔场。为了开发和利用东黄海鲐鲹鱼索饵渔场资源,需要对两渔场鲐鲹鱼资源分布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以往国内外的一些报道,鲐鲹鱼是一类以浮游动物为主食的鱼类,其分布特点往往同浮游动物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因此,本  相似文献   

8.
<正>2012年11月28日、12月8日和2013年1月16日,在广西南宁市大王滩水库(22°35′N,108°19′E)周边的芦苇、灌丛及树林等生境中观察到9~28只成群的雀形目鸟类,并采集到5号标本(2♂,3♀)。该鸟雌雄相似,但雄性额基、颊和耳羽可见淡淡的黑色,且下体颜色相对较深,经鉴定为中华攀雀(Remiz consobrinus)。标本量衡度参见表1。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东海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 Linnaeus)三个群体(命名为A: 122°32′E 29°55′N、B: 123°30′E 26°75N; C: 124°24′E 27°26′N)7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16S rRNA和COⅠ基因序列,通过单基因序列和联合序列分析, 研究了东海带鱼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分别得到1130 bp的COⅠ基因序列片段和554 bp的16S rRNA序列片段, 其中COⅠ基因片段的T、C、A、G含量分别为29.0%、28.9%、24.4%和17.7%; 16S rRNA基因片段的T、C、A、G含量分别为22.7%、27.6%、28.0%和21.7%。基于线粒体16S rRNA、COⅠ和16S+COⅠ基因序列分析, 72个个体中分别确定43个, 8个和49个单倍型, 存在单倍型共享现象。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9766—0.9992, 显示了群体内的单倍型较为丰富。3个群体间各序列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在5.111—9.024和0.0045—0.0076, 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48—0.0084, 显示不同带鱼群体遗传多态性丰富。使用邻接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揭示同一群体内大部分个体聚在一起。分析结果表明, 群体A遗传背景比群体B、群体C较为丰富, 群体内部个体差异大于群体间差异, 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率较高, 遗传分化不明显, 初步判定东海带鱼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偏低。  相似文献   

10.
李勇  张亮  黄泽强  李捷 《动物学杂志》2017,52(6):1082-1083
<正>江西副沙鳅(Parabotia kiangsiensi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副沙鳅属,仅分布于长江水系信江(刘瑞兰等1986),在珠江水系未见分布(郑慈英1989,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等2005)。2015年7月在广西桂林市大圩镇漓江(25°10′52″N,110°24′21″E)采集到鳅科鱼类2尾,采集的标本有吻须两对,颊  相似文献   

11.
中国胭脂鱼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胭脂鱼科(Catostomidae)的绝大多数现存种类分布在北美,约有14属、80种。中国胭脂鱼是该科鱼类分布在我国的唯一现生种。 北美胭脂鱼核型曾有报道,其染色体数目是100左右,可是,被某些学者认为是胭脂鱼科发生地的亚洲的一种中国胭脂鱼的核型却未有报道。故此,我们作了它的核型研究 本研究所用的材料是活体鱼的肾脏,实验鱼是四川省水产研究所(宜宾)提供的,(2♀♀,(?)(?)),染色体玻片标本的制作按我们实验室常规方法—空气干燥法进行。  相似文献   

12.
生长激素mRNA在蓝太阳鱼垂体外组织中的表达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半定量RT PCR方法和Southern杂交技术,系统地研究了生长激素(GH)基因在蓝太阳鱼垂体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在建立检测蓝太阳鱼GHmRNA表达的半定量RT PCR扩增条件之后,分别对蓝太阳鱼雄性幼鱼(6月龄)和雄性成鱼(1年龄)的12个组织部位中GHmRNA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除了在垂体之外,还在肌肉、性腺、鳃、心脏、脑、肾脏6个组织检测到GHmRNA的表达,但各组织间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而在脾脏、肝脏、胃3个组织未检测到表达;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从幼鱼到成鱼后明显提高,同时观察到在幼鱼和成鱼的性腺组织中存在着较高水平的表达。本研究表明,GH基因在蓝太阳鱼的垂体外组织中存在着广泛的表达,由此提示,蓝太阳鱼GH可能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对其生长繁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绿色太阳鱼的生物学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绿色太阳鱼(Lepomis cyanellus)的食性、生活习性、对环境的适应性、生长和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绿色太阳鱼为温和肉食性鱼类。对温度适应性广。体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为:W=0.375 3L3.194 9,同龄雄鱼大于雌鱼。135~180日龄性成熟,为多次产卵类型,卵沉性、粘性,绝对怀卵量与体重呈直线正相关:Y=0.551 2 0.252 3X,相对生殖力为260粒/g,胚胎发育阶段所需积温为950℃.h.。  相似文献   

14.
郝光  崔萍  杨陈  崔鹏  王杰 《动物学杂志》2016,51(5):923-924
正金雕(Aquila chrysaetos)是寿命较长的大型猛禽,广布于古北区、新北区以及北非、西亚和印度的部分地区(Orta et al.2016)。巢通常营造于偏远、安静的地方,置于高大乔木顶部的枝杈上或悬崖峭壁的凹陷处。金雕为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物种(蒋志刚等2016),繁殖记述较少(徐中辉等1988,侯功周等1993,邱富才等1998,隋金玲等2008,赵序茅等2013)。2015年4月13日和2016年4月21日在四川省万源市太平镇项家坪(32°7′18″N,108°7′28″E,海拔1 360 m),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青藏高原通泉草科(Mazaceae)肉果草属(Lancea)粗毛肉果草(Lancea hirsuta Bonati)新分布。该种分布于西藏八宿县(30°12′3.8″N,97°16′48″E)、西藏林周县(30°4′58.8″N,91°16′48″E)、西藏当雄县(30°32′24″N,91°20′24″E)和青海杂多县(33°4′48″N,95°9′36″E),该次发现将中国该种自然分布区扩大到西藏、青海等地,海拔分布也增加至4 300m。凭证标本现存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HNWP)。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寄生于鱼类的棘头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寄生于鱼类的棘头虫,过去已有Van Cleave(1926),Harada(1938),Achmerow(1959),汪溥钦(1966,1980),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等(1973),左文功等(1974),毛国良(1979)等的研究报告。我们近年来在福建沿海和山区采集鱼类寄生虫,又采得一些种类。此外,云南水产研究所鱼病室郭起治同志赠送昆明鱼类棘头虫标本,华中农学院鱼  相似文献   

17.
对1978年4~5月太平洋中部热带水域和1984年4~7月东海外海黑潮流域调查期间采集到的底灯鱼属鱼类的仔稚鱼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共鉴定出了七星底灯鱼、耀眼底灯鱼、带底灯鱼、冰底灯鱼和巴拿马底灯鱼5种仔稚鱼,描述了其个体的发育形态,构建了种类的分类检索表.首次记录了巴拿马底灯鱼在我国东海外海的分布,以及冰底灯鱼在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1°10′N,171°30′W;水深5 465 m)的分布,填补了这两个种类在我国及其邻近海域分布记录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山西阳城发现刘氏链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军 《动物学杂志》2019,54(2):164,188
正2018年8月8日,在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树皮沟管护站的前庄(35°17′16.45″N,112°25′24.10″E,970 m)采到1蛇类标本。经鉴定,该蛇隶属于游蛇科(Colubridae)链蛇属(Lycodon),为刘氏链蛇(L. liuchengchaoi),为山西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标本现保存于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4月13日,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顶景区(27°53′50″N,108°43′11″E,海拔1 153 m)采集到游蛇科(Colubridae)雌性成体标本1号(图1)。依据形态学特征鉴定为方花蛇(Archelaphe bella),标本(标本号GZULIN20180413)现存于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实验室。方花蛇在国外见于越南、缅甸(IUCN 2018);国内分布于湖南(梁启燊等1982)、福建及云南(赵尔宓等1998)、广西(蒋爱伍等2006)、  相似文献   

20.
2010年7和8月,采用样带法于贵州省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在三叉河片区(28°30′43.67″N,106°25′03.72″E,海拔1 087 m)采集到25只形态相似的两栖动物标本,经过鉴定,该标本为无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棘胸蛙属(Quasipaa)的合江棘蛙(Q.robertingeri),系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标本现保存于贵阳学院生态研究中心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