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到2011年2月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102例,其中高龄组(≧70岁)24例;非高龄组(70岁)78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手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住院时间、术后的输血量、胸液总量、胸管放置时间、术后并发症、止痛药使用的次数等情况,并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早期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胸液的总量、胸管放置的时间、止痛药的使用次数、术后的并发症、平均的淋巴结数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高龄组1年生存率为98.1%,2年生存率为80.3%,高龄组1年生存率为95.3%,2年生存率为73.1%,非高龄组与高龄组早期生存状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论: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与非高龄病人进行比较,高龄病人能获得同样的治疗疗效和早期预后,所以,可在临床上采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高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我院2009年2月到2013年2月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的临床病历,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相关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胸管放置时间、胸液总量、止痛药使用次数、术后并发症、清除淋巴结情况),随访两年,了解其生存情况。结果:≥70岁患者30例(高龄组),70岁患者78例(非高龄组),两组患者年龄及术前肺功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性别、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和基础疾病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龄患者与非高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30.5月vs36月)、1年生存率(96.9%vs98.1%),2年生存率(75.2%vs8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NSCLC患者与非高龄者的手术指标及两年预后大致相同,因此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高龄非小细胞癌患者并不会增加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高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NSCLC患者共118例,分为高龄组(≥70岁)26例及非高龄组(<70岁)92例,均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枚数及转移枚数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高龄组1年生存率为84.62%,2年生存率为69.23%,非高龄组1年生存率为90.22%,2年生存率为79.34%。两组生存曲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Log-rank x2=3.351,P=0.082)。结论:高龄NSCLC患者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可获得与非高龄患者一样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该术式是治疗高龄NSCLC患者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采样式纵隔淋巴结清扫术(med.itational lymphnodesampling,LS)治疗,实验组64例患者采用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systematic meditational lymphadenectomy,SML)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除总数、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转移率,通过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累积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结果:两组比较淋巴结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而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3年生存率分别为20.1和24.2个月、18.75%和43.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并提高患者的3年生存率,延长患者的寿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与开放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结局,为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我院行肺叶切除术的NSCLC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入VATS(VL)组或开放手术(OL)组,比较两组间基本信息、手术时间、失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死亡及远期预后。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NSCLC患者285例,其中VL组99例,OL组186例。VL组手术时间(P0.001)及术后住院时间(P0.001)显著短于OL组。VL组出血量显著少于OL组(P=0.009),而淋巴结清扫总数(P=0.015)却更多。在术后并发症方面,VL组肺部感染(P=0.040)及伤口并发症(P=0.044)显著少于OL组,其他各类并发症及总并发症率两组并无显著差异。VL组术后1年(P=0.006)和3年生存率(P=0.009)显著优于OL组,但进一步的针对期别的分层分析却并未发现VL组存在生存优势。同时,两组围手术期死亡率并无差异(P=0.774)。结论: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VATS肺叶切除治疗NSCLC疗效可靠,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且远期疗效并无劣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状况。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期NSCLC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实验组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所有患者于术后视具体情况给予化疗或放疗。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临床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3年生存率,并分析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12.50%、57.50%,与对照组的17.50%、50.0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和术后是否放化疗是影响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NSCLC患者具有微创、安全及远期生存率较高的特点,术后辅以放化疗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究经肋间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肺功能及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8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观察组行经肋间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引流量、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肺功能(MVV、PEF、FEV1、FVC、FEV1/FVC)、生活质量评分(FACT-L、SF-36)、并发症情况及远期生存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引流量、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淋巴结清扫个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MVV、PEF、FEV1、FVC、FEV1/FV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MVV、PEF、FEV1、FVC、FEV1/FVC水平均有下降(P<0.05),且观察组MVV、PEF、FEV1、FVC、FEV1/FV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FACT-L、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FACT-L、SF-36评分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FACT-L、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年生存率为98.41%,明显高于对照组7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4.68%,明显低于对照组1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肋间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用于治疗NSCLC能够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风险,提高肺功能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改善远期生活质量,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对直径≤2 cm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青岛市中心医院接受肺叶切除术或肺段切除术的直径≤2 cm早期NSCLC患者的病例资料,共计11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肺叶切除术,51例)和B组(肺段切除术,59例)。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肺通气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中远期预后。结果:两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手术时间长于A组,住院费用高于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A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每分钟最大通气量(TLCO)均下降,但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7 d CD3+、CD4+、CD4+/CD8+均下降,但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7 d CD8+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及复发率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肺段切除术可更好的保护直径≤2 cm早期NSCLC患者免疫功能和肺通气功能,但其与肺叶切除术中远期预后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胸膜腔黏连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影响,探讨患者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到2017年12月份在我科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检索电子病历和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指数、是否吸烟、一秒用气呼气容积百分比(Percentage predicte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 FEV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术后病理结果和术前合发症等资料。收集患者手术相关情况,包括胸膜是否黏连、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中转开胸、术后引流、住院时间、并发症和术后30天死亡,根据患者是否有胸膜黏连将其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两组基本情况和术后情况,观察胸膜黏连对术中及术后的影响。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将患者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指标,并对有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胸膜黏连是否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和其他危险因素。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有44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有142例患者术中发现胸膜黏连,胸膜黏连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中转开胸、术后前两天引流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胸膜没有黏连的患者(P0.05)。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年龄、女性比例、吸烟人数、术前呼吸并发症、胸膜黏连、ASA评分和手术时间均高于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的患者(P0.05)。胸膜黏连(OR=4.185, P=0.020)、ASA评分(OR=1.143, P=0.001)、吸烟(OR=3.329, P=0.005)、手术时间延长(OR=1.623, P=0.038)和术前呼吸合并症(OR=2.713, P=0.027)均是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膜黏连增加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手术难度、术中中转开胸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胸腔镜手术方式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术后的相关临床指标,为临床手术方式提供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行肺癌根治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共100例,分别采用单孔胸腔镜(40例),两孔胸腔镜(32例)及三孔胸腔镜(28例)手术方式,比较三组手术术中及术后的相关指标。结果:单孔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两孔胸腔镜组和三孔胸腔镜组(P0.05),而两孔胸腔镜组明显少于三孔胸腔镜组(P0.05);单孔胸腔镜组术后胸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两孔胸腔镜组和三孔胸腔镜组(P0.05),而两孔胸腔镜组明显短于三孔胸腔镜组(P0.05)。三组组内疼痛评分术后24h低于术后12h,术后48h低于术后24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比较发现,单孔胸腔镜组疼痛评分低于两孔胸腔镜组和三孔胸腔镜组(P0.05),而两孔胸腔镜组低于三孔胸腔镜组(P0.05)。三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淋巴结站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与两孔、三孔胸腔镜手术相比优势明显,且不会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可作为临床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能量增强CT扫描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接诊的100例行肺部双能量增强CT扫描的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诊断是否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将患者转移组(42例)和未转移组(58例)。比较组间能谱曲线斜率(λHU)、淋巴结与原发癌灶能谱曲线斜率比值(简称斜率比值)、碘浓度(IC)、水浓度(WC)、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水浓度(NWC)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双能CT参数与NSCLC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双能CT参数诊断NSCLC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转移组λHU、斜率比值、IC、NIC均低于未转移组(P0.05),转移组λHU、IC、WC、NIC、NWC与原发病灶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转移组λHU、IC、NIC高于原发病灶(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λHU、斜率比值、IC、NIC均与纵膈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λHU、斜率比值、IC、NIC诊断NSCLC纵膈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849、0.871、0.838、0.860,灵敏度分别为80.95%、85.71%、78.57%、83.33%,特异度分别为79.31%、84.48%、81.03%、82.76%。结论:双能量增强CT扫描检查有助于提高NSCLC淋巴结转移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虽然放疗在NSCLC的治疗中具有可观的局部疗效,但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出现治疗失败。放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未控、复发或远处转移。与常规分割相比,大分割放疗可在不增加放疗次数的情况下提高总的放疗剂量;对于接受相同BED照射的NSCLC患者,大分割放疗除了能带来局部控制率上的增加外,还可减少治疗次数,节省治疗时间和费用,增加病人的便捷,提高医用加速器的使用效率。L-Q模型的数据在预测大分割放疗疗效时存在许多局限。除经典L-Q模型所模拟的机制外,还可能有其他机制的参与。分子影像是无创性评价放疗疗效的可靠手段,利用不同分子显像剂结合胞内特定靶分子,能够对恶性肿瘤的代谢水平、乏氧状态、增殖能力等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为大分割放疗提供良好的疗效评估手段并成为研究其特殊放射生物效应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与对比不同放射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筛检价值。方法: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选择在本院经病理确诊为肺内磨玻璃样结节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剂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检查与低剂量PET/CT检查,记录成像特征、辐射剂量并判定筛检价值。结果:低剂量PET/CT对肺部增厚、边界不规则、钙化、囊变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剂量PET/CT(P<0.05)。低剂量PET/CT与常规剂量PET/CT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8.0 %和96.9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PET/CT的有效放射剂量、剂量长度乘积低于常规剂量PET/CT(P<0.05)。低剂量PET/CT的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值低于常规剂量PET/CT(P<0.05)。低剂量PET/CT与常规剂量PET/CT分别筛检非小细胞肺癌51例与37例,筛检敏感性分别为98.1 %和69.2 %,特异性分别为100.0 %和97.8 %。结论:低放射剂量PET/CT在肺结节中的应用不会影响图像质量,且能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筛检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iR-19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相对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19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癌组织中miR-191的表达显著上调。组织分化程度低或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癌组织中miR-191表达明显高于组织分化程度高或无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P0.05),癌组织高表达miR-191的NSCLC患者生存期明显短于癌组织低表达miR-191的NSCLC患者(P0.05)。结论:miR-19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上调,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生存期有关。  相似文献   

15.
肺癌是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男性肿瘤患者致死率最高的,5年生存率低于18%。尽管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在手术治疗、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晚期NSCLC的预后依然很差。免疫治疗为NSCLC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向。免疫治疗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pilimumab、Nivolumab、MK-3475)和肿瘤疫苗(MAGE-A3,L-BLP25,TG4010,Belagenpumatucel-L)等。免疫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少、效率高的特点,并在Ⅱ、Ⅲ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成为在手术、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后一种新的重要治疗手段。本文就当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原理、临床试验及待解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9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观察组在手术前给予沙利度胺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后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6个月、1年生存率,并记录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化疗的化疗缓解率(71.79%)显著高于对照组(52.50%)(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关节痛、脱发、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患者对以上症状均可耐受,给予对症治疗后均自行缓解。观察组患者6个月、1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吉非替尼靶向治疗NSCLC患者的疗效较好,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