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是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视网膜病变(DR)发生风险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9名患者根据眼底检查分为DR组(n=50)和正常眼底(NDR)组(n=159)。比较各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Spearman分析法分析病程、FBG、HbAlC、25(OH)D与DR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居住地(城镇)、与维生素D缺乏、SBP与DR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DR发生的影响因素,比较各组患者维生素D缺乏、病程、FBG、HbA1c及25(OH)D对DR的预测价值。结果:DR组的居住地(农村)、FBG、HbA1c、病程等均大于NDR组,25(OH)D水平低于NDR组,DR组维生素D缺乏率大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R与居住地(城镇)呈负相关(P<0.05),与SBP、维生素D缺乏呈正相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DR与25(OH)D呈负相关(P<0.05),与病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缺乏、病程、FBG、HbA1c为D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维生素D缺乏的T2DM患者DR发病风险是维生素D不缺乏者的22.019倍(OR=22.019,95%CL 2.119~228.771,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病程、FBG、HbA1c、25(OH)D作为联合变量可有效预测DR,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结论:25(OH)D与DR呈负相关,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T2DM患者DR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删除基因)FokI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西安市第九医院老年病科、全科医学科、内分泌科就诊的年龄>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及同期112名体检健康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浆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探针法联合测序法(测序法检验结果)分析其VDR基因(删除基因)FokI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结果:在T2DM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提示: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维生素D水平(Vitamin D leve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HDL-C可能是T2DM的保护性因素[OR=0.060,95%CI(0.019-0.193),P<0.05]。维生素D可能是T2DM的保护性因素[OR=0.969,95%CI(0.939-0.999),P<0.05],VDR-FokI CC基因型可能是T2DM的保护性因素[OR=0.383,95%CI(0.150-0.982),P<0.05]。结论:(1)HDL-C及维生素D可能是T2DM保护性因素。(2)VDR-FokI位点CC基因型可能是T2DM发病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组)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照组),观察患者血糖指标、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及肺部感染治愈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均得到控制,治疗组的血糖指标变化、血糖达标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肺部感染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在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使用,血糖达标迅速,降低低血糖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感染治愈率,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活性维生素D3腹腔注射对2型糖尿病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高脂组(HF),高脂+VD组(HF+VD),糖尿病组(DM),糖尿病+VD组(DM+VD)。测定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维生素D等生化指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F组、HF+VD组大鼠体重增加,(分别为343.28±10.41 g;356.81±36.20 g和360.18±25.56g),DM组体重降低(265.6±16.11 g)(P0.05);DM组SDF-1为398.33±15.01 ng/L,低于Control组(457.53±26.56 ng/L),骨化三醇干预后SDF-1显著升高(448.54±36.83 ng/L)(P0.05);DM组(25-OH-D)水平为165.25±30.75μg/L,低于Control组213.65±30.79μg/L,补充骨化三醇后显著提高至210.31±50.69μg/L(P0.05);DM组海马神经元CXCR4表达降低,线粒体可见明显肿胀,DM+VD组线粒体形态明显改善,海马神经元CXCR4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常规量补充维生素D可提高糖尿病大鼠体内维生素D水平,对海马神经元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足溃疡合并营养不良患者血清Tol样受体9(TLR9)、糖化血红蛋白(HbA1c)、25羟维生素D[25-(OH)D3]的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81例,根据预后营养指数(PNI)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并分组,PNI≤50患者作为营养不良组27例,PNI>50患者作为营养正常组54例,检测并比较两组营养指标、体重指数(BMI)、PNI值、血糖、血脂、TLR9、HbA1c、25-(OH)D3。结果:营养不良组患者PNI值、BMI、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显著低于营养正常组(P<0.05),而营养不良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显著高于营养正常组(P<0.05)。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营养不良组患者血清TLR9、HbA1c水平显著高于营养正常组(P<0.05),而25-(OH)D3水平显著低于营养正常组(P<0.05)。血清TLR9、HbA1c与PNI值、BMI、TP、ALB、PA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FBG、PBG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血清25-(OH)D3与PNI值、BMI、TP、ALB、PA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FBG、PBG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2型糖尿病足溃疡合并营养不良患者血清TLR9、HbA1c及25-(OH)D3水平与机体营养状况及血糖控制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患者疾病监测及营养风险评估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NAFLD和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A组),单纯NAFLD患者100例(B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C组),并选取同期来该院检查的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chemerin、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肝功能、炎症因子、应激反应指标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差异,分析血清chemerin水平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按照A组、B组、C组以及对照组的顺序,患者血清chemerin、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空腹血糖、胰岛素及HOMA-IR水平逐渐降低,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水平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chemerin水平与血清ALT、AST、MDA、CRP、TNF-α、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及HOMA-IR水平呈现正相关,与SOD、GSH水平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chemerin水平可通过对胰岛素抵抗、应激反应以及炎症反应等机制进行调节,参与NAFLD合并2型糖尿病的发生以及发展,并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为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D一直被称为抗佝偻病因子或日光维生素,如今,维生素D缺乏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除了参与骨代谢外,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的几条关键通路上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基于人群的研究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本文将重点探讨维生素D与T2DM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外周血中维生素D受体的表达与Th1/Th2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IFN-γ/IL-4)的变化关系,探讨ICP发病机制。方法:选取ICP患者31例(ICP组),孕周相匹配的正常孕妇31例(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两组孕妇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的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两组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为内参,根据相对定量公式:2-△△CT分析VD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ICP组外周血清中IFN-γ的浓度[(230.93±36.04)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8.37±25.0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P组血清中IL-4浓度[(9.99±3.19)pg/ml]和正常对照组[(8.58±2.43)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IFN-γ/IL-4比值(24.56±6.91)高于正常对照组(17.13±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CP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维生素D受体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正常对照组VDR的表达定义为1.0,ICP组的表达量为0.4。(3)ICP组外周血中VDR的表达水平与IFN-γ浓度呈明显负相关(r=-0.833,P<0.01),与IL-4浓度无明显相关(r=-0.109,P>0.05),与IFN-γ/IL-4比值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强(r=-0.356,P=0.049<0.05)。结论:ICP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平衡由Th2向Th1偏移,可能与ICP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VDR的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给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门冬胰岛素常规治疗,观察组(38例)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依据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指标变化及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的ADL量表评分评价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糖代谢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FPG、Hb Alc、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2周,两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水平与动脉脉搏波速度的关系.方法:共入选82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采用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收集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根尖周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根尖周病将患者分为根尖周病组(45例)和对照组(255例),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为血糖控制不佳组(HbA1c≥6.5%,105例),血糖控制良好组(HbA1c<6.5%,19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根尖周病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bA1c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根尖周病的价值。结果:血糖控制不佳组根尖周病发病率(28.57% vs 7.69%)、PAI评分(2.66±0.41分 vs1.24±0.26分)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P<0.001)。根尖周病组吸烟史比例、牙周疾病比例、血糖控制不佳比例、FPG高于对照组(P<0.001),2型糖尿病病程长于对照组(P<0.001),服用二甲双胍比例低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糖控制不佳、吸烟史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根尖周病的危险因素(P<0.001,P<0.01),服用二甲双胍是保护因素(P<0.001)。HbA1c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根尖周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659(95%CI:0.650-0.756, P<0.01),灵敏度为73.33%,特异度为62.75%,约登指数为0.3608。结论: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根尖周病的发生有关,临床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以阻止根尖周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格列美脲联合沙格列汀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血糖控制、胰岛素抵抗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接收的88例T2DM患者,按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44,格列美脲联合沙格列汀治疗)、对照组(n=44,沙格列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血脂指标,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高密度脂蛋白(HDL-C)、空腹胰岛素(FINS)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T2DM患者采用格列美脲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机体血脂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控制血糖水平,且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结构简单且与人类基因在功能上具有高度保守性的模式生物,因其特点鲜明,所以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研究中,并在2型糖尿病研究中备受关注。目前,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有的治疗手段会对人体带来许多副作用。利用秀丽隐杆线虫建立2型糖尿病研究模型,与其他2型糖尿病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相比会带来不同的研究策略。本文综述了近年国内外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在2型糖尿病中相关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定期血糖监测对糖尿病血糖控制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中心2010-2011年度确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2组均接受正规降糖药物治疗及生活方式指导,干预组每周进行一次血糖监测,每3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对照组按患者意愿测定血糖指标,通过12个月的观察,研究两组患者在血糖控制及生活方式上的差异。结果: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FPG)由定期监测血糖前的(7.26±1.36)mmol/L降至(6.68±1.1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由定期监测血糖前的(12.34±2.29)mmol/L降至(11.09±1.98)mmol/L;糖化血红蛋白由监测前的(7.99±1.61)%降至(6.60±0.8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生活方式亦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的改变不如干预组。结论:通过定期血糖监测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促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双歧杆菌生长与血糖的相关性,从肠道菌群角度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与研究提供新的途径。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抽取2015年4月‒10月福建某三甲医院糖尿病健康教育俱乐部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收集其粪便和血液标本,检测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以及血糖状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和双歧杆菌总菌的定量结果分别是(0.0001±0.0006)、(4.405±8.475)、(4.752±2.779)、(0.003±0.005)和(8.069±8.206)logN/g。空腹血糖和早餐餐后血糖分别为(8.638±1.913)、(9.763±1.910)mmol/L。相关分析显示:青春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与早餐后2 h血糖呈现负相关(r=-0.213、-0.217,P<0.05),但相关性不显著;双歧杆菌总菌与空腹血糖和早餐后2 h血糖有负相关关系(r=-0.302、-0.559,P<0.01)。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减少,血糖与肠道双歧杆菌的数量呈负相关,尤其是早餐后2 h血糖,其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糖波动对体内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7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T2DM合并ACI患者100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单纯T2DM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波动幅度(MODD)、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丙二醛(MDA)、尿8-异前列腺素F_(2α)(8-iso-PGF_(2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MAGE与MDA、8-iso-PGF_(2α)、hs-CRP、TNF-α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SDBG、MAGE、MPPGE、MDA、8-iso-PGF_(2α)、hs-CRP、TNF-α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MO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MAGE与MDA、8-iso-PGF_(2α)、hs-CRP、TNF-α均呈正相关(r=0.657,0.732,0.724,0.538,P=0.013,0.009,0.010,0.021)。结论:与单纯T2DM患者相比,T2DM合并ACI患者存在较大的血糖波动,同时MAGE与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临床上可通过控制血糖波动来降低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程度及炎症因子水平,以改善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